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技术转移.docx
- 文档编号:777294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30KB
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技术转移.docx
《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技术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技术转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技术转移
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华技术转移
内容提要:
日本技术输出的重点正在向电子产品转移,但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以机械产品为主。
而这恰恰符合目前中国技术引进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对华技术转移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其中存在着层次较低、转移方式不利于中国学习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重视逆差产品技术引进、在容易实现合作的领域加快技术合作、在日本投资建厂学习技术、利用技术转移机构和国际产业雁阵转移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等战略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
日本对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分析战略对策
所谓技术转移,不仅指技术知识以及随同技术一起转移的机器设备的移动,还包括技术在新的环境中被获得、吸收和掌握,并根据本土资源禀赋集成的有机统一过程。
一、日本的技术转移
二战后,日本在军事工业基础上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出口商品也以重化工业产品为主。
20世纪60年代,重化工业品所占比重增至62%,70年代更增至79.4%,其中机械类
产品占46.3%,形成了以机械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出口结构。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将出口重点放在低耗能、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上,钢铁等高能耗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而技术密集的电子机械类产品的出口迅速上升,其1970〜1980年间对出口的贡献度为74.0%。
第二次石油危机迫使日本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1978〜1984年间,日本机电
产品出口迅速增长,以办公设备、通讯设备、录像机、半导体器件等为代表的通讯电子产品,在此期间出口额增长了6倍,所占比重也由14%上升为63%。
90年代以后,机电与电子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进入21世纪,日本加大了电子、精密机械的出口。
虽然日本的出口结构正在向着电子、智能等领域发展,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以机械产品为主。
日本的出口产品以生产资料为主,其比重高达80%,而且日本是许多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供应国,如发电用的锅炉、汽车车体用的钢材、电气系统、液晶显示屏、电子设备广泛使用的芯片、各种制造装置和机械等。
此外,日本的出口还集中于集成产品,这是因为日本企业擅长利用不同技术的融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虽然日本制造的产品如照相机、电视机、汽车等已经控制了全球市场,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原创技术和基本专利还得长期依靠欧美,日本只是对专利的消化创新很有成效。
二战后日本依靠引进欧美专利
迅速崛起,专利消化创新在80年代迅速攀升,也因此抢占了很多世界市场份额。
在引进消化技术的同时,日本也通过产品出口进行技术转移,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
二、日本对华技术转移
(一)日本对华技术转移概况
1、中日技术贸易呈增长态势。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1991年至2005年初,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的合同数共计12452项,占同期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的19.62%;合同总金额高达301.76亿美元,占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17.75%。
其中,仅2004年,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合同数就达2219项,合同金额达29.38亿美元,其中技术费为19.56亿美元,所占比重达到66.59%。
这说明中国不仅重视产品的进口,更重视技术的引进。
虽然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对华技术转移增幅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大势所趋,从2003年起日本就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国。
从日本方面来看,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03年日本技术输出额达到14388亿日元,是1995年5668亿日元的近3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技术输出国。
尽管在日本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和“产业空洞化”的议论,但日本
对中国的技术输出仍呈加速之势。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出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开拓中国市场的需要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的企业仍在增加,1995〜2000年,中国大陆在日本技术输出总额中的比重由3.2%上升到5%,超过了韩国的3.4%,在日本对亚洲的技术输出总额中占18%。
2、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中地位突出
1991〜2004年,虽然受外界因素影响,中国自日本的技术引进合同数与合同金额时有波动,但是总体仍表现为曲折上升的趋势。
合同数从1991年的63项上升至2004年的2219项,年均增长率达到31.52%,均高于同期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的增长率。
尤其在2004年,中国自日本的技术引进合同数达到14年来的最高水平,首次超过2000项,同比增长了35.56%。
而合同金额也从1991年的2.69亿美元上升至2004年的29.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19%。
中国从日本的技术引进合同数与合同金额所占比重虽然各年有所差异,但大部分年份都在20%上下波动。
而且,多年来,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中的地位突出,不论是按合同数还是按合同金额排名,日本都名列前茅。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统计数据,从合同数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始终位列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的前三名,其中有八年位列榜首;从合同金额来看,除1991年和1999年外,其他年份都位列前三名。
从14年来的合同总数与合同总金额来看,日本也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而且,2003年与2004年,不论是按合同数还是按合同金额排名,日本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国中均连续位列榜首。
3、日本对华技术转移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理应在技术贸易中大有作为,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中日之间的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世界比较来看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引进日本技术的全部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居第一位,占45.4%,以下依次为加拿大(8.6%)、英国(6.2%)、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并列第四(分别占5%)。
