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名师精编教师用书专题三 二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863142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84.22KB
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名师精编教师用书专题三 二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名师精编教师用书专题三 二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名师精编教师用书专题三 二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名师精编教师用书专题三二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Word版含答案
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文章百变皆有路,理清文脉方悟情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主要题型分两大类:
一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一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材导引】 《囚绿记》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其精巧的结构安排很好地传达出深刻的主题,文章双线并进,虚实相生,疏密相间,曲折有致。
在写景散文的结构思路分析方面尤其值得借鉴。
思考角度
主要内容
主题
线索
结构线
寻绿
观绿
囚绿
放绿
怀绿
写常春藤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赞其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表达希望祖国早日摆脱日寇统治、重获光明和自由的情怀。
感情线
喜悦满足
留恋欢喜
爱绿至极
赞美歌颂
怀念牵挂
结构思路及材料组织赏析点
从房间写起,既设置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又从正侧两方面表现对绿的喜爱。
使用浓墨直接描写绿枝条,通过心理活动、行为动作表现对绿喜爱之深。
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
绿枝条执意向外;绿枝条渐瘦渐弱。
主旨依托,泼墨如云,细腻描绘。
“卢沟桥事变发生了”点明时代背景,“向它致诚意的祝福”以物喻人,以小见大,卒章显志。
轻声询问,表达思念和关切,含蓄地深化主题。
既照应上文,又惜墨如金,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为写“囚绿”作铺垫
张本蓄势
升华主旨
进一步深化
突破一 结构思路和线索
行文的思路与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
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整体结构(布局谋篇)的特点
结构
安排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材料
组织
组织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
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
谋篇
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二、整体把握散文的结构思路
明确文体,
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散文的类型,依类型规律推知结构思路。
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找出线索,
梳理思路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圈点勾画,
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要词语有:
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
重要句子有:
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划分层次,
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
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三、分析不同类型的思路结构
直接梳理(分析)
思路型
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间接(变式)
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全文的线
索及作用
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思路特点
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首尾特点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选材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一、散文线索的类型
类型
文中体现
事物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感情线索
文中感情的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可以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时间线索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时间性的标志词,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若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内容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空间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人物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
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事理线索
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
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二、寻找散文线索的方法
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
1.体裁猜“线”。
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
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
3.时空缀“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三、分析散文中线索的作用
1.结构方面的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3)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的作用
(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揭示主题。
(3)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即练即悟】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文除第一段外,每段都围绕“气味”来写,第一段虽然没有提及“气味”,但它借助排油烟机的管子和厨房来引入对“气味”的描写,由此可确定线索。
再联系下文中作者通过对各种“气味”的描写来展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状态,可以整合出答案。
答案
(1)线索:
气味。
(2)作用:
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请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
解析 首先要明白题干的关键词“行文思路”的内涵,其次要结合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在每一段内容上的巧妙安排,最后要简洁地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答案 文章紧扣“比邻而居”行文,首先交代“我”家厨房灌满邻居家的油烟;然后在第②~④段详细描写第一家,从油烟灌满“我”家厨房,判断出第一个邻居家日常生活的特点,以及养病、恢复健康直至回到日常生活状态,第⑤段写一户新入住邻居家的生活特点,第⑥段写第三、四户入住邻居家的生活特点;最后在第⑦段,以“艾草味”掩盖了所有的气味表现不同邻居、不同生活的共同点,突出“比邻而居”应理解和包容的主题。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圈——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
结合找出的中心句、关键句,归纳概括每一段的段意,这样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提纲挈领,总览全文。
4.理——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突破二 分析句段作用
这类题目往往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段落或句子、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总的来说,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
①内容上,深刻的寓意,表达的主题、情感;②结构上,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③表达上,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要特别注意文章中一些特殊句段的作用。
开篇段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
③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即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开篇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中间段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结尾段
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凸显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具体情况要结合文本分析: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插入段或引用材料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性,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表明……态度,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即练即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
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
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
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
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
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
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
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
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
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
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
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
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
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
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
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
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一缕不断的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
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
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
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
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
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
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3.文章开头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考查段落在内容、结构方面的作用。
要体味出作者营造环境的写作目的,作答的语言要简洁。
答案 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了木棉花;金沙江的奔流汹涌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
4.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解析 从结构上、情感上等方面思考,不难看出存在“照应”“抒情”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 ①内容结构上,写了作者对木棉花的怀念及木棉花对作者的人生路的陪伴,与标题相照应,也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
②情感上,在前面的基础上,感情得到升华,自然地将木棉花与“乡村生活”“乡愁”相融合,并借物抒情、言志。
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答:
解析 答题时,先要摆观点,再分析理由。
可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结合文本的实际加以阐述。
答案 (示例一)不能删。
(1)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顺畅自然。
“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
(2)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感情的升华,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
(1)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
第⑨段可以看作“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
(2)结构上,删去第⑨段后,文章在“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聚焦经典课文,化知识为能力
——从教材挖考点,无缝对接高考
一、品悟经典课文:
《小狗包弟》
二、再忆思路结构
1.
(1)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答:
【提示】 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其“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章起笔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答:
【提示】 这句话是“文眼”。
“清”“静”“悲凉”既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总特点,是全文写景的纲,同时,又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就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文章一开始,就把“形”“神”高度统一起来。
(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第⑫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答:
【提示】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
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二)
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名师精编教师用书专题三 二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语文 一轮 通用版 名师 精编 教师 专题 考点 分析 结构 思路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