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docx
- 文档编号:779027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41.70KB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docx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一、资源状况
(一)资源量和储量
1.资源量与储量的特定涵义
埋藏在地下具有开发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煤炭数量,称作煤炭资源量。
经过一定的地质勘探工作,确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储量计算标准,并具有一定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称作煤炭储量。
因此,也可以认为,煤炭储量是已发现的煤炭资源量,而未发现的煤炭资源量,一般称作预测煤炭资源量,二者之和,称作煤炭资源总量。
预测煤炭资源量是在系统分析研究煤田地质特征、成煤条件和成煤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煤田地质理论预测推定出来的煤炭资源量,根据预测依据的充分程度,一般分为预测可靠、预测可能和预测推断三级。
埋藏在地下的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人们只能随着煤田地质理论和探测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勘查资料的积累和对成煤条件认识的深化,才会对煤炭资源量的掌握逐步接近实际。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先后在1959年和1981年完成了两次全国煤田预测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
第二次比第一次有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进展,预测煤炭资源量也比第一次更符合实际。
一般情况下,煤炭储量是在预测煤炭资源量的基础上,经过择优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而且是逐年有所增加的。
预测煤炭资源量提高为煤炭储量后,数量要减少。
但减少的预测煤炭资源量不一定会完全等于所获得的煤炭储量,因此,便引起了煤炭资源总量的变化。
所以说,煤炭资源总量、预测煤炭资源量和煤炭储量都是一个动态的数量,使用时,一般均应注明统计汇总的截止时间。
2.煤炭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深度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6年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对煤炭储量分类、分级和最大计算深度作了明确规定,简要归纳介绍如下:
(1)煤炭储量分类
煤炭储量分为两类,第一类,能利用储量:
指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第二类,暂不能利用储量:
由于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因此目前开采有困难,暂不能利用储量。
一般地区和煤炭资源贫缺地区储量计算标准,见表2.2.3。
(2)煤炭储量分级
按勘探和研究程度,将煤炭储量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3)储量计算的最大深度
对拟建大型(年产煤能力120万吨以上)和中型(年产煤能力45万吨至90万吨)矿井的井田,一般不超过垂深1000米;只适于建小型井(年产煤能力30万吨及以下)的地区,一般不超过垂深600米;老矿区的深部,一般不超过垂直深1200米。
表2.2.3煤炭储量计算标准
A级储量通过较密集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构造及岩浆岩等地质条件作了详细研究所计算的储量。
B级储量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构造和岩浆岩等地质条件作了较详细研究所计算的储量,或者由A级储量块段根据规定外推的储量。
C级储量通过一定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和构造等地质条件作了一定研究所计算的储量,或者由B级储量块段根据规定外推的储量。
D级储量通过地质填图配合稀疏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和构造等地质条件作了初步了解所计算的储量。
3.煤炭资源总量和储量
(1)煤炭资源总量
据煤炭工业部1981年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汇总统计结果,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0592亿吨。
其中,预测煤炭资源量为44927亿吨(北方至垂深2000米,南方至垂深1500米),煤炭储量为5665亿吨(截止1975年底)。
预测煤炭资源量按可信度分:
其中,预测可靠级资源为14131亿吨,预测可能级资源为19851亿吨,预测推断级资源为10945亿吨。
按埋藏深度分:
其中,600米以浅为12044亿吨;601~1000米为8996亿吨,1001~1500米为11276亿吨,1501~2000米为12610亿吨。
(2)煤炭储量
随着逐年开展地质勘探工作,煤炭累计探明储量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
据原地质矿产部统计资料,截止1996年底,全国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10273亿吨,其中,精查储量2510亿吨,详查储量1815亿吨,普查与找煤储量5948亿吨。
煤炭累计探明储量减去生产矿井已经采出和损失的储量并计算了因多种因素引起的储量变化之后,所余下的称为煤炭保有储量。
这是分析研究煤炭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的主要依据,是最常用的重要数据。
煤炭保有储量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划给生产矿井和正在建设矿井的储量,通常称为已占用储量;另一部分是还没有规划使用的储量,称为尚未利用储量。
