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docx
- 文档编号:790450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69KB
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docx
《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
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
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
喜鹊看西游造化篇(113):
经书落水背后的惨烈斗争
金刚大士在通天河西岸施法让取经团队坠落凡尘。
从四个人落地后的反应看,都没太当回事,取到经书后一个石头落了地,早一天晚一天根本就没怎么关心。
唐僧让几个人看看是哪里?
孙悟空还以为是流沙河,沙僧说不是,是通天河,为什么沙僧能猜对呢?
那是因为孙悟空驾云太快了,他没有想到一天一夜才走了一半的路,而他们的飞行速度比较接近沙僧的速度,他认为没有那么快,也就走一半路。
通天河正好在大唐和西天的中间,飞了一天一夜,那么西天到大唐应该要飞两天两夜,八天一半在路上。
孙悟空看看情况,确定是通天河西岸,唐僧想起来了,对孙悟空说,那年你救了东岸陈家庄一对童男童女,后来白鼋将我们驮过岸的,不过东岸有人家,西岸很荒凉,现在怎么办呢?
这要是过去就哭了,不过脱了凡胎后唐僧就没那么娇气了。
猪八戒开始不满了,这不是坑人吗?
说好了送我们去东土,怎么把我们扔半道了?
而且还偏偏扔在通天河西岸,真会扔呢!
这时候沙僧提了一个想法,就是现在唐僧已经脱了凡胎,身体很轻,可以使用摄法将唐僧摄过河。
说实话,沙僧的方案是非常合理的,孙悟空频频暗笑道:
“驾不去,驾不去!
”孙悟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知道这一难的主要目的就是耽误时间用的,要说过河,根本不用那么麻烦,孙悟空有犀牛角,分开水道就是了。
所以过河不仅不能快,最好能出点事才好,耽误时间越长越好。
四个人走到水边,上次驮他们过河的白鼋又出现了,要驮他们过河,而且告诉他们自己在这里等好多年了。
他说的是真话吗?
应该不是,应该几天前有人通知他在这里等着,是谁呢?
应该就是制定这个计划的人,不仅仅是黄风大王,应该也包括南山、李靖、牛魔王等高层,所以白鼋就一直在西岸等着,专门等唐僧等人来。
孙悟空见到白鼋是笑,和上次对白鼋的态度完全不同,那是因为孙悟空知道白鼋是谁了,知道他没有恶意。
几个人上到白鼋的背上,向通天河东岸游去,这里有一首诗: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不二法门是佛家用语,意思就是众生平等的意思,众生平等这种理念非常玄奥,践行众生平等理念的孙悟空打败了其他无道的君王,给三界带来了最公平的秩序。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昆仑山的本来面目今天大家才真正知道是谁,正因为是孙悟空和昆仑山是一个人,大家才认为现在的三界秩序是圆满的,想想看如果唐僧是昆仑山大家要多失望呀。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这句属于宗教,也就是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其实内涵是一致的,无论是用哪种宗教工具都可以实现政治理想。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过去的辛苦不要说了,今天回来很高兴遇到老鼋。
走了多半天,快到天黑时接近东岸的时候,老鼋突然问:
“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
”也就是上次老鼋让唐僧问如来还要修行多少年才能脱本壳修得人身。
唐僧肯定是没问,因为取经的事情他们和如来斗智斗勇,还真没想到这事,就没有问。
如果是过去的唐僧,大概率会撒一个谎对付过去,但是现在的唐僧已经换了一个人,不肯违背本心欺骗老鼋,所以就不说话。
老鼋知道唐僧没问,于是晃了一下身体沉入了水底,于是四人一马加上行李都掉水里了。
好在唐僧脱了肉体,他的元神都是水系仙人,并不怕水,其他人也没事,只是经包、衣服、鞍辔都湿了。
我们分析一下,老鼋是不是给他们捣乱,不是的,首先他驮着取经团队已经快到东岸了,如果真的对他们不友好,应该在河中间将他们弄下水,快到目的地才将他们弄下水,其实是有点担心取经团队出事,现在唐僧他们扑腾两下就到岸边了。
然后将经书给弄湿了,这对取经团队太重要了,湿了的经书非常重,无法驾云,只能等到晾干了才能走,这又能耽误很长时间,所以老鼋也是在执行不能让大唐有时间开水陆大法会的任务,说白了和观音一伙的。
那么这个老鼋到底是谁呢?
