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 细胞生物学 习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826880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5.78KB
级 细胞生物学 习题及答案.docx
《级 细胞生物学 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 细胞生物学 习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填空
1.细胞生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包括3个层次,分别是:
显微水平(细胞整体水平)、亚微水平、分子水平。
2.(J.)Janssen发明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R.)Hooke发现了细胞,(M.J.)Schleiden和(T.)Schwann创立了细胞学说。
3.支原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生命体。
第五章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名词解释:
单位膜:
在电镜下,生物膜显示为“两暗一明”的结构,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该三层共同构成一个单位,称为单位膜。
二、判断题
1.真核细胞的结构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
T
2.膜结构将某一功能有关的酶系统集中于一定区域中,使其发挥作用的现象称为细胞内膜相结构的区域化作用。
T
3.跨膜蛋白的多肽链只横穿膜一次。
F
4.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物膜模型是单位膜模型。
F
5.生物膜的两个显著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T
6.在生物膜中,膜蛋白、膜脂及糖均呈不对称性。
T
7.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两侧在功能上具有方向性。
T
三、单选题
1.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C
A.糖蛋白
B.糖脂
C.蛋白质和类脂
D.酶
E.脂肪
2.为什么细胞内有许多膜构成的部分:
B
A.有助于细胞分裂
B.防止细胞质中的生化反应相互干涉
C.促进细胞质特化
D.增加细胞器的面积
3.类脂分子是细胞膜的"骨架",其亲水端和疏水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排列位置是:
A
A.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
B.所有的亲水端都朝向细胞的内表面
C.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外侧
D.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表面
E.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表面
五、问答题:
试述液态镶嵌模型。
答:
S.J.Singer和G.Nicolson通过总结当时有关的膜结构模型和新技术研究成果,在1972年提出了膜的液体镶嵌模型。
液体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各种球形蛋白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糖类分子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糖链向膜外侧伸展;
该模型强调了蛋白质和脂类的镶嵌关系,并认为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对膜功能的复杂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七章细胞膜与物质转运
一、名词解释:
胞吞作用:
通过细胞膜内陷将外来的大分子、颗粒物质和液体溶质等包围,形成小泡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包括: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二、判断题
1.细胞通过受体介导胞吞作用,可吞入大量高度浓缩专一大分子,如胰岛素等。
T
8.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通过受体与配体结合而引发的胞吞作用。
T
三、单选题
1.细胞外的液态异物进入细胞形成的结构是:
B
A.吞噬体
B.吞饮体
C.多囊体
D.小囊泡
E.液泡
2.主动运输与胞吞作用的共同点是:
D
A.都是转运大分子物质
B.都是逆浓度梯度运送
C.都要形成吞噬泡
D.都要消耗能量
E.都需要载体或导体帮助
3.易化扩散是:
D
A.与浓度梯度无关
B.不需要载体参加的渗透
C.只允许离子透过
D.在载体帮助下顺浓度梯度
E.需要某些细胞器的帮助
4.细胞膜进行物质转运时消耗能量的是:
C
A.闸门通道扩散
B.简单扩散
C.主动运输
D.易化扩散
E.以上都不是
5.酶原颗粒的分泌过程是:
D
A.主动运输
B.吞饮作用
C.胞吞作用
D.胞吐作用
E.胞吞和胞吐
6.有特异性载体参与的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过程是:
C
A.主动运输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胞吞作用
E.以上都不是
7.细胞(同时)摄入多种大分子物质的主要途径是:
C
A.主动运输
B.易化扩散
C.胞饮
D.吞噬
E.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8.氨基酸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A
A.易化扩散
B.主动运输
C.简单扩散
D.吞饮作用
E.以上都不是
9.细胞内外Na+、K+浓度梯度的维持靠:
D
A.胞吞胞吐作用
B.易化扩散
C.离子交换
D.主动运输(离子泵)
E.以上都不是
第八章细胞膜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名词解释:
细胞膜受体:
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生物大分子,能与配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后引起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包括:
离子通道受体、酶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信号转导:
细胞外的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与细胞膜受体识别、结合并形成细胞内能感知的信号分子(第二信使)的过程,叫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二信使:
又称细胞内信号,是由细胞外信号与膜受体结合后生成的,如cAMP。
二、填空题
1.根据受体的分子结构,膜受体通常分为三类,分别是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或催化受体)。
三、判断题
1.细胞表面存在有能识别信息分子的物质,称为受体。
T
2.胰高血糖素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
T
四、单选题
1.细胞膜受体的第二信使是:
C
A.mRNA
B.ATP
C.cAMP
D.ADP
E.tRNA
2.细胞的膜受体功能是:
A
A.与配体结合并识别它
B.接受外界营养物质
C.接受外界水分
D.接受神经刺激
E.以上都不是
五、问答题:
试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cAMP信号通路过程。
答: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cAMP信号通路包括:
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C)、环单磷酸腺苷(cAMP)、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PKA)等。
该通路过程是:
1.静息状态下,G蛋白偶联受体没有与信号分子或G蛋白偶联,G蛋白的α亚基和GDP结合,且和βγ亚基结合,α亚基无活性。
2.信号分子(激素等)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发生构象上变化,受体与G蛋白α亚基的亲和性增加,并与之结合。
同时α亚基与GDP亲和力下降,与GTP亲和力增加,GTP置换GDP。
3.α亚基变构,α与βγ分离,同时结合有GTP的α亚基与受体分离(G蛋白至功能状态)
4.活化的G蛋白的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AC)结合。
若α亚基为GSα型,将激活AC。
5.AC催化ATP水解形成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
6.cAMP活化cAMP依赖性的PKA。
7.PKA使靶蛋白磷酸化,将信号向下游传递。
8.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细胞中糖原分解、基因表达等。
第九章细胞膜与细胞识别
名词解释:
细胞识别:
指细胞间相互的辨认和鉴别,以及对自己和异己物质分子认识的现象。
具有种属、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第12章内膜系统第14章核糖体
一、名词解释:
1.内膜系统:
位于真核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
包括:
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膜和转运小泡。
2.信号肽:
蛋白质N-端的一段序列,15-30个氨基酸,一级顺序无特征,但多疏水性氨基酸。
能引导蛋白质合成从游离核糖体转移到粗面内质网膜上。
3.分子伴侣:
是一类在细胞内协助其他蛋白质多肽链进行正确折叠、组装、转运及降解的蛋白质分子,其中大部分成员属热休克蛋白(HSP)家族。
4.膜流:
细胞的膜成分在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穿梭、转移、转换和重组的过程。
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通过胞吞和胞吞作用实现,内膜系统之间通过前向运输和反向运输实现。
5.细胞氧化:
也称细胞呼吸,指生物从外界吸收O2,将细胞内供能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合成ATP,排出CO2的过程。
主要步骤包括:
糖酵解、乙酰辅酶A的生成、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6.微粒体:
为了研究ER的功能,常需要分离ER膜,用离心分离的方法将组织或细胞匀浆,经低速离心去除核及线粒体后,再经超速离心,破碎ER的片段又封合为许多小囊泡(直径约为100nm),这就是微粒体。
7.多核糖体:
由多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形成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单位,以此高效地进行肽链合成。
二、填空题:
1.神经细胞中的尼氏体是 (粗面内质网上的)多聚核糖体 (嗜碱质) 。
2.粗面内质网主要合成:
分泌蛋白 、 膜蛋白 、 细胞器驻留蛋白 蛋白质。
3.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性酶分别是:
葡萄糖-6-磷酸酶 、 糖基转移酶 、 酸性磷酸酶 、 过氧化氢酶。
4.发生在内质网中蛋白质糖基化是 N-连接的糖基化;而发生在高尔基复合体中的糖基化是 O-连接的糖基化。
5.溶酶体膜的特殊性是指其存在:
H+泵 、 高度糖基化的膜整合蛋白 、 特殊转运蛋白 。
6.过氧化物酶体包括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三大类酶。
7.与细胞解毒作用相关的细胞器有:
光面内质网和过氧化物酶体。
8.核糖体可以游离于 细胞质基质 ,或附着于 粗面内质网 和 外核膜 上。
9.肌细胞中的内质网异常发达,被称为肌质网。
10.高尔基体三个功能区分别是顺面高尔基网、中间高尔基网和反面高尔基网。
三、判断题:
(正确为T错误为F)
1.T2.F3.T4.T5.T6.F7.T8.F9.F10.T
四、单选题:
1.A2.C3.B4.A5.C6.A7.D
五、多选题:
1.ABC2.AC3.AC4.AC5.ABCD
六、问答题:
1.分泌性蛋白是怎样进入内质网腔的?
