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觉两点阈测量麦思思doc.docx
- 文档编号:785982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16.94KB
皮肤觉两点阈测量麦思思doc.docx
《皮肤觉两点阈测量麦思思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觉两点阈测量麦思思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觉两点阈测量麦思思doc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
麦思思
区队:
应用心理学一区队
学号:
1211001004
合作者:
任国义熊燕胡静北林茜陈红霞徐识广王金邱晴周飞高燕飞魏锐斌
实验日期:
2014/10/31
实验名称皮肤觉两点阈测量
摘要:
目的:
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以及分析练习效应、期望效应等对两点阈的影响,练习直线内插法处理数据,讨论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方法:
先运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量出两点阈的范围,选定五个刺激,再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最后分别用直线内插法处理数据。
结果:
只测出了被试少量区域的两点阈。
结论:
手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手背与手小臂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左手背与左手小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字:
两点阈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
1引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身体的部分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
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肤觉能够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冷觉、温觉,就不能够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它可以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而皮肤的不同部位,两点阈也不相同。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前者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后者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恒定刺激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它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5~7个)刺激,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它是不变的。
找50%的点:
一个刺激经常出现在感觉到和不感觉到的中间地带,即它能感觉到的次数仅是其全部长时次数的百分之几。
当是50%时,即阈限位置。
它具有以下优点:
(1)刺激数量较少,而且不需调整刺激强度。
所以用这种方法测量不容易改变强度的刺激比较方便。
(2)刺激呈现顺序随机,被试不知道,这样就不会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但是也同时存在着缺点,当用三种判断确定差别与现实不肯定间距的大小会随着被试的态度而变化,会影响最终结果。
2方法
2.1被试
四川警察学院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12名,其中6名男生,6名女生,每名被试配备一名主试和一名记录员。
2.2仪器
两点阈量规15个,遮光眼罩3个,记录纸数张。
2.3程序
2.3.1程序1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左手背为A区,左手小臂为B区,右手背C区。
测量前,做上印记,在印记内进行实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
“注意,两点域量规在你的皮肤上停留两秒后,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2,感觉为一点时报告说1”,记录员记录下被试对应刺激所报告的数值。
主试不管被试作何回答,都要按原来计划将一系列实验做完。
并且要估计出每名被试测量区的范围。
(3)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落下,并使用两个尖头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间不超过两秒。
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的非测量区练习几次。
2.3.2程序2
(1)正式实验时采用恒定刺激法测皮肤觉两点阈。
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实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到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二到四毫米为间距。
每种间距做20次,5个间距随机出现。
(2)主试在实验时刻随机插入一点刺激检验两点后像。
让被试做完100次后休息5分钟以上。
(3)进一步选定其他部位测验区,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4)实验记录表如下:
表1皮肤觉两点阈测量记录表(单位:
mm)
刺激(mm)
报告“两点”的次数
报告“两点”的百分数
(5)得到的实验数据用直线内插法计算被试两点阈的阈限值。
3结果
3.1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记录表及频率分布散点图
表2A区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记录表(单位:
mm)
4
7
10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0
33
36
39
2
25%
30%
50%
75%
65%
3
0%
20%
45%
70%
70%
4
40%
30%
50%
75%
65%
5
25%
35%
40%
55%
75%
6
10%
20%
40%
60%
85%
7
15%
35%
60%
80%
85%
8
0%
15%
20%
70%
80%
9
20%
25%
45%
55%
75%
10
25%
30%
45%
65%
85%
11
5%
20%
50%
65%
85%
12
30%
65%
90%
95%
100%
13
5%
15%
40%
75%
85%
表2根据被试在两点域测量的实验中,被试报告数值为2的个数在该刺激量上与总共报告数值个数的百分比。
表3B区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记录表(单位:
mm)
15
16
18
19
20
21
22
24
25
27
28
30
35
36
39
42
45
48
42
45
48
51
54
57
2
5%
20%
35%
50%
80%
3
30%
35%
45%
55%
75%
4
25%
30%
55%
75%
85%
5
20%
30%
45%
55%
70%
6
30%
35%
45%
55%
75%
7
20%
20%
40%
70%
80%
8
5%
20%
30%
50%
75%
9
0%
40%
50%
65%
85%
10
20%
25%
45%
65%
70%
11
15%
25%
45%
55%
80%
12
40%
40%
75%
85%
95%
13
15%
20%
25%
50%
60%