他真的需要知道怎么脱本壳吗?
我们看在第一次送四人过河的时候怎么描写他的:
方头神物非凡品,九助灵机号水仙。
……养气含灵真有道,多年粉盖癞头鼋。
这两句话的评价那是相当地高,当时他的样子是,四丈围圆的一个大白盖。
而且当唐僧四人登上去的时候,通天河的百姓称他们是罗汉临凡,菩萨再现。
水仙是什么?
其实就是莲花,粉盖癞头的样子也是荷花上有个莲蓬的样子,而且佛门的罗汉和菩萨都是站立在莲花台上,这说明这个老鼋拥有三界第一英雄的莲的血统。
方头神物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吐丝的蚕,虽然不是这个动物完整的血统,但是这种血统在这本书非常稀少,一个是如来,一个是九头驸马,而且因为九头驸马进化到了成虫,所以更加强壮,是虫族的希望(如来认孔雀为母应该让虫族很失望),所以在这里帮助孙悟空耽误时间将经书弄湿的只能是九头驸马没跑了。
唐僧师徒上了岸,突然变天了,狂风呼啸,电闪雷鸣,飞沙走石,雾气漫天:
一阵风,乾坤播荡;一声雷,振动山川。
一个熌,钻云飞火;一天雾,大地遮漫。
风气呼号,雷声激烈。
熌掣红绡,雾迷星月。
风鼓的尘沙扑面,雷惊的虎豹藏形,熌幌的飞禽叫噪,雾漫的树木无踪。
那风搅得个通天河波浪翻腾,那雷振得个通天河鱼龙丧胆,那熌照得个通天河彻底光明,那雾盖得个通天河岸崖昏惨。
好风!
颓山烈石松篁倒。
好雷!
惊蛰伤人威势豪。
好熌!
流天照野金蛇走。
好雾!
混混漫空蔽九霄。
这段话说的是什么事情呢?
其实是一些没有获得新政府青睐的一帮前朝的既得利益者发动的一起叛乱,也就是取经团队虽然降落通天河可以拖延一些时间,但是也被敌人利用,有一群家伙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通天河发动了一起叛乱,他们要刺杀孙悟空并且夺回经书,说白了就是老旧势力的一群人在大势已去的时候拼死一搏,想通过刺王杀驾一举扭转不利局势。
吹风、声如雷、喷三昧真火和吐雾都是孙悟空的金所具有的神通,也就是在通天河孙悟空和叛乱者打了起来,当然不仅仅孙悟空一个人,还有九头驸马随行保护孙悟空。
第一波刺杀孙悟空的是沙土、虎豹、飞禽和树木,他们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
第二波刺杀者是通天河里的鱼龙和水系神仙,他们的战斗力要强一些,也被孙悟空和九头驸马打败了。
第三波武力比前两波要强很多,是孙悟空本族的山系仙人和石头,还有木系的权贵松树和竹子,甚至有孙悟空血统的金蛇,可见孙悟空任贤不任亲的政策遭到了非常大的反弹,某些亲族甚至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要杀了他,孙悟空、九头驸马和叛乱者打得昏天黑地。
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好经书和马匹,解除孙悟空的后顾之忧,孙悟空则在九头驸马(白鼋)的帮助下和叛乱者和抢夺经书的妖魔大打出手。
将九头驸马派到通天河保护孙悟空是非常有远见的,九头驸马武艺高强,力量很大,而且孙悟空本身就不差,两个人都使用了毕生的绝学,和叛乱者打了一夜,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唐僧问孙悟空这是怎么回事,孙悟空这时候是气呼呼的,这个时候还有一帮人不肯面对现实,居然想要通过刺王杀驾保住自己那点利益,太可恨了!
