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852473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5MB
最新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资料.docx
《最新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资料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
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
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
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因为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分裂
成好几个部分,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减弱。
但其中有一个名为呼韩邪的匈奴单
于曾亲自带领部下来拜见汉宣帝,双方关系还不错。
宣帝后的元帝与匈奴的关
系依旧缓和。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第三次前来长安,朝见元帝,十分恳切的要
求同汉朝和亲,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愿意娶汉女作为匈奴的阏氏。
元帝也十分愿意通过和亲的形式来巩固汉和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不必要
的战乱。
但是元帝又舍不得将自家的公主出嫁到遥远的匈奴,于是就决定将宫
女许配给呼韩邪为妻。
后宫佳丽虽多,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匈奴。
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名为王
昭君的宫女挺身而出愿意远嫁匈奴。
元帝开始的时候十分高兴,因为自家的女
人不用远嫁匈奴。
元帝在长安给呼韩邪与王昭君操办亲事。
呼韩邪单于得到年
轻貌美的妻子,当然很是激动。
回匈奴之前,呼韩邪携王昭君一同向汉元帝告
别,汉元帝见到这样的旷世美女,心头很不是滋味,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
睁地看着王昭君远走。
回宫以后,元帝很是气愤,心想为什么连自己身边的美女都发现不了呢?
为了追查到底,他叫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画像上的昭君与现实中的相差太远。
于是元帝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
画中的王昭君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
最后,元帝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宫女进宫时先由画工画像,然后再送
给皇帝看,依据画像来决定是否入选。
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只有宫女们送
给画工礼物之后,画工才会把人画得很美。
但是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丽而不愿
意贿赂画工,结果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导致王昭君入选不
了,从而使其久居深宫,未能与元帝谋面。
得知此事之后,元帝极为恼怒,严
惩画工毛延寿等人。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为什么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时候要娶公主?
而元帝
那样美丽的美女也是稀缺的,不然元帝也不至于恼怒,以至要惩办画工。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如今,人们都在积极倡导营造低碳生活,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如石油、煤)
的使用,为什么呢?
这正是因为化石燃料是稀缺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节
约,千万不能浪费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学习经济学,只有学好了经济学,才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稀缺性问题。
此外,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时,
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若放任自身欲望膨胀,不仅对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自己
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1.2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
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
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
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
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
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
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
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
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
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
息:
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
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
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
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
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
这时候占据北京的
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
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
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
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
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
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
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
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
吴三桂冥思苦想,
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
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
万般无奈之
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
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
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
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
此时的
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
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
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
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
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
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
在这么多的选
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
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
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
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
最后是吴三桂在靠
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
利于自己的。
【经济学原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里曾经就提出过经济学十
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说到
底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为什么选择能够成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呢?
在上一节昭君出塞的故事里,我们得知资源是稀缺的。
正因为稀缺才会导
致我们在选择一种资源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错失另一种资源,因此选择是一个很
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本质就
在于选择。
在微观经济学中讲的就是个体(包括家庭、企业和单个市场)如何选择的
问题,例如企业扩大产量是通过提高技术还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消费者是购买
普通商品还是高档商品呢?
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有钱了,
是去消费还是投资呢?
国家在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时候到底是先解决哪个问
题呢?
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学中选择无处不在!
其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选择,比如,一个上班族是选择休假还是继续加
班呢?
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朋友,是在家里做饭吃还是到饭店就餐呢?
