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docx
- 文档编号:783260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27KB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docx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
巴殿君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国际政治环境不仅是一个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依据,更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东北亚国际政治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亚这一区域正在经历全球体系中发生的三项重大变革:
即,全球化、现代化与国际体系力量核心的转移。
这些变革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地区内的格局。
其中,全球化、国际体系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对区域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治环境;全球化;国际体系;国家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969/.jissn.1003-7411.2009.04.003
[文章编号]1003-7411(2009)04-0025-(07)
[收稿日期]2009-03-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球与亚太背景下的台湾问题”(05BGJ00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北振兴”(05ZD009)
[作者简介]巴殿君(1965-),男,吉林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政治所副教授。
国际政治环境不仅是一个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依据,更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东北亚是全球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具有潜在利益与挑战的地区。
它拥有众多的人口、巨大的经济活力,因此对东北亚国际政治环境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把21世纪初期、前20年的国际政治环境界定为“重要战略机遇期”。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强调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命运,根据当今世界及中国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中共十七大对国际形势做出新的判断: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与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与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44)“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2]
(2)“机遇大于挑战”的观点,是基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提出的,是对东北亚地区政治环境的科学分析及深刻总结。
东北亚这一区域正在经历全球体系中发生的三项重大变革:
即,全球化、现代化与国际体系力量核心的转移。
这些变革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地区内的格局。
其中,全球化、国际体系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对区域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体系演变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融合与地缘政治不可分割。
一个国家的繁荣既要依靠大量的原材料进口,也要依靠开放的市场来销售本国的产品。
这就需要积极加入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一国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时,也要求按照这一体系的规则行事。
事实上,这一体系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缔造的国际资本主义体系,面对后加入的发展中国家,它一方面要维护现有体系的利益,一方面又必定会以其规章制度改造约束后加入的国家,并对其施以“国际压力”。
换句话说,发达国家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对后加入国家进行主权干涉,迫使后加入国出让部分内政与外交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后加入国家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一方面希望得到国际经济体系的承认、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这一体系的制度与价值观做出选择。
结果,要么对抗来自体系内的干涉,拒绝其价值观念,最终退出体系之外,另起炉灶;要么就是在“国际压力”与国家主权之间做出妥协。
完全对抗或者完全服从体系的安排都会对一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伤害。
加入国要坚决避免主权受到伤害,同时也需要维护体系稳定的政治环境,必要时也需要进行让步,但这种让步应当是通过渐进的合理的方式。
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使原有的盟友或敌人都发展成为贸易伙伴,这一新趋势对地缘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伴随后加入的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会对现有的国际秩序产生影响。
一个国家巨大的经济实力一旦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外交影响力,理所当然地会成为国际体系内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可以说,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短期来讲,会从体系下的各国贸易交往中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要受到体制的束缚。