不过他没有跟唐僧说有人要杀他,而是说有人要夺取来的经书:
“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
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
” 孙悟空这里所说的取经其实就是刚刚建立的新帝国。
这段话的意思是:
我建立的三界一统的新帝国和过去完全不同,是天地之正道,是可以长久健康发展的,所以不为过去那些既得利益者所容,所以他们就来暗杀我,来夺我们的经书,目的是想保持过去那种制度。
一来经书湿了很重拿不走,二来我们走的是正道,他们无法获得大规模的支持,而且新政府确定官位都有是理由的,他们颠覆不了,等到天亮了,我们的支持者即将到来,所以他们就逃走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反对新政府的势力已经倾巢而出了,而且孙悟空这边损失也不小。
对方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杀了孙悟空,如果杀不了就夺了经书,帮助如来留下孙悟空的金箍,给将来的翻盘留存机会。
这个时候唐僧等人才知道出了什么事,互相道谢,可见这次没出事是大家互相帮助的原因。
这时候太阳很高了,于是大家将经书搬到了高山上晾晒。
可见制定通天河计划的人想得非常周到,湿了经书不仅让妖魔和叛乱者拿不走经书,还能成功耽误足够多的时间。
这里有一首描写晒经的诗句,表面上说经书,其实还是说新政府:
因为所做所为都很光明正大,所以妖魔鬼怪抢不走经书也颠覆不了新政府,虽然叛乱者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新政府还是获得了胜利,这次是对手最后的攻击,从此三界迎来了清平时代,敌人有了这次的教训,再也不敢攻击新政府了。
其实这帮叛乱者也是够没眼眉的,新政府“金莲朵朵摇”,你打得过吗?
这个时候,陈家庄的人经过这里,认出了唐僧等人,八戒提议去陈家庄晒经书,唐僧觉得这个时候打扰不好,典型地蹭饭嘛,想晒了经书后就离开了。
很快,唐僧等人来了的消息传到了陈澄那里,陈澄强烈要求唐僧等人到家里坐坐,孙悟空说晒干了经就去,也就是孙悟空已经定调了,可以去,其他人就不说话了。
在陈澄的热情邀请下,师徒四人收拾了经书去陈家。
但是石头将《佛本行经》沾住了,结果破了几页,唐僧有点懊悔说:
“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
”唐僧只是懊悔,并没有生气,因为他已经知道佛经最重要的是什么了,不是经书上的字,而是感悟,无经胜有经,西行一路所见所闻对于唐僧来说,比书里的文字更加重要。
孙悟空笑道:
“不在此,不在此!
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
岂人力所能与耶!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就是不用那么难过啦!
难道还回去换不成?
少几页就少几页吧,反正大唐也不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经书少了几页,我们的新政府也是,南山不是没有成为王吗?
有些事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那就接受他,只要大方向对了就行。
取经团队跟着陈澄等人到了陈家庄,这里的人锣鼓喧天奔走相告,大家都到陈家看四个人,陈家自然要摆上丰盛的食物感谢他们,但是四个人都已经是仙体,并不怎么吃人间的烟火食,最有趣的是猪八戒也不像过去那么能吃了,这是为什么呢?
