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优化.docx
- 文档编号:787525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79.70KB
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优化.docx
《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优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优化
班级:
09国贸三
姓名:
黄丽珊
学号:
200930910307
【摘要】
葡萄酒是完全由一种农作物——葡萄生产的含酒精饮料,因此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民脱贫和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市场上有着许多差别极大,品牌各异的含酒精饮料,同时又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竞争日益加深。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酿酒葡萄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起伏,从90年代末至今,葡萄酒产量持续增加,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十大产区。
作为葡萄酒的生产大国——法国,通过对葡萄酒进行的原产地保护,在国际取得了竞争上的优势。
针对这一政策,比较分析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鉴法国原产地保护模式,按照“科学区划、分区而治、分级而作、突出优势、塑造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创建以优势产区管理为基础,原产地保护为手段,建立新的分区分类布局,以知识产权文化促进优势农产品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化、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针对中国进口葡萄酒消费及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出口增长态势,并通过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的增长分析发现:
中国市场逐年上升的需求因素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其产品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实际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葡萄酒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中国入世后相关外贸政策的调整以及出口方各种营销策略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对澳大利亚葡萄酒消费的激增。
而最后通过分析中国葡萄酒的优劣势,根据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范式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策及如何挺高竞争力问题。
关键词:
葡萄酒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原产地保护
【目录】
1)简述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2)分析中外葡萄酒的差异
2.1)中法葡萄酒文化上的差异
3)中国葡萄酒的国际优势竞争力
3.1)中法葡萄原料种植产区上的竞争
3.2)中国葡萄酒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3.3)入世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4)提高中国葡萄酒业的国际竞争力
【正文】
你能想象得出有比葡萄酒贸易更为复杂的商品贸易吗?
对于它的价格,有时低得使人不可思议,有时又高到令人难以置信,而生产的年代,酿制时的气候条件,甚至葡萄种植地的细微差别都会对葡萄酒的质量和价值产生影响,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正是葡萄酒充满神秘的原因。
1、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大部分的古书都记载着,葡萄酒并非“洋酒”,而是“古而有值”的了。
而纵观种葡萄酒的发展史,中国作为人类文明与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本来有着独天特有优势,然而历代王朝的变更与历代皇帝对葡萄酒的态度,使得这种神秘的酒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洋酒”。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中国的葡萄酒有了新的发展,半干红葡萄酒甚至在1988年发展到了历史的高潮。
之后由于消费市场的渐渐觉醒,整个市场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的局面。
干红酒持续高速增长,甚至到了2003年,出现抢购热潮。
近几年,中国葡萄酒产业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葡萄酒产量从2000年的20万t增至2007年66.5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6%。
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葡萄酒品种不断多样化,并相继出现高端产品。
通过近几年葡萄酒产品结构的调整,目前葡萄酒市场已形成了以全汁葡萄酒为主的产品结构,其中干型、半干型葡萄酒占总量的50%~60%。
2008年,我国共有165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不足2000t。
虽然中国是一个葡萄酒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却是一个贸易小国。
长期以来,我国葡萄酒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葡萄酒进出口贸易呈现较大的逆差
2、分析中外葡萄酒的差异
随着世界葡萄酒的发展,新世纪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整个亚洲葡萄酒业迅速崛起。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葡萄酒吗?
在国人认为葡萄酒是一种时尚的年头,我们消费葡萄酒,是一种生活习惯,还是仅仅为了赶潮流。
我们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提高消售额,为生产而生产。
还是为了追求某种潜在的价值呢?
2.1)中发葡萄酒文化上的差异
在中国,葡萄酒文化是特定主义,集体导向和因袭导向的,强调在特定情景下饮用葡萄酒,譬如恋人共聚晚餐、高级宴会等等,讲究的是呼朋唤友,开怀畅饮,酒必大杯,否则不过瘾,且多数人认为高价的葡萄酒是高档产品或者奢侈品,有钱人喝葡萄酒是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穷人喝葡萄酒简直是浪费。
而且中国葡萄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
而在法国,葡萄酒文化则是通用主义,侧重个人导向和成就导向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喝葡萄酒。
在亲朋欢聚、家庭盛事、庆祝社会重大事件时,或闲暇时分,一个人独处时,斟上些葡萄酒细细品尝,或仅仅是为了巩固友谊时,开一瓶葡萄酒的惯例,至今依然保留着其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品尝一种葡萄酒,无论是高雅的,还是普通的葡萄酒,都包含着稳重,对道德的尊重,对鉴赏葡萄酒的价值,并与其本质进行交流的氛围的尊敬。
而且法国人对上级的尊敬是基于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头衔的高低,因此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无论是中国还是法国,其葡萄酒文化都是基于其人类文明而发展的,且有自己的个性的,只是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相对成熟的文化,其严格的品质监督制度、先进的酿造工艺、成功的品牌文化传播策略也是值得中国的葡萄酒企业去学习和借鉴的。
3、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
