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服饰.docx
- 文档编号:785129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78KB
凉山彝族服饰.docx
《凉山彝族服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彝族服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凉山彝族服饰
Lastrevisionon21December2020
凉山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
蒋志聪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
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
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圣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
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境内彝族曾有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皮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
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料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就这样穿。
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擦尔瓦的,有用棉线织布做衣服的。
七十年代,虽有用卡机、充贡、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装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八十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一、服饰源流
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
“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
”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
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
”《蛮书》(唐)途程第一云:
“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
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
”《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
”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以“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挽大髻,以竹簪独刺挽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
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
“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
女着花衣长裙,披发跣足,带金银耳环如帐钩样”“男子椎髻,裹青布帕,短褐毡衫……妇人以青布作大帽覆髻,垂幅向后,束红帛于额间,长衫短裙,皆跣足”(《皇清贡职图》卷六)小凉山一带“男椎髻、裹青布帕,短衣,披毡衫……妇挽髻,以青布作平顶帽,交缠蓝布长带,饰以珠石,项挂素珠,衣裙俱缘边,跣足不履”(《皇清贡职图》卷六)……
从远古的“衣其羽皮”等为主的以避害、御寒、遮羞为主要功用的原始服饰,到后来的以御寒、遮羞和审美、信仰、习俗等多种功用并重的服饰,彝族服饰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简单、古朴、典雅的风格逐步向华丽多样的风格转变,其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现今,着汉装的彝族民众日益增多,着彝族服饰的彝民越来越少。