西行之路就是修行之路,要戒掉“嗔、贪、痴”三毒,孙悟空已经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猪八戒也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唐僧也不是那么固执了,孙悟空说经书少几页也没有关系,唐僧就释然不再矫情了。
在陈家庄吃饭这件小事所反应的是取经团队修心的成果。
聊了取经的事之后,唐僧要走,陈澄要让四个人看看给他们盖的庙宇,这个庙宇叫救生寺,香火很旺盛,其实到了寺院还不能消停,这个请那个请,唐僧也不好推辞。
这里有一段描写寺院景色的,其实是前朝余孽叛乱之后的情形。
山门红粉腻,多赖施主功。
(这次叛乱非常惨烈,血流成河,不过在大家齐心合力的支持下还是成功保住了新生政权。
)一座楼台从此立,两廊房宇自今兴。
(一个新的帝国诞生了,为新帝国建立付出的文臣武将国家元勋们成为新兴势力崛起。
)朱红隔扇,七宝玲珑。
(登基的仪仗已经准备就绪。
)香气飘云汉,清光满太空。
(清明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出现在三界。
)几株嫩柏还浇水,数干乔松未结丛。
(没落的贵族不再通过叛乱夺权获得利益,而是通过加强对后代的教育希望重新进入体制内,对于叛乱者进行了制裁,并没有扩大到他们的亲戚。
)活水迎前,通天迭迭翻波浪;高崖倚后,山脉重重接地龙。
(叛乱家族中还活着的水系仙人感激没有被处死,站到了支持新政权的一边,被释放的山系仙人成为了新政权的支持者。
) 唐僧等人上了高楼,看到了供奉的四人的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非常像,沙僧的没提,而唐僧变俊了,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就是孙悟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个仁义大德的昆仑山,猪八戒也越来越接近莲了,而唐僧因为脱了凡胎变好了,过去的毛病已经不见了。
行者问当初那个灵感大王庙怎么样了?
陈家说已经拆了,自从建立了救生寺,年景很好,肯定是唐僧师徒的庇护,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管理西海的从通天河灵感大王后一直是敖顺家在管,也就是敖顺又管西海又管北海。
这就和我分析的敖闰就是万岁狐王,在车迟国后就死了,失去了西海的权力,这个人一定犯了非死不可、无法赦免的罪恶才永世不得超生的,是什么罪呢?
应该就是杀了羊脂玉并且逼着东华大帝君浇灌灵芝田从而掌握着三界长寿品专利的罪恶,这样的罪恶没有人敢让他转世。
孙悟空没有贪功,而是笑着说:
“此天赐耳,与我们何与!
但只我们自今去后,保你这一庄上人家,子孙繁衍,六畜安生,年年风调雨顺,岁岁雨顺风调。
”陈家庄人都叩头拜谢。
孙悟空敢说这个话,说明孙悟空不会像玉帝和鲤鱼精那样,靠施雨的权力敲诈陈家庄。
因为邀请取经团队的太多了,唐僧只好委婉拒绝,让他们明天再请,这才将陈家庄人劝退。
唐僧一直守着经卷,因为他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再来抢,到了三更,他叫孙悟空:
“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
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恐为久淹,失了大事。
”这话是啥意思呢?
唐僧担心再发生有人夺取经书的事情,想要快点将经书送到大唐,怕待久了平生波折。
其实就是问孙悟空要不要走?
耽误的时间也差不过了吧?
孙悟空说:
“师父说得有理,我们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罢。
”意思就是可以走了。
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应该还有催促孙悟空快点登基的意思,现在是政权的空窗期,如果迟迟不登基,很可能会再生变数,造成三界动荡。
当然孙悟空成为帝王后,政府建立起来,都封了官,大家也就放心了。
四人一马偷偷地起来,孙悟空开了锁,然后悄悄地离开了,看到唐僧等人出来,金刚马上叫住他们腾空而起向大唐而去。
这里有一句颂子:
“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意思是,取经成功才知道昆仑山的真面目(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一批美女哭晕在厕所),然后回大唐见李世民,向他报告取经的成功。
取经虽然不是救昆仑山最好的计划,但是通过一番努力,获得了最好的结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喜鹊 西游 造化 113 经书 落水 背后 惨烈 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