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docx
- 文档编号:776834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1.41KB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docx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三
2019-2020年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题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徒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
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
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
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上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海上道四条,汉族及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其重要的开拓者。
B.“青海道”“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和“回纥道”,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
C.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不能否定我国古代北方和两北游牧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原王朝的长期经营和有效治理。
D.丝绸之路联结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内地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多元统一体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D.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贸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产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郭齐勇
熊十力的一生与世俗浮浅习气决绝,鄙弃随波逐流、追慕声誉、震慑于权威的奴才性格。
他说: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
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
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
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
”这表达了熊十力的自立之道。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先生作为民族的哲人,虽生活穷困,却凭着他对国家、民族、人民和传统文化执着的爱,发愤忘食,努力著述、讲学。
此时的熊十力潜心从事哲学研究,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老来颠沛,愈加贫困,勉力握笔,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
在流亡困厄之中,他仍神游玄圃,对于哲学创作,情有独钟。
他确乎做到了“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
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熊十力虽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在抗战年代,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写作了大量书札短论外,最主要的是拿出了两部巨著: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这是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结晶。
熊十力一生有一个难圆之梦,就是由他自己来主持一个哲学研究所,可惜好梦难圆,原因在于经费问题无从着落。
然而,国民党最高当局的资助,被熊十力拒绝了。
就在1946年这一年中,熊十力曾两次退回蒋介石资助他办哲学研究所的经费。
一次发生在是年春,熊十力从后方回到湖北,住在汉口亲戚家。
蒋介石曾令陶希圣打电话给时任湖北省主席的万耀煌,让他送一百万元给熊十力办研究所。
万耀煌派人给熊送去,熊当场退掉。
来人说如不收下,回去不好交差。
熊说,这不关你们的事,我熊某对抗战既无寸功,愧不敢当。
这年6月,徐复观将熊十力的《读经示要》呈送蒋介石,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先生办哲学研究所。
熊十力再次拒绝。
他给徐复观写信“吾生已六十有二,虽不敢曰甚高年,而数目则已不可不谓之大,不能不自爱护也。
何敬之先生款,既不办研所,自须璧还,否则将成笑话也……如今士类,知识品节两不败者无几。
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奉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
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
我所欲为,不必由当局以财力扶持。
但勿干涉,即是消极扶持。
”
这一封信最清楚不过地表明熊十力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名誉、自尊和学术生命,保持气节操守,坚持独立人格。
虽然他非常想办哲学研究所,但因是政府最高当局资助,他宁可不办,也不能拿这笔钱。
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最后由徐复观把这笔钱转赠了他处。
相关链接:
(1)熊十力:
著名哲学家,信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在哲学家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海内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蔡元培称熊氏乃两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马一浮先生更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道生、玄奘、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
《熊十力:
一头特立独行的熊》
(2)说到著述,熊十力既不是同代学人中笔耕最勤的,也不是著书最多的,但如果说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则又非《新唯识论》莫属。
其第一稿撰写于学佛期间,此后,1923.1926.至1928年已经有4稿写出,经过1930稿直到1932年,才形成文言文本的定本;又经过12年的磨砺,到1944年方形成语体文本的定本。
说到用心,在撰写《新唯识论》时,他曾为自己题一幅联:
“道之将丧也,文不在兹乎?
”,由此可见其人的自负与担当;说到心不旁骛,他在北大任教的数十年中,每周只上两节课,且只在家里上,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可见其用心之专与用力之勤。
(丁为祥《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熊十力认为做学问就不能考虑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只有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才能忘其苦而知其乐。
B.熊十力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在流亡困厄之中仍能神游玄圃,并且对哲学创作情有独钟。
C.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导致熊十力长年居无定所,饱受贫困、病痛的折磨,但他仍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D.蒋介石曾经下令何应钦拨款法币两百万元资助熊十力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十力坚决拒绝,并给徐复观写信解释自己不接受的理由。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本开头引述熊十力自立的一段话,既照应了题目中的“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又引出了对熊十力一生艰难生活的叙述。
B.熊十力年老的时候居住在重庆北碚穷乡破庙中潜心研究哲学,即使贫困仍竭尽全力阐释、发挥中国哲学精义。
C.熊十力在抗战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新唯识论》和《读经示要》两部巨著,他的《读经示要》后来还被徐复观呈送蒋介石。
D.熊十力一直想建立一个由自己主持的哲学研究所,但又拒绝了蒋介石的资助,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抗战没有功劳,于是拒绝了。
E.熊十力著作丰厚,在同时代学人中论笔耕勤奋、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心无旁骛,恐怕无人能够超出他。
6.熊十力是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文中熊十力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
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
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
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
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
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
”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
“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
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
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
“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
女人没回答我
,自顾自地说:
“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
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
“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
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
“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
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
“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
母亲说:
“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
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
狗儿知道吗?