面对如
此多的选择,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正如汉姆雷特的一句名言: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汉姆雷特
面临着生存和死亡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在面对众多的选择,有些
时候我们真的是一筹莫展。
例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面临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研的两难选择,以及
在就业的时候是选择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读研是读名校的研究生还是一般
高校的研究生等。
在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时,只有在学习有关经济学知识之后,利用经济学
去分析每一种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或者我们会受到哪些损失,才能
做出更好的选择,促进我们进步。
1.3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机会成本
唐玄宗登基之初,国家的实力远不如武则天时期繁荣与强盛,而且还出现
了生产凋零、吏治混乱、贪污腐败等许许多多的问题。
于是唐玄宗便决定选贤
任能,大力发展经济,重振国威。
首先唐玄宗选拔了姚崇、宋琛等几个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宰相,而且大胆采
纳他们的建议。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十条建议,这十条建
议对玄宗前期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
其次,唐玄宗还对吏治进行了严厉整治,
不仅使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官员们的办事效率。
最后,
玄宗还集思广益,戒骄戒躁,不仅使社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国库收入也大大
增加,全国各地都呈现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从而又开创了一个
新的盛世。
然而在创造出好的局面以后,唐玄宗开始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整日沉迷
于享乐之中,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励精图治的动力。
在用人方面,也开始任用
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为宰相,从而导致吏治混乱,政治黑暗。
最出人意
料的是唐玄宗不顾封建伦理,强行将自己貌若天仙的儿媳妇杨氏占为已有。
众
所周知,这个杨氏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
杨贵妃不仅精通音律,而且能歌善舞,再加上可人的面貌,很快就赢得了玄
宗的欢心。
由于杨贵妃备受唐玄宗的宠爱,其家族成员杨国忠也因为这层裙带关
系而平步青云,官拜唐朝宰相,位极人臣。
只可惜杨国忠能力有限,好事不成,
坏事有余,结果使本来就已经黑暗的朝廷变得更加昏暗。
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只
管与杨贵妃玩乐,无心牵挂朝政,最终使得朝纲崩坏,引起一系列的麻烦。
天宝十五年,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终于被激化了,影响最坏的当属安禄山的
起兵造反了。
由此爆发了持续很长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玄宗像热锅上
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一下子没有了主意,于是决定从长安出逃。
在经过马嵬坡
的时候,部队杀害了大奸臣杨国忠,并逼迫楚楚动人的杨贵妃自缢。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唐玄宗不仅失去了一位旷世大美女,而且也使得唐朝
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
可见,唐玄宗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值得后人去借鉴。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里,我们已经谈论了“经济学的本质就
在于选择”,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选择了一种资源时就需要放弃另一种资源。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得到了一些,却又失去了另外一些,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得
必有失”,在这里就涉及经济学中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在本节的故事里,唐玄宗一开始为了使国家繁荣而失去了享受玩乐的机会,
这个时候对于唐玄宗来说,失去的享受玩乐就是他的机会成本;同样,后来的
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与杨贵妃一起享乐之
中,不问朝政,不理国事,终于导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衰落,
这个时候对他来说,因“爱美人”而使江山衰落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资源而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资源,在放
弃资源中价值最大的那部分。
当然机会成本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成本(会计成本)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会计成本是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直接看出来的,是一种
显性成本;机会成本则不能通过某种工具直接反映出来,是一种隐性成本。
有
的时候利用会计成本去计算利润是正的,但用机会成本去计算,就有可能是负
数。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核算收入的时候,通常不会将污染等因素考虑进去。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只要涉及选择就必然存在机会成本,
因此机会成本会贯穿于整个经济学之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例如,
消费者在选择是储蓄还是消费的时候,就存在为了储蓄即为了未来的消费,而
不得不损害当期的消费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机会成本。
再比如,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那么他在读研期间
损失的工资收入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机会成本与我们如影随形。
正是
因为有了机会成本,才使得学习经济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如果不存在机会成本,
那么无论怎么选择,我们也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失去什么。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古语有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就告诫我们在某些方面失去
了,就会在另外一些方面有所得,这就是机会成本。
在大学的生活中,很多人
因为成功恋爱了而沾沾自喜,也有人因为失恋而郁郁寡欢。
但是千万别忘记,
在成功恋爱之后,你曾经失去的学习机会,也有可能你因为没有恋爱而去好好
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因为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你放弃的结果,失去的时候又可能是你得到的开始。