从行业看,日本汽车工业技术的输出最多,占整个技术输出的55%,电子、通信设备技术占19%,电工设备(含家用电器)技术占5.8%。
虽然中国大陆在引进日本电子、通信技术的国家和地区排行中仅次于台湾地区居第二位,为205亿日元,但引进的汽车技术并不多,引进金额排在了美国、英国、泰国、中国台湾、韩国、印度之后。
(二)日本对华技术转移分析
1、技术转移质性分析
(1)技术专利。
在日本技术输出合同中,平均包括专利的占43.5%,只含专利的占20.6%。
对中国的技术输出中,含专利的合同数占40%,高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
中国台湾,与韩国接近,但低于发达国家。
其中,有线无线通信设备产品类中75%含有技术专利,其他分别为医药71.4%、化学56.7%、机械42.9%、电气42.8%、有色金属15%。
其中,所含专利项数达到2〜10项的合同数所占比重
接近一半,为42.9%,含1项的占19.8%,含11〜50项的占17.5%、含51〜100项的占9.5%、含100项以上的占10.3%。
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技术输出更多是在有资本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比例较高且合同60%的专利使用费率都在5%以下。
从行业来看,采取收取专利使用费方式的技术转移合同中,比例较高的是通信设备为71.4%,电视机和音响设备达60%、金属制品达58.3%、发电机械达55.2%、家用电器照明设备达55%。
(4)技术转移收费幅度。
专利使用费额度是指专利使用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或者按件征收的额度。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收取的专利使用费为2%〜5%的项目所占比率为43.3%,2%以下的占12%,8%以上的仅为6%。
此外,以单价计费的为22.3%,以时间计费的只有3.9%。
在日本所收取专利使用费的金额比例为5%以内的合同中,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合作占61.9%,泰国为88.9%,中国台湾为59.4%,韩国为43.4%。
而从行业来看,日本收取专利使用费比例在5%以
内的对华技术转移合同中,机械为59.7%,金属为56%,化学为52.7%;而收取比例在5%以上的合同中,金属为28%,
化学为25%。
此外,以单价计费的技术转移合同中,电气行
业达28.3%为最高,这也是日本在中国设厂较多的行业,可见日本在对中国转让技术时非常在意技术秘密被泄露的风险。
而且,随着日本企业知识产权职务发明制度的建设,以及有关技术和经营秘密的刑事、民事处罚条款的修订,日本企业对技术秘密的保护制度将越来越严格。
3、技术转移形态分析。
一般而言,技术转移是以高技术含量产品进出口为表征形态的。
日本媒体一直声称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媒体也说对日贸易逆差,那么到底是哪方存在逆差呢?
10
中国学者张建政运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标(relativetradeadvantage)对1992〜2003年中日贸易中50种高科技密集商品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高科技密集商品贸易方面与日本的差距很大,中国优势商品比日本少种,但差距正在缩小。
近年来,中日贸易的主导产品由原材料、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向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转移,中日贸易结构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移。
而且,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主要流向机电行业,越来越多的日本电器、机械设备生产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从日本采购零部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产品返销日本。
这种特点决定了机电产品成为中日两国向对方出口最多的商品,机电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日贸易的主流,因此机电产品贸易逆差的拉动率高达120%,成为中日贸易逆差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中间产品领域,中国珠江三角洲等地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已经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是出口日本的主力军之一。
但这些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三资”企业较多,这就意味着,高技术密集比较优势增强的中国商品中,“三资”企业出口的商品占主要部分,即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直接投资的贡献。
虽然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迫使日本转向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领域,但在高水平的产品上,日本依然保持着对中国的优势。
对此,中日双方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汽车、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零部件的制造水平离日本还有20年的差距,并将长期处于依赖日本的状况。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形势下的战略性应对
就中日贸易结构总体而言,日本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而中国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两国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而在高技术密集产业中,与日本相比,中国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
随着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发达国家的对华产业转移,中国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上
升之势,但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国高科技密集产业的实力,提升比较优势。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与发展。
因此,除了需要统筹规划、进一步放开市场、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奖惩机制等措施外,笔者认为中国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重视逆差产品的技术引进目前中国的逆差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领域,如半导体、汽车、机械设备、核心零部件等,这些都不是中国技术引进最多的领域。
中国技术引进的技术结构与机电贸易的逆差结构没有正相关关系。
据中国商务部科技司的统计,在中国2002年引进的技术中,一般机械所占比重不到2%,汽车行
业(包括设备)也仅3%左右。
中国的综合家电企业与日本、韩国综合家电企业的一个区别是,生产空调机却不生产压缩机,生产电视机却不生产显示器元件。
可以说,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或向国内合资企业购买是逆差产品技术引进不够的一个原因。
以总体技术水平来衡量,目前中国仍属于后发国家,未来仍需借助技术引进的力量来实现技术跨越,技术引进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日本是通过技术引进发展经济并实现技术跨越的典型国家之一,在法律制度、引进策略、引进方式等许多方面,尤其在逆差产品的技术引进、消化、改进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
因此,中国需同日本在这些方面加强交流,学习其成功经验,推动中国相关工作的开展。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从日本引进技术仍然是提高中国工业制造水平和工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鼓励日本企业向中国转让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扫清现存的障碍,理顺机制,创造良好的引进、消化吸收的环境,其中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利益补偿机制、利用政府采购法中的国货政策促进中国企业引进、消化和创新技术等。
(二)在容易实现合作的领域加快技术引进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4%,但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