截止1996年末,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5亿吨,其中,已占用储量为2556亿吨,尚未利用储量为7469亿吨。
在尚未利用储量中,有精查储量893亿吨,详查储量1438亿吨,普查与找煤储量5138亿吨。
(二)中国煤炭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
由于各国对煤炭资源的评价原则、方法和选用参数不尽相同,因而,整理报道出来的资源量和储量缺乏全球可比性。
但据不同国际组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煤炭资源的多次评价所取得的共识,公认世界煤炭资源量和储量主要由原苏联、美国和中国三个煤炭资源大国所构成。
据报道,原苏联煤炭资源总量为6.8万亿吨(垂深1800米,1968年评定),美国煤炭资源总量为3.6万亿吨(垂深1822米,1974年评定),中国1981年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结果,煤炭资源总量为5.06万亿吨(北方垂深2000米,南方垂深1500米)。
为了便于对比起见,将中国垂深1501~2000米区间的预测资源量12610亿吨对折减半(即6305亿吨),拟为垂深1501~1800米深度的资源量,则中国垂深在18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约为4.4万亿吨,次于原苏联,多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另据“世界能源会议”《1989年能源资源调查》,实测煤炭储量美国为4305亿吨,原苏联为2870亿吨。
中国详查以上储量大致相当“实测储量”。
1988年,中国详查和精查储量合计为3820亿吨,次于美国,多于原苏联,居世界第2位。
按探明可采储量看,独联体为2410亿吨,美国为2406亿吨,中国精查储量大体相当于探明可采储量,1996年为2299亿吨,相比较中国在独联体和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从以上概略对比看出,中国煤炭资源总量和储量都不小,称得上是煤炭资源大国。
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和一次能源主要依赖煤炭的现实,中国又是耗煤量大,而人均占有量很小的国家。
因此,珍惜保护、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唤起全社会都来关注。
二、地理分布
(一)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
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
其间重要成煤期有:
早石炭世(C1)、北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C3-P1)、南方二叠纪(P)、晚三叠世(T3)、早中侏罗世(J1-2)、早白垩世(K1)和第三纪(E)。
其中最主要的是:
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区、东北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二叠纪;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南部的早中侏罗世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早白垩世(图2.2.1)。
这4个时期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
由于成煤期多,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并且还在一些成煤条件有利的地区集中形成了若干个富煤带。
因此说既广泛又相对集中,是我国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重要特征。
1.分布广泛
在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划中,除上海市、香港特区外,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赋存;在全国63%的县级行政区划里都分布有煤炭资源。
截止1996年末,经发现并做了不同程度地质勘探工作的煤矿区达5345处(台湾未统计在内)。
充分说明,煤是我国目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矿产。
这一特征,为我国乡镇集体煤矿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根据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结果,在我国5.06万亿吨煤炭资源总量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晋、陕、内蒙古、宁、甘、青、新、川、渝、黔、滇、藏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炭资源量达4.50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9%;而该线以东的2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0.56万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11%。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京、津、冀、辽、吉、黑、鲁、苏、皖、沪、豫、晋、陕、内蒙古、宁、甘、青、新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煤炭资源量达4.74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6%;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市、自治区)只有0.32万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6.4%。
