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发展规划报告.docx
- 文档编号:790457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80KB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发展规划报告.docx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发展规划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发展规划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发展规划报告
⏹
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
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
《总经理、高层管理》
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
《中层管理学院》
46套讲座+6020份资料
《国学智慧、易经》
46套讲座
《人力资源学院》
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
77套讲座+324份资料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
67套讲座+8720份资料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
52套讲座+13920份资料
《财务管理学院》
53套讲座+17945份资料
《销售经理学院》
56套讲座+14350份资料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
72套讲座+4879份资料
《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0九年十月
前言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
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和强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主导功能,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滇中区域一体化,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发挥带动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云南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引领云南不断向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和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特制定《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协调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滇中地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
启动期:
2009年~2010年;
推动期:
2011年~2015年;
深化期:
2016年~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重大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滇中四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城镇集聚正在显现,正在从城市经济圈萌芽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成为全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区域。
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滇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滇中地区在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功能定位准确、空间结构优良、发展环境良好、引领作用显著的滇中城市经济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加快发展的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滇中四州市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是我省最适宜聚集人口、休闲度假、建设城市和发展产业的区域。
滇中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集中了全省绝大多数磷、铜、铁、铅、煤等矿产。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省粮食、烤烟、蔬菜、花卉、畜牧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
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50%。
旅游文化资源仅次于滇西地区,滇中地区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滇文化和彝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二)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滇中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2008年,滇中四州市共实现GDP3295.1亿元,占全省的57.8%,人均GDP约为19400元,是全省人均GDP的1.55倍;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8%;投资和商品零售额分别占全省的42.4%和60.6%;城镇化率超过42.6%,高于全省33%的平均水平。
区域交通、通讯、供电等设施较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烟草、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全国最大的烟草基地、磷化工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滇中城市自身实力的增强,不仅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赢得了契机,也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三)加快发展的现代新昆明,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核心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008年,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系列排序显示,昆明城市整体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16位、居西部1位,在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中排名第9位;在中国国际化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16位,在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昆明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仅次于海口市。
无论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还是发展势头看、昆明的综合竞争力十分突出。
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泛亚铁路、泛亚高速公路、昆明国家门户机场的建设,城市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昆明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将进一步提升。
(四)不断加强的合作愿望,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把滇中列为全省的重点开发区,随着省政府对滇中各州市发展定位的明确,为滇中地区差别化发展和协作分工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滇中各州市也把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构筑区域共同体,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签署了相互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各方积极推动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区域整体实力,以统筹发展为主旨的区域竞争新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五)制约和挑战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未形成匹配、关联的格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现象仍然普遍,人力资源条件亟待改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提升,区域间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尤其是水资源量极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六)重大意义
滇中城市经济圈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主阵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其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历史使命更加紧迫。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明确指出,“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因此,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开发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将更有力地推动滇中乃至全省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相协调,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进程,把滇中城市经济圈打造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环境优良、设施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最重要支撑平台,是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新要求,是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任务,是适应国家城市群战略的新举措,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手段。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依靠科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科学发展;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扩大开放;突出重点、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整体经济实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集约开发,空间管治。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人口集中居住,产业相对聚集,空间集约利用。
