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模拟训练的应用与展望.docx
- 文档编号:7902460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63KB
汽车驾驶模拟训练的应用与展望.docx
《汽车驾驶模拟训练的应用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驾驶模拟训练的应用与展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驾驶模拟训练的应用与展望
现代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于小辉
一、模拟训练技术的沿革与现状
二、模拟训练技术实现的可能
三、模拟训练技术的基本构成
四、在组训中的应用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
附件:
《模霸2001版——汽车驾驶智能模拟培训系统》教学课程设置
我国目前汽车驾驶培训学校4000余所(不含军队),教练车10万余辆,年培训量300余万人,行业年收入近80亿元,然而年利润确不足15亿元,利润率在10—20%之间徘徊,原因何在?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行业部的因素而言,究其根本原因,是培训成本高而培训效率低所至。
在培训行业垄断经营的年代里,这个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成熟,“合理成本”与“合理价格”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因而,大幅度地提高汽车驾驶员培训效益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运用科学的培训手段,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方法,是获得市场生存可能的必由之路,因此,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模拟培训技术它是现代培训方式的一种,是在设备、场地、材料等环境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某些廉价的仿真替代品来进行培训,以提高操作者技能的训练过程。
汽车驾驶模拟培训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培训效率和降低培训成本,据资料介绍,前联、东欧、北欧、美、日等国培训专家强调:
“把汽车模拟驾驶训练和场地驾驶训练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是极为成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来还会继续使用。
”由此可见,模拟与实车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是公认的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
多少年来,为普及和推广模拟培训技术,投入的人力不下万人,投入的财力不下亿元,然而至今为止,在全国围,模拟设备的覆盖率仍不足5%,既使已拥有模拟设备的单位,其模拟设备的利用率也不足50%,多少公司加盟进来,又多少公司暗然转行,为什么?
笔者想就此谈一点浮浅的认识,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模拟训练技术的沿革与现状
(一)国际模拟培训理论的发展
模拟培训技术最早起源于1881年美国工程师F.W.泰勒(Frecerick.W.Taylor)的“时间研究”,其成果对于二十世纪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推行的“泰勒制”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泰勒等学者“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
”显然,他们为技术培训的科学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但是,研究者们只是着眼于对人的外显的操作动作进行客观分析,较少涉及人的心理因素,实际上是把人与机器等同起来,其结果是,在这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点指导下所设计的“合理的动作结构”与劳动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因此,这种培训也未完全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进行了军事飞行员的心理选拔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研究。
一些研究者认为,技术培训是通过练习和指导来进行的神经—肌肉的调节活动,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生理活动,而不是认识或心理活动。
这种把微动作简单相加、被动反应的机械主义培训观点显然妨碍了人的技术能力的提高。
不过,从行为的角度客观研究人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规律,特别是借助一些教学机器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培训,在技术教育中也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
直至今日,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的思想对于国外培训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影响,如美国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机器模拟(MachineSimulation)的成果就是一个较好的说明。
但是,当时仅仅局限于对人的技术活动的外显指标进行研究,过份强调人对于机器的被动适应,这种培训思想是无法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对受培训者不断更新的要求的。
英国学者亚伯特(A.Abbort)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
“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种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列训练所学到的需要适应性的一般技能。
”他这里所指的显然是得到概括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强调人的认知能力。
近年来,西方培训学者在员工培训的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进展。
