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docx
- 文档编号:780525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07.41KB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docx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2016-2025)
安徽省南陵县人民政府
二О一七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一条公园位置1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1
第三条规划期限1
第四条规划依据1
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3
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4
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4
第七条发展目标4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6
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6
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6
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7
第四章其它景观资源及评价9
第十一条生物及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9
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10
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11
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11
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12
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13
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的确定13
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13
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14
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16
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16
第十九条灾害防治18
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20
第二十一条人文景观保护20
第八章科学研究21
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21
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21
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22
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22
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22
第九章地质公园解说系统23
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架构23
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与演示厅23
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25
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25
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25
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26
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27
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28
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28
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28
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28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30
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30
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30
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31
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32
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34
第四十一条地质公园数据库34
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35
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36
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38
第四十四条道路交通38
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39
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40
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41
第十四章土地利用43
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43
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44
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44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6
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46
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46
第五十二条导游员及其培训46
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47
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48
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49
附表
附表一:
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表
附表二:
地质遗迹保护区拐点坐标
附表三: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用地平衡表
附表四:
丫山珍稀、濒危保护植物(Ⅰ、Ⅱ级)名录
附表五:
丫山国家重点保护动物(Ⅰ、Ⅱ级)名录
附图
附图一.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区位与交通图
附图二.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图
附图三.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划界实际资料图
附图四.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他自然人文资源分布图
附图五.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附图六.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图
附图七.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功能分区图
附图八.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图
附图九.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服务区规划平面图