另外,截止1996年末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5亿吨,其中,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12个省(市、自治区)为8715亿吨,占全国的87%;而该线以东的2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1310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13%。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18个省(市、自治区)为9070亿吨,占全国的90.5%;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市、自治区)只有955亿吨(台湾未统计在内),仅占全国的9.5%。
客观地质条件形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长期发展态势。
3.相对集中
在5.06万亿吨煤炭资源总量中,超过1万亿吨的有:
新疆(16210亿吨)和内蒙古(12053亿吨);超过1千亿吨的有:
山西(6830亿吨)、陕西(2922亿吨)、宁夏(1991亿吨)、甘肃(1905亿吨)、贵州(1866亿吨)、河北(1155亿吨,包括天津少量)、河南(1138亿t)、安徽(1038亿吨)和山东(1005亿吨)。
以上11个省(自治区)共为4811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5.1%。
在10025亿吨煤炭保有储量中,超过1千亿吨的有:
山西(2578亿吨)、内蒙古(2247亿吨)和陕西(1619亿吨);超百亿吨的有:
新疆(952亿吨)、贵州(524亿吨)、宁夏(309亿吨)、安徽(245亿吨)、云南(242亿吨)、河南(227亿吨)、山东(227亿吨)、黑龙江(218亿吨)、河北(147亿吨)、甘肃(102亿吨)。
以上13个省(自治区)共有9637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96.1%。
这些省(自治区)的煤炭资源,往往又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聚煤盆地中,从而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各主要富煤省(市、自治区)的煤炭资源量和煤炭保有储量,详见表2.2.4所示。
图2.2.1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表2.2.4煤炭资源总量和煤炭保有储量(×108t)
(二)煤类的地理分布特点
煤类是煤经受变质作用的结果。
植物遗体由堆积到变为煤,首先是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已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掩埋时,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物理化学作用下,泥炭经过成岩作用变为褐煤,褐煤经过变质作用再转为烟煤和无烟煤。
由于煤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当盖层逐渐增厚,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
而且煤在较高温度下持续时间越长,煤的变质程度越高。
这就是最常见的深成变质作用的基础。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叠加其他变质作用,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煤类复杂化,于是,多种多样的煤类分布就出现了。
我国各地质时代的煤具有上述这些明显的特点:
晚古生代的煤以中、高变质煤为主,未见褐煤;中生代的煤以低、中变质煤为主,有少数褐煤;第三纪的煤则以褐煤为主,仅有少量低变质煤存在。
反映了成煤时代愈老,经历的地质历史愈长,盖层愈厚,煤的变质程度愈高的趋势。
在煤系与上覆地层连续沉积的某些煤田中,下部地质时代较老的煤,由于盖层厚度大,受热时间长,煤级就高;其上地质时代较新的煤,盖层相对较薄,受热时间较短,煤级也较低。
例如,鲁西南地区,在类似沉积深度的同样条件下,晚石炭世的煤一般是肥煤,其上早二叠世的煤,一般是气煤。
当上覆沉积物继续增大,地温升高后,早二叠世的煤也变成了肥煤。
充分反映了煤级随成煤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温度升高而变高的基本关系。
再如,山西省石炭纪-二叠纪煤的埋藏深度是北部浅,向南部逐渐加深。
因此,煤的变质程度呈现出北部较低,向南部逐渐增高的变化规律(表2.2.5)。
表2.2.5煤类与上覆地层厚度的关系
当然,这种情况决不是单一变质作用的结果。
但它说明了深成变质作用起着主导作用,加上其他变质作用的介入,于是,我国便出现了复杂多样的煤类分布。
这样的例子不少,不再一一列举。
纵观我国煤类的地理分布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的。
自北而南,大致呈现出三个条带,见图2.2.2。
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以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为主,中变质烟煤不多,高变质煤很少;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地区、河南和华东北部,分布着各种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只有少量褐煤;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大部和华东南部,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烟煤和褐煤有分布,低变质烟煤很少。
这一分布特征,为寻找工农业所需要的煤类指明了方向。
各种煤类的具体分布是:
1.褐煤
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云南中西部和黑龙江东部地区,这3省(自治区)的褐煤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6%。
辽宁、河北、广西、山东、吉林、甘肃、四川、新疆等省(自治区)有少量分布,其余省(自治区)仅有零星赋存。
截止1996年末,全国褐煤保有储量的分布情况,见表2.2.6。
表2.2.6全国褐煤保有储量(×108t)
2.低变质烟煤(包括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各省(自治区),这两地区低变质烟煤保有储量,占全国该煤类的97.5%,其次是东北地区占全国的1.6%,其余3地区仅有零星分布。
从省(自治区)的赋存储量来看,最多的是陕西省,占全国的34.9%;第二是内蒙古,占全国的27.9%;第三是新疆,占全国的20.3%。
截止1996年末,全国低变质烟煤保有储量为4262亿吨,名列前12位的如表2.2.7所示。