在需求评估(needsassessment)方面,普遍采纳麦吉(W.McGehee)和塞耶(P.W.Thayer)1961年提出的观点。
他们认为,应该把培训作为工作组织中的一个亚系统来看待。
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可以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来进行。
而1983—1997年间发表的有关论文在评价个人需求方面又增加了第四个方面,即人口统计分析,这使得此种方法超越了组织的畴。
不过在需求评估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一致看法仍然是,在技术培训中,应当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认知因素,即人的心智因素,需求评估的研究对于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我国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发展
我国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起步较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按技能培训的功效划分,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就便器材为主要练习方式的——意念式模拟驾驶训练阶段。
其特点是,学员利用木棍、脸盆或自行改装的简易练习器等就便器材,凭着对所学容的初步理解(想着某个机件应该怎么操作),进行各种机件的操作练习,以实现熟记汽车五大机件的操作顺序和简单调协动作的训练。
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但缺点是练习效率低,效果差,且形成不了完整的操作技能。
第二阶段以局部仿真模拟机(主动式)为代表的——体验式模仿驾驶训练阶段。
其特点是,学员可利用模拟器的操作工位和计算机模拟道路成像系统,对五大机件的操作和简单的道路情况处置进行体验性模仿驾驶。
优点是操作机件与画面联动,视觉动感较强,既可进行操作动作训练,也可进行简单的心智技能训练,但存在的问题一是设备成本高;二是当前计算机成象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全仿真的需要,使道路情况的真实感并不强;三是由于道路情况是人为设计的,因而组训方法与容相对固定,信息量不足,道路情况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差。
第三阶段以智能化模拟教学系统(被动式)为代表的——诱导式模拟训练阶段。
其特点是通过智能模拟教学软件和多功能练习器的操作工位所构成的智能模拟教学平台,在较完整的专家模块(经验)的诱导下,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熟练和心智技能的化训练;优点是成本低,便于集中和大面积组训,由于视觉画面均为实际场景,因而道路情况真实感强,信息量大,加之运用了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使组训方法非常灵活,扩展成本也很低。
缺点是画面道路情况的场景与学员的模拟驾驶操纵装置不联动,操作效果的信息反馈没有,因而只能局限于方法性的模拟训练。
(三)我国模拟训练技术的现状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现代模拟培训技术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方面,都是注重方法学的研究,在培训方法和手段方面注意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以提高培训效率。
我国在模拟培训技术方面与国际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对照国外模拟培训技术水平和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我国模拟培训技术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对汽车驾驶技能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不明,因而培训目标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培训工作顾此失彼、被动应付的的局面。
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意义上讲,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模拟培训技术工作还需要阐明作为培训预期目标的技术能力的整体结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否则,是很难提高技术培训的科学化水平的。
近年来,正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使得技术培训方案的制定工作存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造成了某些培训容缺乏针对性、求学积极性不高和培训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
显然,如果对技术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问题不解决,即使在培训中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其效果都只会是事倍功半,无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培训工作的被动局面。
我们认为,要解决提高培训效率的问题,研究的关键在于首先从宏观上阐明汽车驾驶技能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只有如此,才能为培训容的整体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也才能确保对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定向培养。
2、对汽车驾驶技能结构中操作成分与心智成分的主从关系认识不明,在确定培训的战略重点时,或者主次不分,或者本末倒置,导致培训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驾驶员的新要求。
一些部门在制定汽车驾驶培训的教学大纲和方案时,或者片面强调操作技能,或者局限于一些操作性知识,都较少涉及急需的心智技能的培养容,必须指出,这种指导思想的盲目性都是由于缺乏对汽车驾驶技能结构各要素主从关系的研究造成的。