3.1)中法葡萄原料种植产区上的竞争
法国人对葡萄的种植和酒的生产及蕴藏都有深入细致的泄及和研究,学问之广博,不得不令人为之感叹。
同时法国政府对葡萄酒的管理也近乎苛刻,甚至葡萄酒的种植密度、每年受阳光照射的时间、土壤的厚度、温度和蕴藏在橡木桶中的时间等等,都有严格的明文规定。
众所周知,决定葡萄酒好坏的6大关键因素是葡萄品种、气候、土壤、温度、葡萄园管理和酿酒技术,而法国在这六大因素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随着葡萄酒业的发展,中国的葡萄也形成了十个大的产区,而这十大葡萄产区的气候土壤各有千秋,葡萄表现独具风格。
同在北纬40度至44度酿酒葡萄黄金生长带的西域沙地葡萄酒和东部海岸葡萄酒是我国重点葡萄酒产区,其中西域沙地葡萄酒源于“沙酿天成”,“零污染产区”使得酒体丰满、口感醇厚,盛产赤霞珠;而东部海岸以碧浪金沙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孕育了优质的葡萄园区,其酒体平衡,口感柔顺,盛产蛇龙珠。
“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再次说明了好葡萄是酿造好葡萄酒的根本所在。
由于原料是葡萄酒根本所在,好的葡萄基本上决定了好的葡萄酒。
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法国对有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的产品通过原产地保护制度进行创新管理,率先对葡萄酒进行原产地保护。
而经原产地命名的葡萄酒不仅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且其价值是普通同类产品28倍,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知名度和附加值,以至一提到葡萄酒,法国葡萄酒就成了国际高档优质葡萄酒的代名词,
法国在划分优势区域的基础上,本着适地适种原则,根据生产方向、生态条件和土壤特性确定相应的品种结构,充分考虑酿酒葡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栽培适应性及酿酒特异性,实现葡萄品种与气候、土壤的协调统一,使在法国境内各产地的不同生态气候条件下酿造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酒。
且对同一种类的葡萄酒,利用由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及日照等的不同所造成的葡萄品质差异,创造出富有个性化的产地酒、年份或单品种酒;利用酿酒程序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差异化创造不同葡萄酒的品质,并通过酒庄直销、葡萄酒旅游等独特的营销方式造就一个具有完整个性化体系、具有强市场竞争力的葡萄酒品牌。
而我国在优势农业产业带规划过程中,强调农产品质量保证的质量因素,忽视了在中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挖掘人文因素,特别是知识产权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优势区域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也孕育和造就了优势区特有的知识产权文化内涵。
且目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要考虑资源禀赋,又要考虑市场需求,是按照“比较优势布局”和“市场需求布局”两个原则进行区划。
但从两个原则结合上来看,则意味优势农产品区划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禀赋优势。
而市场需求则按区域市场供求和保障我国农产品总体供给量来确定,而非从农产品细分市场去确定,也未进行市场细分需求,这样则难以开拓有细分的市场。
3.2)中国葡萄酒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3.2.1)、中国葡萄酒的竞争优势。
1、)产品品质有一定竞争力。
我国知名葡萄酒企业已培植了大批原料种植基地,并引进世界优良品种,葡萄酒的生产实现了葡萄基地化、葡萄品种优良化、葡萄基地优良区域化,从而在原料上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我国大型酒厂通过引进现代化葡萄酒生产设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微电脑控制,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有提高。
2、)价格上的优势。
我国的劳动力比国外便宜,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成本相应较低。
市场上国外名酒的价格都在几百元以上,而国内酒厂销售的全汁葡萄酒市场价位多在20~60元之间,半汁葡萄酒在10以下,引进原料的国产瓶装酒市场价也仅80元左右,价格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口味上的认同。
国产葡萄酒尤其是国产名牌已经培育起自己的消费群体,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这些品牌酒品质的认同和口味的偏好。
而进口酒的单宁含量比较高,表现在口感上就是入口厚重,后味淡,目前中国消费者尚不太接受。
另外,国产葡萄酒的生产和原料的种植还受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上保护,也提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3.2.2)、中国国产葡萄酒的竞争劣势
1、)生产标准未与国际接轨。
在国外的生产管理中,欧洲注重传统经验,美洲注重于现代技术,但都实行的是以国际葡萄酒局标准为依据的等级制度。
各国葡萄酒的法规里,允许的工艺条件和添加物,以及产区和品种,每个等级的酒所生产的区域、葡萄种植的产量、栽培方式、管理措施和产品所表示的品种、年份等都有一定的限制。
相比之下,中国制订的葡萄酒标准比较粗放。
我国葡萄酒的质量分等只有两个:
合格与不合格,在合格的葡萄酒里没有进一步的等级划分。
这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酒质的优劣档次,同时也为假冒伪劣进入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2、)缺乏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葡萄酒法规。
例如行业的准入制度、生产经营条件及许可制度等。
这样,使得不少企业受利益驱动,盲目建立葡萄基地,乱种。
导致葡萄原料的生产处于无序状态,竞争混乱,进而影响成品酒的质量,有损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形象。
3、)标签的标准没有与国际接轨。
国外的葡萄酒从标签上可看出产品的质量等级。
而我国,目前食品和饮料是用同一个标准的,对葡萄酒的特殊性考虑也较少,使得葡萄酒的特点几乎没有反应出来。
而没有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执行标准,一方面造成了国内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使国产葡萄酒企业的整体实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使得我国知名企业的优质产品得不到国际市场的承认。
法规的残缺不健全,使得我国葡萄酒企业难以开拓海外市场,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
3.3)入世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后,随着进口配额和高额关税的取消,中国葡萄酒进口增长很快,但出口增长有限,中国的葡萄酒产业面临国际品牌的巨大压力,面对国外葡萄酒巨头的竞争压力,我们应尽快完善生产标准及相应法规,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大企业,开拓大市场,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大力提升我国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
由下图1可见,入世前后,葡萄酒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从2002年开始,随着中国“入世”后葡萄酒进口关税的下调,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价格门槛迅速降低,国外葡萄酒会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对中国葡萄酒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特别是自2005年起,葡萄酒进口关税的大幅度下降和进口配额的取消,巨大的市场潜力与高额利润对国外葡萄酒生产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口量急剧增长。
