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7829654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59.32KB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实施方案.docx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实施方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实施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实施方案
2016年6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
xxx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1.2建设性质:
新建
1.1.3主管单位:
xxx农业委员会
1.1.4建设单位:
xxx人民政府
1.1.5组织实施部门:
xx县农委、xx县发改委、xx县财政局、xx县水务局、xx国土分局、xx县林业局、xx县种植中心、xx镇人民政府
1.1.6法人代表:
xx
1.1.7建设地点:
xx镇xx村、xx村、xx村、xx和xx村。
1.1.8建设年限:
1.5年
1.1.9建设内容:
(1)整理土地xx亩,其中北片区建设规模xx亩,南片区建设规模xx亩,其中裸岩石砾地面积为220.35亩、旱地面积为51.49、荒草地面积为476亩、农田水利用地为11.33、农村道路50.25亩、果园303亩、滩涂533.77亩;新增耕地783亩,新增耕地率75.86%。
(2)综合治理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修建谷坊坝30座,修建护地坝1170m,防护坝1685m,护坡435m等。
(3)基础设施建设:
蓄水池2座,井房2座,提水站2座,机井2眼,修田间路3xxkm,修生产路10.25km,排水斗沟26.85km,排水农沟26.99km,排水井8个。
(4)道路防护林面积446亩,由垂柳组成,占地株距为2m。
共栽植防护林(生垂柳)2.0505万株。
1.1.10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3568.万元,其中:
工程建设费:
3218万元,
其他费:
88万元,
预备费:
208万元。
1.2报告编写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2年)
(4)《河道管理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6)《防洪标准》(GB50201-94)
(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8)《xx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01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3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1994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
(1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6号令)》(2004年)
(15)《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7号令)》(2004年)
(16)《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6号令)》(2003年)
(17)《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4号令)》(2003年)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
(1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2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2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2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规划通则》(GB/T15774-1995)
(23)《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1995)
(24)《xx县防洪规划》
(25)《xx市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26)《xx市xx县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2001-2010)
(27)《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1995)
(2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9)xx县xx相关资料
1.3报告编写范围
(1)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案及其技术论证;
(3)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投资估算以及工程布置;
(4)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以及综合效益分析。
1.4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xxx风沙源项目为突破口,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为重点,建设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的指导思想,达到“保护水源、改善环境、拦沙减沙,发展产业”的目的,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开发,节水保水,发展产业。
1.5治理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将本流域宜治理的5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全部治理,水土流失量减少80%。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治理措施保存率9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0%,骨干工程标准采用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设计,一般工程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设计。
(3)经济目标: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治理措施完全发挥效益后,流域内人均收入翻一番,人均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20%。
(4)治污目标:
流域内集中村落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
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处理和清理,达到清洁小流域的目标。
(5)小流域总体目标:
环境清洁、景观优美、自然和谐、人居舒适、产业发展、农民富裕。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1)水少和水脏是xx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
xx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属重度缺水地区。
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已达2600km2,其中严重超采区1250km2。
特别是1999年以来,xx遭受了连续5年的干旱,密云、xx两大水库来水锐减,使xx城乡供水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xx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再加上水污染严重,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13%。
伴随郊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规模养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将不断增加。
郊区污水治理投入少,发展缓慢,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水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水少和水脏是xx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xx市长期的战略任务,xx市据此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统一调度”的治水思路。
xx山区是xx的天然生态屏障和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xx水库是xx市地表水主要供水源地之一,水库上游地区的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xx饮水安全,对xx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xx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xx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xx水库上游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疏、水源涵养条件差,每逢暴雨,洪水暴涨暴落,并携带大量泥沙入库。
1950年以来,水库上游发生较大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达12次,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导致大量泥沙和污染物入库。
目前,xx水库泥沙淤积已达65亿m3。
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库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减少,但流失的水土作为一种非点源污染和污染物的载体,已成为影响水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据坡地径流场定位观测分析,2000~2003年,xx水库上游地区年均流失总磷约10t、总氮约100t、CODMn约400t。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xx必须从城市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山区,围绕城乡统筹战略建设山区。
