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
- 文档编号:780164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23KB
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
《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成都这个秀藏于西南内陆的城市,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熟悉又陌生。
曾经走过的宽窄巷、锦里还是原来的样子,而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又向我展示了不一样的成都,到过的每一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成都不一样的美与性格,而它的每一面都这么的让人迷恋。
下面将以时间为顺序讲述着八天的成都之旅。
时间:
9月1日
地点:
宽窄巷、太古里
在安排好住宿后,我们便直奔第一个目的地——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中心区天府广场西侧,于2003年开始进行保护与更新并于2008年6月正式开街。
宽窄巷子的定位是“老成都的新名片,新成都的老客厅”,行走在宽窄巷子中,满眼所见是青砖绿瓦,绿树掩映,一派蜀国风情。
但仔细游览又可发现每间老宅为适合商业发展需求而在墙面上加入了大片的玻璃橱窗与钢构,不同时代的材料与结构的混搭既满足了建筑功能上的需求,也为这古老的街道加入属于这个时代的元素,让人们在感受老建筑厚重魅力的同时加入了橱窗商业模式的气氛。
不愧是历史建筑中最有活力的,也是这个新兴发展城市中历史沉淀的代表。
对于宽窄巷子的描述最为出名的便是“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
宽窄巷子顾名思义便是由一条较宽的巷子与一条较窄的巷子组成。
但是为什么又有这样的说法,其中一种解释是因为原来宽巷子住的是官员而窄巷子住的是士兵,由于官少兵多所以显得两条巷子有宽窄上的区别。
走在现今的宽窄巷中,也不能明显感受到巷子的宽窄区别,但是两条巷子的宽窄以及与建筑物之间的尺度比例都十分适宜,让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亲切而又不拥挤。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最大的亮点便是在商业开发的同时有意保留了原住宅与原住民。
在喧闹的巷子里,有的房子门庭若市而有的房子门可罗雀。
在街上一眼可分辨就有四五处宅子虚掩着门,是更新后依然保留的住宅,如今仍有人居住,时不时还可以看见居民从门口进出。
也许正是因为有本地居民的生活气息,宽窄巷子较之武侯祠旁的锦里让人感觉更加的鲜活,在宽窄巷子不仅能一睹老建筑之美,一品成都的风味小吃,更能感受到成都人生活的日常,让游人在一瞬间融入了成都的生活中去。
在游览了宽窄巷后,由于天色尚早,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去了太古里。
宽巷子中的私人住宅
远洋太古里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携手开发的开放式低密度街区形态购物中心,位于春熙路旁比邻千年古刹大慈寺。
太古里以“开放里”为概念,在保留古老街巷和历史建筑的同时,融入2-3层的独栋别墅,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搭配,加上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让太古里看起来即传统又现代,营造出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
夜幕下的太古里
在成都之行前,就在网上看到对太古里的介绍。
在华灯初上时,我们便开始了对太古里的初游。
从地铁出站乘扶梯上地面,第一眼看见太古里时的感觉是既古朴厚重又时尚。
利用现代的材料,最简洁的线条诠释了古老的坡顶建筑的形象。
由于第一次的游览是在夜晚,在灯光下的太古里并没有白天时看的真切,但是昏黄的灯光给夜色中的建筑厚重中带来一丝温暖,更有氛围。
第一天的游览让我感觉成都有一种将古老文化与现代潮流完美融合的魔力,无论是宽窄巷子还是太古里,都有在历史文化与建筑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展现出古老与现代的融合美,这种融合形式既没有一成不变地展示当地历史文化与建筑那种刻板的单调,也不是许多城市中一味追求现代化建筑的千篇一律。
都说现在的城市高楼大厦风格都一样,城市面目千篇一律,但是在成都川西古建元素的融合既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又展现了成都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美。
时间:
9月2日
地点:
太古里、文殊院
第二天一早,按照计划我们又再次来到太古里。
当天下着小雨,雨中的太古里与夜晚相比又有不一样的风采。
太古里是由几条里巷组织的低密度商业购物中心,基地毗邻大慈寺且尚有几座古建筑包括广东会馆等。
为了与现存建筑相互融合太古里新建筑均为坡顶建筑,高度在两到三层,建筑多为单体利用地下一层与二层平台相互连接。
古朴的建筑造型与存留的古建筑浑然一体。
广东会馆
然而太古里的成功不仅是在外形上做到融合,还有在功能上也对老建筑进行激活。
