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IT应用带动作用研究.docx
- 文档编号:783539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90.61KB
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IT应用带动作用研究.docx
《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IT应用带动作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IT应用带动作用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IT应用带动作用研究
信息产业研究
面向企业面向政府
本期主题
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带动作用研究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本期主题:
国家重点投资对交通行业IT应用带动作用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大力发展和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交通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管理手段等进行改造,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交通事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交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交通行业包括铁路、民航和公路水运三个领域,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是铁道部、民航总局和交通运输部。
交通行业重点领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自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交通产业的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交通基础建设的投资拉动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服务于经济增长本身。
特别是最近几年,交通行业重点领域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四季度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刺激经济发展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交通设施建设是此轮投资的重点领域,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重要基础设施已经进入新一轮建设高潮,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已经开始带动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四万亿投资重点方向,不断追踪重点项目实施进展,对了解交通行业IT应用的发展趋势,把握交通行业IT客户需求特点都有重要意义。
图12006-2008年交通行业各重点领域完成投资(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
赛迪顾问,2009.07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交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交通信息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具备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期间,为把交通行业建设成为创新型行业,必须力争在交通信息化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在进一步加速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以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交通的需要。
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撑
“十一五”期间,中国交通事业将加快提升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和国防安全保障能力,在总量、结构、质量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与运输服务,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对交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贯彻“以人为本”新理念,需要以交通信息服务为重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发展交通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追求安全、便捷、经济、舒适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需要交通行业能够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服务内容要更加丰富、服务范围要更加广泛、服务手段要更加经济和便捷、服务质量要更加优质。
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将成为交通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交通供给能力明显增加,需借助IT系统全方位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大和网络的延伸,对交通部门保障网络畅通、提高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挑战。
需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挖掘现有交通网络潜能,最大程度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增强交通网络的可靠性,保障和扩充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需要以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为重要途径
“十一五”期间,运输结构变动加快,对运输速度、质量、服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交通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系统化、高效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全行业的运输组织和管理效率。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以电子政务建设为依托
电子政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加规范和优化,支持政府完成其业务活动。
各级交通部门需要以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依托,加强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调控和监管能力以及服务质量。
同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需要IT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条件制约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交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运输效率,缓解资源压力,适应交通发展的新需求。
通过进一步加强运输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不断提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应用交通优化与管理系统,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实现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保障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完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以IT系统为重要支撑
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的交通出行,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交通运输引发的安全问题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运输安全问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关注。
因此,应借助信息化手段构筑安全源头管理、预警、应急处理等全方位交通安全体系。
加强覆盖交通网络与节点的重点实时监控、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指挥系统,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升遇险救援水平,改善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未来交通IT应用的重点方向
未来几年,交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采集和监控、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方位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增强市场监管、应急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交通行业整体运营效率,推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和保障。
--交通动态信息资源采集能力明显增强。
以省级数据与图像相结合的联网监控和联网收费系统为主要基础,初步建成全国性动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大幅度提高运输动态信息的掌控能力。
--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重点应用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
初步建成行业政务信息交换体系和重大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开展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建成关键业务系统并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通过信息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对交通行业的整体监管水平。