这都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小流域综合治理卓有成效
长期以来,xx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与xx山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
但是1999年以来,xx遭受连续5年干旱,水少和水脏已成为xx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xx市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山区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意识也不断提高,原有水土保持思路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难以满足水源保护的需要。
这就要求xx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为此,xx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要求,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
xx县作为xx西北部的水源涵养区,却是最大的风沙源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是xx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对xx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山区流域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可促进山区各项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
因此,为贯彻xx”的精神、保护xx饮用水源基地和更好地建设生态xx,拟对xxxx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项目位置见图2-1、图2-2)。
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排洪防洪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和产业发展等全面规划,科学设计,综合治理,实现xx小流域保护xx生态屏障、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图2-1项目地理位置图
图2-2项目区位图
2.2必要性分析
2.2.1是改善xx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xx水河为xx水库上游的三大给水源之一,也是xx水库的主要泥沙源,研究结果表明:
xx水河每年带入xx水库的泥沙达40万吨。
面临xx市供水日益矛盾的现状,加快改善xx水库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项目区位于xx河流域的上游,其水土流失的程度和强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进度直接影响到xx水库水体,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xx县地表水源急剧减少,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进行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对xx河生态环境建设有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项目区及周边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保护水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xx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奋斗目标,是构筑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的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必然要求。
2.2.2是流域治理污染保护水源的需要
本项目区位于xx水库的上游,xx水库是xx市重要的供水水源,xx水河河水直接进入xx水库。
但近年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入库水量锐减,泥沙严重淤积,作为饮用水已不符合标准。
为了尽快恢复xx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和保证水库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对水库本身和整个上游区域实施全面综合治理。
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点分散,生活垃圾、污水以及畜禽粪便等面源污染严重。
其中,污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畜禽污水污染,村庄生活污水、各类企事业单位生活生产污水、养殖小区冲刷粪便后的污水,全部直接排放,严重影响xx水库上游的水质。
村庄生活生产垃圾就地倾倒,不仅使河沟堵塞,而且成为水源污染的隐患,必须将垃圾分类处理,规范整治,建设垃圾池和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2.2.3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的需要
xx小流域是xx县的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总量偏低,经济来源单调,主要靠养殖业和林果业。
因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与此同时还存在农村生活环境差的问题,农民饮用水水源为自备井,大多数为浅水井,没有给水和排污管道;厕所与家畜窝圈共用,没有清洁设备。
村庄院落柴薪到处堆
图2-3xx村边、果园路边环境现状
放,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没有垃圾集中收集场所,面源污染严重,生态意识淡漠。
图2-4xx村边、路边环境现状
通过小流域综合整治,可以将山区现有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产出率;通过整治可以使原来的未利用地、河滩地、坡地及其他闲杂地变成农田或林地,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污水垃圾的处理等加速村镇建设步伐,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通过产业的升级和治理,提高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基础资料准确可靠,技术设计合理适用
项目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资料,采用1/1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实地调查勘测及室内量算汇总取得。
水文、气象等资料应用项目区附近地区观测记录并结合xx县多年平均气象值取值。
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各项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中的谷坊坝、排洪渠、护地坝、水保林、封禁治理等,其总体布局和设计均参照我国《水土保持规范》,并充分体现和运用了现有科研成果和典型治理成功经验及先进技术,既满足项目建设宗旨又充分考虑实现项目目标的自然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可行性,完全适应该区自然经济、农业发展特点;项目设计的灌溉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绿化美化工程,均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设计,各项工程相辅相成,长短结合,辅助于水土保持工程,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消除污染、保护水源,美化环境、促进发展的目标,其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为了使建设项目有序实施,项目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流域内各种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为本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生态效益显著,社会影响良好
本项目实施后,流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变,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处理,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形成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和区域经济开发优势,促进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项目区的公共卫生、生活环境、农村经济、土壤环境、水质状况、径流泥沙以及生产环境都带来极为有利的影响。
在项目建成以后强化监督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对xx水库周边环境的影响将会得到长期的发挥。
在项目实施当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技能,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将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2.3.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当地农户积极参与
项目地点处于xx县的贫困山区,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减少污水垃圾污染,而且还能够优化和整合当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收入,因此将肯定得到当地农户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这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植树造林、绿化荒漠、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政策措施,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流域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随着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多年来当地政府根据水土流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通过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广大群众进行流域治理的积极性。
