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docx
- 文档编号:7821592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54KB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docx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
篇一:
20xx最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古代赋税制度专题(20xx-4-22)
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1.
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
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
3.
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
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
5.隋唐时期:
(1“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
“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2
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
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
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1.
2.
3.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或规律)
1.
2.
3.;
5.
以上赋税制度演变规律主要反映了
6.
7.
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赋税调整的几种情况
1.新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或荒歉之年,减免纳税额。
如汉高祖把田租降为十五税一。
2.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政府授田给农民,规定授田者定额交纳租税。
如租庸调制。
3.当政府直接控的农业人口少,影响政府收入时,政府规定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
如两税法。
4.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增加农民的赋税。
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作用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调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时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说明封建政府内部的部分调整,不可能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5.每一次赋税改革都对历史产生了积极作用,说明改革税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开始实施时,政府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
a.新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b.地主官僚必须按田亩和资产纳税
c.商人和手工业者必须纳税d.由原来的征收实物改为征收银两
3.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征是()
a.经济得到发展,与内地经济交往频繁b.魏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地管辖
c.已经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严重d.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式与中原无异
4.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从唐朝的租庸调制到北宋的募役法实现了()
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b.征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
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d.赋税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
6.下列选项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是()
①“相地而衰征”②“令民为什伍”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7.中国古代史上的赋税政策中,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又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方田均税法
8.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与隋唐推行的均田制的相同之处()
a.国家控制大量土地b.本质上都是土地公有制
c.农民都是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农民都要交纳一定的田租
9.在社会转型时期,将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相关内容有()①鲁国初税亩②“相地而衰征”③商鞅变法④李悝在魏国变法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
10.中国古代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调整或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
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封建政府的财政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唐代两税法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
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
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2.下列赋税制度体现了古代“勿夺农时”思想的有()
①编户齐民②租庸调制③募役法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史书记载: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b.均田制破坏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d.封建经济发展
14.《便民图纂》“上仓”图中有这样一首诗:
“秋成先要纳官粮,好米将来送上仓。
……”说明在古代()
a.“官粮”是农民唯一的租税负担b.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
c.封建国家向每个农民征收地租d.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中国家首先保证农民的生活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大学士九卿等:
……今海内承平已久,户口日繁。
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
……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材料二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
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此摊入地亩。
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
……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究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
-----《熙朝纪政》材料三
材料四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说:
“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
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
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
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
材料五乾隆后期,湖北汉江两岸,“百姓坐齿日繁,垮垸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实行什么赋税制度?
引述材料,扼要归纳这一制度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的积极效果。
(3)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简要分析上述赋税制度在后来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1.b解析均田制肇始于北魏,废止于唐中后期,故选②③。
2.b解析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这(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内容)三者的共同点是:
收税标准不是以人丁为主,而是以田亩和资产为主。
这样,地主官僚也必须交税,扩大了纳税面,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3.c解析材料中的“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说明土地兼并严重;“随口割赋”说明河西走廊已经逐渐走向农耕。
4.d解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这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5.a解析由于募役法中收取“役钱”的规定,所以代役税向货币转变。
6.d解析①③分属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的内容,又都是经济内容;②不是经济范围,④时间不对。
7.c解析c项将役银分摊到田亩上,且纳银代役,所以符合题干要求。
8.a解析井田制、均田制都是国家控制大量土地的情况下而实行的制度。
b、d符合均田制,c项符合井田制。
a是共同点。
9.d解析①②只有税制的变化,③④通过变法将土地私有制确立下来。
10.d解析①是民族关系的内容,应排除。
出发点是政府解决与农民或地主的矛盾或解决财政危机。
11.b解析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资产和土地作为征税的标准,故b项正确。
12.c解析①项中人民的赋役沉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排除①。
13.c解析:
封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从而使得租庸调制崩溃。
租庸调制崩溃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为了增加收入唐朝采取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14.c解析:
封建社会的农民都要向国家交纳地租即土地税,题干材料即反映这一事实,故c项正确。
农民除交纳地租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其他税,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封建社会的事实。
15.答案
(1)“摊丁入亩”或征收地丁银。
“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废除了人丁税。
(2)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3)“坐齿日繁”,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压力增大;与水争地,破坏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篇二:
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详解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2.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
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它与以前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②编户制度:
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
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
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
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
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
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三)重点问题延展1.古代重要税制的社会意义(略)(l)租庸调制的社会意义。
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
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
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纳庸代役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同时,也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是改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的结果。
(2)两税法实行的社会意义。
①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苛捐杂税的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②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③两税法以货
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两税法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人。
(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
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人亩”制,简化了赋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4)“摊丁入亩”的社会意义。
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标准。
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田租、人头税等);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3.比较分析几种赋税制度(略)①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②编户制度与摊丁入亩的比较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学生容易忽略轻徭薄赋和土地政策。
)5.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这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体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
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根本的经济利益。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将会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②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人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④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
这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反映,也是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题提示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应重点把握这两种制度的含义、发展演变、特征和实质;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掌握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强化并渐趋衰落的历史,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学习殿堂的关键。
(二)主体线索梳理1.主要内容①首先应理解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
西周为统治以征服的辽阔地区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典型的上层建筑形式。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西汉时期又曾实行郡县与封王并行的制度。
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
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③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①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
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
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
篇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意义
例题练习:
一、试归纳赋税制度的类型:
封建赋税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劳役、实物、货币。
㈠以征税标准分类: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制度: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制度: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㈡以税收的类型(实物、劳役、货币)分类:
1征收实物税、劳役税的制度: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地丁银。
2、征收货币税的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二、试总结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征税标准的变化:
由主要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的比例越来越少。
以两税法为标志。
2、税收类型的变化: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的变化:
由不定时向定时发展。
以两税法为标志。
4、征收的税种的变化:
税种由多到少。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其他:
①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到可以纳庸代役。
以“庸”为标志。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对商品征收重税。
以上变化使我们可以看到的趋势:
①从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的征税方式变化,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②以财产和土地为征税依据,对贫困人群相对公平;③从服劳役到纳庸代役,照顾到了生产时间;④从实物税到货币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赋税 制度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