太古里根据存留建筑的空间情况进行了不同功能安排,空间较大的院落式建筑广东会馆改造成了发布会场地,而空间较小的则成为商业店铺。
与惯常的历史建筑保护中历史建筑只作参观展览的用途不同,太古里里面的历史建筑不仅开放让公众参观,更发挥其价值成为新功能的一部分。
这样的利用一改通常历史建筑的乏味安排,让历史建筑在既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可为新城市功能出一份力。
由于商业建筑与历史建筑完美融合的特点,让人太古里成为一个同时吸引了本地人与外地游客的地方。
完善的商业结构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消费生活需求,而古色古香的造型以及其中穿插着的古建筑则吸引着外地的游客畅游太古里。
谈到对于人群的吸引,让我想起了上海新天地,同样是历史商业街区,但是新天地更多地是吸引了外地游客而本地的居民则很少前往。
虽然同样充满活力,但是缺少本地居民的参与让新天地像是一个为游客设置的景点缺少生活气息。
其实不仅新天地,许多地方的公众场所都只有游客回去而本地居民不愿前去,造成了景区与本地生活脱节的状况。
而太古里首先占据了区位上的优势位于市中心同时由于其完整的商业配套设施以及由于里弄结构而营造的许多开放空间,通过这些设施吸引了本地居民也乐于前往。
让太古里成为展示成都人民日常生活的平台,相比起充斥着各地游客的单纯景点,更吸引人。
我们乘地铁来到文殊院。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
寺院的山门对面有一道宏伟的大照壁,壁上镌刻的“文殊院”三字为清康熙年间该院慈笃海月禅师所书,相传这位禅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道行高深。
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递相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初入文殊坊的牌坊,满眼只见红墙绿瓦、绿树与石头道路。
简洁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肃穆的感觉。
寺院大体结构与普通佛教寺院相似,唯独在建筑风格上有蜀汉的残存。
在文殊院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氛围。
文殊院虽然名气颇大但仍是免费参观,因为是免费,进入文殊院的除了游客还有许多附近的街坊邻居,有的是虔诚的佛教徒有的只是来闲逛聊天。
文殊院西侧有一个小庭院,里面还饲养了金鱼乌龟和鸡,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去逗弄一下小动物,还有老人家在亭子里乘凉。
都说成都的生活是慢生活,在文殊院也可以体现一二。
文殊院与河南的许多寺庙不同,它显得更加与人亲近。
没有夸张尺度的楼梯与长廊,也没有巨大尺度的寺院与佛像。
走在绿树成荫的石板道上,可以感受到一步一景的禅意。
寺庙毫不保留地展示庙内和尚的生活,从参禅打坐到吃饭住宿游客都可以参与其中。
时间:
9月3日
地点:
天府新区、东郊记忆
第三天一早,我们乘地铁去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成立于2010年,人口预测600万人,涉及成都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区、仁寿县,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规划范围为1293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81%。
我们首先去到新区的城市规划馆,规划馆造型是一个架空的长方体,外表贴浅色石材,远看十分厚重。
但是不巧周三闭关,所以我们只能远看不能进入。
天府新区分为很多个片区,我们所参观的是成都片区的高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位于成都市南中轴天府大道,北起绕城高速,南与双流华阳接壤,包括“大源”、“中和”两个组团,总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4万人。
建设定位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龙头项目,大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品质,努力把天府新区高新片区建设成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为把天府新区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贡献力量。
新区规划展览馆
新区建设时间尚短还比较冷清,但基本建设已经完成。
新区的街道比较老城区更加清晰明了,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新区功能分区上并不是商业与居住建筑完全分离。
商住混合对于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与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出行理念相符合。
东郊记忆是由刘家琨老师主持的旧厂房改造项目。
