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共3套.docx
- 文档编号:786250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994.58KB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共3套.docx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共3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共3套.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共3套
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4题,满分为100分。
2.本卷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三字经》写道: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与周创立的分封制分不开。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属于分封的同一对象的是( )
A.
B.
C.
D.
【考点】分封制
【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及识图能力。
图中①是燕国,是姬姓王族,②齐国,是异姓功臣;③是鲁国,,是姬姓王族,④楚国,是先代贵族后裔,故选C。
2.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
【考点】百家争鸣
【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狂放不羁,体现了道家自在无为的思想。
ACD不对,孔孟主张仁政、德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尚贤,都体现出有为而不是看破名利的无为思想,故选B。
3.钱穆先生认为: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可知A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前者侧重于地方权力的加大,后者是皇权的加强,前后无因果关系,D是“丞相擅权”而采取废除丞相的措施,而内阁制是因为繁杂政务集中皇帝一身的弊端,。
有鉴于秦朝灭亡,汉高祖认为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帮助他治理地方或辅佐朝政同,故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诸侯王,形成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局面故选择B,
4.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显示了唐朝瓷器制作技术的成熟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
【解析】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及比较相关所学知识的能力。
A反映商朝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故A错误。
C是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而非灌溉工具,故C错误;D是唐三彩,是陶器面呈非瓷器,故D错误。
B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素纱单衣,以轻薄而闻名,反映了汉代丝织业的高超工艺,故B正确。
5.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②商帮、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考点】古代商业经济
【解析】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解读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可知①正确;“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可知②正确;“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可知③正确;③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③错误。
所以选C.①②④
6.(衡阳)有学者认为: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这说明程朱理学
A.重在经世致用B.蔑视君主权威C.追求普遍真理D.实质虚伪教条
【考点】朱熹;理学
【解析】考查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朱熹认为当时国
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他提出:
要求人“推
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可见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具有务实倾向。
故选A
7.培根说“(中国)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着世界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人物,能比这些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成就分别是指()
A.甲骨文、青铜器B.印刷术、火药C.儒家学说、骑兵D.科举制、火药
【考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应用能力。
“第一种在文学上”指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火药。
故选B。
8.近代中国主权不断遭受严重践踏,下列条款所属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②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
③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
【考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解析】考查学生对近代条约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①“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判断是《南京条约》的内容,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③是《辛丑条约》、④《马关条约》,故选B
9.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
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
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
任”。
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最初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的总统制度,到“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的责任内阁制度,可以看目的是为了防范个人独裁,故选D。
10.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
结合所学判断,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自然经济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列强资本输出逐渐加剧④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考查学生读图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图中主要是各近工矿企业经营方式的分类及资本总量表,①与图无关;④出现在1915年后,主要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了抵制日货、爱用国货的热潮;②③出现于甲午战争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C。
11.下图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考查学生的解释、分析能力。
图中是1920年9月出版的,故排除BC,此时中共尚未成立,国共合作更无从谈起。
A是新文化前期的影响,而图中从东西方半球伸出手相握,东半球指代中国,西半球代表苏俄。
12.“蒋(介石)虽屡电诸将,要求‘努力截追’,‘务将西窜匪部聚歼于湖北以东地区,勿使漏网’,并未能克竞全功。
……至民国廿四年九月,自峨眉山军官训练团下来,知道追剿失败,自叹‘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
’”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南昌起义成功B.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C.长征胜利进军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考点】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民国廿四年九月”判断出是1935年9月,再结合蒋介石“努力截追”,但“追剿失败”,可判断出是长征,故选C。
A是1927年7月;B是1927年9月,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没有体现出材料中的“截追”,D是1947年6月。
13.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布的时期或背景是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考点】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判断出这篇文章是《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描述。
这著作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选B
14.下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D.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化情况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解析】依据折线统计图可知,在195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迅速下滑,1962年开始回升,70年代后上升很快,之后尽管有所下降及曲折,但总结保持在较高的增长率。
所合所学可知,人口数量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变化;建交国家在1957-1962年是不断上升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不断升高的,不会在1957年迅速降低,故选A,受到“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断下降,到1960年随着八字方针的提出,到1962年才不断回升。
15.有国际政要在他的问忆录中写道:
(1970年)“我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
关于中国问题的那一段是这样开始的: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
”这位国际政要应是()
A.丘吉尔B.杜鲁门C.尼克松D.田中角荣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从材料中“1970年”“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可知此人主张不再孤立中国,故选C。
A丘吉尔是拉开冷战序幕的代表人,B杜鲁门则是冷战政策的提出者,两人是极力孤立中国的典型;D是在美国对中国关系正常化后才作出与中国友好的,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16.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
关于他们的相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B.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C.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D.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模拟 试题 答案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