依托各类交通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行业管理信息资源,构建和完善交通行业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为公众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务取得显著效果,建立和完善交通信息化保障体系。
初步建立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完善交通行业信息化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
国家重点投资对铁路行业IT应用的带动作用
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分析
按照调整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加快了大规模铁路建设步伐,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全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主动落实拉动内需的任务,2008年四季度进一步加快投资建设力度,完成投资超过全年50%,铁路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喜人成果。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68.5亿元,比上年增加1587.1亿元、增长61.5%;其中建设投资完成3602.1亿元,比上年增加1591.3亿元、增长79.1%。
表12008年铁路投资统计表
全国铁路建设投资 (单位:
亿元)
指标
完成
比上年±%
合计
3602.1
79.1%
基本建设
3375.5
88.6%
更新改造
226.6
2.6%
数据来源:
铁道部《2008年铁道统计公报》,整理,2009.07
图22006-2008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及增长(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
铁道部《2008年铁道统计公报》,整理,2009.07
根据《铁路“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十一五”期间,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
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0000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000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
2008年10月31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根据新调整的方案,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由10万公里调整为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电化率由50%调整为60%,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铁路网络,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政策主导下的铁路大建设已经开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有很多重大项目投入施工,也将有更多的政府投资向铁路行业。
2009-2020年建设重点:
建成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客运专线1.2万公里
“四纵”客运专线:
北京~上海客运专线,贯通京津至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南地区;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
“四横”客运专线:
徐州~郑州~兰州客运专线,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杭州~南昌~长沙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青岛~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
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新建1.6万公里完善路网布局、支持西部开发
新建中吉乌铁路喀什~吐尔尕特段,改建中越通道昆明~河口段,新建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缅通道大理~瑞丽段等,形成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
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
新建兰州(或西宁)~重庆(或成都)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
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
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
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完成既有路网电气化1.6万公里、增建二线1.3万公里
加大煤炭外运能力,实施大秦线扩能、北同蒲改造、黄骅至大家洼铁路建设和石太线扩能,实现客货分运。
对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
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
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2009-2010年铁路重点建设项目分析
铁路建设方面,一批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煤运通道、西部干线铁路等项目将陆续开工,如哈大、武广、南广、贵广等一批重大项目。
此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一批中心城市,还将大力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运输体系建设。
表52009-2010年部分铁路重点建设工程
项目名称
项目金额(亿元)
沪昆高铁客运专线
2800
京沪高速铁路
2209.4
兰新铁路客运专线
1200
石武客运专线
1167.6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
980
贵广快速铁路
858
兰渝铁路
774
成兰铁路
619.4
郑徐铁路客运专线
460
沪宁城际铁路
394.5
津秦铁路客运专线
338
宁杭城际铁路
313.8
南广高速铁路
295.37
沪杭铁路客运专线
292.9
哈大齐铁路客运专线
290
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
257.02
京石客运专线
235.49
杭甬铁路客运专线
213.9
西安至宝鸡铁路客运专线
200
成都至都江堰铁路
133
杭州东站扩建
120.8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110
数据来源:
赛迪顾问,2009.07
铁路以三大领域、五个平台、三十八个应用系统为IT应用建设重点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等等。
铁路信息化涵盖铁路行业各主要业务环节,铁路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信息化应用领域、五个基础平台、三十八个具体应用系统。
三大应用领域
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
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
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以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增运增收为目标,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
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
五个基础平台
铁路信息化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
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
三十八个应用系统
在铁路信息化三个重点建设领域划分基础上,铁路信息化可以分为三十八个重要应用系统。
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等方面十四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等方面六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十八个应用系统。
表9铁路信息化应用体系
运输组织平台
(1)运输调度指挥系统: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计划调度管理系统(OPMS);调度集中系统(CTC);车流推算与调整系统(CFCRS)。
(2)运输生产组织系统:
行车组织策划系统(TOPS);货物运输管理系统(FTMS);旅客运输管理系统(PTMS);专业运输管理系统(STMS);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
(3)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主体化机车信号系统(LBS);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
(4)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行车安全监控系统(TOSMS);救援指挥系统(RCS);安全管理信息系统(SMIS)。
客货营销平台
(1)客运营销系统:
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TRS);客运服务系统(PTSS);客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PMDS)。
(2)货运营销系统:
货运营销及运力配置系统(FMCOS);货运服务系统(FTSS);货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FMDS)。
经营管理平台
(1)运力资源管理系统:
机务管理信息系统车辆(LMIS);车辆管理信息系统(CMIS);工务管理信息系统(PWMIS);电务管理信息系统(CSMIS);信息化管理系统(ITMS)。
(2)经营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全面预算管理系统(OBMS);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FAMIS);统计分析系统(SAS);审计管理信息系统(AMIS);建设管理系统(CMS);科技管理信息系统(STMIS);保价运输管理系统(RIMS);铁路用地管理信息系统(RLMIS)。