31%、30%、27%、25%和40%。
与国外相比,中国火电供电煤耗高达23%,吨钢可比能耗高达21%,水泥综合能耗高达25%。
数字表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发
达国家低近十个百分点。
严重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困境,而且经济奇迹背后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而2003年环境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15%,几乎增长了一
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每百万美
元GDP能耗的国际比较中,中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
日本是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一美元GDP所消
耗的能源只有美国的37%。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新能源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发电的专利主要由日本厂家掌握。
到2005年底,日本累计安装使用的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42万千瓦,占世界市场的44%。
作为一个资源缺乏型的国家,日本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能源节约型和环
境保护型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能源、环境、农业是基础性行业,也是非直接竞争行业,这些领域的技术共享,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仅对中国有直接利益,对世界、对日本都会间接带来利益。
发展能源、环境、农业技术转移与合作,不会妨碍日本的国家利益。
现在很多日本公司正在进军中国节能和新能源市场,中日节能合作和新能源开发前景广阔。
由中日两国四家能源企业合作组建的滨海中日能源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成立,这是中日两国合作组建的首家节能公司。
该公司将采用先进而适用的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区域能耗水平,为滨海新区建成资源节约型、生态宜居型城区贡
献力量。
2006年10月25日,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同中国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支援一项利用排放权交易在中国推广节能型家电的项目。
随后,三洋电机公司和神户制钢公司在空调用电气式水冷螺杆冷冻机方面与中国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
2006年日本九州电力公司也开始在上海做前期调查工作,为进军中国企业节能市场做准备。
(三)利用日本技术转移机构引进技术
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是一个中介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发掘(承接)来自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并将实施权转让给企业,然后将转让费的一部分作为收益返还给大学、研究机构(发明者)。
在技术转移系统中,TLO始终起着中转枢纽的作用。
发明者提交研究成果后,TLO就会对其技术特征、市场化前景及其成果转化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如果评估确认研究成果技术转移能够获得收益的话,TLO就会出面负责成果的
价值评估、专利申请等工作。
在相关法规的授权下,TLO享
有专利申请优先、申请费用减免等诸多权利,通过TLO实施
技术转移可以减少专利申请等待时间,节约专利申请费用。
在申请专利的同时,经过发明者的同意,TLO负责联系购买
企业并进行技术转让。
通过TLO进行技术转让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因此风险基金一般都对该投资领域抱有浓
厚的兴趣
日本在TLO的支持下,已经有超过2900件专利申请获得批准,TLO已经成为日本技术中介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中国也可以尝试直接联系日本TLO,争取从源头上引
进日本技术,享受到日本技术进步的成果。
(四)在日投资建厂学习技术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不平衡,日本国内产业出现了“空洞化”趋势,订单流失,经济低迷,就业机会减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政府从1995年开始实施引进外资的特殊政策,包括对外资企业给予税收特惠、实施债务担保、对中小型外资企业给予保险特惠、由政策银行提供低利融资以及由公益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国际交流服务等。
比较典型的是力争“建立国际经济交流特区”的新?
紫亍?
当地政府把向中国企业介绍本地企业的优秀技术作为第一步,通过将县内企业的优秀技术与中国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起来,吸引中国企业前来投资。
该县比较优秀的技术主要集中在机床、食品加工机械、机械基础零部件等领域。
考虑到全方位的引资工作可能效果不明显,新?
紫卣?
府计划先
将具有独特技术的基础零部件企业(例如模具)介绍给中国,以激发中国企业投资新?
紫氐幕?
极性。
模具等基础零部件本来就是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产品,也是设计、制造技术差距很大的产品,对日本的进口依赖很大。
这种通过资本输出获取技术的方式,对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将是有力的推动。
随着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与日本在技术贸易领域的合作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以往中国单方面需要日本技术的局面开始扭转,日本在许多行业也开始引进来自中国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双方合作的领域有了新发展。
2004年首次召开的中日技术展示暨洽谈会,共安排了450多场对口洽谈,达成协议金额2亿多美元。
其中,中国的中航一集团、珠海东信公司、厦华电子集团、中电照明公司等都与日本企业达成了较大金额的协议。
因此,未来仍需采取措施,帮助中国企业开拓日本市场,促进对日本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技术贸易领域的合作。
(五)利用国际产业的雁阵转移,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目前中国高技术密集商品比较优势有所增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业、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业、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业等。
这些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三资”企业多,并且其产品出口占主要部分,即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直接投资的贡献。
虽然发达国家主要将制造业、服务业等成熟产业逐步向中国转移,但由于国际资本竞争的加剧,也会将一些高科技密集的产业向中国转移。
尽管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掌握,但确实给中国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
因此,中国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增加研发经费,引进先进技术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中国企业要抓住国际产业雁阵转移的契机,与国际产业接轨。
通过与跨国公司相互合作与竞争,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快速引进和吸引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提升产品档次;利用国际产业链,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站稳脚跟后向高层次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国际市场延伸,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品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90 年代 以来 日本 对华 技术 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