所以,当前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研究所面临的又一项任务,就是结合我国推进传统汽车驾驶培训改革和赶超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在研究汽车驾驶技能整体结构的同时,揭示出对现代技术能力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组成要素,为今后的技术培训战略重点的抉择提供理论依据。
3、对技术培训的学习规律认识不明,缺乏专门的动态研究,导致现行培训沿袭经验主义或工匠式的教学方法,妨碍了学员汽车驾驶技能的有效形成,特别是在心智技能的培养方面,其影响尤为突出。
技术培训是一种社会生产经验的传递过程,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如文字符号、图表、仪器.、机器或自动控制台等)进行的。
为要使汽车驾驶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注意汽车驾驶技能各种要素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学员获得经验时的各种规律,即学习规律。
可以认为,培训容的结构再完整,对各要素容的主从关系再明确,如果忽视了受培训学员的接受规律,也难获得理想的成效。
众所周知,有关学习规律的研究一般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来进行的。
然而,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却较少参与技术培训的研究工作。
一些调查表明,我国技术教育水平目前普遍落后于普通教育。
在汽车驾驶技能培训过程中,或者沿用普通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传统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或套用实车训练的组训方式,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特别是在急需的心智技能的培养上,其成效更差。
我们认为,缺乏吸收教育心理学已有成果以及系统研究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特殊规律、特别是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汽车驾驶技能培训之外,应根据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特殊要求,系统地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在各项培训要素中,心智技能的形成和迁移规律问题又是其难度较大、且对现代汽车驾驶培训整体效率影响最大的问题,可以作为当前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当前汽车驾驶模拟培训技术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其具体表现为:
宏观上对汽车驾驶技能的整体结构、组成要素及其主从关系认识不明;微观上缺乏对汽车驾驶技能形成规律的方法探讨,可以认为,这就是妨碍汽车驾驶模拟培训技术科学化的症结所在。
二、模拟训练技术实现的可能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技能培训的相互关系
为弄清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要弄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作业技能的关系。
从国外心理学家在员工培训中选择研究课题的变化过程来看,是一个逐渐从片面重视操作动作发展到注意人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最后到重视人的认知因素的过程。
这从客观上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技术能力各组成要素在要求上的演变趋势,对于确定培训重点是有启发意义的。
不过,要使培训目标的设计更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还必须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本身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的客观要求,并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此作为我们设计培训目标的依据。
可以用下图来表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作业技能的相互关系的演变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作业技能的相互关系
心智成分
(心理负荷)
手工操作系统阶段→半自动化系统阶段→自动化系统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是一个自动控制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如图所示,当科学技术发展处于手工操作系统阶段时,动力主要由劳动者本身来提供,因此,劳动者容易支配整个生产过程,其心理负荷不大,承担的更多是体力负荷(如四肢灵巧程度、动作反应速度、体力劳动强度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半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系统阶段时,繁重的体力操作逐渐由机器、甚至更先进的装置所替代。
由于科学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通过手柄、按钮,甚至发出指令就能够实现对运行过程的全程控制,人的体力负荷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整个运行过程的支配主要是通过机器、自动控制装置间接实现的,这就加大了控制的难度,需要多用脑,所以,心理负荷增大。
由此可以预测:
随着现代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驾驶员的操作技能的要求会逐渐减弱,心智技能的要求会逐渐增强;随着现代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交通条件的复杂性,道路情况的多变性,运行环境的高速性,对驾驶员判断与处置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现代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特点
由于现代汽车驾驶技能培训属于科学技术应用前沿的教育活动,因而,它具有一些新特点:
1、容多。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之一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因此,驾驶员所涉及的知识门类、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加了。
