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784177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2.56KB
说课稿.docx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3、情感与态度:
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
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法】
1、认知阅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阅读:
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3、拓展阅读: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
【教学特色】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
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
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
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
(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
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
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
(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
”(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
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
(2分钟)
(1)加。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
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
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
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
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
思考:
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
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
写“其妻
献疑”用意何在?
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
思考:
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
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
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
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
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
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
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
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辨证的看问题:
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
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②移山传说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⑥智叟不智⑦永不放弃⑧感天动地移山情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
(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
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
高大的山
第三段:
“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
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
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
(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海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
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它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二)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
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重点难点确定为。
(四)学情: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
好在我班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因此,在教学时
二、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具体方法如下:
三、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提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具体的方法如下:
四、说教程:
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文教学,主要有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会展示几幅海燕搏击长空的画面,然后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习,并激发他们去
寻找《海燕》的美。
第二环节: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所以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
第三环节:
《海燕》是篇意蕴很丰富的文章,我们必须深入研读。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
自主学习: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如:
插播一段反映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短片,意在交代时代背景。
再如:
穿插象征手法的介绍,让学生准确理解海燕形象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
第二步:
合作探究:
这几道题都是围绕本课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教师必须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再一一明确答案。
这也正是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几种练习,具体步骤如下:
五、说反思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沁园春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
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
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
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
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卜算子•咏梅》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卜算子.咏梅》选自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基本要求是“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课文内容丰富,文体形式多样,有回忆录、现代诗,还有毛泽东主席填的词-----即本课。
这几篇课文贯穿了共同的思想主题:
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认识革命先辈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和他们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题后注有:
“反其意而用之。
”词的大意是:
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本文在编排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后面附有陆游的同题词。
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纵横古今,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有利于挖掘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
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
词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同时遭到风雨的摧残,这显然是陆游不幸遭遇的缩影。
但他矢志不移,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毛词气韵豪放乐观,陆词的基调却是婉约感伤。
这是理解上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情感目标:
1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人谦虚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感受梅花不畏严寒,风雪中怒放之美。
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结合搜集的资料对两首咏梅词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能力目标:
1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2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一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词中描绘的景象。
2在理解重点句的基础上,体会梅花的品格。
3对比分析理解两首咏梅词,理解作品不同的思想内涵。
说学情
本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本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六年级同学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的文学积累,尤其是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针对学生对革命领袖的敬仰之情,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读读想想,初步感受毛泽东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的那种追求真理、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其充满个人魅力的豪放不羁的英雄气概。
同时,以“多彩的梅世界”为主题,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文、图画、乐曲等素材,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岁寒三友”之一,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对梅花风骨的无比推崇与赞美之情。
而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
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这样,学生在思想上就能将梅花风格与伟人的思想境界及时代背景结合起来,从而深化理解与认识。
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根据这一要求,可先让学生自读,做到能正确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词意。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读、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毛泽东笔下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从而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
说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出于这一考虑,我引导学生搜集体现中国传统梅文化的文化精神产品,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从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实语文积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与革命传统教育。
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拓宽、开放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2.教法
A对比阅读
《卜算子咏梅》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
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的气质。
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
毛主席在创作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
可引导学生认识毛泽东和陆游由于所处时代、性格气质,心态情趣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明显不同。
毛词气韵豪放乐观,陆词的基调却是婉约感伤,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B读中悟情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指导基本步骤是:
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
同时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注意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