突出空间管治的公益性,提高政府空间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做大做强核心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所有市区县共同加快发展。
——优势补充,良性互动。
发挥各地特色,突破行政区划,促进产业相联、市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定位
——立足西部,接轨国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枢纽。
——空间优化,分工有序,实力雄厚的强势增长极。
——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富裕文明的现代城市群落。
(四)发展战略
1、以中国向西南开放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
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核心,以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为主轴,以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为支撑,以“八入省”、“四出境”综合交通体系为枢纽,实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开放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
以现代新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龙头带动;大力拓展培育曲靖、玉溪、楚雄和武定〈禄劝〉四个城市增长极;积极引导滇中城镇空间向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发展走廊聚集,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3、
以资源承载为前提,努力协调人口城乡结构,不断促进圈内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积极引导外圈人口向滇中城市经济圈集聚,不断优化人口空间格局;大力加强城乡统筹,不断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型社会为根本,以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为手段,以区域协调、跨越发展为总目标,立足大西南,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排头兵。
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成为能更有力带动中国西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枢纽以及国际化经济开放示范区。
2、阶段目标
启动期(2009—2010年)。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约束得到化解,统筹、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开始形成,经济圈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推动期(2011~2015年)。
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网基本建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
经济圈内人口达到2090万人,GDP超过8680亿元,人均GDP接近4.2万元,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开始好转。
深化期(2016~2020年)。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综合配套建设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基本建立,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云贵高原生态保护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空间结构与功能
构筑一核、两轴、三圈、四极、五通道的空间结构。
即:
形成一个核心,发展两条轴线,构建三个圈层,培育四个增长极,发挥五大通道优势。
(一)一核
以现代新昆明(一湖四片)为核心,范围包括昆明主城、呈贡新城、晋城——新街新城及昆阳——海口新城。
该区域是昆明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休闲经济,发挥作为区域合作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打造立足云南、联系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资金、商品、技术、人才、信息流集散中心,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
(二)两轴
包括滇中东西、南北两条重点发展轴,是滇中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是中国陆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必由通道。
1、东西轴
以连接曲靖——昆明——楚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生物制药、重化工等产业,成为滇中城市圈连接黔桂、珠三角地区,拓展缅印巴的重要轴线。
2、南北轴
以连接武定〈禄劝〉——昆明——玉溪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建设具有绿色生态、科技文化创新和休闲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纵向主发展轴,成为滇中城市圈向川渝腹地、长三角地区发展、向越老泰柬辐射的重要轴线。
(三)三圈层
以环滇中城市的公路网、铁路网和轨道交通网的建设为基础,构筑“极核圈层”、“带动圈层”及“辐射圈层”三大圈层结构,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形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依托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交通枢纽建设和滇中城市经济圈公路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形成沟通广大内陆地区和面向东南亚和南亚、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陆路枢纽,使滇中城市经济圈成为中国西南对外开发和经济增长的新高地。
1、极核圈层
依托昆明铁路枢纽环线和昆明绕城高速公路,构筑极核圈层。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现代新昆明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30—50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市、县(区)、镇和相关区域。
极核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是各种要素依托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集聚和扩散的地带,主要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化工、物流等产业,经济增长力强劲,对圈外具有较强带动、辐射和服务功能。
2、带动圈层
依托连接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武定县(禄劝县)环状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圈,构筑带动圈层。
规划范围为极核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00到1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和区域,属于一小时经济圈。
该圈层是扩展城市规模,发挥人口集聚功能,培育新兴特大城市的主要地带,也是实现产业分工和合理布局的主要地带,以发展烟草及配套、加工业、化工、冶金、生物、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
3、辐射圈层
依托连接宣威、富源、罗平、石林(弥勒)、通海、峨山、新平(腰街)、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寻甸、东川、会泽的环状高速公路圈,构筑辐射圈层。
规划范围为带动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50到200公里范围内的市县(镇)和区域,属于两小时经济圈。
该圈层是培育地方性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地带,重点是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强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承接极核圈层产业与功能转移、扩散。
(四)四极:
曲靖、玉溪、楚雄、武定〈禄劝〉四大城市增长极
1、东部——曲靖增长极
以构建珠江源大城市为目标,拓展对周边地区和省份的辐射、
带动作用,使曲靖成为全国重要的集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重化工和有色冶金基地;承接黔桂川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资集结和运输枢纽。
2、南部——玉溪增长极
以加快昆玉一体化进程为目标,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两城交通公交化,逐步由通信、金融两城一地向一体化迈进,构建世界级的烟草产业基地、花卉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康体休闲旅游基地以及最适宜居住地。
3、西部——楚雄增长极
以加强和提升城市聚集力为目标,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产业基地、冶金化工基地、突出特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和出口加工基地,形成并发挥联动滇中、滇西的重要功能作用。
4、北部——武定禄劝增长极
为弥补滇中经济圈城市链条中的塌陷环节,将武定、禄劝两县合并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化新兴产业示范(组团)城市,设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创新、环保等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承接昆明、联动攀枝花,带动相对落后的滇中北部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
