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docx
- 文档编号:778949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82KB
心理健康.docx
《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何谓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其中1、2、3、4、5项都是对心理方出的要求。
二、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三、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
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
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
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
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主要原因:
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美国生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
生气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分泌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
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什么职业的人生气最多?
)
俄罗斯的兹马诺夫斯基经长期研究列出一个健康公式:
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
因此,健康幸福快乐长寿,很重要的一条是及时调节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健康。
四、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怪戾的性格,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三毛自杀,强迫症患者)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问卷调查: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与——的关系。
”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
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做作业的工具、棍子与懒驴……(近半数学生对部分老师感到害怕,并非都是差生。
)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
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绩不良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的错误观念。
(逃课事件)
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他自己及其家人,而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可能是一大批或许多批学生。
美国全国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
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
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引起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病源。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这个“本”就是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师自己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此也是教师自己的事情。
在目前的压力状态下,教师要学会自我缓释,自我排解,自我放松,自我调节,悦纳职业,悦纳学生,悦纳自己,悦他人,悦纳生活,悦纳社会,微笑着面对一切。
想办法让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做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人民教师!
新乡市第32中学
2008年5月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你我都处于压力之下
1.生活就是压力
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但首先来源于这个时代,这个加速度的时代。
速度是这个时代的压力。
以前出门坐火车,现在短途坐汽车,长途坐飞机,可我们还是嫌慢,总寄希望于新的交通工具,以缩短坐车时间;电脑,告别了286,386,486,迎来了奔腾时代,可还是有些人手拿着鼠标,嘴里念叨着“快快快”;以前做饭,要用30分钟,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现在守着微波炉、电磁炉,可人们还是不断地在看表;前几天一个电视节目说,大学毕业生5年的增长速度,等同于美国等国家30-40年的速度。
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其身份就已从精英变成了大众。
我们用速度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赶时间成了这个时代的时尚生活方式,似乎不赶时间,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现代身份。
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压力:
30岁之前,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买房子、结婚、生孩子;40岁时,要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孩子学习要看出点眉目;50岁时,子女工作、事业、婚姻都要有点层次,自己的生活也要重新思考安排……总之一句话:
活着就有压力。
女性的压力就更大了。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比男性更大。
同样一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压力指数就会更高。
如离婚,男性承受的压力就相对小些;家人死亡,男士可能比较容易忘怀,女士却耿耿于怀,很难从悲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女性对自己同时完成多种不同角色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协助丈夫、教育孩子,在相夫教子的同时,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更有些人把女性比喻成“是一种愿意给自己加压的动物”:
头上新添了一根白发,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腰围长了一寸,体重加了一斤……这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一些女人带来了容颜不再、青春不再的压力。
当然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工作。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做为一名教师,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的更加迅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骤然增加的信息量,要面对过高的职业压力,要面对时常感到困惑的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面对紧张的工作时间,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数量,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种种责任。
如果这些压力是短期的,还可以缓解,可是教师的工作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
开学初抓的紧,不等于学期中间就可以松口气。
所以,一年四季、两个学期,大脑经常是处于紧张状态。
2.压力引发很多问题
长期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结果便是失眠、焦虑、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心慌、乱发脾气。
于是开始频繁的进出医院,今天拍片,明天心电、化验、按摩,甚至CT、核磁,最后医生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诊断意见,只是告诉你:
注意休息、别累、别生气!
要求倒是不高,可是,我们做得到么?
于是就又有了抑郁、倦怠、矛盾、困惑、彷徨,甚至麻木不仁,备感茫然无助(恶性循环)。
长期下去,终究会摧毁常人的心理防线,破坏完整的心理结构,动摇本来就脆弱的信念和意志,进而导致疲惫不堪、心灵扭曲,乃至精神崩溃……
所以,压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我们脆弱的内心。
世界卫生组织不是有一个令人震惊的预言吗——21世纪将是一个心理障碍的时代!