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葡萄酒进口为2341万美元,2005年增至7519万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25719万美元,6年内进口量增长了10倍多。
而2002—2005年的出口额较“入世”前反而下降,从2006年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但出口增速只有进口的一半左右,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洋品牌的涌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明显,国产品牌不得不依靠降价来维持市场份额。
下图2所示的是中国与其他4个国家的ARCA指数,该指数将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五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结果显示:
与其他四国相比,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2000年以后中澳ARCA指数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中澳与这3个葡萄酒大国相比,国际竞争力有提升趋势。
2006年以后,中国葡萄酒的指数下降明显。
虽然因时期较短还看不到其变化的趋势,但这说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开放对中国葡萄酒国际竞争力和葡萄酒产业的冲击较为明显。
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市场份额最低,国际竞争力很弱。
这与中国在世界葡萄酒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说明中国的葡萄酒主要供国内消费,和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的事实。
面对众多强劲的国际对手,入世后的中国视乎面对更多的是挑战。
而且迫于人民币升值了的问题,虽说成本会下降,但同时国内销售市场面临国外低廉产品的冲击,无形中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
面对内外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应该寻求出路,经济全球化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只有适时的改变自身,顺应时代的发展,捉住机遇。
4、提高中国葡萄酒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葡萄酒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势的。
与传统的生产国对比,我们仅有的是成本优势。
而又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我们仅有的优势也逐渐消失。
在如此严峻国际环境中,我国的葡萄酒也要生存下去就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自己变得更强。
那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呢?
该怎么才能使产业得到优化呢?
根据上诉分析,我们可以列出几条对策:
(1)调整和优化葡萄酒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内部结构以低端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
但是,中国想要使葡萄酒产业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既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低端的比较优势,又要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升级。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同时,现在葡萄酒市场消费正趋于理性,一些年产几百吨的小厂难以立足,应抓住时机进行规范整理,实行行业归拢和购并,集中优势,培育大企业集团,组建中国葡萄酒的航空母舰。
这样既避免了市场上的龙蛇混杂,又可壮大知名企业,争取到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强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葡萄酒产业是具有极强的品牌层次的,特别是高档的葡萄酒,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甚至高于其饮用价值。
这样使得市场对产品的识别不得不依赖于其品牌的影响力。
鉴于此,首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的优秀品牌。
(3)应构建并不断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体系。
在任何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人才总是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虽然有大量的从业人员,但是人员素质结构不理想:
普通的操作型人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人员对葡萄酒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不具备专业的葡萄酒知识,很难有针对性地对葡萄酒生产中的工艺和设备提出改良意见。
除此之外,这部分从业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但是对生产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良好地发挥作用,这样的人员培养成本高却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一方面,可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短期培训,以改善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4)进行产品创新,开拓大市场
尽管国产葡萄酒占据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我国葡萄酒年产量仅30万吨,市场规模的狭小,制约着我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及市场竞争力。
且入世后,国外葡萄酒企业的进入,品牌、品质、资金、市场营销能力和专业服务知识的巨大优势,以大批优质、多风格、价格合理、物有所值的产品,跨过不复存在的贸易关税壁垒,多方位地进入中国,争夺消费群,抢占葡萄酒消费市场。
而中国葡萄酒要开拓市场领域,产品创新是关键。
同时也要保持品种结构的多样化和新型化,生产多风格、多品味、价格适中的品种,可拓宽葡萄酒消费领域,争夺啤酒、白酒的消费群,同时会使我国葡萄酒产品市场更加丰富多彩,而包装上的新型化也能吸引消费者。
葡萄酒在中国始终不能像白酒或啤酒那样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而在国人消费意识渐渐觉醒,消费需求激增的今天,面对国际上的强劲竞争压力,我们应不断提高自生竞争力。
【参考文献】
胡玉娟.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3.
农业部.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R].农计发[2008]20号.
杨和财,姚顺波.国外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对构建我国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4)
薛亮.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J].农业经济问题,2003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奚国泉,李岳云.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9)
陆娟.品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启示[J].财贸研究2003(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葡萄酒 国际竞争 产业结构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