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考点总结 宏观.docx
- 文档编号:7782021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45KB
西方经济学 考点总结 宏观.docx
《西方经济学 考点总结 宏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 考点总结 宏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考点总结宏观
经济政策含义和目标:
含义: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目标: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
在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价格稳定:
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他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平衡国际收支: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财政政策的定义,构成,工具
定义: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构成:
政府收入和支出
支出:
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
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
指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收入:
税收,公债。
税收:
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的特点: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分类:
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主要增值税)。
公债:
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的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自动地少下降一些。
在实行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
当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的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它福利费用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了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回收农产品,维持农民收入水平。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农产品收购,抛售农产品,限制价格上升,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从而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了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
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蒸发财政政策的则正确制定和实行。
可见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实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
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原有财政预算平衡思想主要是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两种)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的差别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
一般来讲,当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预算盈余大余实际预算盈余。
两者之间也会有相等的情况。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提出的作用:
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收入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一个较准确的依据。
2,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
1,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货币
2,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3,作为国家的银行。
(1)代理国库。
(2)提供政府所需资金。
(3)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4)执行货币政策。
(5)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债券的价格越高,意味着利息率越低;反之,债券的价格越低,意味着利息率越高。
这一反方向的关系适用于一切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已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工具:
1,再贴现利率政策。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这种政策效果相当有限,且是一个被动性政策,多被用于补充性政策。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以控制利率的政策行为。
它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因为运用它可以有更高的灵活性,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得到及时的修正。
3,法定准备金率
如果央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
但是这种办法一般比较少用,一旦使用,所有银行的行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
使用频繁会使得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无所适从。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
其他工具——道义劝告: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1,第一种理论认为,货币影响产出,并不是因为改变了利率就改变了投资的成本从而改变了投资的需求,而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
2,第二种理论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造成的较低利息所带来的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的上升,会使人们感觉更富有了,于是他们会消费得更多,从而使需求增加。
3,第三种理论认为,政府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银行要吸引企业借款,就会降低贷款利率,要购买国库券又会使国库券价格上升及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又会使股票和债券价格上升,这些都会使得企业投资增加。
4,第四种理论认为,再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
5,第五种理论注重可利用的信用规模,认为中央银行的行动可促使银行发放更多或更少的贷款。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面的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
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如果,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
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得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因而利率上升,并导致投资水平下降。
但是一般说来,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
政府对私人支出的挤占程度的取决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利率系数的大小。
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
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级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状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等于零。
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等于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但只是古典主义情况。
挤出效应是完全的,此时的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胀上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胀,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2,从货币市场的均衡的情况来看,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那么货币变动对于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的外部迟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
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因而,货币政策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间经济状况有可能发生与人们预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货币政策手段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因而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位的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通胀的原因(三个方面)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胀,其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这一理论出发点是:
MV=Py。
推导可得:
派=m^-y^+v^。
可见通胀的来源主要是三方面:
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增加。
2,需求拉动的通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3,成本推动的通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有一些学者认为,2,3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应当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胀。
于是出现了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2,3合并为总供给总需求来解释的方面)
4,结构性通胀理论把通胀的起因归结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拉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胀的经济效应:
1,通胀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胀对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不利。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在通胀中获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
其次,通胀对储蓄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限制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同样的打击。
再次,通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最后,补充两点:
一是许多居民同时因为通胀得益和受损。
第二,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
2,通胀的产出效应。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第二种情况:
成本推动的通胀会是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第三种情况:
超级通胀导致经济崩溃。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
答: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
若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以ΔC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ΔC/ΔY.
(2)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若以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以ΔS表示储蓄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ΔS/ΔY.
(3)由于整个社会的收入增量分为消费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
MPC+MPS=1
2、什么是LM曲线的三大曲线的三大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
LM曲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
LM曲线水平状态的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也成为“萧条区域”,如果利率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在不提高的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财政政策有效果。
LM曲线垂直状态的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为通胀区域,此时利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也无法降低利率,不能增加人们的投资需求,会完全挤占个人投资,因而财政政策无效,相法,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增加收入,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有效。
3、简述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答: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即挤出效应为1.也就是政府支出增加的量等于私人支出减少的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
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大于0而小于1,具体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大小。
利率上升的多,则挤出效应大;相反,利率上升的小,则挤出效应小。
一般而言,挤出效应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所以影响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因素就是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4、为什么说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答: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四个:
第一,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第二,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第三,税收效应。
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第四净出口效益。
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是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
因此净出口减少。
失业的社会经济损失有哪些?
失业的社会影响:
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稳定。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收到损害。
高失业率常与吸毒、高离婚率、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
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失业者个人则会失去信心,在情感上受严重打击。
失业的经济影响:
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则实际产出的GDP就会减少。
6、通货膨胀类型有哪些?
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1)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2)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3)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二)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分为1)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比例上升)。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
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为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升。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7、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和成本推出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
答:
1)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产出和价格水平是一起变动的,通货膨胀常常伴随有扩大的实际产出,只有在较少的一些场合中,通货膨胀的发生伴随着实际产出的收缩。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有三种情况1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导致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8、简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9、简析通货膨胀成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2)需求拉动又称超额需求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3)成本推动又称成本或供给通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4)结构性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5)通胀持续不断持续的趋势(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即工资,价格)
10、简述GDP的GNP的区别:
a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B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C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
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11、说明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并简析储蓄投资恒等式:
a支出法: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总卖价。
(经济社会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b收入法:
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c生产法:
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等式:
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储蓄量=一年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形式的正常运转.
12简述自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
a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b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水平。
及其手段的应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及紧缩性财政政策。
简述货币创造原理: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并指出货币创造成数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限制条件:
A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全部放贷出去B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简述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
a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c法定准备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简述经济周期的特征:
主要两个分为阶段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衰退的特征1通常消费购买急剧下降2劳动的需求下降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扩张阶段和衰退相反
为什么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越敏感,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投资需求利率系数d越大,投资对于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即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引起的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1什么是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有哪些动机?
答: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身边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包括:
(1)交易动机。
又称交易需求是指企业和个人出于正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2)预防性动机。
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为应付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
(3)投机动机。
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投机利益而手中持有货币的愿望。
2.简述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答: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
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形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主要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引起,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指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
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通过利润加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而造成产品价格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它是从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动来分析通货膨胀原因的。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那些?
答: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金融的三大货币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两类:
一类是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为了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另一类是被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可以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反之,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需要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可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集中存款准备金和调整存款准备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程度。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从而缩小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货币供给量,利率随之上升,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随之下降。
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当货币流通量不足时,中央银行就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经济学 考点总结 宏观 考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