东郊记忆原名为“东区音乐公园”,它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在成华区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修建而成,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是成都又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新名片。
是国内比较早进行的旧厂房改造项目。
与现在大多用于商业或创意工作功能的厂房改造不同,东郊记忆是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旧厂房改造项目。
以中国移动音乐基地作为基础,将原来的厂房改造成为音乐厅,游客能在园区全方位体验音乐艺术氛围,感受工业遗址魅力、体会城市发展变迁、回味过往岁月记忆。
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作为国内早期的旧工厂改造,有别于现在旧厂房改造中由精心设计的细节改造,东郊记忆里的建筑除了为适应功能的改造外,尽可能保留了工厂原来的模样,更加原汁原味。
但是也因为没有对每一处进行细致处理,厂房中由许多空旷的大空间并未做具体功能安排,空间工业氛围十足却没有具体活动发生。
除此之外,东郊记忆除了有稀稀疏疏来的游客并没有其他人群活动,略显冷清。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可能是规划设计时并未细致到每一个空间的设计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建成后的管理问题。
从东郊记忆的功能设置上看,除了承办一些大型的音乐交流会以外,环绕露天舞台的楼房应该是原来预设给音乐爱好者作为工作室或交流学习场地。
但是现在并没有音乐工作室或任何学习班进驻,所以除了一楼有开设咖啡茶座等商铺外,楼上都十分冷清。
而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问题,是因为管理者并没有做出任何吸引工作室或学习班等进驻的举措,而且东郊记忆的交通并不是十分方便,在没有交通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机构自愿进来了。
空旷的园区
从东郊记忆可以看出,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有好的设计方案以外,还要有好的实施以及完善的后期管理,少了哪一项都不行。
而现在人们对于管理的重视程度很多都还不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改建和激活的项目都倾向于做商业,因为只有商业是通过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自然推动发展,而其他形式的项目发展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引导管理,若没有人为政策等的吸引,往往都会失败。
时间:
9月4日
地点:
知美术馆、崇德里
来成都的第四天,由于上一年已经游览过黄龙溪古镇,加上对于隈研吾大师的知美术馆深沉的爱。
所以第四天我们悄悄地改变了一下行程,去到了位于清津县的知美术馆。
从茶店子客运站出发历经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老君山下的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坐落于老君山脚下一个豪华楼盘里,原是楼盘开发商请大师设计的服务于小区居民的一个展览馆。
但是由于名气太大,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
从竹间小道缓步而上,一会儿便可以看见掩映在翠竹与绿树之间的灰瓦砖墙的知美术馆。
美术馆采用了本地最常见的灰砖灰瓦作为建筑材料,室内一共三层,通过悬挂在外立面上的灰瓦改变不同室内的光线,营造出不同的空间。
二层中部有一处透光的小茶室,坐在茶室里望向远处苍翠的山景,顿时感觉心旷神怡,闲适无比。
在美术馆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尽管美术馆位置比较偏僻但平日还是会有人慕名而来,而在有展览的时候更是络绎不绝。
从知美术馆可以看出,标志性建筑或知名的构筑对于提升地方知名度的效果。
楼盘发展商利用一座小小的美术馆就可以大大地提升楼盘知名度吸引更多人群,同时文化建筑也可以为楼盘增加文化底蕴,也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休闲方式。
从清津返回成都已是夜幕降临。
成都有许多有意思的小巷,像泡桐树街、崇德里等等。
从春熙路走到崇德里只需要10分钟,原以为崇德里会是一条细长的小街,但实际走到那其实就是一条短短20米的小道,在旁边坡顶的公共厕所的遮掩下,差点就看不见小巷的入口。
88年前,一个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买下一块地,修建了川西民居风格建筑,并用自己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这里,曾是着名作家李劼人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办公地。
经历了80余年的岁月,几经易主,这里变成了一个脏乱的低洼棚户区。
而锦江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对其进行了改造升级。