附图十.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附图十一.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布点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公园位置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长江南岸——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境内,毗邻青阳县和铜陵市。
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42.6″~118°02′52.1″,北纬30°46′40.9″~30°51′36.4″,面积约为37.28km2。
公园地处低山丘陵区,受区域构造条件的控制,丘陵脊线呈北东向展布。
总体地势为中西部高,南北两侧稍低,海拔高程为210-402m,最高处为下宕村南侧的狮子山顶,海拔402m,最低为丫山村南侧河漫滩,海拔40m,地形高差达362m。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根据公园人文地理、行政区划等条件,结合公园实际情况,公园新定范围基本保持在何湾镇行政区划范围内,总面积为37.28km2。
无土地权属、矿权争议。
第三条规划期限
根据丫山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基期定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5,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6-2020年;
第二阶段:
2021-2025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5)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11)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6]83号)
《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2011.1)
《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通用原则》(GB/T24020-2000)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地方有关法律文件及技术要求
《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2006)
《南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陵县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2)
《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年)》
《南陵县矿产资源“十二五”规划》
《南陵县林业“十二五”规划》
《南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安徽芜湖丫山花海石林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20)》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书》(2011.10)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2012-2025)》
《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2-2025)》
《安徽大丫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修编暨丫山门景区和七华山景区核心地块详细规划征求意见稿》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5)
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公园建设及发展史
1985年,江苏省地质矿产研究所首次对公园内地质资源考察;
1986年至1987年,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专家对西山进行了多次考察;
1987年,丫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区;
2004年4月,开发区域命名为“丫山花海石林景区”;
2004年8月,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工商大学旅游学院对景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规划;
2006年元月,丫山被安徽省旅游局批准为“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2月13日,丫山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007年12月,丫山省级地质公园开园;
2008年12月5日,批准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11年4月,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政府启动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11年6月,实施2011年度省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
2011年12月,授予国家级地质公园建园资格;
2016年10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规划背景
丫山地质公园自揭碑开园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地质公园建设,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考察线路的设计、博物馆、标识系统、导游培训、科普产品打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本轮规划进行以下调整:
(1)合理调整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与边界
(2)对公园范围内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补充调查,建立系统的地质遗迹数据库,对地质遗迹保护现状进行评述,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
(3)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等边界用GPS进行准确勘界,测定边界重要拐点的坐标,建设边界标识牌;
(4)对地质公园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进行重新规划;
(5)制定公园科学研究、解说系统建设及科学普及行动等规划;
(6)制定公园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土地利用协调及社会调控等规划;
(7)明确公园信息化建设内容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为地质公园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丫山地质公园内广布的岩溶地貌是我国的二叠系、三叠系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华东地区出露的最齐全的岩溶景观,具有岩溶景观适中、种类丰富、小而全的特点,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极高。
公园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宁芜陷断束,贵池—繁昌断褶束。
园内出露的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地质现象集中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华东地区的奇特岩溶景观带中的地质地貌及其演化过程,展现了自人类活动以来在特定地学环境下淀积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丫山石林、岩溶洼地、漏斗、溶洞、天坑、地下暗河、岩溶湖等岩溶地貌景观为核心资源。
本规划以三叠系南陵湖段地层剖面、三叠瀑等为主要景点,通过兴建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主要形式,辅以牡丹文化、佛教文化等人文景观,突出主题和精品,将地质专项旅游与大众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地质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充分体现公园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旅游观光和休闲价值,旨在将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地质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国内一流的以岩溶地貌景观为独特风格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