彝族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彝族服饰在衣服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最常用的工艺习俗有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以及刺绣、滚绣等。
二、服饰文化
由彝族服饰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婚育等差异,还能看出节庆、婚礼、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
彝族女孩长到一定年龄时要举行换裙仪式,表示女孩已成人。
彝族老年人丧服面料禁忌使用色彩鲜艳的红、黄二色,多用黑白二色。
并在灵堂下方及两侧挂礼服以示祭奠;婚礼新娘装,头缠黑、青布帕,饰以金花银泡,上盖一块头巾,颈饰银领牌,耳坠银饰品,上身着以绣花宽袖长衣,下着百褶裙,手饰金银手镯及金银戒指,外披蓝色双层加史等华丽盛装。
彝族服饰随着不同地域、生态和方言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义诺服饰:
青年男子,喜缠绕头帕,并扎椎结指向天,左耳饰以密腊或珊瑚或玛瑙或银耳环;上衣肩、胸部和袖上多绣以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圆领,窄袖;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三四十尺青布或蓝布做成;小脚部缠以布条绑腿,腰挂匕首,外披袈什、瓦拉,并在瓦拉下边镶加一层宽约三十公分的黑布为饰。
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求胸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着红、黄、绿相拼接的百褶裙,腰挂三角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等;头戴由蓝色或青布叠成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帽。
中、老年装以素色为主,耳饰为圆形玉耳佩。
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白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圣乍服饰:
俗称中裤脚。
不论男女,披白色、黑色、蓝色带须的瓦拉,衣饰选料以黑、蓝色为主。
青年男子上衣以紧身、窄袖为美,环肩、襟、摆均用有色布镶饰细牙条布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一般较为宽大,既不饰边也不绣花于上。
青年女子上衣身长超过膝,袖窄,坎肩多饰花纹,袖口及衣摆镶雪白的兔毛为饰,头顶帕为瓦盖型,多为几层或单层,较义诺土语女子头帕轻而薄,上绣精美纹样,耳饰一般选用黄色的大块密腊珠,流须,裙子与其它服饰地区差异不大。
所地服饰,因男性裤子较其它地方小而称“小裤脚”。
男装多用黑布料,其特点是腰大,裆宽、而裤脚小,喜在裆中心饰—太阳纹案。
上衣以紧而短,穿之露脐和半露臀部为美,镶排银扣立领,裳边以黄色或红色条边为饰。
青年女子衣身饰涡纹或波纹传统纹样,以贴花为主,头饰以花锁边的青布巾,折叠后立于额顶,外披黑、白羊毛擀制而成的毡制坎肩或瓦拉,从头到身喜佩银饰,尽显高贵华丽。
彝族人有独特的服饰制作和穿着的习惯及禁忌,一般在属猴、属虎的日子禁忌设计、测量、裁缝或穿着男性新服饰;而在属猪、蛇、兔的日子禁忌测量、裁缝、穿着女性新服饰。
在彝文典籍《时日禁忌》里记载:
“虎日不裁衣,裁衣不穿衣;猴日不穿衣,穿衣不长命;猪日不着服,着服不长命”等。
凉山彝族服饰禁忌中主要有:
羞体禁忌、色彩禁忌、面料禁忌、丧服禁忌、穿着禁忌、色彩禁忌、制作时日禁忌等。
在凉山彝族服饰禁忌中,不难发现彝族传统道德行为的规范、彝族服饰文化的底蕴、人生修养的愿望、古朴素净的审美追求等文化事象。
在彝族服饰禁忌文化中依据服饰禁忌内涵和寓意,可分为宗教信仰禁忌、道德行为禁忌、污秽禁忌、审美禁忌、伦理禁忌等。
其中,彝族服饰禁忌文化是彝族禁忌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彝族服饰禁忌是彝族服饰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包蕴了宗教信仰和人类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传统审美观念。
在彝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绿、黄、白、紫等原色被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为主。