表2.2.7全国低变质烟煤保有储量(×108t)
3.中变质烟煤(包括气、肥、焦、瘦煤)
分布普遍、除上海、福建、海南、香港和台湾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赋存,但数量和质量相差比较悬殊。
其中,保有储量小于1亿吨的有北京、广东、西藏;保有储量在1~5亿吨的有天津、湖北、广西、浙江;保有储量在5~10亿吨的有江西、甘肃、湖南、吉林;保有储量在20~50亿吨的有宁夏、云南、江苏、青海、四川、辽宁;保有储量在50~100亿吨的有黑龙江、河北、新疆、河南、内蒙古、陕西;保有储量大于100亿吨的有山西、安徽、山东和贵州。
特别是山西省,不仅储量很丰富,而且质量好,品种齐全,气、肥、焦、瘦煤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我国炼焦用煤的主要基地。
截止1996年末,该煤类共有保有储量2549亿吨,名列前10位的如表2.2.8所示。
表2.2.8全国中变质烟煤保有储量(×108t)
4.高变质煤(包括无烟煤和贫煤)
广泛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和华东南部地区,该煤类占该地区煤炭总储量的半数以上。
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分别占到各该省的70%左右;广东占到80%以上;福建达到100%。
北京也占到97.8%。
由于这些省(市)的煤炭资源总量不多,虽然分布地域广大,但所占比重很少。
因此,从资源数量来看,我国高变质煤主要分布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山西又集中分布在晋东南地区,贵州集中分布在黔中一带。
两省高变质煤储量占全国同煤类的75.3%。
截止1996年末,全国高变质煤保有储量为1728亿吨,名列前10位的如表2.2.9所示。
表2.2.9全国高变质煤保有储量(×108t)
三、资源特点
(一)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为8229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82.1%,而且煤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
而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最高,对外贸易最活跃,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只有煤炭资源量0.27万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只有548亿吨,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5.5%,资源十分贫乏。
其中,我国最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所辖范围内,至今未发现有煤炭资源赋存;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截止1996年末,只有煤炭保有储量6亿吨,天津市只有4亿吨,浙江省只有1亿吨,海南省不足1亿吨。
不仅资源很少,而且大多数还是开采条件复杂、质量较次的无烟煤或褐煤,不但开发成本大,而且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使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煤炭资源中心远离了煤炭消费中心,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输送煤炭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从目前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的用煤中心沈阳、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分别为1270、1890、2740和430千米。
随着今后经济高速发展,用煤量日益增大,加之煤炭生产重心西移,运距还要加长,压力还会增大。
因此,运输已成为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为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运输问题。
只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才能使煤炭顺利进入消费市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很大。
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南水资源较丰富,以北水资源短缺。
据初步统计,我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量总量,每年为6008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4%,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86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2%左右。
北方以太行山为界,东部水资源多于西部地区。
例如,山西、甘肃、宁夏3省(自治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北方水资源量的7.5%,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北方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8.9%这3个省(自治区)及其周围的陕西、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年降雨量多在500毫米以下,还有一些地区不足250毫米,加之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贫乏。