王亥就是崇德里改造的设计者和运营者。
改建后的部分分为茶座、餐饮以及住宿三部分。
根据设计师王亥的介绍,崇德里的理念就是让人感受到回家的感觉,茶座里的竹椅子以及为享受日光而保留的川西民居特有的窄窄的天井,还原了老成都人在树下乘凉喝茶的情景,小小的窗户从侧面开一点向内窥探这副景象。
而餐厅西式化开放厨房的设计则展现了餐厅出品西式川菜的特色。
在改造的同时,王亥还注重历史的保留,“柱子就是我的命根子”,三个院子内的柱子都保留了原来的样貌,新就是新旧就是旧,原原本本。
为此崇德里在为防止坍塌,在结构加固上费了大的心力。
崇德里餐厅茶室入口
从知美术馆到崇德里,设计师们为了保留属于四川成都的独有历史与文化,都是煞费心机,但是也正因为设计师们如此珍视历史文化,才让游人看见成都最有魅力的一面。
时间:
9月5日
地点:
水磨羌城、汶川地震遗址中心
来成都的第五天,我们坐上大巴,来到了四川曾经最痛的地方——映秀。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灾后重建的羌族特色民居——水磨羌城。
跨过南海桥,就可以看见低矮山坡上一栋栋有着羌族特色的土黄色小楼。
走在石子路上看着一栋栋新建的小黄楼,很难再想象出曾经的这片大地是如何满目疮痍。
黄色的土楼基本结构都是钢筋混凝土,只是在外墙装饰上采用了羌族特有的黄泥与白石子装饰。
楼房平均都为五六层高,依据缓坡地形不断向上建,均为居民楼,一层为商铺只有个别栋是客栈。
走过黄色的土楼,可以见到一片古建筑群。
水磨羌城除了居民楼还打造了一片特色商业街区,街区有一条主要街道中间有几个小广场,分别是字库广场()。
这片低矮的木构楼房也是在灾后重新建造的,但居民仍然是原来居住于此的居民,在这里改造为商业街后,他们也多了一个营生的方式。
虽然这个商业街内的内容与其他国内古镇相似,千篇一律。
但是在灾后为居民重建住房的同时,适当开发当地的旅游与商业资源也不失为一种发展的手段。
除了进行就业于经济开发,重建后的这片地区其实相当于一个大的社区,因此在基础设施配套上也进行更新,包括建设有小学中学以及医院,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也让更多的本地人愿意留在这里生活发展。
在感受当地特色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由于四川的灾后重建工程庞大,几乎全国每个省都有负责支援重建的地块。
而水磨羌城恰好是被广东省佛山市援建,也因此加入了许多佛山元素。
比如在地点的命名上就充满佛山特色。
南海桥、禅城桥、禅城大道等等都是佛山所特有的名字,入口处还有黄飞鸿的塑像。
虽然凭空见到这些名字总有些奇怪,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当地人民了解一些关于佛山的信息,不失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法。
离开水磨羌城第二站我们去到汶川地震遗址中心。
不亲眼见到地震遗址都无法感受到灾难来临那一刻的惊心动魄。
汶川地震遗址纪念馆
旋口中学遗址
汶川地震遗址中心将映秀震中心、旋口中学遗址以及纪念馆、学术交流中心等囊括在内形成一个园区,设定好游玩路线让游客进行了解体验。
而这一园区内的建筑设计均为大师手笔包括贝聿铭、何镜堂等。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旋口中学遗址和何镜堂先生的汶川遗址纪念馆。
旋口中学遗址保留了旋口中学震后面貌,进入学校大门就看见主教学口向前倒伏在地,根据讲解员的介绍,由于受到地震波幅不同,每栋楼的坍塌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是直接倒塌,有的下陷入地还有的被牵连撕裂。
在那个时候原本作为我们躲避风雨的建筑顷刻间也成为了逃生的阻碍,夺命的刽子手。
由此可见,建筑不仅需要实用美观,结构的坚固牢靠安全才是最重要。
汶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建于山上,是小片地区内的制高点。
走上山顶进入纪念馆,通过文字与图片了解到当时地震的具体信息。
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人民众志成城鼎力相助,让人感动。
通过对于地震区的了解,让我联想到,城市的选址对于预防灾害十分重要,我们无法预测灾难何时会降临,但作为城市的规划者,能做的就是在设立城市时尽量寻找适宜的地形,未雨绸缪。
日期:
9月6-7日
地点:
阆中古城
虽然没有去过丽江也没有去过大理,但我觉得阆中也算是古城新生的一个好范例。
现在的许多古城都是通过商业带动发展,而由于古城商机的出现,许多原住民都乐于将房子出租给做生意的人,如此循环下去,留在古城内的人早已不是世代居住于此的人,而古城也只留下了一个空壳子,从前的生活场景已经消失。
但是在阆中古城,最让人感觉亲切的就是,城还是那座城,人也还是那些人。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
阆中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佛塔、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四川贡院等8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阆中古城中主要有汉桓侯祠(张飞庙)、华光楼、贡院、清真寺、文庙、净圣庵、天主堂、火神楼、柳树井、中天楼、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以及正在修复或重建中的道台衙门、学署、武庙等,而根据这些景点,古城内设有完整的游览路线,甚至还有电瓶车,同时配套住宿酒店及客栈,作为旅游景点来说是设施完备的。