第七条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丫山国家地质公园优越的岩溶地貌景观,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协调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推动丫山地质旅游发展与地质科考科普建设。
保护地质遗迹及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使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以“石林观光”和“牡丹观赏”为主要特色,集观光农业、佛教文化和乡村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区,成为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线上的重要补充。
将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为生态、科学、文化、旅游、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地质遗迹保护示范点,建设成国内岩溶地貌型国家地质公园的典型。
分项发展目标
保护目标:
对重要地质遗迹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地质遗迹的原始风貌;
教育目标:
在已有基础上,与大专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地质公园的教育普及工作,使公众了解行星地球知识,同时配备健全的标识系统及基础设施,近期申报并最终建成“国家科普示范基地”;
旅游目标:
加强与完善丫山地质公园内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丫山与周边旅游区联动,构筑安徽省黄金旅游线;规划期间,建设和完善丫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地质公园的建设和旅游开发,建立以花海石林、西山牡丹等为核心的地质旅游、山地旅游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分期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发展目标(2016-2020)
根据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要求,完成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
充实与完善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展示系统建设;
完善花海石林景区地质科考步道和护栏建设,实现花海石林景区内部地质遗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必要保护;
完善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各个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园科学品质与科普功能,保护公园生态与文化资源;
设置专项经费,开展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关键地质科学问题研究,提高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研究水平,公开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系列研究专著;
与国内同类国家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建立姊妹公园关系,加强交流。
第二阶段发展目标(2020-2025)
构建以丫山石林、岩溶洼地、南陵湖等岩溶地貌为核心、以保护地质遗迹为宗旨的地质旅游产品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
进一步提升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各个景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加强各景区地质旅游线路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完善丫山地质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特色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旅游产品;
进一步加大公园文化内涵的发掘,丰富公园旅游活动内容;
提高地质公园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建立三维虚拟旅游系统与手机客户端系统,打造智慧型地质公园;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支持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丫山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加强当地居民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认识和保护;
加大市场促销力度,有计划地全面拓展国内和海外旅游市场,在海外形成较高的知名度;
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园成为芜湖市旅游综合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地质遗迹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大地构造位置
丫山地质公园地处华北地台西南缘、扬子地台北缘的长江中下游坳陷带。
即
扬子地台(Ⅰ级)、下扬子台坳(Ⅱ级)、沿江拱断褶束(Ⅲ级)。
区域地层
丫山地质公园区域出露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第四系,缺失了侏罗系和古近系地层。
公园内地层主要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其出露面积占公园面积近90%。
地形地貌
丫山地质公园地处沿江丘陵平原,为溶蚀丘陵~洼地地貌景观。
公园内可分为堆积平原、剥蚀~堆积岗地、构造~溶蚀丘陵,构造~剥蚀丘陵四种类型。
堆积平原:
分布于丫山河两侧。
河漫滩,地形较平坦,并微向下游倾斜,分布标高为34-40m。
一级阶地,分布于地质公园的外围,海拔45-50m,前缘陡坎清晰,形态上多呈长条形展布。
剥蚀~堆积岗地:
分布于公园的南部,海拔50-80m,局部可达102m,地形呈波状起伏,坡度一般为3-8°,顶部较平坦、浑圆,形态呈垄岗状。
构造~溶蚀丘陵:
分布于地质公园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受褶皱构造控制,丘陵的脊线呈北东走向,地形起伏较大,海拔260-434m,相对高差>200m,丘坡坡度为15-25°,局部可达30°,丘顶浑圆。
岩溶地貌景观发育,主要发育石芽、石林(尖山文笔石林、骆驼峰石林)、岩溶洼地、岩溶漏斗、落水洞、地下暗河、溶洞等形态。
构造~剥蚀丘陵:
位于地质公园的南侧,海拔为143-318m,切割深度为50-150m,丘顶较尖,丘坡平缓,坡度一般为20-25°,沟谷狭窄,多呈“V”字型,部分地段发育断层崖。
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为5大类、7亚类,各类地质遗迹点共43处(附表一)。
其中,地质剖面大类有:
三叠系南陵湖段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大类有:
丫山断裂、塘埂断裂、崩塌石等;古生物大类有:
三叠系南陵湖段菊石化石,海王宫哺乳类动物化石;地貌景观大类有岩石地貌,包括:
石芽类(双燕接吻石、白马石、八戒石、蟾蜍观天石、夹马石、天然盆景、睡美人),石林类(尖山文笔石林、骆驼峰石林、西山石林、莲花台石林、杨家山石林、怪石林、梯田石林、石笋林、小石林、石工石林),岩溶洼地类(下宕村岩溶洼地、神仙洞岩溶洼地、大园村岩溶洼地、小园村岩溶洼地、佘村岩溶洼地),岩溶湖类(南陵湖),溶洞类(神仙洞、海王宫、海龙洞、风洞、和尚井),天坑(一号天坑、二号天坑),地下暗河(龙井、双龙井);水体景观大类:
泉水景观类(龙潭泉、珍珠泉),瀑布景观(三叠瀑、九华初瀑)。
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目前,我国著名的岩溶景观名胜区主要特征及评价如下:
(1)广东:
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2)广西:
主要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岩溶景观著称,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