据山西井坪气象站资料,晋北平朔矿区一带,1957~1992年平均降雨量为426.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39.0毫米;据陕西神木气象站资料,陕北神府矿区一带,枯水年降雨量仅有108.6毫米(1965年),丰水年降雨量为819.1毫米(196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5.7毫米(1957~1991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74.1毫米(1978~1990年);据内蒙古气象台1951~1980年资料和内蒙古东胜气象站1981~1993年资料,东胜矿区一带,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44~3186h,历年平均降雨量为281.2~401.6毫米,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082.2~2535.0毫米。
年蒸发量均大于年降雨量的4~5倍以上,而且地处我国西部大沙漠,属于典型的干旱或半干旱严重缺水地区。
与此相反,这些地区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埋藏相对较浅,煤质好,品种齐全,是我国现今和今后煤炭生产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现今与未来煤炭供应的主要基地。
据统计,位于这一地区的晋、陕、内蒙古、宁、甘、新6省(自治区)共有煤炭资源量4.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埋藏深度浅于1000米的资源量为2.24万亿吨,占全国同样深度煤炭资源总量的83.8%;截止1996年末,共有煤炭保有储量7807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77.9%。
由于这一地区煤炭资源过度集中,并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不仅给当地的煤炭生产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解决不好,还将制约整个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影响煤炭的长期供应问题。
因此,开发这一地区的煤炭资源,除了运输困难以外,还突出地存在煤炭生产和煤炭洗选过程中的工业用水和民用水源问题。
同时,由于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和加大用水,必然要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本来已经得到控制的沙漠继续向外蔓延。
因此,国家在制订开发规划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矿区水源、外运能力、环境保护和人口容量等诸多因素,将其控制在一个协调、适度的发展规模上。
这样,才有利于全面推进,健康发展。
(三)优质动力煤丰富,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不多
我国煤类齐全,从褐煤到无烟煤各个煤化阶段的煤都有赋存,能为各工业部门提供冶金、化工、气化、动力等各种用途的煤源。
但各煤类的数量不均衡,地区间的差别也很大。
在1996年末的10025亿吨保有储量中,各煤类的储量和所占比重,如表2.2.10所示。
表2.2.10各煤类的保有储量及所占比重(×108t)
通常将煤的基本用途划分为炼焦用煤和非炼焦用煤两大部分,前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25.4%,后者为72.9%。
由此看来,我国非炼焦用煤储量很丰富。
特别是其中的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及其未分类煤)所占比重较大,共有保有储量4262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42.5%,占全国非炼焦用煤的58.3%,资源十分丰富。
这三类煤的最大特点是灰分低、硫分低、可选性好,各主要矿区的原煤灰分一般均在15%以下,硫分小于1%。
其中,不粘煤的平均灰分为10.85%,硫分为0.75%;弱粘煤的平均灰分为10.11%,硫分为0.87%。
从总体上看,不粘煤和弱粘煤的煤质均好于全国其他各煤类。
例如,闻名中外的大同弱粘煤和新开发的陕北神府矿区和内蒙古西部东胜煤田中的不粘煤,灰分为5%~10%,硫分小于0.7%,被誉为天然精煤,是世界瞩目的绝好资源。
它不但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部分还可作气化原料煤。
其中部分弱粘煤还可作炼焦配煤。
所以说,我国的低变质烟煤数量大,煤质好,是煤炭资源中的一大优势。
无烟煤除作动力用煤外,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
我国无烟煤保有储量为1156亿吨,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11.5%。
主要分布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其次是河南和四川。
山西省的无烟煤,只有产于山西组中的灰分和硫分一般较低,而产于太原组中的则多为中高硫至特高硫煤;贵州省和四川省的无烟煤多属高硫至特高硫煤;河南省的无烟煤灰分、硫分均较低,但多属粉状构造煤,其应用范围较小。
虽然,我国宁夏汝箕沟的无烟煤,灰分、硫分都很低,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湖南湘中金竹山的无烟煤,灰分为3%~7.5%,硫分0.6%;宁夏碱沟山的无烟煤,灰分小于7%,硫分0.6%~2.9%,都是少有的优质无烟煤,但这些矿区规模不大,储量有限。
因此,我国优质无烟煤不多。
我国炼焦用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的保有储量为2549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25.4%,不仅比重不大,而且品种也不均衡。
其中气煤占炼焦用煤的40.6%,而肥煤、焦煤和瘦煤三个炼焦基础煤,分别仅占18.0%,23.5%和15.8%。
炼焦用煤的原煤灰分一般在20%以上,多属中灰煤,基本上没有低灰和特低灰煤,而且硫分偏高,约有20%以上的炼焦用煤硫分超过2%,而低硫高灰者,可选性一般较差。
华北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是炼焦用煤的主要含煤时代。
山西组煤的灰分、硫分相对较低,可选性较好,是我国目前炼焦用煤的主要煤源,但其结焦性一般不如太原组煤好;太原组煤属中—中高硫者居多,脱硫困难。
北方早、中侏罗世产有少量气煤,其灰分、硫分均较低,可选性也较好,但因粘结性差,很少能用于炼焦。
此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煤炭 资源 储量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