根据被试在两点域测量的实验中,被试报告数值为2的个数在该刺激量上与总共报告数值个数的百分比。
表4C区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记录表(单位:
mm)
5
6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30
33
36
39
2
5%
15%
40%
70%
80%
3
20%
45%
50%
80%
85%
4
25%
25%
65%
65%
85%
5
15%
15%
25%
45%
65%
6
15%
20%
40%
60%
75%
7
20%
35%
40%
70%
80%
8
25%
35%
50%
75%
85%
9
0%
40%
50%
65%
85%
10
20%
35%
40%
55%
60%
11
10%
40%
45%
60%
75%
12
30%
40%
75%
85%
85%
13
10%
20%
40%
55%
65%
根据被试在两点域测量的实验中,被试报告数值为2的个数在该刺激量上与总共报告数值个数的百分比。
图1A区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分布散点图
图1中1个被试在刺激量的变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被试11呈现出了与其余被试不相同的变化趋势。
图2B区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分布散点图
图2中12个被试之间对刺激的感觉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被试2与被试9,相同的测量区域,预测感觉域限相差最大;其中被试的测量变化趋势与其余被试不同。
图3C区两点阈测量被试报告为2的频率分布散点图
图3中除被试3之外的其他被试的预测域限值比较相接近,被试3的预测域限值偏高。
表5直线插入法求的得被试肤觉阈限值(单位:
mm)
左手背左手臂右手背
2204516
324.649.518
42240.510.5
52031.515.75
617.527.512.5
714.826.6712
821.84819
928.554.622
1017.7528.3311.75
113049.518
125.7116.8522.85
1333.865320
表5中被试的域限值是根据直线内插法的公式计算而得,通过上图1、图2与图3,可分别求的A区、B区与C区的个个被试对应的域限值。
表6同一区域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检验
男(n=6)
女(n=6)
P
T
±s
A区域
22.94±10.25
19.82±3.41
0.05
-0.71
B区域
41.71±15.43
36.78±9.59
0.16
-0.67
C区域
18.93±3.96
14.13±2.88
0.83
-2.41
注:
(A区域是左手背,B区域是左手臂,C区域右手臂)表示在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a=0.05)
从表6可以看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性别之间的差异上,A,B,C区域根据数据显示p>0.05,所以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7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检验
±s
P
T
A区-B区左手背-左手臂
-17.87±6.60
0.000
-9.38
B区-C区左手臂-右手背
22.72±11.77
0.000
-6.68
A区-C区左手背-右手背
4.85±7.84
0.056
2.14
注:
A区域是(左手背),B区域是(左手臂),C区域(右手背)。
表示A区B区C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a=0.001)
从表7可以看出,A区域(左手背)与B区域(左手臂)之间的p<0.001,所以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以及B区域(左手臂)与C区域(右手背)之间同样p<0.001,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A区域(左手背)与C区域(右手背)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由于身体皮肤的部位不同而引起的两点域的大小差异
由实验分析可知,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皮肤觉两点阈是不相同的。
在本实验中手背的两点阈就比手臂的两点阈要小,从很多的实验也能证明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脸部的两点阈小,而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背部和腿部分的两点阈最大。
因为皮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接触点、冷点、温点和痛。
因此皮肤觉随身体部位的不同分布就不相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
不同部位的皮肤觉两点阈是存在差异的。
4.2实验刺激次数引起的疲劳对皮肤觉两点阈值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所进行的实验测量次数相对较多的,所以在实验后部分过程中就会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经过多次的练习,被试的反应速度会相应的加快和报告的准确性也会提高,从而使两点阈值降低。
而随着实验的进行,厌烦的情绪也会出现,会使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报告的准确性降低,从而使两点阈值升高。
在实验过程中,这两种误差必然是会产生的。
为了降低误差,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类似情况,主试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时间,确保被试恢复到标准状态。
通过实验也可以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间隔数十次后,可插进一次一点的刺激,测验被试是否产生这种后象。
4.3此次实验中存在准确性不高没有确切地获得被试的两点阈值的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实验相同刺激在同一区域的刺激次数过少只有20次,如果试验次数有50次,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是时间的限制,为了尽快完成实验,实验进程就比较快,可能存在测量不准确;三是主试没有掌控好刺激的力度,力度的大小会影响被试的正确报告;四是被试的感受性高,被试对刺激的感受性越高,对刺激的感受就越敏感,因此,被试的两点感觉就越明显;五是主试对被试的期望效应造成的误差;六是被试的练习效应造成的误差;七是实验环境的影响;八是间隔时间不够两秒,间隔时间不够,被试的感受到的刺激还没有完全解除,又给被试一个刺激,会影响被试回答的正确率。
5结论
5.1在分别求出不同部位测量区域的两点阈值后,进行差异性检验,可以看出被试11在A区域的以及被试2与被试9在B区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与其他被试不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其可能是因为疲劳的缘故,或者是没能够如实的报告测试结果而导致。
5.2针对不同测量区域的差异性检验过程中,可以看出手背的皮肤域限和手小臂的皮肤域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左右手背之间无差异。
参考文献
【1】郭秀艳,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敏强.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附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皮肤 两点阈 测量 麦思思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