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765149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77KB
公考资料.docx
《公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考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考资料
华图教育集团申论真题解析类教研文章写作规定
一、目的与范围
为了更好地规范申论教研文章写作,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有价值高水准的参考文章,特制定本规定。
本标准规定了申论教研文章真题解析类教研文章的写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华图教育集团申论研究院审核教研文章任务要求。
二、申论热点预测类教研文章的写作要求
为了满足市场宣传及教研教学任务要求,申论真题解析类教研文章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分别是:
真题案例、答题思路、参考答案、赋分说明。
1、真题案例
将真题原文录入,注明出处。
2、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部分重点介绍该题的题型归属、解题方法、重点难点、注意事项等。
除去以上内容,答题思路部分还可以做题目对比分析,将此题与其他题目进行同异对比等。
3、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部分需要给出详细的作答。
可以给出一份优质的答案,亦可以另外附上多份劣质答案作为对比参考。
4、赋分说明
根据题目要求和参考答案,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赋分说明。
例如:
2011国考省部级第一题真题解析
华图教育集团韩敏
【真题案例】2011国考省部级第一题。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
“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
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10分)
要求:
简明、完整。
不超过200字。
【答题思路】
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目。
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对话语本身进行正确地认知,然后把这句话放在资料给定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整个题目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具体的过程。
作答该题,第一我们要将此话合理分层,既要阐明何谓三善,也要阐明这个被几千年历史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的作用。
在作答该题时也应该阐明“三善”的原因。
注意“善”在这里不是擅长、喜欢的意思,而是有经常、容易、过多的意思。
黄河这个客观规律是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它造成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正面的,冲击平原,孕育文化;一是负面的,淤泥积高,洪水泛滥。
第二,我们要将此话放归到给定资料4。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太高”是不正确的观点和做法。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黄河的客观规律,尊重这个基本事实,并且树立正确的治黄观念,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同2011国考地市级第一大题第二小题对比来看,同样是词句理解题目,但是该题的要求是“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而地市级要求是“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因此这道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引申,尤其是对于黄河治理与开发问题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三善”分别是指黄河具有多淤积、常决口、易迁徙的客观规律。
(1分)这是由气候、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历史原因综合决定的。
(1分)
2、这种规律的作用使得黄河一方面冲刷平原,孕育出了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洪涝灾难。
(2分)
3、以固堤为主的治黄手段没有认清黄河自身规律,维持黄河健康标准口号脱离实际,易致灾害发生。
(2分)
4、治黄要坚持科学治理,发挥能动性,加快水库建设。
(4分)(170字)
【赋分说明】
阐明何为“三善”给1分,没有对“三善”内涵进行阐释扣1分。
对“三善”产生的原因进行说明给1分,没有说明扣1分。
三善作用2分,一个方面1分,少写一点扣1分,没有作用扣2分。
写到之前治黄的观念手段错误或易带来的危害给2分,不写不给分。
第四点4分。
谈到“科学治理”给1分,“发挥能动性”给3分,采用“建设水库手段”解决黄河问题给1分。
2011国考省部级第三题真题解析
华图教育集团韩敏
【真题案例】2011国考省部级第三题。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
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
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答题思路】
这道题是国考出现的一个新题型,需要引起考生们的高度注意。
以宣传手册为载体,将整篇申论资料进行合理归纳编排、分析综合。
首先,明确作答形式。
宣传手册的四个部分已经给定,即宣传手册的章名已定,但是需要我们分节进行填充。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需要,“切合主题”,列出纲目,概括内容,分条作答,实质上还是概括题的答题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节名需要考生自拟,注意名称的规范与美观。
其次,明确宣传手册的要求,确定作答的风格。
宣传手册是用来普及知识、激励行动的。
所以在作答的时候既要有全面客观的知识点介绍,又要有概括抽象的理论说明,尽量做到虚实结合。
再次,分析章目要求,确定作答内容。
