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学习笔记.docx
- 文档编号:787787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58KB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学习笔记.docx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学习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学习笔记
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主持人播音员资格考试两个专业都是三门科目。
编辑记者考试科目为三个部份:
《综合知识》、《广电基础知识》、《广电业务》。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学习笔记
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广播的传播符号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电视传播符号1声音(语言、音响、音乐)2图像(文字、示意图、图表、照片、图片、影像)
电视影像特征:
1.再现性2.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3.声象一体的信息形式4.限定性显示空间5感性的符号形式6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电视影像要素:
1.镜头与蒙太奇2画面构图3光线4拍摄角度5运动镜头6景别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原则1.易于接收接收2可听性3准确性4完整性5通俗性
广播优势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2听众广泛覆盖面广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广播劣势1.不易保存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电视优势1.信息符号视听兼并2重构时空现场感强3时效性强
电视劣势1不易保存2选择性差3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用于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形式。
事件消息:
以报道刚刚发生或仍在发展变化、一般具有叫明确的时间始终点的新闻事件为主的消息体裁。
非事件消息着重反映的客观事物一般没有明确时间始、终点,报道其发展变化阶段性特点或基本面貌,反映蕴涵其中的典型意义。
人物专题:
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生活经历,进而揭示时代背景、历史潮流、社会全貌的新闻性专题。
事件专题:
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专题节目。
研究性专题:
通过对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的综合分析,得出经验教训和规律性认识的新闻专题节目。
谈话节目:
一人或多人完全用讲述的方式表现节目内容的节目形式。
现场报道:
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拨出方式。
连续报道:
跟踪新闻事件发展进程连续多次播出的累积式报道。
系列报道:
围绕同一个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次、多篇成组的报道。
深度报道:
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角度报道新闻的形式。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台电视台针对显示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
新闻采访:
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1突击性2灵活性3广泛性4持续性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特点1电子传播手段介入2时间同步性3采访方式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5对设备依赖性强6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新闻线索: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
新闻线索特点:
1简单,完整性差2时间短,稳定性低3信号,有待证实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新闻线索来源:
1记者本人观察和积累2会议、文件、简报、政策和领导讲话3来自受众的信息4从其他媒介获得。
确立选题的标准:
1新闻价值(新鲜、重要、显著、接近、趣味)2新闻政策(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选题论证方法1衡量新闻价值要素2权衡新闻政策标准3是否符合媒体自身编辑方针
选题论证步骤1对报道内容进行考察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3可行性论证。
现场观察:
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现场观察特点1.直接性2综合性3客观性4经常性5敏感性
现场观察内容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态势2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氛围3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
现场观察注意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2开拓观察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3确定恰当角色定位4把握开机时间,要有预见性
采访对象选择1知情2愿讲3善于表达
话筒采访要求1消除现场干扰2语言精练3话筒采录声音自然清晰4记者应有镜头意识5一次最佳原则
闭合型问题:
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
开放型问题:
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
广播采录的要求1音响的素质2真实3自然4清晰5捕捉特点6掌握采访主动权,控制采访节奏
电视摄录的要求1恰当运用景别2选择拍摄角度3运用光线4运用长镜头
电视摄录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2时机原则电视摄录方法1挑2等3抢新闻
写作要求1符合媒体特点(快速、线性传播、受众广、具体形象、转瞬即失)
2用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场景说话、背景材料、同期声)
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1结构线索单一2层次清楚3强化核心信息
背景:
在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的材料。
背景材料的作用1说明解释,使新闻通俗易懂2揭示事物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表达不便言明的观点5为新闻注入内涵,使其更可读。
导语:
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以简练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导语的特点1选材精粹2具体形象3简短精练4照应主体
导语类型1直接式2延缓式导语
广播电视消息的结构1倒金字塔式结构2时间顺序结构3逻辑关系结构4金字塔式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运用广播或电视手段,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
新闻专题特点1主题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用形象说话3表达方式多样4表现功能多样
新闻专题结构1纵式结构2横式结构3递进式结构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