长期来讲,后加入国家实力的壮大,毫无疑问会改变原有的体系秩序甚至是价值体系。
在复杂的国际社会的变迁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唯一的永恒定律。
非西方的文化形态肯定会冲击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
但这并不预示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事实上,未来的世界体系不仅是政治与经济的多极化,更可能发展成为文化形态方面的多极化。
文明的冲突不会完全体现在文明之间,更多地可能体现为文明的内部。
由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亚洲国家出现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奇迹。
各国的现代化目标又导致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国内政治的核心因素。
发展经济成为亚洲各国首要的国家目标。
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亚洲成为全球又一个经济中心,导致了国际体系核心的转移,即从美国和欧洲向亚洲转移已渐露明显的趋势。
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是东北亚地区,也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根据联合国若干机构的联合报告,2007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增长的近17%,几乎与美国相等。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先受益者是其邻国和贸易伙伴。
[3]为了保持高经济增长率,必然需要稳定的外部的政治环境,使中国成为维护东北亚乃至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必将影响到国际体系的演变。
所谓国际体系是指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全球性系统。
伴随着全球化加深,国际关系非主权国家的行为体,如,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并没有改变古典现实主义主张的国际体系以国家为基础的观点。
也就是说权力因素与权力分配仍是考察国际体系现状的关键,其相应变化也是导致国际体系变动的根本原因。
就权力构成本身而言,冷战结束后,由于来自前苏联的威胁迅速消解,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失去了竞争的对手。
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亚太地区事务中,美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实力、科技水平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可比,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这种总体实力的变化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说:
“如此实力悬殊的情形是从未有过的;从未有过。
”[4]冷战结束后,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性体现了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
两极世界顷刻之间向美国独霸的单极的世界演变。
但回顾近17年的国际局势的发展历程,拥有世界最强军事力量的美国,并没有完全掌握世界发展方向,美国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在伊拉克、阿富汗及其东北亚的朝鲜并没有产生效果,反而使国际形势越发难以控制,美国的军事行动导致美国的外交影响力陷入“功能性障碍”的困境,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动的“世界新秩序”,导致了一个“无秩序的新世界”。
[5]
有关国际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讨论众说纷纭,除了比较常见的“单极”与“多极”论,近来的一些新的提法比较引人关注。
其中包括“无极世界”、“东西方两级”“集极”说等,主张“无极世界”的学者认为:
21世纪国际关系一个重要特点将是无极秩序:
世界不再由一两个或多个国家支配,而是受几十个拥有并运用各种力量的角色控制。
无极国际秩序以无数重要力量中心为其特征,有别于有多个截然不同的极或力量聚合体的多级秩序,也不同于以两个力量聚合体为中心的两级秩序。
[6]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和危机中,由不同的国家或联盟担任领导“无极世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国际机构不仅仅在安全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还把国家层面的决定和活动余地推到超国家层面;[7]主张“东西方两级”者认为:
全球化将出现东西方两级,东方的一级无疑是中国,而美国作为西方的一级至少在未来10年也会像中国的地位一样稳固;[8]此外,还有主张未来国际体系为“集极”的:
21世纪国际体制不可能是美国单极的支配状态,可能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集结多个中小规模“极”,汇聚各“极”力量的新世界体制。
既非“单极”,亦非“多级”,也非“无极”,而是“集极”。
[9]但无论是“单极”、“两极”、“多级”,还是“无极”、“集极”的提法,表明21世纪国际体系正在形成,既不是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也并非完全是美国单极结构。
从权力因素上看,“一超多强”勾勒出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而从权力分配趋势上看,“多极化”将是今后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
二、东北亚区域体系国家关系的变化
东北亚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它既是地理概念,也有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的内涵。
在当代国际体系结构中,这一地区交叉着多层次因素:
既创造二战后世界上最辉煌、最有活力的经济奇迹,也遗留冷战中随时可能引发的危机甚至战争的热点问题;这里既是大国关系最集中、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未来有可能改变国际格局,形成世界多极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结构现实主义代表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必须把单元(国家)层次上的因素从有关国际政治领域大规模一致现象的结构性解释中排除出去。