撇开作为旅游景点的功能,阆中古城还是一个完整的提供居民生活的成熟社区。
低矮的木瓦房整齐的街道上,不仅贩卖者当地特产,还有服务于当地人民的副食品店,生活用品以及服装店铺等。
古城内还配套有幼儿园以及小学,开阔的活动场地,以及便捷的交通设施。
如果绕开设定的游览路线,走进宽宽窄窄的小巷道,可以看到每一户小瓦房内都住着人家。
日落西山时家家户户都有饭菜飘香,小朋友们都在巷道里玩耍。
若不是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只当是穿越到了古时候。
客栈小庭院
为什么说阆中古城吸引人,我想不在于它悠久历史的景点,而在于历经千年后它还是如一地向人们展现了以前生活的样貌,那样鲜活充满人情。
在阆中古城,看的是人们生活的情趣,走在街道上仿佛自己也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吃同样的小餐馆,走一样的回家路。
也正是因为阆中有浓郁的生活氛围,古城的客栈生意十分红火,许多受保护的老宅都改
建成了客栈,为当地人民带来收入也促进了古宅的保护。
住在小阁楼上,在院子树下乘凉这样的生活吸引了许多都市人前往。
当地居民房
通过展现当地人在古城的生活而吸引游客,再通过旅游业增加当地人的收入。
这样的正反馈让更多的当地人愿意留在当地继续生活在古城,既发展了经济也正向地保护了古城的历史文化。
日期:
9月8日
地点:
鹿野苑、水井坊博物馆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古蜀文化发源地—郫县境内。
该馆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于2000年落户新民场镇徐堰河畔的云桥村和净菊村。
原属私立的小型主题性博物馆,旨在收藏西南丝绸之路范围内佛教石刻艺术品。
馆内石展艺术品已达2000多件,内容丰富,极具文化底蕴。
园内绿化较好地保留了川西民居农家竹林的自然风貌,林木茂盛,绿树如荫,落成后获得多项国内外建筑界大奖。
馆长为当代诗人、随笔作家钟鸣先生。
进入鹿野苑就像走进了岩石洞穴,每一件藏品都有柔柔的自然光打在上面,不禁要为刘家琨老师对太阳光巧妙地利用所折服。
成都水井坊博物馆地处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19-21号,由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于2013年7月18日对外开放。
成都水井坊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馆、非物遗产演示场所、酒文化体验中心、优质名酒原产地四位一体,集中保护和展示600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水井街酒坊遗址原貌,以真实的生产场景再现6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展现水井坊特色酒文化体验的主题性博物馆。
馆内分为主展示区和附展区,主展区为水井坊专题文化,附展区设国际多元酒文化专题。
水井坊主展区又分为三大板块:
水井街酒坊遗址的保护性展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展示,以及水井坊酒文化体验中心。
附展区则展示出了包括伏特加、威士忌、金酒等在内的国际五大高端蒸馏酒,进一步丰富人们的酒文化知识。
水井坊博物馆中新建筑对老建筑的退让
博物馆共由三栋建筑组成,其中中间酿酒的厂房为旧遗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进入博物馆首先就被馆里的酒香给熏醉了。
带着微醺参观完博物馆,不仅对于酒文化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刘家琨老师的设计感到敬佩。
新的建筑距离旧厂房都有一条巷子的宽度,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刘家琨老师对于老建筑的一种敬畏。
退让的空间,让老建筑不为新建筑所影响,通过深深的巷子还能隐约感受到一种留白的美。
尾声
至此,八天的成都之旅就已经赘述完毕。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成都,但依然有许多新的感受。
第一次来成都的时候已经在人民公园见识到成都惬意舒适的一面,生活的一切都是慢悠悠的。
原以为这种节奏也只会存在于知天命的老人间,怎知第二次来到成都,每一处每一景都彰显着成都这种慢生活的情趣。
除了慢生活,成都给我另外的一个感受是热爱自己的文化。
无论是古老的宽窄巷子还是新兴的太古里,每一处都在展示着成都悠久的历史,这里的人热爱且珍视着他们的历史文化。
因为拥有浓郁的生活氛围,让每一个游人在来到成都后很自然地就融入进来,慢悠悠地走在街上感觉自己就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份子,让人想要一直待下去待下去。
成都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名:
崔敏榆
专业:
城市规划
学号:
1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 城市 认知 实习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