当你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机会成本”的时候,相信你一定能够达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1.4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各国都急需人才,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取得胜利。
不
甘平庸的李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
于是李斯师从荀子,
苦练帝王之术,以期将来有所作为。
李斯发愤图强,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真传,
学到一身本领。
学有大成之后便拜别恩师荀卿,孤身一人来到秦国。
由于李斯博闻强识,到秦国后不久就被秦宰相吕不韦看中,遂举荐李斯
为官。
虽然官职较小,但却能使李斯在秦国立脚,当然也有了和秦王接触的机
会,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时机对秦王进言:
“大王圣明,现在的秦国是兵强马壮,六国都不是大王您的对手,您可以消灭六
国,一统天下,完成千古未有之帝业。
”秦王一听此话,很是高兴,于是就提
拔了李斯。
由于李斯提供给秦王统一六国一系列的做法很有成效,最后官拜客
卿。
就在李斯飞黄腾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因惧怕与秦交战,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帮助秦国修建水渠——即后
来的郑国渠,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修渠来牵制泰国,防止其进攻韩国。
可
惜没过多久,这个计划就露出了马脚。
秦王当然十分气愤,再加上国内大臣
的鼓动,说从外国来秦国的人都心怀鬼胎,于是秦王决定驱逐这些动机不纯
的“外国人”。
秦王在全国下逐客令,李斯来自楚国,被驱逐出去自然也是
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建立功勋的李斯哪能就这样被遣回国啊,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写一
封劝秦王不要下令逐客的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
大致内
容是说:
“今天秦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吸纳外国人才的缘故。
举了几个
最典型的例子:
第一是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第二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解除了
他们对秦国的威胁”。
《谏逐客书》打消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使得秦国继续重
用外来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为泰国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
劳。
最后李斯官拜宰相,完成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故事中的经济学】
效率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说“办事要讲效率”,这个效率
大概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其二是用较少的资源
做出较多的成果。
在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我们指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稀缺资源
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稀缺资源的功能,否则便
是浪费了稀缺资源。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很有效率的人,李斯也
不例外。
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也是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
首先,他师从荀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帝王之术”,这说明李斯
的学习是很有效率的。
其次,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从刚刚站稳脚跟到官拜客卿,也没有花
很长的时间,证明了他做事也很有效率。
最后,最为出色的莫过于他的《谏逐客书》,就是这篇文章打消了秦王逐
客的念头,并使得秦王敢于继续任用外来人才,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也可以说
李斯的这个做法很有效率。
【经济学原理】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第17版)中明确指
出:
“稀缺与效率:
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1由此可见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
在经济学中,一般提到效率都是指配置效率。
所谓配置效率,是指将投
入一定量的要素按照一种特定的组合,达到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
状态,否则就是资源配置无效率。
一旦资源配置无效率,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
被闲置或者被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要么在成本既定
的情况下获得最多的产出,要么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最少的成本,这些都
是提高效率的具体体现。
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政府也想通过以最少的投资
获取最多的就业,为民造福。
由此可见,效率确实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双重主
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想提高自己的效率。
作为上班一族,总想着以
最快的速度办好老板分派的任务,以此获得老板的奖励;在校的学生,无时无
刻都想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而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
这些都需
要效率作为支撑。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的“二八原则”,就是说我们只要花20%的时间就可以
处理80%的事情,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学习中善于分清主次,找
出主要矛盾,并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去完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处
理事情的时候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不仅事情没有完成,反而浪费了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相信当你在学习经济学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
只有成
为一个有效率的人,才不会被众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所扰,才会有大量的时间来
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1.5楚汉之争——生产可能性曲线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
其中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一时
名声大噪,成为起义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
然而,令项羽没有想到的
是,刘邦乘其酣战之中率军独自攻入成阳,占领关中。
项羽想了想,觉得自
己提着脑袋同秦军进行苦战,没想到胜利果实却被刘邦窃取了,因此大为恼
怒!
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公元前206年向刘邦开战,拉开了楚汉之战的