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
(3)云南:
石林分布面积广,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4)贵州:
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溶洞地貌较多。
(5)四川:
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岩溶天生桥地貌。
(6)湖南:
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洞内多堆积地貌。
(7)江西:
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m,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8)浙江:
瑶琳仙境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m,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9)江苏:
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洞内可泛舟。
(10)吉林:
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
比较分析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与上述同类岩溶地貌景区进行对比评价如下:
(1)典型性
安徽省及江南乃至我国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系统;
典型的层状洞穴体系;
典型的新构造运动遗迹;
典型的标准地层剖面。
(2)稀有性
公园范围内集中发育的石芽、石林、岩溶洼地、漏斗、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湖等岩溶地貌系统为安徽省及江南罕见,堪称“岩溶地貌百科全书”。
地下河与上部多层溶洞相通形成立体网络系统为区域少见。
(3)系统性和完整性
公园内集溶洞、岩溶湖、石林、岩溶洼地、地下暗河、漏斗、瀑布、泉等于一体,是华东地区最完整的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洼地、石芽、石林等地表岩溶地貌景观和岩溶洞穴、地下暗河、岩溶堆积物等地下岩溶景观全面系统而完整,其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空间组合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公园范围内三叠系地层剖面出露完整。
(4)自然性
公园内岩溶洞穴及地表岩溶景观大部分为原始状态,自然性良好。
(5)优美性
公园内奇峰异石、溶洞、清泉和瀑布融为一体,景色秀丽。
景点密布,遍布各处,如神龟石、八戒石、蟾蜍观天、犀牛望月、熊猫戏叶、双燕接吻石等;“神仙洞”宽敞大厅可容千人,“海龙洞”一廊五宫,洞内潜流可荡浆泛舟,“南陵湖”则镶嵌于诸峰之间,流光溢彩。
另有南陵牡丹,古柏苍松,红枫银杏,茂林修竹。
(6)科学性
公园内集洞、湖、崖、林、瀑、泉、暗河于一身,为安徽省内乃至国内罕见,多层洞穴的发展演变清晰,地层、地质构造、古生物遗迹丰富,拥有珍稀的野外动植物资源,科学价值极高,是地学研究、生态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各类地质遗迹资源,集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自然性、优美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和观赏价值。
第四章其它景观资源及评价
第十一条生物及其它自然景观及评价
动植物景观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植物属于华东植物区系,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珍稀植物为古银杏、楠木、伯乐树及牡丹等。
园内共有微管植物1238种,隶属于187科709属,其中蕨类植物85种,裸子植物1129种。
国家
级保护植物有银杏、伯乐树;
级保护植物有13种,分别为:
三尖杉、翠柏、中华结缕草、樟树、闽楠、花榈木、凹叶厚朴、喜树、香果树、黄柏、榉树、黄连、天麻;
级保护植物有:
八角莲、沉水樟、银鹊树和青檀。
公园已发现陆生脊椎动物100余种,主要为两栖纲、爬行纲和哺育纲动物。
珍稀动物较多,其中有国家
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和穿山甲,国家
级保护动物12种:
斑狗、麂、大鲵、八哥、雕鸮、短耳鸮、松雀鹰、苍鹰、白鹇、穿山甲、雉鸡、野猪。
此外,还有观赏昆虫17种,其中碧凤蝶、黄凤蝶、玉带凤蝶等色泽艳丽,具有较好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其它自然景观评价
环境价值:
地质公园的潜在噪音主要来自于旅游车辆、娱乐场所、生活服务区、过往游人。
公园娱乐设施非常有限,几乎不存在来自娱乐场所的噪音。
由于进出地质公园的车辆较少,地质公园内茂密的树林竹林的削减作用,噪音污染非常小。
目前地质公园的噪声完全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I类标准。
科研价值:
公园内水文地质遗迹奇观为岩溶水的赋存条件和地下水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丫山地区是华东地区典型的以岩溶地貌景观为独特风格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在我国岩溶地貌空间布局及科学对比上具有重要地学意义。
美学价值: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丰富优美,集奇峰异石和溶涧、清泉和瀑布于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公园处处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
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人文景观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主要的人文景观有:
南山寺遗址、金光寺、工山殿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成华寺遗址、黄山桥、丫山老街、碧溪桥、李白南陵遗踪等。
丫山民间艺术众多,民间节庆有三月三牡丹节,民间演艺有龙灯、马灯、目连戏、十兽灯等。
丫山宗教文化以佛教为主,现存南山寺、灵光寺等多处寺庙遗址,民间流传着地藏王菩萨的传说。
丫山佛教文化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景观评价
科学价值:
人文景观将丫山的神奇魅力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完整地展现出来,体现了当地区域历史文明的深厚渊源,为旅游者了解丫山、亲近丫山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为科学研究人员在丫山开展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良的科研环境。
历史文化价值:
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人文景观,融合了牡丹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集中体现了丫山地区流长源远的文化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总体布局
构建以花海石林景区为中心,以丫西公路、丫凤公路为主轴的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大地质走廊为主线,以“花海石林景区、天坑景区”为主要景区、以“南山”为辅助景区的整体旅游框架。
从管理的角度,结合丫山地区的实际情况,地质公园的总体结构为:
两个接待中心:
分别在丫山花海石林景区的入门区域内建立了丫山宾馆及相关商品店为主的接待中心,同时亦在核心景区内建设了以西山宾馆、丫山牡丹会议中心、丫山牡丹广场为主体的休闲、餐饮、旅游接待中心。
合理布局两个接待中心,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两条主干线路:
一条是南北向丫凤公路,从丫山村出发,经龙山村进入凤凰山。
该公路贯穿花海石林景区,景区的多数景点分布在丫凤公路两侧,在便利了景区交通的同时将各景点有机连接在了一起,加强了各景点间的联系;另一条则是东西向丫西公路,从丫山村出发,蜿蜒向西通过花海石林景区,是南山景区以及花海石林景区内的主要交通路线。
这两条交通主干线经过了地质公园内的主要景区及绝大部分地质遗迹保护点。
五种景观类型:
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景观、岩溶地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山国 地质公园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