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五首.docx
- 文档编号:785396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96KB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五首.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五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代诗词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
想,考虑。
3、悠悠:
没有穷尽。
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
悲伤凄凉。
5、涕:
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
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
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
“古人”指谁?
“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
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
这句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
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
译文: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3)、升华朗读 师: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孤独情怀可化作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如何让短促的生命更加充实?
倾情朗诵:
《乡愁》(余光中)《匆匆》(朱自清)
(4)、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
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孤独之感。
所见:
时空的无限;所感: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写作特色: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
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
胸怀宇宙
六、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师:
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
七、课堂练习
理解默写
①《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望岳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
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
“远望”(补充背景常识:
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
问(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
问(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
“远望”(补充背景常识:
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
问(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
问(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
“近望” 问: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荡胸”两句:
“细望” 问:
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
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
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板书设计:
望——远望;【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极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
(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
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
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
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
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
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
写景,后:
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分小组进行比赛
《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1.导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
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4.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
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
风格质朴醇美。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
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
诗风自然闲适。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古代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