(五)五通道
以昆明为核心,呈放射状的五大通道,通过铁路、公路网沟通内陆,连接东南亚、南亚。
1、滇东北通道
以昆明经曲靖至上海的沪昆铁路和沪昆高速公路为基础。
滇东北通道连川、渝、黔,直接与成渝经济带相接,是中国广大的内陆腹地和长三角地区进入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2、滇西北通道
以昆明至成都的成昆铁路和昆永高速公路为基础。
滇西北通道面向川、藏和金沙江上游,与关中城市群呼应,是中国西部地区通边达海的重要通道。
3、滇西南国际通道
以昆明经楚雄至大理并延伸至瑞丽和缅甸的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泛亚铁路西线重要部分)为基础。
滇西南国际通道是中国走向南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泛亚铁路西线以及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开通以后,滇西南国际通道运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滇中城市群作为中国面向南亚、印度洋开放的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4、滇南国际通道
以昆明经玉溪至河口、磨憨的泛亚铁路东、中线和昆河、昆曼高速公路为基础,并延伸至越南河内、海防和泰国曼谷。
滇南国际通道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降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陆路运输成本,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更有利于中国和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
5、滇东南通道
以昆明至南宁的云桂铁路、昆衡高速公路为基础,经过泛亚铁路可直达越南、泰国、缅甸等东盟国家。
滇东南通道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等多区域合作相互叠加、融合的区域,为将滇中经济圈建设成为中国~东盟物流、商贸、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通枢纽和金融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四、主要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实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的巩固和提升,以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交通、生态环保、城镇化、高新技术、能源和公共服务等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六大体系。
(一)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建设
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统筹整合圈内原有交通资源,加大对圈内铁路、公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交通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和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实现以滇中地区一体化为基础的交通信息共享,使铁路、公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得到有效衔接,最终构建起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具备较高运输效率和运网能力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圈一区”陆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即“极核圈层”、“带动圈层”、“辐射圈层”交通体系和“滇中临空经济区”。
1、加快构建极核圈层交通体系
极核圈层,以滇池为中心,构筑环滇池(湖)铁路圈和环滇池(湖)高速公路交通圈,加快修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网,形成一小时极核圈。
2、积极建设带动圈层交通体系
带动圈,距离现代新昆明100—1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和区域,属“一小时极核圈”的外围地带,包括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市、武定县〈禄劝县〉。
加快修建环滇中城际高速铁路圈和环滇中高速公路圈,通过依托以市场和专业化的分工纽带,建设贯通滇中四个重要节点城市间的发达交通联系通道,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与社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3、稳步推进辐射圈层交通体系建设
辐射圈,即距离现代新昆明150—2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属“二小时紧密圈”的外围地带,包括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市、武定县〈禄劝县〉外围的县(市)。
在外层辐射圈范围内,通过依托建设高等级公路圈,重点培育地方性中心城市和新兴产业区,在承接一小时极核圈产业与功能转移、扩散的同时,增强对外辐射和服务功能。
4、努力打造滇中临空经济区
加速昆明新机场航空网络建设,加速航空网络建设,适时开通昆明至版纳、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的“空中巴士”航线,增辟至国内地区枢纽机场、重要旅游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和大型枢纽机场的航线;积极争取开放第五航权,开通并增加昆明至东南亚、南亚各国首都和中东—沙特阿拉伯首都迪拜的国际航线;同时,积极开发欧美、澳大利亚等国际航空市场,不断扩大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经济腹地,将昆明新机场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并通过大力发展以加工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的临空经济,将昆明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一小时核心区内重要经济增长极。
(二)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结合滇中城市经济圈实际情况,加快编制《滇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滇中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综合防治、土地与人口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统筹整合圈内现有资源,以滇池及滇中四大高原湖泊为重点、以水治理为主要内容、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突破点,加强工业及生活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承载力,降低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加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的联合协作,努力构建“一圈二区四工程”的生态环保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保的综合承载力,促进人水和谐、人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把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成为建设中国西部最适宜人居、最具有活力的高原生态城市群。
1、构建以滇池等五大湖泊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滇中循环生态圈
以滇池治理为核心,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的五大高原湖泊综合治理工程为一体,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滇池生态清淤工程和外流域调水(主要包括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和金沙江调水工程)六大工程。
2、加强两类重点保护区建设
打破各个地域自然保护区的限制,统一纳入整个生态区域保护规划范围内,实行“规划目标统一、区域布局统一、执行标准统一、政策法规统一”的四统一准则,共同构建自然环境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两类重点保护区,使自然环境、珍贵动物和珍稀植被在滇中城市经济圈中和谐发展。
3、四大重点环境工程建设
(1)主要城镇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及生态建设
(2)城镇(片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3)城镇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4)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专项治理
(三)城镇化支撑体系建设
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不断创新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产业聚集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城镇区划为“四群一带”,即:
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群、珠江源城市群、沿金沙江城市带、民族文化生态城市群和新兴城市群。
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网络型城镇体系,促进城镇群向更高发展阶段演化,带动整个云南省人口、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能源支撑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集成化、大型化、多元化的原则,加快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以太阳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开发建设和输入转化,构建稳定、安全的多重能源保障体系,提高区域能源保障和输出能力,把能源工业培育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强势产业,建成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能源基地。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和建设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统筹规划和开展滇中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城市 经济圈 区域 发展规划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