妇女们深谙色彩规律,她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创作意图,着意白对黑、红配绿、橙与蓝、黄与紫,使两种色相间明亮度、纯度极强的暖色同纯度虽强而明度却暗的冷色汇合,另以中性色相间杂,起过渡或提升亮度的作用,使装饰纹样变得新鲜、醒目、生动、跳跃、丰盛,整体服饰显得绚丽多彩、绮丽无比,充分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与淳厚、奔放的民族性格。
三、服饰分类
彝族服饰,形制丰富多样。
依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划分法。
按年龄和性别,可分为婴儿装、儿童装、青年装、老年装、男女装;按照质地材料分,有皮毛、毛织、棉布、麻、丝绸、皮革,首饰中有金、银、铜、马瑙、珍珠、珊瑚珠等;按历史分,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服饰;按季节分,有冬装、春夏装、秋装;按职业分,有民众装、毕摩装、苏尼装等;按礼仪场所或用途划分,有节日装、婚嫁装、丧葬装、战服等。
彝族服饰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挽髻、裹青帕”的古代遗风。
典型的青年男子装束为缠青色头帕,扎一彝称“柱体”的英雄结高指蓝天,尽显英武之气,左耳挂三颗串成一线的密腊珠,小饰黑须,胸前喜挂麝香包;上衣多绣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无领;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30—40尺青或蓝布做成;脚缠绑腿,腰挂匕首,喜披擦尔瓦与毛毡,并在无须的擦尔瓦下边镶加一层宽约30公分左右的黑布边以为饰。
男子头顶的“天菩萨”,为男子古老的装束,被视为护佑神之居所,神圣不可侵犯。
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究胸饰、肩饰、袖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身着红、黄、绿相配的百褶裙,裙右上角挂一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外绣精美的圆形或半圆形、牛眼形、火镰形、蕨形等图案,并饰以五彩流须;胸前喜佩饰纹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针盒,内装铜制、竹制口弦或针;头顶由黑布叠成多层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状帽。
中、老年装衣、裙以素色为主,耳饰改戴圆形玉耳佩。
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百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1、仁窝英丁(男装上衣)
八十年代以来,一般都用深蓝色毛呢制作。
男上衣常用的主体饰纹有循环形方窗纹、盘花、直线纹和波浪纹,附加齿纹、南瓜籽纹等。
用浅蓝、草绿等细纹平布剪成长形窄条和小方块,围绕衣肩、衣襟、衣袖、衣摆有序排列,一针一线地缝绣成前面所述各种图案纹样,彝族妇女做成一件男上衣花费时间较长。
2、仁窝诺拉(男下装)
俗称“大裤脚”,用浅蓝或蔚蓝色平布缝制,如今做一件大裤脚需要8至10米布,裤脚下端外沿加一层约宽40公分青布,饰纹线条一般缝绣两细一宽直线纹,年青人穿的可再加三条并列波浪纹。
3、仁窝俄梯(男头帕)
有深蓝色棉布和青色绸缎两种。
宽约一尺,长五丈左右。
头帕是厂家专制品,不需要加饰纹。
年轻人和老年人缠头帕饰英雄结(彝称字贴)有区别,年轻人的“字贴”,用头帕的一角裹成前端尖后边略粗的锥形。
老年人和达谷的“字贴”前后一样约有拇指粗,戴在头上可朝左或朝右,“达谷”的“字贴”一般都端正地朝着正前方上空。
4、色里英丁体莫(女子长袖衣和褂褂)
女子长袖衣外套褂褂两件配套穿。
现在做褂褂一般都用深蓝色毛呢,其饰纹与男上衣大致相似,衣摆不加饰纹,有的在褂褂袖口和衣摆边沿加一道白兔皮或白羊羔皮剪窄镶边作装饰。
做中年妇女长袖衣服用浅蓝、浅灰、蔚蓝等布料,青少年女子上衣用浅蓝、草绿、粉红、金黄、紫红等色彩鲜艳的布制做。
无论青年妇女或青少年女子衣服饰纹都在露于褂褂外的衣肩和衣摆上一般缝绣直线纹间波浪纹或盘花,袖臂上缝绣直线纹间方窗纹或盘花、波浪纹,还缝贴二元连续对称花草回形波浪状等纹样。
5、波(裙子,也称百褶裙)
百褶裙一般用3—5种不同颜色的布连接,过去用棉布做成的百褶裙遇到雨水浸湿或洗涤都不易晒干,穿着有些笨重,现在做裙子用棉纤混纺或纤维布。
做一件百褶裙需要布料20米左右,青少年女子百褶裙选用红、黄、绿、紫、粉等彩色布料,中老年妇女则用浅蓝、蔚蓝、灰白、胭脂等色调淡雅的布制做,裙摆中间为主体颜色,彝族称百褶裙为黄裙、红裙、蓝裙、绿裙就是根据裙子的主体颜色而言。