的确,加速度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越来越淡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挤的生存环境。
这些难以抗拒的外在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所有这些辐射性刺激的过量、突发性刺激的增多,都会加大个人的心理负荷。
正如尼采所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人活着真是太累了。
3.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可以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压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增加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心理辅导的个案,压力使人向命运投降,令人退缩,令人暴力,令人自杀。
更多的人则采取逃避现实的方式:
工作竞争太大,有压力,病退回家;街上建筑物太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招牌,太刺激,有压力,不上街;都市里噪音太多,汽车声、收音机、录音机、行人嘈杂,有压力,就哪也不去,躲在自己构建的王国里;有的人开始乞求神灵的保护,搞起“迷信”活动;有的人则开始酗酒,在酒的世界里,醉生梦死,就等哪一天两腿一伸,和现实说“拜拜”,来结束那毫无意义的一生。
那么,压力就真的那么可怕,一无是处吗?
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到底是好还是坏,要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而塞翁得马,又焉之非祸?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与祸是互相依附的,他们互相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圆形,福到尽头可能就是祸之开始,祸到尽头可能就是福之来临。
所以,压力有时也难以定性它的好坏。
你说压力一定是坏?
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串串压力组合而成的,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呼吸,是因为生理需要构成压力(你刻意憋气);
进食,是因为有压力,有饥饿的本能,身体需要营养,所以有了饥饿的压力,到时候你就主动去吃饭;男女相爱也是基于压力,从心理上讲,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而得之,乐不思蜀;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生理的要求就不用说了。
所以,是呼吸的压力使人呼吸,从而得到呼吸新鲜空气的趣味;是饮食的压力使人饮食,从而获得饮食的乐趣;是男女相爱的压力使人去追求爱的满足,从而使世人得以延续;宗教方面,也是由于追求解脱的压力,或是受到罪恶感的压力,才有那么多的人去信教。
可见,压力是有好处的。
不但是生活离不开压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一样离不开压力,世界上的一切发明,都是因为压力而来。
人先是发现某方面的问题——生活带来不便(压力)——发明家动脑筋,努力解决(压力)——压力解除。
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份压力,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消除了一份压力,世界上就增加了一项贡献给人类社会的发明。
疾病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SARS的传播,给医学研究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着手寻找病源,研制疫苗——新的药物出现——医家压力解除——世界上又多了一种治病的良药。
科技的发明是这样,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进展也是这样。
个人角度也是如此,“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
如果你能很好地运用压力,压力有时就变成了动力,能帮助你成功。
4.全面了解健康
说起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自觉地追求身体的健康。
这些年来气功热、健身热、健身器材热、养生补品热,可谓是一热未止,一热又来,而且是常热不衰。
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壮,使自己的免疫能力更加提高,但有些人对身体保健的认识还是有些偏差。
有一幅漫画,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的保健观念--一位中国的父亲,腰扎“神功元气袋”,嘴里含着鹿茸,一手拿着“三株口服液”,一手牵着小孩;小孩喝着“巨人脑黄金”,手里拿着“巨能钙”,父子俩坐在椅子上看老外。
一老外,背心、短裤,精神抖擞跑步,后面跟一小老外,背心、短裤,精神抖擞跑步。
这幅漫画入木三分,对中国人的身体保健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实际上,我们不但在身体保健方面发生了偏差,在精神保健方面也走入了误区。
本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人们是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健,但不知从什么时开始,在人们意识里,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追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有的人对身体的不适非常敏感,有点风吹草动就打针吃药,对心理问题却不够重视,讳疾忌医。
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那么多的压力,有那么多人心情抑郁苦闷,而长期的精神压抑,不是比发烧感冒更可怕吗?
可是又有多少人,主动向心理医生求助呢?