它们又是怎样被进一步加工的?
(1)根据“信号假说”,分泌性蛋白质进入粗面内质网腔的主要过程如下:
a.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合成信号肽。
b.SRP与信号肽结合:
SRP的信号识别位点识别信号肽并与之结合,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
c.SRP-核糖体复合体附着到内质网膜:
位于内质网上的SRP受体与结合有信号肽的SRP结合,形成SRP受体-SRP-核糖体复合物。
同时,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膜的移位子通道蛋白。
d.SRP释放与移位子通道蛋白孔道的打开:
通过水解GTP,SRP与SRP受体分离,SRP返回到细胞质中循环使用;同时,释放出来的信号肽开启易位子通道蛋白的孔道,新生的肽链以攀环形式插进通道。
e.蛋白质协同翻译转运:
由于SRP的释放,蛋白质翻译继续进行,并同时向内质网腔转运。
f.信号肽酶切除信号肽:
当协同翻译转运完成后,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
g.蛋白质合成结束:
易位子通道蛋白孔道关闭,核糖体大、小亚基解聚。
(2)分泌性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中合成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工修饰才能分泌到细胞外,加工过程主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
a.内质网中进行蛋白质的折叠和糖基化修饰。
蛋白质折叠:
蛋白质必须折叠成特定的三维构象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
在内质网中,蛋白质的折叠包括二硫键的形成和分子伴侣参与的多肽链折叠。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内质网中的糖基化为N-连接的糖基化,在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寡糖链与多肽链天冬酰胺残基的N连接。
b.高尔基复合体体中进一步的加工修饰: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
将糖链转移到多肽链的酪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中羟基的氧原子上,即O-连接的糖基化。
蛋白质部分肽链的水解:
胰岛素、甲状腺和神经肽等在粗面内质网和成后,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当它们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后,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切除部分肽链使其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2.简述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溶酶体的形成过程有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参与,同时与细胞的胞吞作用密切相关。
(1)溶酶体酶前体的合成、初加工和转运
溶酶体酶前体是在糙面内质网膜上附着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腔进行初加工,形成具有N连接的富含甘露糖的糖蛋白;内质网以出芽的方式将初加工后的溶酶体酶前体包裹形成膜性小泡,以膜泡运输的方式转运到顺面高尔基网并与之融合。
(2)高尔基复合体对溶酶体前体的标记、分选和转运
在顺面高尔基网腔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溶酶体酶前体寡糖链上的甘露糖磷酸化,形成甘露糖-6-磷酸(M-6-P);M-6-P是一种分选信号,当带有M-6-P标记的溶酶体酶前体到达反面高尔基网时,与反面高尔基的M-6-P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把溶酶体酶前体分选入特殊的运输小泡。
(3)内体性溶酶体的形成
高尔基复合体芽生的运输小泡与细胞内的内体融合,即演变成内体性溶酶体。
(4)溶酶体的成熟
当内体性溶酶体内的pH值下降到6左右,溶酶体酶前体与M-6-P受体分离,并通过去磷酸化成熟;与此同时,卸载的M-6-P受体通过溶酶体膜出芽,以运输小泡的形式回到反面高尔基网再利用。
3.何为蛋白质分选?
细胞内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是怎样的?
蛋白质的分选:
细胞中绝大多数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随后或在细胞质基质中或转至糙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然后,通过不同途径转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过程。
又称定向转运。
细胞中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并都是起始于细胞质基质中。
基本途径:
一条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及细胞质基质的特定部位,有些还可转运至内质网中;另一条途径是蛋白质合成起始后转移至糙面内质网,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腔中,随后经高尔基体转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内质网与高尔基体本身的蛋白成分的分选也是通过这一途径完成的。
4.内膜系统的形成对于生命活动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意义?