(3)办公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ECS);办公信息系统(OMIS);公安管理信息系统(PSMIS)。
(4)决策支持支持系统(DSS)。
数据来源:
铁道部信息办,赛迪顾问,2009,07
国家重点投资对民航行业IT应用的带动作用
民航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分析
民航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其余省会和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众多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为保证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中国民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亿元,完成22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北京首都、天津滨海、上海浦东、武汉天河、太原武宿机场的扩建工程和北京空域及终端改造一期工程、北京至厦门航路改造工程7个计划竣工项目;杭州萧山、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2个扩建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13个。
2009年将重点支持昆明、重庆、南宁等西部地区新建和改扩建干线机场,以及广西河池、江西景德镇等一批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扩建支线机场的建设,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图32006-2008年民航行业投资规模及增长(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
民航总局2006-2008年《中国航空运输发展报告》,整理,2009.07
2008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通航机场共有158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52个。
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50个。
表22008年民航主要生产指标统计表
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万吨)
飞机起降(万架次)
国内
国际
国内
国际
国内
国际
36798
3778
564
319
383.8
38.8
数据来源:
民航总局《中国航空运输发展报告》,整理,2009.07
但中国民航也存在机场总量不足、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机场布局和适度增加机场总量已成为未来时期中国民航发展的重要课题。
根据2008年2月出台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依据已形成的机场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民航区域管理体制现状,按照“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体系结构”的布局思路,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点,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北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
通过新增布点机场的分期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以及各区域内航空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场群整体功能实现枢纽、干线和支线有机衔接,客、货航空运输全面协调,大、中、小规模合理的发展格局,并与铁路、公路、水运以及相关城市交通相衔接,共同构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09-2020年中国民航建设重点5大机场群:
北方机场群:
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4个,其中新增24个。
北方机场群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30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北京第二机场、邯郸、五台山、阿尔山、长白山、漠河、抚远等24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4个,为促进华北、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北亚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航空运输保障。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北京首都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发挥天津、沈阳机场分别在滨海新区发展和东北振兴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大连、长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等机场在区域中的干线机场功能,稳步发展阿尔山、长白山、漠河、大庆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华东机场群:
布局规划机场总数49个,其中新增12个。
华东机场群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7个省(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37个机场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苏中、丽水、芜湖、三明、赣东、济宁等12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49个,以满足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对台“三通”的交通需要。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上海浦东机场为国际枢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上海虹桥、杭州、厦门、南京、福州、济南、青岛、南昌、合肥等机场的干线机场功能;稳步发展苏中、三明、宜春、济宁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中南机场群:
布局规划机场总数39个,其中新增14个。
中南机场群由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6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25个机场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信阳、岳阳、衡阳、邵东、河池等14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39个,以满足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东南亚经济合作、泛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广州白云机场为国际枢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升武汉、郑州机场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完善长沙、南宁、海口、三亚、深圳、桂林等机场在区域中的干线机场功能;进一步稳步发展河池、神农架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西南机场群:
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2个,其中新增21个。
西南机场群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5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31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黔江、康定、腾冲、六盘水等21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2个,以适应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发展,以及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交通保障。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昆明机场成为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门户机场,强化成都、重庆机场的枢纽功能,发挥其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作用;完善贵阳、拉萨等机场功能;稳步发展黔江、康定、腾冲、六盘水等其他支线机场。
西北机场群:
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0个,其中新增26个。
西北机场群由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24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天水、陇南、玉树、喀纳斯等26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0个,以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中国-中亚地区贸易的发展,以及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航空运输保障。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加快培育乌鲁木齐机场为连接中亚的西北门户机场,提升西安机场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兰州、银川、西宁等机场的功能;稳步发展天水、固原、玉树、喀纳斯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2009-2010年民航重点建设项目分析
民航建设方面,重点支持成都、西安、广州等枢纽机场开工建设,昆明、重庆、南宁等西部干线机场改扩建,河池、腾冲、延安、吕梁、淮安等40多个支线机场的新建、扩建。
表72009-2010年民航部分重点工程一览表
所在省市
项目名称
投资金额(亿元)
重庆
重庆机场第二跑道扩建工程
32.61
广西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
8.57
内蒙古
内蒙古二连浩特民用机场
2.3
天津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工程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顾问 信息产业 研究 国家重点 投资 交通 行业 IT 应用 带动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