可见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显然还更没有“热”起来,还处于初春的萌芽状态。
实际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他们是互相影响的。
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因素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些心身疾病我们又叫它心理生理疾病,就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人体是心理和生理两大功能统一的完整的生命体。
机体是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外界和社会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
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
一般而言,健康,不仅是指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是指生理的、心理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整合的稳定,一些病因是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或者可以说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一些病理现象是生物性的,而它的发生却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
面对心理保健,首先我们的观念要转变。
在许多人眼里,心理健康好象只存在两种状态,那就是“正常人”和“不正常人”。
似乎除了那些正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外,任何人都是“正常人”,都不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不是白就是黑的二元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区。
5.情绪起伏亦属正常
有一位中学教师,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活泼可爱的儿子,事业有成的丈夫,以前,一提起这“爷俩”,她是满脸的骄傲和自豪。
可是前段时间,她却一脸愁容,说:
“不知为什么,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对我们娘俩发火,一会儿又亲热起来,反复无常,像个精神病。
”
一名28岁的年青女教师,因为失恋,再加上工作忙,逐渐出现失眠,白天打不起精神,讲课心不在焉,后来心情越来越抑郁,经常在夜间回忆起那份失落的爱。
郑老师是一位市级优秀教师,一年前因为给儿子买房结婚,经济负担加重,出现失眠、记忆力差、没有食欲,讲课时大脑反应迟钝,有几次无缘无故对同事、学生发脾气。
王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分到学校,由于工作出色,第三年就被聘为教研组长,但因缺乏工作经验,某一天的工作没有安排好,校长批评了几句,后来就不愿讲话,整天闷闷不乐,工作无精打采。
以上这几位情绪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工作或生活的事情没有处理好而引起的,都属于“间歇性心理异常”。
那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发生间歇性心理异常现象呢?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来看,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
如当人本身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这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去发泄(发脾气);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也会激起情绪的“抗议”;再有就是天气的影响,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都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生活的变故以及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给心理异常埋下“伏笔”。
所以,没必要把异常心理看成是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异常心理现象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新乡市第32中学
2008年11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时代的要求
2.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心理健康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倾情付出却常常不被理解
2.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教师群体之间的业绩竞争及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4.来自家庭和情感方面的压力
5.教师的工作性质相对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
6.角色冲突
7.由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带来的压力。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是: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言里把健康的内容扩展为四个方面: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没有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
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包括一般心理健康标准,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爱生、爱校、敬业、乐业,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2.具有健全的人格
性格开朗,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信心坚定,意志顽强,顺境不傲慢,逆境不悲观等。
3.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1)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
(2)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3)能客观地了解和理解别人,能够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4)与别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即尊重、理解、赞美、喜悦多于仇恨、怀疑、妒忌、厌恶等。
(5)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懂得与同事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能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随便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关系。
5.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特点富有创造性的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方法能很快接受等。
6.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反应适度,行为有序,安详稳妥地处理学校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冷静处理课堂环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
新乡市第32中学
2009年4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现代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
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
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学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
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甚至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
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现代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
换位思考认同法:
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
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
推移时间遗忘法:
有时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
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
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
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
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
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
例如,对待学历、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
需注意两点:
一是你的奋斗目标要合理;二是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众人面前理智法:
在众人面前最好多观察、思考,少盲目表现自己。
人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
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自己的形象而忧心忡忡。
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
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
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美好事物的想像、恐怖事件的回避(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
音乐与生理保健法:
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谩骂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愉快的心情。
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
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不容忽视。
自信自主激励法:
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
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始。
第一,要知道你所遇到的问题、压力和挫折别人同样也会遇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因此,别人能正视并勇敢面对的事,你如果想做,通过努力你也能做到。
就算你没有成功,至少可以一搏,以防后悔。
关键在于:
机会对人是均等的,只有在准备中等待机会,才能善于抓住机会。
所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第二,得与失贯穿于人一生之中循环往复,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如果你能把困难和压力视为成功的前兆,使逆境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将危机当作机遇的起点,那么,你就能积极看待人生的苦恼。
第三,你所承担的任务或你正在从事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是最重要的。
因此,千万不要与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对抗,而是尽力保持平静的心情。
新乡市第32中学
2009年10月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