必须接受更多的培训容才能胜任工作。
2、更新快。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生产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就汽车驾驶员的岗位而言,培训容经常在调整;就个人而言,一生中可能要多次更换工作岗位或职能,因此,接受培训的次数也会显著地增加。
3、要求高。
由于交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对汽车驾驶技能培训的要求也更高了。
如果马虎大意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的规格也在不断的升级,要么不出,要出就是恶性事故。
所以,需要设计更高要求的培训目标。
(三)模拟法实现的理论依据
汽车驾驶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活动技能(简称心智技能)二种。
操作技能主要是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
在完成一项任务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地进行时,就成为动作技能。
它表现在外部行动上,表现在对事物的直接行动中,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巩固起来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如:
驾驶汽车时,完成的加档、减档过程。
心智技能主要是认识活动。
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它的主要成分。
在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课题中的问题,这些心理活动按一定的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进行就是心智技能;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心智技能的本质特征。
如车辆行驶时,驾驶员根据道路、交通情况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障碍等情况进行的观察、判断、分析、决心、做出指令等。
这种技能就属于心智技能。
技术能力的实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是在实践中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它不能与生理和先天因素等同,培训对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汽车是工具,服务于人,必须首先考虑人的要求,重视人的价值,是为了提高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看到人适应汽车驾驶需要的必要性。
我们认为,在汽车模拟驾驶训练系统中探索驾驶员驾驶汽车的过程时,与其它有关问题解决的课题相比较,有着如下二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诊断的对象可以直接地感知,因此,汽车驾驶技能所涉及问题的围,活动的条件和对象原则上是能够穷尽的;其次,作为心智技能的诊断能力虽然观察不到,但这种定向活动却可以通过与之相应的执行环节(即操作动作)或实车驾驶效果的反馈信息来判断正误。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人与汽车的交互作用来分析学员的定向活动,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揭示出心智技能的核心容来。
模拟驾驶训练技术的核心是心理模拟法的实现。
这种模拟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撇开了模拟的主客体在部结构、作用机制方面的差异,只是从功能上进行类比,即采用一定物质手段去探索人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主要理论根据是:
1、存在于高级汽车驾驶员(专家)头脑中心智技能是对人—车系统中职业活动的反映,因此,通过对人—车的交互作用和系统变化的考察,是能够揭示出心智技能的容的。
2、定向活动是制约整个汽车驾驶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而心智技能则主要是对人的定向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机能系统,所以,对定向活动的考察显得尤为重要。
3、高级汽车驾驶员(专家)对定向活动进行调节的机能系统在组成要素上有层次上的差别,它包括活动的条件与对象、定向容和智力动作三方面容,智力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它与活动的条件与对象、定向容相比,是最难揭示的高层次要素。
我们认为,可以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通过对其它两个要素的分析,最后揭示出智力动作来。
4、高度的概括化和系统化是高级汽车驾驶员(专家)判断决策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头脑中有关活动的条件与对象的容也是得到高度概括化和系统化的。
实车训练的经验分析法之所以难以全面揭示出心智技能的决策容,是因为高级汽车驾驶员(专家)头脑中有关驾驶活动的条件、对象与调查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之特征在概括化、系统化程度上的“目标差”太大,而不能“一一对应”地口语报告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首先通过对驾驶活动的客观条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其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建立有关活动的条件、对象的物理模型(即专家模块),此后,通过物理模型有序地、全面地呈现驾驶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让高级汽车驾驶员(专家)进行操作判断,通过人与物理模型的交互作用,逐步揭示出高级汽车驾驶员(专家)头脑中的定向容(判断经验)和智力动作,从而,将完整的汽车驾驶技能化到学员头脑中。
三、模拟训练技术的基本构成
汽车驾驶技能的培训是由驾驶理论学习、驾驶模拟训练、实车应用训练三部分组成。
汽车驾驶技能熟练的形成是通过“模拟——实车——再模拟——再实车”的交叉组训来完成的,驾驶模拟训练因其在汽车驾驶技能培训过程中,所担负的技能分解训练的任务而完全区别于实车训练,有其特殊的组训模式。
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包括组训方式、技术设备两个方面。
