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表演一特色教案.docx
- 文档编号:782605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38KB
队列表演一特色教案.docx
《队列表演一特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队列表演一特色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队列表演一特色教案
队列表演
(一)特色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队列表演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2-3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法:
引导法,提问,讲解。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
课件,小黑板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列式,如:
列出算是:
14×12或12×14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2、探讨算法:
第一种方法:
口算法,14×6×2=84×2=164
第二种方法:
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讨论:
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四、交流反馈
做练习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
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5、当堂训练
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六、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
(课本第33页“练一练”的1-4题)
7、课堂总结
(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计算,也可用()计
算,它们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
八、作业布置
20×30=30×40=140×20=150×30=
10×30=50×80=40×120=50×40=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
(一)
列出算式:
14×12或12×14
笔算:
14×12=168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
(二)》教学设计
河口镇中心小学胡友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4、会用涂一涂、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注重学生在结合情境,多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仅一个个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许多个个体也能看作是一个整体,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剪刀、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
(出示分数:
1/6、3/5):
先看大屏幕,请你找一找数学信息,和大家交流交流。
要求学生读一读分数,并说一说分数。
(指名汇报。
)
师:
能举一个实例说一说吗?
(引导说说)
2、说一说。
3、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活动体验,主动探索
1、认真观察,再说一说。
同桌讨论:
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指名汇报)
2、分一分。
同学们,刚才的正方形是老师设计的,听说你们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强,请你们来展示一下的动手能力,好不好?
自己动手设计。
请同学们把剪好的附页2中的图8的正方形纸片,给它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把涂好色的9个小正方形用剪刀分开后,小组说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②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③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说一说:
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师:
对比一下,这两个过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好吗?
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们知道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若干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
刚才我们就是把这9个小正方格看作是一个整体,明白了吗?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师小结:
我们可以把多个个体看作一个整体。
师: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
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3、课件出示课本71页的试一试。
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下面各题。
(指名汇报。
)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4、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师:
5个孩子,花坛里的10朵花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找到分数。
你能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时,要注意什么吗?
当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作整体,这个整体也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找到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水果图,并说说苹果和梨各占几分之几?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把全部水果看作一个整体,苹果有5个占全部水果的,梨有4个占()/()全部水果的()/()。
(2)、实物投影出示三张卡片(把6只三角形分别平均分成6份、3份、2份,要求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分别用分数表示
师:
三角形的个数没有变,也就是整体没有变,但为什么却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
2、尝试练习(课本57页练一练1、2两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提高
(1)课本74页的第3题:
他们拿到的铅笔一样多吗?
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最后得出结论:
因为笑笑拿了6枝铅笔的,淘气拿了4枝铅笔的,所以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2)我们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一说吗?
四、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说说。
)
五、课后作业 《一个西瓜,怎么吃》
悟空说,我们4个人,就平均分4份,一人一份好了。
每人吃1/4。
八戒一听急了,忙说我不要1/4,我的身体这么强壮,我要吃1/8。
悟空一听乐了,说,你确定要吃西瓜的1/8,不后悔。
八戒见师兄答应了,急忙说:
“好,好,好!
”
师:
可八戒在切完西瓜后,见到自己的1/8就急了,说师兄欺负他。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板书设计:
分一分
(二)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河口镇中心小学胡友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5-4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感受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周长。
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周长。
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引导法,游戏教学法。
2.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
小蚂蚁。
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
看,它又要开始跑步。
(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
讨论:
刚才小蚂蚁跑的路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
一周的长度。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周长”
1、摸一摸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强调:
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强调:
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4)找黑板的周长
师:
黑板的周长在哪?
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5)摸一摸,说一说
师:
我们生活里还有许多物品都有它们的周长,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用手来摸一摸它们的周长。
2、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
同桌讨论:
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集体交流测量所需的工具、测量方法。
(教师同时演示操作的方法)同桌合作测量树叶面或硬币的周长。
3、小结:
看来在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时,只需要测量出围成这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再计算出它们的总和就行;如果要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就需要借助毛线、卷尺等工具。
三.拓展延伸。
1、测量腰围、头围等。
(1)师引入:
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
其实不仅物体面上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
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指导学生指一指腰的周长从哪到哪?
还有头围、腕围?
在这些周长当中,你想了解哪的周长,我们就来实际测量一下它的周长。
(课件展示正确的位置及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
(4)交流:
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哪的周长?
怎么测量的?
(从哪到哪的长度?
强调起点到终点。
)
2、了解:
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
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
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
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
出现2种观点:
a:
我认为有周长。
b:
我认为没有周长。
(3)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
(分正方与反方)
(4)小结:
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巩固运用(出示课件)
1、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2、比一比,花园和菜园哪个的周长短?
(平面图形设在方格图上的)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发现:
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但平移的方法更简便。
3、两只蜗牛赛跑,它们的跑道一样长吗?
(1)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课件演示“平移”验证,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4、动物锻炼身体:
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的表现怎么样?
给自己评价一下!
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该图形的周长。
《有多重》教学设计
河口镇中心小学胡友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体验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棒棒糖、抽纸、电子秤、盐、2分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三样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拿出准备好的棒棒糖、抽纸和盐)
2.师:
谁来估计一下:
哪样东西最轻,哪样东西最重呢?
3.师:
大家都认为棒棒糖最轻,盐最重,那棒棒糖有多轻?
盐又有多重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知识《有多重》(板书课题)。
物体有的轻,有的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课件出示,请学生齐读一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秤。
师:
刚才我们通过估一估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几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想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
师:
这两个方法都不错!
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来获取物品的质量。
但是也有很多物品是没有包装的。
比如:
鸡蛋、苹果等物品,那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
(用秤来称。
)
师:
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在什么地方见过?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
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体重秤等)
2.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克。
(课件出示淘气称体重的图)
师:
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用什么做单位的?
(板书千克)
(课件出示小鸟称体重的图)
师:
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小鸟的体重是50克)用什么做单位的?
(板书克)
师:
比较这两幅图你能发现物体的质量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吗?
生:
称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3.1千克有多重?
(1)同桌合作先掂一掂2袋盐,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师再用电子秤称一称2袋盐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学生带着1千克的概念再次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2)学生4人一组,先利用掂一掂合作完成几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称出大约1千克的数学书本数,最后学生再次掂一掂大约1千克的数学书有多重。
(3)课件分别出示:
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16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4.1克有多重?
(1)学生先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然后师告诉学生这就是1克的质量,最后学生带着1克的概念再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感受1克有多重。
(2)课件分别出示:
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3个曲别针约重1克。
5.千克与克的关系(出示台秤称1000克油的图片)
师: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
1千克=1000克)
师:
我们以前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用字母表示长度单位。
那质量单位能用字母表示吗?
师:
质量单位可以分别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
(课件出示:
千克可以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学生齐读))
师:
那这个等式谁会用字母表示?
(学生说,师板书1kg=1000g)
6.找一找,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请学生找一些物品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师再帮助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要根据台秤上的指针,准确读出所示质量。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4.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些?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汇报,师帮助分析:
相同质量的东西应该一样重。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有多重
质量单位:
千克(kg)克(g)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队列 表演 特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