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1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2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3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4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现场直播:
与新闻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利用广播电视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形式
现场直播作用1通过快捷的现场直播,树立自己媒体的权威2有利于媒体扬长避短3使观众感受过程,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4有利于争夺到广泛的观众群
连续报道:
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
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主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组的报道。
新闻编辑:
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
新闻编辑的职责1新闻信息的统合2把关3发言
栏目设置要求1找准受众定位2认识受众需求3明确栏目整体层次定位4根据目标群体日常作息时间作出传播时段与时长的选择5确定栏目特色和风格6推敲和形成节目形式
新闻报道的策划:
根据栏目编辑思想,对栏目报道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新闻报道策划的内容1确定报道中心2制定报道时机、规模、方式、策略3制定选题,对重点选题具体规划,组织实施。
音像编辑:
合成运用电子编辑设备对前期摄录的音响、影像素材进行选择、剪裁、组合等处理,配以解说词、字幕、音响、音乐等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的过程
新闻节目音像编辑原则1真实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逻辑性原则5控制蒙太奇效应原则6兴趣原则
广播新闻常用的编辑手法与技巧1音响早出2关于主题和事实的,尽量用音响说明,形成强烈的现场感4保持音响在全篇中的平衡,不要简单集中5不滥用音响
电视新闻常用的编辑方法1合乎接受逻辑2镜头长度恰当3注意轴线规律4镜头衔接流畅5转场自然
栏目编排注意1良好的大局观,站在时代高度和人民群众的立场给新闻以准确的传播价值定位,以此编排新闻节目2遵循节目编排内在规律,有重点,有目的性3利用受众信息接收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习惯,提高传播效果
新闻编排技巧1突出重点2优化组合巧妙安排结构4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5保持统一风格
新闻评论:
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1传播内容不同(a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b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意见)2传播目的不同(a满足受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b满足受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及话语权)3传播方式不同(a强调用事实说话b直抒胸臆)
新闻评论特点1新闻性2时效性3政治性4广泛的群众性5论理性6前瞻性
新闻评论功能1解决功能2表态功能3深化功能4引导功能5协调功能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1“浅”,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把政论和深刻道理用受众易接受的方式表述2平易亲切(a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位置b吸引受众直接参与评论)3更生动4论述性语言与画面语言结合,道理上说服人,画面上感染人,情感上打动人
论点:
评论的看法、见解、观点、主张的高度概括或提炼。
论点的要求1正确2立论鲜明,论点明了3新鲜独到4集中
论据:
用来说明或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的要求1真实2精当3新鲜
论证:
运用论据说明或印证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
论证的方法1据事说理,依托一定事实材料引发议论、说明或证明论点2对比说理,通过同一事物今昔前后变化对照或不同事物的对比,显示事物是非曲直,表明媒介的意见,提供给受众思维空间和思考余地。
3辩论说理,通过不同意见的论辩,达到辩证然否的目的4算帐说理,引用数据和推演数据,使评论具有逻辑力量。
编后话的作用1提示说明2评价表态3提醒建议4强调补充
新闻述评:
新闻领域中的边缘体裁,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新闻评述的特点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新闻评述的写作要求1选材精当,立意新颖2即事明理,重在分析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谈话类评论:
说、听双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以谈话的方式展开的新闻评论
谈话类评论注意1选择受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2选择适合的节目主持人3选择“意见领袖”式的嘉宾和现场观众4善于播放有关录像带和现场音乐,掌握谈话节奏
舆论监督节目: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而对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各类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内的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及其社会行为所进行的报道和评论
舆论监督节目要把握的原则1坚持建设性监督2科学监督3依法监督
评论运用形象语言的要求
新闻评论中恰当地运用形象语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新闻评论中若是缺少了形象语言,其宣传功能便会降低;然而,并不是说,任何形象语言都可以随便拿到新闻评论中运用。
语言的运用总有它自身的规律。
其总的规律、总的要求便是:
准确、鲜明、生动。
具体落在新闻评论上,又有它特殊的规律、特殊的要求。
准确——合乎实际,顺乎逻辑
准确,是鲜明和生动的基础。
缺少了这一条,整个文章就会塌台。
准确,首先要求新闻评论中所建立的形象,能够反映和揭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本质和特征,避免以假充真或以偏概全。
准确,还要求在反映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掌握好评价这一事物的分寸,既非轻描淡写,又非冷冷冰冰。
将问题抓得准,讲得也恰如其分。
准确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文章的逻辑应前后一致,具体来讲,新闻评论中所选用的形象,无论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几次,都应具有同一的特定含义,不能随意变换其义。
对于形象语言说来,做到准确是有一定难度的,像比喻就常常是蹩脚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运用形象语言就可以不用准确的标准来要求。
至少,必要的限定和补充,就是达到准确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说明一个比较复杂的论点时,形象语言的运用往往需要紧密配合抽象说理,单靠自身是力不从心的,甚至会带来片面性,不能把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
所以说,新闻评论在运用形象语言时,应当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论证说理方面),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不做分析,不加限制。
否则,就会背离准确性的要求。
鲜明——态度明朗,色彩强烈
鲜明,这是要求新闻评论在运用形象语言时,应做到对所反映或评价的事物有比较明朗的态度,或拥护,或反对,决不躲躲藏藏、吞吞吐吐,而且要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让喜怒哀乐之情,皆溢于笔下,切忌平平淡淡,无关痛痒。
形象语言本身具有含蓄的特点,它如何能够表现出鲜明的倾向和立场、态度呢?