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家间的力量分配足以解释国际政治领域中反复出现的规则性。
但他并没有否认“国内政治因素及其国家关系”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各国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手段、能力等都构成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
东北亚作为国际体系内部权力最集中的地域,当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经历重大国内变革。
这种变革取决于各国的政权性质,也将影响各国的对外战略的转变。
国家内部的变化势必通过各国的国际行为影响到地区与国际体系的前景。
中国的和平发展、日本的“正常”国家的转变、俄罗斯的东山再起,不仅影响东北亚地域的未来,也将关系到东北亚国际体系的稳定。
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关系表现为多边的、双边的与单边机制。
尽管多边进程有所发展,如六方会谈等,但东北亚现有的双边与多边地区机构并没有在实质上消除区域内的安全困境问题,这一区域目前的政治环境不具备欧盟似的地区政治安全结构,即建立在共同的历史、价值观,以及对安全问题的共同的预期等方面的环境因素。
区域内的大多数的国家关系还表现为双边与单边的关系。
大国之间的不信任及其双边的同盟关系构成这一区域合作及地区机制形成的主要障碍。
长期来看,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军事同盟结构对这一地区的地区性机构的形成及其多边进程的扩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东亚区域内国家关系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失衡:
一是权威结构的缺失,即区域内缺少各国一致认可的、规范各国政治行为的制度与机制。
东亚地区缺少可以在区域内有效消减紧张关系的多边机构与机制。
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现实的利益纠纷,如果不能发挥东亚各国的政治智慧,很难化解目前东亚处于紧张的形势。
二是权力结构的失衡。
冷战时两个阵营内不同国家,分属不同集体安全组织(华约与北约)。
随着华约的解体,许多华约组织的成员争先恐后的加入“北约集团”,在亚洲,日美同盟不仅没有伴随冷战结束而解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日、美、韩的三边安全机制也得到加强。
在这一背景下,尽管东亚地理上的军事界限没有发生变化,但实际上,其实力对比已经出现严重失衡。
同时,这种北约东扩与美日安保强化的结果,导致了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对俄罗斯、日、美、韩三边安全合作对朝鲜及其中国构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
可以说,这种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权力”失衡,导致东亚安全格局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中美关系目前是左右这一地区政治环境的关键因素。
中国在未来的5~10年的国际影响力还会增大。
中美之间在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与经济领域拥有根本性的利益,中美若能客观地处理之间的问题,双边的协作会得到加强,但双方缺乏互信基础,将深刻影响到双边及区域内的政治、安全环境。
日美关系是影响这一区域政治、安全环境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一段时期,日本会继续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基轴,来平衡与区域内各国的双边、多边的关系。
日本的国家战略将会以一种渐变的方式进行演变。
伴随日本的经济复苏,会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安全活动。
[10]日美会强化同盟关系增强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政治的影响力,但伴随日美国家战略的调整,双边的同盟关系也将会出现一定的分歧。
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伴随国内政治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表现为频繁的战术的变化。
随着国际能源紧张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使俄罗斯更轻易地使用能源这一武器来构建与区域内的各国关系,同时可能使俄罗斯对外政策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强硬。
中俄关系会继续得到发展,并对美日在这一区域内的存在给予有力的牵制。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安全、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地区。
随着朝鲜“先军政策”的改变与韩国和解政策的增加,朝韩两国的和解与合作将会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同时,两国的合作将会提高其在朝鲜半岛以及东北亚区域内的战略主动性。
通过六方会谈进程的推动,朝鲜半岛的稳定与东北亚政治环境的改善将会得到增强。
东北亚国家关系在21世纪有可能出现重大改变,其主要原因是,作为对国际秩序拥有关键影响力的美国正在调整全球与东北亚战略。
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是保护本国及盟国的利益不受威胁,在东北亚,美国通过美日同盟,涵盖军事、经济与政治利益。
而后冷战时期,尽管美国将中国定位潜在对手,强化美日军事同盟,但区域内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亟须中美间的协力合作才能解决。
这一趋势有可能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美日同盟在军事上强化对朝鲜、中国的围堵,尤其是台湾问题的恶化,有可能引发中国与美日的一场新冷战。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合作的加强及其外延的拓展,一旦朝鲜半岛与台湾问题得以解决,日本的右翼民族主义可能会重新崛起,这将可能恶化美日同盟。
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将会出现新的演变。
21世纪整个世界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相比,表现为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冷战时期两个阵营对垒鲜明,同盟之间有着共同的威胁与安全目标,规定了明确的前景与义务。
