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2DOC.docx
- 文档编号:7794174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81KB
知识讲解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2DOC.docx
《知识讲解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2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讲解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2DOC
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编稿:
程彦芳审稿:
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于一般论说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确:
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对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都是选择题、文字表述题兼备;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涉及对概念及句子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
命题趋势
注意把握论说类文本自身的特点,关注科技、文化、时事方面的一些热点话题。
试题涉及的理解更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信息,获取知识,而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考查。
知识讲解
客观题命题常见陷阱
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误划类别
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一类。
此时注意选项的修饰语位置。
指代错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或是程度上。
此时注意选项句指示代词,如,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
混淆范围
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可能与肯定,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
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推测有误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注意:
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混淆因果
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倒置;二是强拉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偷换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注意:
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主观题命题解答
归纳要点题
从全文看,内容要点是指全文的中心,要点可以是议论文的论点、说明对象的特征等。
从局部语段看,要点是某段落内容的核心和重点,或者是考题所涉及的具体文段内容的要点等。
答题时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找到这些相关内容的核心语意及考题所涉及部分的内容要点,并能准确进行概括和整合。
对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归纳,关键在于阅读是整体理解文段的内容,提炼出重点句、中心句。
如果要点涉及的内容意思多,而且散在各处,就要做整合。
准确地做好概括题
概括就是处理相关语义信息,把握其核心内容,抽取要点,化繁为简,从一个较高的层面用自己的语言周密地加以表述;概括也是整合信息的能力之一,概括的对象包括句子、段落的意思和全篇内容主旨。
要做到准确的概括,必须先形成整体认识。
阅读理解时,首先要分析文章的条理,切中文章的肯綮和文章的重点处、信息集中点、难点等,把握其中的要领,找到概括的依据;其次要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重点语意,是概括的方向不致偏离。
整合概括题
做这类试题,关键是先弄清题目的要求,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从原文仔细寻找和辨识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概括。
与答案有关的有效信息在文中往往是分散或隐蔽的,题目答案往往也不是可以从文中直接摘录的,而是要在检阅、筛选之后做必要的整理,即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有关的内容和关键的词句进行剪辑组合,截取有效的信息,再概括综合,以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或者用摘要和表述大意的方法做化繁为简的概述,用自己的语言周密地加以表述。
总之,整合的过程包括识别、筛选、整理、提取、组合、概括,直至最后的表达,要求有综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拼接、下载。
力避整合题的六种常见病:
①以复述原文代替概括;②用不着边际的空泛之言进行概括;③偏离要旨,随意概括;④以偏概全地概括;⑤概括的内容要点分割不清;⑥词不达意,言不及义。
解题方法与技巧
通读全文
先仔细阅读给定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道理;文章涉及什么人,什么观点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要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关键性词句;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也透露作品主旨的天机。
总之,文章的这些地方,常明示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借此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划读原文找“概念”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是正确的项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
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前后文是否一致。
题型解读
【高清课堂:
论说类文本阅读——如何解题ID395974阅读示例】一、二
例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
这是国家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出现过热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变小,商业银行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收缩经济的作用。
反之,在投资增长缓慢,经济低迷时,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可减少上交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加本身贷款能力,再通过存款派生机制,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起到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
此外,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市场利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投资和社会支出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
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信号。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而准备的存款。
根据政策需要,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可以保持不变。
B.从长远看,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保证储蓄客户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安全。
C.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尽管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D.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向央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后,理论上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
【答案】D
【解析】根据第2段的基本定义,可以计算得出。
A项,“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而准备的存款”表述不全面;B项,原文没有涉及这个问题;C项,“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表述错,影响是单方面的,而非双方的。
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怎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答案不超过50字)
【答案】在经济发展过快(或过慢)时,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升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收缩(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对经济的作用),反之亦然(也是这个道理)。
【解析】答案就在倒数第二段“此外”前,找到答案不难,难在字数限制上,不能照抄原文,而要会使用“反之亦然”一词,才能使答案涵盖两个方面。
例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陆龟蒙《冶家子言》中说:
“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
”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
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被人注释为“春耕生产”。
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总是被说成是“东风”:
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
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
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
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
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
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
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
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
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
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
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
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
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主导话语权。
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
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表明,在古代中国东风就是春风。
B.亚洲内陆和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促成中国东南季风在春夏期间出现。
C.在古代中国,不能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有办法明确。
D.东南季风的影响,使中国的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答案】B
【解析】A项,注释并非陆龟蒙所做,而是本文作者所做;而且仅此一点,也不能表明“在古代中国东风就是春风”。
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D项,原文没有这个信息。
4.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请根据原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案】①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东南季风正是中国境内春风的来源之一;②在中原占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背景下,中原地区称春风为东风的说法被广泛接受。
③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把“春风”叫作“东风”。
【解析】原因一在原文第二段前半部分;原因二在第三段“由此可见”部分,找到答题区间,作简要概括;而答案的第三句话则是作总结,有始有终。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
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
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
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一向被称为“士”,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
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6、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7、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
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讲解论说类文本阅读之阅读理解 2DOC 知识 讲解 论说 文本 阅读 理解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