6、俄尔、俄发(妇女头帕)
女子头帕分为两种,一种是已婚育妇女头帕,“俄尔”;另一种是未婚育女子头帕,“俄发”。
俄尔用深蓝色棉布或毛呢折叠成圆形,戴时裹成前圆后平,用发辫压在头顶系上。
“俄发”用青布或深蓝色布折叠为约宽25公分多层重叠的长方形,用红绿紫粉等彩线将头帕前后边缘绣上齿纹,顶层面上绣制成竖向对称树叶花瓣及其他花草纹样。
头帕既是女性的服饰,也是婚育与否的标志。
7、阿依伟呷(童装):
童装式样与成人装大体相似,饰纹较简单,男童裤脚下端外沿青色饰布间各镶一块红色或紫色布,女童衣裙用红黄紫粉及浅蓝青色等布缝制,色彩鲜艳醒目。
8、什都瓦拉(披毡和擦尔瓦)
披毡分为单层和双层,单层披毡一般选用纯白羊毛制成,衬垫在擦尔瓦里披;双层披毡可用灰、黑、棕等杂色羊毛混合制做,做成后一般都要染成深蓝或青色,双层披毡一般单独披。
擦尔瓦大致有四种样式,沿用时间已久的一种是做成后染成深蓝色或黑色,下端缨须上面加一层宽约25公分的青布,在其上缝两细一宽直线纹或三条细线并列的波浪纹作装饰,上端加青色窄布收口为领。
第二种是不加染,保持原有灰白色。
第三种用混纺羊毛做成无须灰白色擦尔瓦,下沿加一层约宽30公分的青布,其上缝两细一宽直线纹。
第四种选用柔软纯白羊毛织有竖向人字纹的白色擦尔瓦,不加其他饰纹,可以不衬垫披毡这样单披,这种擦尔瓦原出自甘洛,八十年代后逐渐在本地流行。
披毡和擦尔瓦保温、防潮、防雨,冬天中老年人披擦尔瓦和披毡的多。
9、莫苏伟呷(老年人服装及寿衣)
一般都用深蓝、浅蓝、蔚蓝、灰白等色泽较素雅的布料制做,衣体衣袖都比年轻人穿的宽些,饰纹也较简单,男女寿衣所用布料、饰纹及制做方式与上述老年装相似,只是衣宽袖长都做成比平时穿的长和宽许多。
这些年来,平时较少见到穿百褶裙和大裤脚的,但遇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送灵等场合就穿彝族服装,男子穿彝族服装一般穿件白衬衣或其他颜色的衬衣在上衣里面,头帕上饰英雄结,左耳佩戴黄红相间的耳珠,肩挂英雄带(彝称尔合都它),女子迎接宾客时要穿着各色衣裙,尤其是女子出嫁时,要穿上制作精美的长袖衣、褂褂和百褶裙,由一位儿女满堂的中年妇女梳妆打扮,头帕换为男式深蓝色长头帕绕头缠好后,把金帽花缠在额头上方头帕上,双耳佩戴金银耳花或玛瑙珍珠,颈脖戴银领牌领花,双手戴银或金手镯、戒指,然后披深蓝色双层百褶披毡。
八十年代以来,彝族除了农村老人着彝族服装,彝装和外来流行服装混穿的多了。
如妇女上穿彝族衣服和褂褂,头戴俄尔或俄发(彝称头帕),下着单裤。
有些青壮年男女上着彝装,下穿流行裤。
学生和儿童几乎都着现代流行服装,男女老少基本上都穿着流行服饰和鞋袜。
四、服饰工艺
彝族服饰纹样艺术别致精巧,饰样繁多,工艺复杂、精美。
华贵的服饰多以金、银、铜、玉、石、骨等,经工匠打制、雕刻为饰。
1、做花。
年轻人的服饰,纹样丰富、色泽艳丽、和谐别致,其装饰的部分有衣领、袖口、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头帕、帽子、荷包等;其纹样多为羊角、牛眼、火镰、鸡冠、环纹、波浪、人字纹、齿纹、太阳、月亮、格纹等形,往往在饰块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形式出现。
服饰饰纹体现出强烈的图腾信仰、宗教意识,如婴儿鸡冠帽,上锈牛眼、虎头等。
中老年服饰饰纹较少,多以单一的色块来构建成凝重、稳健的成熟美。
2、色彩与线条。
讲求色彩搭配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特点。
红、黄、黑被称为彝族文化中的“三原色”,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显出彝族的色彩审美意识,这种“三原色”的搭配精妙地凸显在女性服饰中。
彝族服饰依不同的年龄、性别其色彩、线条的选择与纹饰也不同。
如盘花、刺绣、挑花,系采用彩色丝线做原料,可任意配色组合成各种图案,多用于年轻人或妇女服饰;而贴花、补花、盘花、镶花,则限于单色布上采用。
一种纹样一种色,多种纹样则多色并置。
在色彩的运用上,表现了彝族对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色相的区分和利用。
3、布局技巧首先是饰位的选定,一般依实用和美观两个标准去决定。
如衣领、袖口、衣角、鞋舌等部位,多用补花、锁花,着意加固使之耐磨;如上衣的胸襟、裤筒的中段、围腰头、鞋面、帽面、肩等部位,多用挑花、刺绣,尽显美观、艳丽。
其次是分割装饰面。
较大的装饰面分成若干块。
如百褶裙,因裙长拽地,穿着时呈现许多直线的褶痕,故常在膝盖以下饰以横向的饰带,造成纵横相对比的效果及局部的完整美观。
再次是组合设计法。
即以连续的组合和连续,讲求对称、稳定的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彝族 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