进入21世纪,由于威胁的多元化及其不断的变幻,各国的战略目标随之改变,世界进入了“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的时代,国家之间也变成了“选择性合作”的关系。
[11]以往的同盟关系面临新的考验,曾经的伙伴变成对手,以往的对手有可能演变为有限的伙伴。
这种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增加了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难度,同时也使国家之间的合作变得更有选择性。
三、东北亚区域体系的特征
东北亚各大国的权力角逐与利益纷争,使该地区在冷战后表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征。
竞争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合作是共有利益使然。
东北亚的区域体系结构与该地区存在的三种政治安全结构模式密切相关。
“通过对冷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十年演变的观察,我们看到这里基本上出现了三种略见成型的政治、安全模式:
多极模式、霸权稳定模式和多边安全合作模式”。
[12]这三种模式,在东北亚地区都有存在的根据,同时构成了东北亚地区多元、复合的政治安全结构。
多极模式是多极力量相互制衡的一种状况。
在东北亚地区,多极模式体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因为该地区集中了俄、美、中、日四大力量,它们是公认的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组成部分,俄罗斯、中国、日本都可视为该模式的受益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是比较积极地提倡多极化的国家。
有能力在东北亚地区寻求霸权稳定模式的国家唯有美国。
美国在有条件的遵守均势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向霸权稳定的模式前进。
在多个场合,美国都强调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超级大国作用和地位。
“在许多情况下,美国是唯一能够在对共同的挑战做出国际反应时担当必不可少的领导和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
美国在世界发挥领导和参与作用对我们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13]多边合作模式的主要倡导者是东盟,这种模式的宗旨在于防止成员之间的歧视和不信任,通过有透明度的政策促进成员国和平解决彼此的争端。
这三种政治安全结构模式,是东北亚地区大国之间基于现实状况所形成的权力目标,是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力量制订的地区发展远景。
这三种模式的冲突与共存,反映东北亚地区各种力量中心之间复杂的关系模式。
这些力量之间,既有矛盾与分歧,也存在合作的利益诉求。
“地区内大国权力分配格局是构建地区秩序的决定因素和物质基础”。
[14]在东北亚地区各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及利益诉求,最终决定了东北亚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区域体系特征。
东北亚竞争的区域体系特征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布热津斯基认为,造成东北亚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台湾问题、围绕中国南海的南沙和西沙群岛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日俄北方四岛问题等。
这些地区的热点问题和国家间的领土纠纷,是大国之间竞争及冲突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有着至关重要的利益,被称为是美国欧亚战略的“远东之锚”。
世界主要大国在东北亚的利益争夺和权力角逐,使该地区具有明显的竞争与冲突的倾向。
“目前东北亚地缘舞台的特点是,大国关系处于亚稳定状态……这种状态易于受到因不和谐的力量冲击而造成的破坏性连锁反应的损害。
今天的远东既有非同寻常的经济活力,又有越来越大的政治不确定性。
事实上,亚洲的经济增长甚至可能是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因为繁荣掩盖了该地区的政治脆弱性,尽管繁荣提高了民族的雄心并加大了社会的期望值”。
[15]
经济的繁荣使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实力急剧增加。
在东北亚狭小的空间内,迅速崛起的大国之间,难免形成相互威胁与猜忌的心理,再加上该地区的各种热点问题和领土争端,使任何一丝的不和谐音符都有可能造成地区环境的恶化。
这些因素使相互竞争与防范的东北亚地区特征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正如谢尔顿·西蒙(SheldonSimon)所指出的,“迄今为止,主导性的东北亚安全研究还是基于现实主义。
那就是说,最终的和最重要的,东北亚国家都会继续保护它们的主权”。
所以,很多学者都将主权至上的东北亚国家关系比作17、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国家之间长期征战与对抗,将主权视为不可侵犯的信仰,东北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类似。
竞争与冲突的存在,并非表明东北亚地区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实际上,在地区主义蓬勃发展的国际环境下,东北亚的地区一体化和国际合作趋势也取得了日益明显的发展。
有些学者认为,竞争或者说冲突与合作是互相包容与共存的。
“没有绝对意义的冲突,也没有绝对长久性合作。
冲突的目的是竞争者为了获得更合理更有利的合作关系,在冲突的过程中会酝酿着合作机会、动机与具体设想、安排;合作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在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均造成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竞争,而冲突与竞争又促进行为体重新调整彼此的关系,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东北亚就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区域特征的典型代表。
竞争性的国家间关系,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动乱与冲突,原因就是区域合作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相互依赖的经济合作关系,制约着国家之间的竞争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轻易破坏地区合作,因为破坏合作的后果,将给自身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制约并控制着国家之间的竞争行为,使它不会形成影响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破坏性力量。