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
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额,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C.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小男孩。
D“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的母子。
文章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5分)
9.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自身对其含意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广,字广大,吉水人。
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
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
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
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中。
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
后以太子薨,不果。
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
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
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广,其次子也。
建文二年,廷试。
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
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
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
迁右春坊右庶子。
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
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
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
过山川厄塞,立马议论,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
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帝顾劳良苦。
广善书,每勒石,皆命书之。
十二年再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讲经史。
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
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
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
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许。
广性缜密。
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
时人以方汉胡广。
然颇能持大体。
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
对曰:
“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帝纳其言。
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
赠礼部尚书,谥文穆。
文臣得谥,自广始。
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
仁宗立,加赠广少师。
(节选自《明史•胡广传》)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祺走谒帅谒:
阻止
B.后以太子薨,不果果:
有结果
C.十二年再北征再:
第二次
D.广言其不可,遂不许许:
允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广多有进谏,深受器重。
他与杨荣、金幼孜追随皇帝北征,多次与皇帝商讨议论,有时他走的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
B.胡广擅长书法,精通经史。
每有刻碑的事,皇上都命他书写,皇长孙追随皇帝北征时,胡广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
C.胡广为人谨慎,做事周密。
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朝廷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被比作汉代的胡广。
D.胡广关心百姓,坚持原则。
做地方官时,断平冤案,修水利;奔完丧后,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如实回答地方官的作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
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2)对曰:
“安,但郡县穷治建文
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帝纳其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拂西风②,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
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
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
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名动万里呼韩⑤。
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
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
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
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
璟的生辰。
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
②旆:
古代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毓,此泛指旌旗。
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
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
处囊中”之典。
⑤呼韩,即汉呼
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
⑥寄梅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句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
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文章……何难”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
“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可看出史达祖准备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
E.“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15.作者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男子曾经海誓山盟,如今却违背誓言的句子是:
“,。
”
(2)范仲淹认为如果是霪雨连月,登上岳阳楼“,”的感受,满眼里也全萧条,真真让人悲伤到极点。
(3)正如韩愈《师说》中“”一句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究的部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从师”。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这种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作为监管部门,保监局和市场监管局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站出来,为消费者撑腰。
②在德国大众公司遭“排放门”重创后,近日德国汽车司机协会反戈一击,公布了一
项最新测试结果:
日美韩等多国也有诸多汽车品牌涉嫌排放造假。
③圣诞节袭击案后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六成民众支持“在公共空间安装更多的监控摄像头”,而此前的多次调查中,许多人对此是不赞一词。
④东方网12月7日报道,由原班人马出演、耗资巨大的《流星花园2》已经在台湾播出,糟糕的剧情使该剧收视率一泻千里、越播越低。
⑤艺术作品人云亦云的空白部分,其实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召唤着读者去主动地参与,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保护快速增长的中国海外利益,以及大量的中国企业的财产与人员的生命安全,能否围绕“一带一路”构建新的国际安全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B.南宁市邕宁区扶贫技术局负责人杨素琴介绍,通过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屯了村实现脱贫111户,贫困发生率约为2.92%左右,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C.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7年的突破路径已然明晰: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与需求。
D.“罗尔事件”虽暂告段落,相同的剧情却或许还会上演,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道关于慈善的新考题:
完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如何安放好公众的爱心?
19.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网络直播一方面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线,而即时通讯的功能,以弹幕相互吐槽的方式,
弥补了不少人在现实社交网络的缺憾。
另一方面,它也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现才华、打动人心的机会。
②,网络直播是移动互联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③,对网络直播而言,最大的挑战,④如何寻找到新的“爆点”,⑤告别无序和野蛮生长,⑥人们都将深受其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也
可以说
然而
并非
而是
否则
B
同时
因此
当然
不仅要
而且要
甚至
C
并能
总之
同时
不是
更是
不然
D
将
当然
相应的
既要
也要
导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模拟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