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初中物理电子教案九年级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7800709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5
- 大小:456.62KB
最全初中物理电子教案九年级人教版.docx
《最全初中物理电子教案九年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初中物理电子教案九年级人教版.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全初中物理电子教案九年级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
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探究,而且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0—16章,主要是力、机械和运动能量、质量和密度等现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电、磁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D.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六.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七.课时计划与安排:
第10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6课时
第11章:
运动和力7课时
第12章:
力和机械7课时
第13章:
压强和浮力10课时
第14章:
机械能7课时
第15章:
热和能8课时
第16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6课时
半期检测10—13章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6)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7)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9)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1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4)密度的测量
2.难点
(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3)密度的测量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四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
第二节质量1课时
第三节密度1课时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10—1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
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难点:
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教具、学具:
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
课本图10.l-l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
课本图10.1-2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
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
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
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指出: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
”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想想议议
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
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
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
以分割糖粒为例。
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想想议议: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
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
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
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
结合课本图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
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二)原子结构
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
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
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
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0.1-8、10.1-9)。
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
原子的半径大约为
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
个原子!
(三)让学生阅读:
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nm)
1nm=10-9m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课题:
§10—2质量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
天平的使用
难点:
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
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
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
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
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
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
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
2、质量国际单位:
千克(kg)
质量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
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
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
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
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
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
②量程多大?
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
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
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
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
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
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
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
(板书: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课题:
§10—3密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
密度
难点:
密度
教具、学具:
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
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
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
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
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
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
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
(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教师指出:
要注意:
(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
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课题:
§10—4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密度的测量
难点:
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
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
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
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
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
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电子 教案 九年级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