东北亚地区的国家间合作与欧洲和美洲相比,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从整体看,东北亚地区主义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性合作色彩,政治与安全合作明显滞后于经济合作,呈现出高度的不同步性。
这种不同步性与地区国家的东北亚认同感较弱关系很大。
”[16]但是,合作的趋势在推动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同时,也起着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作用。
通过地区经济合作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已经使合作逐渐成为东北亚国家的共识。
可见,地理环境决定了相邻国家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或者是竞争与冲突的关系,或者是合作与友好的关系。
地理上的毗邻,使邻国或相近的国家之间,不能漠视彼此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也是合作的关系,竞争是彼此的权力威慑与猜忌造成的,合作是基于成本收益差距做出的理性选择。
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景
展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协调好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关系。
现今,东北亚各国,无论是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还是文化以及价值观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因安全问题而引发地区动荡也是影响国家关系的消极因素之一。
朝鲜半岛问题以及各国间的领土问题将有可能引发冲突。
特别是“朝鲜半岛无核化”更是牵动东北亚地域的整体利益。
总之,构建政治上的信赖关系,建立东北亚区域安定的政治环境是区域内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近年来,东北亚经济融合发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不信任所导致的,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出现了“政经分离”的局面。
长期而言,这种“政经分离”的现状将难以维持,为促进经济融合需要解决政治不信任的问题,需要走“政经互相促进”的道路。
为实现“政经互相促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增强内部的凝聚力;二是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
东北亚强烈的民族主义及各国间相互冲突的历史,使各国间很难进行坦诚的对话。
同时。
由于各国的经济差距,有的国家不愿接受经济改革,并担心富裕的国家在该地区扩大经济优势,损害本国的经济安全。
因此,并非所有的国家都热衷于区域合作;域内各国间不同的政治形态及发展模式,及对某一特定问题产生的政治分歧,如,朝核问题,将会削弱和分散区域化合作的动力与精力,基于上述原因造成区域内制度与机构的缺失。
退一步讲,即使区域内形成某种制度与机制,也有可能首先的目标是以安全内容为核心的。
但可以肯定,区域内的国家很难将各国主权交给一个地区组织。
这一现实势必会对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是说东北亚内部的制度和机构缺失是实现区域合作及一体化的巨大障碍。
因此,首先要推进各国间的相互信赖关系。
其次要走地域联合的道路。
但是这个问题不可能由一、两个国家所能解决,必须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大框架下,突破国界的限制,推动深层次的多方面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东北亚各国间的多种利益调和,促进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形成。
应当看到,东北亚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区域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是政治合作的必要。
目前,东北亚地区出现了涵盖亚太地域的多边合作组织。
[17]如东盟10+3、东盟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等,也有近年为解决朝核问题设立的六方会谈安全会议框架等,。
目前,东盟10+3已经成为带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有力的经济组织,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出现“东北亚+X”的经济合作组织及模式。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东北亚各国之间伴随着经贸相互往来,呈现出合作远远多于竞争的经济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对东北亚复杂的政治安全消极影响具有稀释的作用。
东北亚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及其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种紧密的贸易关系,会形成东北亚各国外交、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交流的局面。
有助于形成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平衡。
这种平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势力平衡,更多地体现为相互依存的现实利益的平衡。
与东北亚相关的联盟会议等框架及地区机制
名 称
成 员 数
六方会谈
6
东盟10+3
13
东北亚地区论坛
25
亚太经合组织
21
东北亚峰会
16
亚洲合作对话(ACD)
30
东北亚—拉美合作论坛
33
亚欧会议
25
资料来源:
亚洲战略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4·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10,44,2·
[3]〔俄〕德米特里·科色列夫·中国与印度开始友好[Z].俄新社莫斯科,2008-01-17.
[4]伦敦金融时报,2002-02-01·
[5]寺田正臣·美国外交因看不到敌人而迷失方向[N]·读卖新闻,2006-10-30·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亚 区域经济 合作 政治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