序幕。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实力十分雄厚,拥军40余万,并且取得了上将军地位。
尽管刘邦占据富足的关中地区,但是军队人数不足10万,显然不是西楚霸王项
羽的对手,和项羽直接作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于是便请项伯为其说情,为表
诚意决定亲赴鸿门向项羽陪不是,没想到此举收到成效,不仅动摇了项羽进行
战争的决心,而且使得“亚父”范增与项羽关系不和,可谓一箭双雕。
刘邦回到关中以后,继续“约法三章”并采纳萧何的建议,迅速完成了收
巴蜀,定三秦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谋略。
刘邦趁项羽在齐地
平定叛乱之际拜韩信为大将军,曹参为前锋,积极备战。
刘邦乘齐、楚两军胶
着之际,以项羽背信弃义为借口,联合各路诸侯,共同攻占楚都彭城。
项羽大
惊,遂亲率精兵3万回来解围彭城,以少胜多,大败刘邦及其联军。
刘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经济,
另一方面广泛招兵买马,并继续重用大将军韩信,与项羽展开拉锯战。
此时
的刘邦已经不可小觑,内有萧何运筹帷幄,外有韩信决胜千里,实力大为增
加。
特别是韩信在东边取得的一些军事胜利,形成了从东、北两面对项羽夹
击的态势。
在此后的两年里,态势的发展对项羽来说是每况愈下。
英布叛楚归汉,北
有韩信的威胁,中有彭越的侵扰,刘邦则据荥阳、成皋,此时的项羽可谓是腹
背受敌。
汉五年,刘邦调集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几十万人马,将项羽及其楚
军包围于垓下。
项羽已是四面楚歌,最后逃至乌江自刎而死。
刘邦彻底赢得了
楚汉之争,统一了天下。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楚汉之争刚刚开始的时候,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拥兵多达40万,而且控
制的地域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占尽了优势。
此时无论是兵力,还是地域范围,刘
邦皆不能够与项羽相抗衡,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刘邦怎么可能是其对手呢。
当楚汉之争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刘邦和项羽的形势正好发生了颠倒,此时
的刘邦不仅占据关中地区,有张良的运筹帷幄,还有韩信横扫北方的燕赵与东
方的齐,决胜千里,其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西楚霸王。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楚汉战争刚刚拉开帷幕的
时候,刘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远远低于项羽的,但是到了后期,项羽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就远远不如刘邦的了。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生产可能性曲
线”这个概念估计还是很模糊的,在具体介绍这一概念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忆
一下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内容——资源是稀缺的。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
致我们将不能随心所欲地生产出需要的所有产品,同样刘邦与项羽也不能随心
所欲地招兵买马了。
【经济学原理】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英文全称是productionpossibilitiescurve,简称PPC,或
者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简称PPF,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现
有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横轴表示产品2的数量,纵轴表示产品l的数量。
曲线ADFB
和曲线CG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方便起见,先分析外面的ADFB曲线。
首先是将所有的资源都用来生产产品1,那么最多只能生产OA数量,其次是将
所有资源全部用来生产产品2,最多生产的数量也只有OB。
假如生产是在D点,
那么产品1的数量就是OC,产品2的数量就是OG;在F点,产品1和产品2
的数量就分别是OE和OH。
在曲线ADFB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资源已经被最
大限度地使用了,不存在资源被闲置的情况。
在图中还有I和J两个点,其中I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资源是
闲置的,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增加生产的方法扩大产量,使得I点移动到生产可
能性曲线上。
当然J点已经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这就是表示在现有的
技术条件下,是达不到J点的。
在楚汉之争开始的时候,刘邦面临的就是CG曲线,项羽面临的ADFB曲
线,显然项羽的实力强于刘邦。
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刘邦与项羽的形势也发
生了变化,即他们面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正好发生了颠倒,所以刘邦取得了后
来的胜利。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做事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不
可为而为之”,这样不仅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徒增烦恼。
在大学期间,
总是有许多学生喜欢出去做兼职,有些人也因此耽误了学习,这就是因为每个
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致。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能力,因为有时我们可能处于自
己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
“人尽其才”,不要浪费了自己的能力。
1.6晋文公退避三舍——理性经济人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过这样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流亡经历。
其
父晋献公死后不久,晋文公的弟弟登上了君王宝座,为了减少哥哥对自己的威
胁,决定杀掉晋文公重耳,以绝后患。
重耳无路可走,只好逃到齐国,并表示愿为齐桓公效犬马之劳。
为了不让
齐桓公对自己有疑心,重耳一方面过着安逸的生活,另一方面行为处事十分低
调。
齐桓公当然也没有亏待他,不仅赏给他许多东西,而且还将齐姜许配给他。
可惜在齐国一段时间以后,出了一点意外,晋文公的妻子伙同其他一些人将重
耳灌醉,并用马车把重耳偷偷送出齐国。
就这样,重耳又流亡到了曹国。
只可惜曹共公因好奇而偷看了重耳洗澡,
重耳怨恨在心,愤愤而去。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后,晋文公跑到了楚国。
楚成王为了表示对重耳的尊敬,设宴隆重接待了他。
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
何报答楚国对他的恩情。
重耳想了想,这样回答说:
“楚国在大王您的治理下,
物产丰饶,人民生活殷实,兵强马壮,国力强大,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大王还
需要我用什么来报答呢?
”楚成王听了这段话后,便哈哈大笑,说:
“所言极
是,但你总要有所表示吧?
”重耳灵机一动,干脆地回答道:
“如果大王您能
助我重返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对我
的恩情。
”宴席结束后,楚国有人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以绝后患。
但楚成王
认为这样做不合天理,于是又把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100 经典 经济学 案例 分析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