第三章项目地点基本情况分析
3.1建设地点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xx县xx小流域,位于xx水库上游三级保护圈内,位于xx县西北部xx镇,属于xx水河流域,隶属于xx河水系,属于xx镇管辖,地理位置在xx县西北部。
项目区北靠著名的旅游景点松山自然保护区,南临xx国道,是xx旅游观光的必经之路。
流域面积xx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xx平方公里。
图3-1项目地理位置图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平均宽3.2公里,南北平均长12.5公里。
北部山势高而陡峻,海拔高程800米以上且山体大部分裸露,地表风化强烈。
区域最高海拔1589.4米,最低海拔479米,高差为1xx.4米。
图3-2项目区地形地貌图
3.1.3水文气象
项目建设地属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9度,无霜期170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年际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
年径流量平均为180mm,年>10℃积温3100℃。
本地风向以西风、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3.1米/秒,见表3-1。
表3-1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表
地貌、土质、植被、侵蚀
项目
主要水热条件
xx县项目区
地貌
山地、丘陵
年降雨量
(mm)
一般
460
特征
最大
520
地面组
灌草、农作物
最小
277.5
成物质
年径流量
(mm)
一般
180
坡度组成%
<5度
20.78
最大
5度~15度
12.56
最小
15度~25度
14.00
年均气温
(℃)
一般
9
25度~35度
23.78
最大
35.6
>35度
28.88
最小
16
100.00
沟壑密度(km/km2)
1.98
≥10℃积温
(℃)
一般
3100
林草覆被度(%)
50.00
最大
侵蚀模数(t/km2·年)
1925
最小
水土流失特征
水蚀
无霜期
(d)
一般
170
最大
最小
3.1.4地质、土壤与植被
项目区山脉属xx山系,山体主要构成物有安山岩、灰岩、砂页岩、砾岩和花岗岩。
土壤种类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性明显,自上而下为林溶褐土、耕作褐土和冲积沙土。
山地土层瘠薄,土层厚度一般在30cm以下。
区域内植被属典型的针阔混交林类型。
山区分布着各种次生林,有荆条、三亚绣线菊等,中山阳坡及低山丘陵乔木树种稀疏,主要以蒿草类和低灌木植物为主,间有少量人工油松林,覆盖率在45%左右;沟道坝阶两侧以山杏、核桃为主,间有杨、柳、榆、槐等人工林。
3.2社会经济
区域内辖有xx村、xx村、xx村、xx和xx村五村庄,总户数xx户,xx口人,人口密度为241人/km2,人均土地为0.39hm2,人均纯收入为2571元。
农业产值为28万元,具体情况见表3-2、表3-3。
表3-2土地、人口、劳力状况
项目
现状(2005年)
面积
总
1691
(hm2)
流失
120
户数
总
xx
人口
总
xx
劳力
总
1516
人口密度
总
170
人均土地
总
0.59
人均耕地
总
xx
耕地面积(hm2)
457.27
表3-3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
项目
现状(2005年)
农村各业
农业
79.00
林果业
8.40
年产值
牧业
105.00
(万元)
副业
404.8
合计
597.2
农业
13.23
农村各
林果业
1.41
业年产
牧业
17.58
值比例
副业
67.78
(%)
合计
100
人均
年产值
5100.36
(元)
年收入
4400.00
流域内耕地总面积为xxhm2,人均耕地xxhm2。
占区域面积的27.04%;林地596.94hm2,占区域面积的35.24%;果园195.54hm2,占区域面积的11.56%;荒地120hm2,占区域面积的7.09%;其他用地322.26hm2,占区域面积的19.06%。
表3-4土地利用情况(单位:
公顷)
项目
现状
占总面积的%
农地
xx
27.04
林地
595.94
35.24
果园
195.54
11.56
荒地
120
7.09
其它用地
322.26
19.06
合计
1691.00
100.00
3.3生态环境现状
流域面积xx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xxkm2,土壤侵蚀模数1925/km2,项目区内沟壑纵横,沟壑密度达1.98km/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不断被冲走,地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山地表土的流失,加剧了植被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泥沙下泄,使下游河道阻塞,行洪能力下降,进而被冲入xx水库,使其死库容逐年减小,水质变差,最终影响水库功能的发挥。
根据xx市水利局遥感技术资料,区域内水土流失程度有两种,包括:
轻度、中度。
轻度侵蚀15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80.76%,其主要发生在坡度不大但林草覆被率比较好的山坡、灌草坡地带;中度侵蚀3.57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19.24%,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且林草覆被率低的山坡、灌草坡地带。
3.3.1水土流失原因
区域属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年际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加之部分地区或山高坡陡植被稀少,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3.3.2水土流失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给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量减少、水质下降,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xx的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图3-3泥石流分布图
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和规模
4.1项目建设的原则
(1)突出水源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
工程建设从保护水源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河道为主线,以减污保水、覆垦土地、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为中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工程建设。
(2)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区防治。
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成片集中,分步实施。
工程以河道沿线村庄附近为重点,集中连片,以形成规模效益。
(3)各项措施布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并符合“科学、节约、生态、经济”的原则。
工程建设结合农村产业优化展开,水土流失治理、绿化造林、村容村貌整治、污水垃圾处理和农业产业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效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4.2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4.2.1水土保持目标
使所治理的小流域达到GB/T15773—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一级小流域验收标准,即:
到治理期末,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综合治理保存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有良好的管理,基本上制止了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
4.2.2整理土地目标
整理土地xx亩,其中北片区建设规模xx亩,南片区建设规模xx亩,其中裸岩石砾地面积为220.35亩、旱地面积为51.49、荒草地面积为476亩、农田水利用地为11.33亩、农村道路50.25亩、果园303亩、滩涂533.77亩;新增耕地783亩,新增耕地率75.86%。
4.2.3村庄环境目标
解决流域内xx村、xx村、xx村、xx和xx村总户数xx户,xx口人的供水安全问题;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解决厕所卫生问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使整个流域的人民清洁、文明地生活。
4.2.4产业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通过优化、整合和治理现有土地资源,通过节水灌溉的实施,使三个村庄的农民在粮食生产和果品生产方面增加收入,提高流域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综合治理,可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实现生态效益;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目标。
4.3项目建设总体规模
为达到上述目标,本项目分别从流域与河道治理、整理土地、村镇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以取得综合治理的效果。
(1)流域水土保持15平方公里,使流域综合治理率达80%以上;
(2)整理土地2201.28亩,新增耕地783亩;
(3)村庄环境治理:
修建地埋式垃圾转运站3座;安装污水处理设施4处;
(4)产业发展:
葡萄面积1000亩,国光苹果800亩。
第五章治理技术与方案
5.1主要技术规范与标准
参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标准》(SL252-2000),本项目的综合治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工程 报告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