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7818639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35KB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 新人教版.docx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 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稍逊(xùn)分外(fèn)风骚(sāo)济慈(cí)
B.喑哑(yīn)丝缕(1ǚ)襁褓(qiánɡbǎo)折腰(zhé)
C.闪烁(shuò)颤抖(chàn)凝望(nínɡ)留滞(zhì)
D.静谧(mì)遐想(xiá)栖息(qī)角落(jiǎo)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枘凿红装素裹涕泗横流
B.亵犊谀词强聒不舍断章取义
C.佝偻凭吊鸿鹄之志一代天娇
D.扶掖旁鹜廓然无累重蹈覆辙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B.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C.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
凡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D.《沁园春雪》中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4.对下面句子的成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他匆匆地把东西搬走。
A.“他”是主语B.“搬走”是谓语
C.“匆匆地”是状语D.“把东西”是定语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范仲淹《岳阳楼记》)
B.能谤讥于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C.环堵萧然(空寂),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D.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贼寇)矣。
(《墨子·公输》)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
“你?
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
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
还是明天去呢?
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7.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致女儿的信》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B.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诗文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洒脱,比如《沁园春·雪》。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陈涉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D.《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
他曾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8.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左手秉遗穗,右臂悬敝筐。
B.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D.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二、阅读《蒲柳人家》(节选),完成9—12题。
(8分)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
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
“站住!
”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
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
“都给我穿上裤子!
”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
“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
“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
“好狗不挡道!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
接骨、看红伤。
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9.选文第二段详细地叙写了“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事件,请你给这一段拟写一个标题,其中你认为最准确的一个是()
A.一丈青大娘威风八面B.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C.一丈青大娘惩治纤夫出恶气D.一丈青大娘镇八方
10.“一丈青大娘”性格鲜明,为表现这些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外貌、语言、动作B.神态、心理、动作
C语言、心理、动作.D.神态、心理、外貌
11.对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特点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说明何满子在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B.“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说明一丈青大娘泼辣,刁蛮不讲理。
C.“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说明一丈青大娘力大无穷,好打抱不平。
D.“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
”说明一丈青大娘热心助人,医道颇高。
12.下面关于选文的写法,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这段话采用比喻的写法,写出了一丈青大娘骂人的特点和厉害程度。
B.“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正面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力大无比。
C.“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运用民间口语、俗语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力大无比,打架厉害。
D.“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段话运用民间口语、俗语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溺爱。
三、阅读《那树》选段,完成13—17题(10分,每小题2分)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
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
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
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
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
……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14.“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电锯锯树的动作写成“咬”,把树被砍伐时的木屑写成“骨粉”,把树倒地的声音形容为“呻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B.表现了作者对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树作为生命中的一位老朋友来看待,对老树所遭受到的命运感到悲哀。
C.“咬”“嚼碎”“撒“等词语,写出了人们的残忍和无情。
D.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人们对大树的恨,说明大树的存在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5.第⑤中说“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一定的关系,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B.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C.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D.这棵树已经对人类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铲除它是必要的。
16.对于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其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发展之中牺牲一点自然地东西,无关紧要。
B.作者的感情:
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
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对大树命运的痛惜,表达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D.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⑧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8—21题(8分,每小题2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8.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
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
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
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
19.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
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2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五、阅读《桃花源记》,完成22-25题。
(8分,每小题2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交通运输)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23.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2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第一卷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Ⅱ卷(简答题,共70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日: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令尹:
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
指都城。
③吊:
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
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
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
越发将自己看低。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有一老父衣粗衣衣:
②孙叔敖再拜曰再:
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去:
④官益大而心益小小:
27.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
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
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
阳光。
他们都叫他阳光。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
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
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
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
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
她依着树。
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
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
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
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
“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
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
“其实娘早就知道了。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
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
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九 新人教版 山东省 泰安市 中考 语文 模拟 试题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