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膜性结构,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重要形态结构差别。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形成细胞内区域化结构。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了许多彼此隔离、相互独立的区域,即细胞内的区域化。
细胞内的区域化能形成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相对独立的特殊微环境,保证特定的生化反应互不干扰,提高代谢效率。
虽然内膜系统形成了细胞内房室化,但从它们的功能和起源发生上看,仍是一个整体,如:
对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分选、转运等进行密切的合作;内膜系统各结构中的膜成分通过膜流进行转换、重组。
(2)有效增加细胞内的表面积。
内膜系统为相关酶系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架,如:
磷脂合成相关酶定位于内质网外表面,O-连接糖基化的相关酶有序定位于高尔基复合体内表面,以提高反应效率。
第十五章细胞骨架
一、名词解释: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构成的蛋白质纤维网架系统。
它对于维持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填空
4.微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
5.微管的存在形式包括:
单管、二联管、三联管。
6.微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球状肌动蛋白。
二、判断题
9.细胞骨架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F
•微管呈实心的管状结构。
F(中空管状纤维结构形态)
10.纤毛与鞭毛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非常相似。
T
11.中心粒由9根二(三)联管和2
(1)根单管组成。
F
12.动物细胞中胞质分裂环的形成与微丝相关。
T
13.中心粒是动物细胞的微管组织中心。
T
三、单选题
4.在微管中,组成双联管的原纤维有:
(B)
F.13根(单管)
G.23根(双联管)
H.33根(三联管)
I.43根
5.可用于肿瘤细胞诊断和分类鉴定的是:
(C)
E.微管
F.微丝
G.中间纤维
H.中心粒
6.主要成分不包含微管的细胞器有:
(D)
F.鞭毛
G.纤毛
H.中心粒
I.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
7.促进微管解聚的化学药物为:
(B)
A.秋水仙素
B.细胞松弛素B
C.鬼笔环肽
D.紫杉醇
8.不具极性结构的细胞器是:
(D)
A.微管(极性)
B.微丝(极性)
C.高尔基复合体
D.中间纤维
第十六章核膜
一、名词解释:
核定位信号(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
是引导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的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通常由4-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以位于蛋白质的任何部位,富含带正电荷的赖氨酸、精氨酸。
一、填空
1.核膜的亚微结构包括:
外核膜、内核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
二、判断题
1.分子量小于5000KDa以下的物质都可以自由通过核孔复合体。
F
2.核糖体蛋白和核糖体RNA在细胞质中进行(核糖体大、小亚基前体)的组装。
F
3.核膜能合成部分蛋白质。
T
4.在大多数情况下,合成功能旺盛的细胞其核孔数目较多。
T
三、单选题
1.在真核细胞中,由2层生物膜围成的细胞结构为:
(A)
A.细胞核
B.高尔基复合体
C.核糖体
D.细胞骨架
四、问答题:
1、简述核膜的主要功能?
答:
核膜的主要功能如下:
一.区域化作用
核膜的形成使DNA复制、RNA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核膜构成核、质之间的选择性屏障。
二.控制核质之间物质交换
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核孔复合体,大分子选择性通过核孔复合体。
蛋白质进入细胞核需要核定位信号的介导,在细胞质中合成后,与核孔复合体的受体结合,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核。
三、合成生物大分子
外核膜与粗面内质网相似,结合有核糖体,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有报道认为,核膜也可以合成糖类。
四、在细胞分裂中参与染色体的定位与分离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紧贴于核膜内面;前期,染色体紧贴在核膜内面的一定区域;后期,染色体与分散于细胞质中的核膜小泡相连,为细胞分裂末期核膜重建打下基础。
第十八章染色质和染色体
一、名词解释:
核小体(nucleosome):
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心颗粒和连接部分构成。
核心颗粒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约146bp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其表面1.75圈,两端被H1锁住;连接部分由约60bp的连接DNA和非组蛋白构成。
兼性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在某些细胞或一定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如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巴氏小体(X染色质)。
核型(karyotype):
将某种生物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主要特征系统地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型。
一、填空
1.由染色质构建成染色体的2个模型是:
多级螺旋模型、 染色体支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2.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染色体分为: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二、判断题
2.组蛋白属于碱性蛋白质,种类多,数量少。
F
3.细胞内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F
4.结构(兼性)异染色质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可转化为常染色质。
F
5.构成染色质的各种组蛋白都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F
6.在真核细胞中,染色质一级结构是核小体串珠链。
T
7.正常人类核型没有端着丝粒染色体。
T
8.非显带核型更容易精确识别染色体。
F
三、单选题
1.不属于染色质组成成分的是:
(D)
A.DNA
B.RNA
C.非组蛋白
D.磷脂
2.主要由兼性异染色质组成的是:
(B)
A.次溢痕
B.巴氏小体
C.端粒
D.着丝粒区
3.不属于核小体核心成分的组蛋白是:
(A)
A.H1
B.H2A
C.H3
D.H4
4.在人类核型中,X染色体属于:
(B)
A.A组
B.C组
C.X组
D.G组
四、问答题:
1、根据染色体支架-放射环结构模型,详细描述染色质折叠、压缩为染色体的过程.