(一)组训方式
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技术的组训方式是指针对汽车驾驶技能的基本构成和熟练形成的一般规律,为配合实车训练,而专门设立的一套完整的训练组织体系,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训练容、组训方法、教学制度、训练标准和考查办法。
1、教学目标。
训练目标的确定应结合实车训练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本阶段的驾驶技能进行分解,并根据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驾驶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中的侧重面,合理的科学的确定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训练课目、不同教学对象模拟训练的教学目标。
2、训练容。
模拟训练的容应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二方面,分别确定在不同训练阶段和课目的训练容,在操作技能方面应包括单个(组、套)动作、协调配合、作业顺序、操纵技巧等,在心智技能方面应包括单元(组、区)情况、思维过程、分析方法、判断推理、心理调节等。
3、组训方法。
通常组织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集中讲解,统一组织练习,场巡回个别辅导。
(2)分组定量的反复练习,包括指定练习容,确定每组的练习次数,计划练习的总组数。
(3)分级选择的定向练习。
针对实车训练中的特定要求或出现的疑难问题,有选择的确定练习容,统一组织分析讲解和反复练习。
(4)授课的方法主要有:
图示教学、问答教学(谈话法)、演示教学、讨论教学、边讲解边示等。
4、教学制度。
教学制度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科学组训的必要措施。
主要包括与保障模拟训练得以正常实施相关的标准、规定和工作流程等。
5、训练标准。
操作技能的训练标准通常以动作的规和协调程度为主要容,心智技能通常以思维合理和判断准确的程度为主要容。
6、考查办法。
模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车训练效率,汽车驾驶技能的掌握程度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车检验,因此,模拟训练的考查办法不易过于复杂化,而只应根据训练容和练习标准适度适量考查即可,通常采用模糊评判法(也叫经验评判法),即只获取学员通过训练所达到的掌握汽车驾驶技能的可能性和因果发展趋势,心智技能通常可采取问卷式,主要考查学员职业思维习惯的发展状况。
(二)技术设备
模拟驾驶技术设备是进行模拟驾驶训练的必要手段。
研究其组成和分类,对科学合理地发挥其使用功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组成
现代汽车模拟驾驶装置(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1)计算机控制系统(又称中央监控台)。
主要用于组织模拟教学,监视学员操作情况,指导与控制教学进度,考查模拟教学效果,由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等设备组成。
(2)驾驶环境重现系统(又称视景显示系统)。
主要用于模拟教学中重新再现驾驶环境和场境。
通常分为屏幕式、投影式与实景式三种:
A.屏幕式视景。
利用计算机联带电视屏幕显示道路交通环境的称屏幕式视景。
主要视景是虚拟实时的三维成像。
B.投景式视景。
利用实地实车实时拍摄的道路交通信息的电影、电视片显示道路交通信息的称投影式视景,其主要设备有电影放映机、计算机联带的液晶投影机、VCD影碟机联带电视机等。
C.实景式视景。
把车载式模拟器配置在实车车箱,学员即可获得实景式视景。
(3)驾驶员工位(又称座舱)。
主要用于学员进行模拟驾驶员操纵工位进行操作练习的。
2、分类
(1)按用途分类可分为研究型、训练型、游乐型三种。
研究型模拟器即工程型模拟机。
这类模拟器均为主导式,用来发展研究车辆,它的价格贵、精度高、功能全。
如德国奔驰公司所建造的模拟系统,造价在50万美元以上。
训练型模拟器。
这类模拟器主要用于车辆驾驶员的训练,有被动式也有主动式,如三隆天光公司的模霸2001型汽车驾驶智能模拟培训系统即为被动式模拟器。
游乐型模拟器。
在文娱市场中,游乐型模拟器逐渐增多,档次类别繁多,可供各种游客娱乐,模拟精度不高或不作严格要求,但主要是追求趣味、刺激性。
(2)按视景模拟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二种。
被动式模拟系统的视景与模拟器操纵系统之间各自独立,由电影放映机、计算机配合投影机、录放像机配合电视机等按事先录制的场景进行播放,让学员根据视景中的情况和样板进行模拟操作。
主动式则是模拟器与视景系统相连,学员操作的效果都可以通过视景系统给予反馈。
四、在组训中的应用
要充分地发挥模拟驾驶训练的真正功效,必须围绕组训问题深入研究,实现模拟与实车训练的有机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我们认为,在模拟培训的组训上应把握和考虑五个方面的容。
(一)管理制度的建立
“制度”与“科技”同是生产力。
科技施训,制度管训,二者不可偏废。
1、模拟驾驶训练制度体系
模拟训练制度体系由使用管理规定,组织模拟训练,模拟教学文档,模拟教室等制度组成,例如:
《模拟驾驶系统使用管理规定》、《模拟教室管理规定》、《模拟驾驶教员教学规》、《模拟驾驶操作规程》、《模拟驾驶系统维护制度》、《模拟器材登计与与保管制度》、《模拟训练质量与效益评估制度》、《模拟训练教员培训制度》、《模拟训练教室建设规》、《模拟训练文档管理规定》
2、模拟训练专职教员
教员是模拟训练的组织实施者,教员对模拟驾驶训练的熟练掌握和正确态度,将决定模拟训练的价值与效益。
为此,为模拟训练专职教员的要:
(1)具有高度责任心,熟练的模拟训练知识与模拟训练技能。
(2)制订模拟训练实施计划,编写模拟训练教案。
(3)强化模拟训练,保障实车训练的主导地位。
(4)综合运用指令,示,演练,讨论,辅导与讲评等教学方法。
(5)灵活选择,适时运用不同模拟训练模式,提高模拟训练效益。
(6)观察监督,测试评估学员模拟练习,正确协调模拟训练与实车训练时机。
(7)正确使用与维护模拟驾驶系统,独立完成模拟训练过程的操作。
(8)严格防火,防电,防损坏的安全管理。
3、模拟训练的机制
坚持“集中管理,综合配套,模拟与实车结合,三级一体(大队由训练部门负责,训练处选编模拟训练教员负责,每连选一名模拟助教负责。
)”的教学管理机制。
确保模拟教学正规运行,保障到位。
4、模拟训练实施计划
(1)编制模拟训练实施计划的依据
①驾驶模拟训练大纲
②模拟训练与实车训练相结合的模式:
模实互补,实训为主;操纵动作先模拟,精确驾驶到实车;心智多模拟,力感,路感靠实车
③模拟训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驾驶 模拟 训练 应用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