其实,含蓄性与鲜明性并不矛盾,它们在形象语言中是辩证统一的。
含蓄,并不意味着朦胧,晦涩。
坚持形象语言的鲜明性,会使读者受到某种较强程度的感染、熏陶,从而有助于发挥新闻评论的影响和引导的作用。
自然,鲜明的主要“大敌”还是朦胧和晦涩。
文章不讲修辞,语言上故弄玄虚,胡乱地滥用典故,然而又文不对题或文不达意,叫人读后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剖析问题如同“钝刀割肉”,咬文嚼字,四平八稳,全不见锋芒所在,也给人以晦涩之感。
生动——新颖独特,精炼传神
生动,是在准确与鲜明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运用形象语言,只是提供了增强生动性的条件;然而,只有运用得好,运用得巧,才能真正获得实际效果。
生动,首先要求新闻评论中的形象应当是比较新颖或具有独特性的,因为即使是再动人的形象,若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使用甚至套用,也会使它黯然失色的。
新颖独特,往往来自对现实生活的开掘,来自作者的创新精神和真情实感。
如《泥鳅式的官僚主义》一文,以新民晚报大楼迟迟建不起来为由头,批评了某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身上的官僚主义作风,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
“像泥鳅一样,滑来滑去,你也抓不住他把柄,因为他并非顶着不办,但又不让你把事办成。
无所名之,名之曰泥鳅式的官僚主义”。
一个新颖的比喻,深刻而生动地概括出了社会上的一种严重弊端,很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广泛的反响。
而这一形象的产生,又是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剖析,也来自作者敏捷的创造性想象。
生动,还要求新闻评论对所选取的形象素材,要精心取舍,寻其精髓,力争寥寥数笔,使文章的形象传神、生辉。
《人民日报》(1984.7.7)曾发表过一篇短评《对“文革”遗老怎么办?
》,文中说:
“辛亥革命成功、宣统皇帝下台三十余年后,人们还可偶见前清的遗老,那标志便是在脑后拖一条长辫子。
不料到了八十年代,出了另一种遗老——‘文革’遗老。
……他们的脑后也拖着一条‘长辫子’——自‘文革’中最时兴的歧视知识分子,尤其是歧视教师的极左思想。
”这里,仅仅一条“长辫子”,就把历史与现实中两种“遗老”的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无遗,既生动形象,又准确深刻。
这一传神之笔,也体现了作者对形象语言掌握的精炼程度。
的确,真正形象生动的语言,并不需用过多的笔墨。
倡导新闻评沦语言的生动性,是要与庸俗化划清界限的。
新闻评论中时常选用一些来自民间,来自群众的俗语、俚语、谚语、顺口溜、口头禅等等,但无论是怎样的语言都应具有较典型、较深刻的意义,而不能将其视为调节文章味道的“佐料”,甚至滥用一些低级粗俗的东西。
倘若牵强附会地滥用形象语言,反而会降低文章的分量,引起读者的反感。
运用形象语言要靠真情实意去扣动读者的心灵,不能靠玩弄词藻,搞“文字游戏”,去哗众取宠,这种笔法与生动性是背道而驰的。
新闻评论中运用形象语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修辞技巧问题,其中有许多重要的语言规律要遵循。
准确、鲜明、生动则是最主要的基本要求。
而核心问题,则是提高语言的效能,具体地说,就是有利于新闻评论发挥更大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广播 电视新闻 业务 学习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