答:
根据染色体支架-放射环结构模型,染色质折叠、压缩为染色体的过程如下:
1、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核小体串珠链。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包括核心颗粒和连接部。
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球形的组蛋白核心,146bp的DNA分子以左手螺旋在组蛋白核心表面缠绕1.75圈,形成核心颗粒。
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DNA,H1与之结合,形成连接部。
一个DNA分子可以包装形成直径为10nm的串珠状结构。
2、染色质包装的二级结构--螺线管。
在组蛋白H1存在的情况下,每6个核小体盘旋组成一个螺旋,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
3、攀环。
非组蛋白构成染色体支架,30nm的螺线管沿染色体纵轴折叠成许多攀环结构。
每个攀环都从非组蛋白质支架的一点发出,散开成围绕支架周围的晕状结构,然后再返回到出发点附近的支架上。
4、染色体高级结构单位--微带。
每18个襻环以染色体支架为轴心呈放射状平面排列,形成微带。
5、染色体单体。
约106个微带沿轴心支架纵向排列,构建成染色单体。
第十九章核仁
一.是非题
1.核仁是一个动态结构,在有丝分裂中期核仁消失。
T
2.核仁的主要功能与核糖体的生物发生有关。
T
二.单选题
1.rRNA的合成在:
B
A.细胞核内
B.核仁组织区
C.粗面内质网
D.滑面内质网
E.核糖体
三.多选题
1.核仁包括:
ABC
A.纤维中心
B.致密纤维成分
C.颗粒成分
D.mRNA
2.核仁组织区是:
ABC
A.某些染色体区
B.核仁中rRNA聚集区
C.这些区可转录rRNA
D.这些区可转录mRNA
3.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中可见:
AC
A.核仁体积增大
B.核仁数目增多
C.多聚核糖体增多
D.DNA螺旋化加强
四.名词解释:
核仁组织者:
是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
人类有5对染色体(13、14、15、21、22号染色体)含有核仁组织者。
第二十二章细胞周期
一.是非题
1.细胞周期分为前、前中、中、后、末五个时期。
F
2.细胞周期中的S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的最佳时期。
F
3.不同细胞细胞周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S(间)期的长短。
F
4.G0期细胞是指暂时不分裂细胞,在给予适当刺激后可以重新进入周期进行分裂。
T
5.在G1期晚期过渡到S期有一个限制点,在G2期过渡到M期亦有一个限制点。
T
二.单选题
1.细胞周期中,时间最短的是:
D
A.G1期
B.G2期
C.S期
D.M期
E.G0期
三.名词解释:
细胞周期:
是细胞增殖周期的简称,指细胞从分裂结束后开始生长,到再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全过程。
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一般分为4个阶段:
G1期、S期、G2期和M期。
四.问答题
1.细胞周期分为哪几个时期?
每个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
(1)G1期:
细胞生长、分裂决定和复制准备。
(2)S期:
DNA合成、染色质组装和中心粒复制。
(3)G2期:
复制检查和分裂准备。
(4)M期:
完成染色体分离和胞质分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生物学 习题及答案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