第一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对黄河进行基本介绍;第二章“黄河与中华文明”,需要谈及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即它在中华文明的发源、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谈黄河与中华文明时,可以按历史跨度进行分类,也可以用政治、文化、艺术等进行分类;第三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根据材料谈到了历史上对于黄河的治理,和现当代对于黄河的治理开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进行呈现;第四章“黄河精神万古传”,需要考生对黄河精神进行概括,并对青少年如何秉承黄河精神进行指导,以体现宣传手册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有两个重点,第一是内容全面,第二是形式、语言等符合宣传手册要求。
【参考答案】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
1、黄河之地理风貌:
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及黄河流经区域情况;主要干支流、湖泊、峡谷等情况。
(1分)
2、黄河之自然风光:
介绍黄河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色、旅游景点等。
(1分)
3、黄河之桀骜风骨:
介绍黄河发展规律,阐明黄河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1分)
二、黄河与中华文明
1、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发源:
重点介绍文字与王权。
(1分)
2、黄河与中华文明的融合:
重点介绍历史人物与文化典故。
(1分)
3、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重点介绍黄河流域物质进步,艺术文化等。
(1分)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历史之鉴:
重点介绍历史上治黄经验及教训(2分)
2、当代之任:
重点介绍治黄观念及治黄方法(2分)
四、黄河精神万古传
1、黄河精神的内涵:
界定黄河精神的本质,重点介绍包容、博大、奋进、勇敢、团结等优秀品质。
(2分)
2、黄河精神的意义:
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国家的积极意义。
(2分)
3、黄河精神的传承:
强调黄河精神的重要性,号召青少年认真学习,积极实践。
(2分)(379字)
【赋分说明】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章共3分,提到“地理”、“自然景观”、“规律”三个关键词给三分,缺一词扣1分。
允许同意表达。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章共3分,提到“文字、王权”或“政治”给1分,提到“历史人物”给1分,提到“艺术”给1分。
可以按照参考答案分类,也可以按照政治、文化、艺术分类,分类形式不限,按关键词给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章共4分。
提到“经验”给1分,“教训”给1分,“治黄观念”1分,“治黄方法”1分。
“黄河精神万古传”能够充分体现黄河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因此是宣传手册的重点部分,共6分。
关键词3个,每个2分,分别是“内涵”、“意义”、“传承”,或表达为什么是黄河精神给2分,黄河精神的积极作用给2分,怎样弘扬黄河精神给2分。
整体表达流畅,体例清晰,语言规范给4分表达分。
表达粗糙,体例混乱,语言口语化或繁琐扣4分表达分。
2011国考省部级第三题真题解析
华图教育集团韩敏
【真题案例】2011国考地市级第四题。
四、“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
“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
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答题思路】
201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考试给定资料一共有七篇,前六则材料都是在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给定资料7谈论的内容是与前面六个段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乡村伦理问题。
这就预示这写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六个材料无关。
题目要求“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可以看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
“思考”这个词体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动脑子来写文章,“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则使得那些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考生有发挥的余地,体现出了国家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背景,越来越注重考生对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能力的考察。
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考生不要千篇一律的抄材料,不仅可以避免雷同卷,还可以给考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广阔舞台。
知识分子谈到的失根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各种人群而言心理上的失根只是种现象,考生需要进一步挖掘这种失根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发展乡村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1】
我们真的“失根”了吗?
当前,在全国急速推行城镇化,全民族由农牧文明向城市工商文明急剧转型的进程中,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变成了“市民”。
他们有形或无形的“家”都留在乡村,但生计或梦想却在城市。
对于乡村孩子,家乡不再是令人愉悦的乐园,他们企盼城里人的“富有”和“流行”生活。
农民工,留乡务农会被耻笑为“土包子”,进程打工又很难熟稔城里人的心思和仪规。
农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总想“又回到遥远的故乡”,但哀叹不能“又”回去了!
有论者把这种乡土本有的文化习俗失效而又未能养成新习俗的状态称之为“失根”状态。
何种意义上“失根”?
我们真的“失根”了吗?
我们将对此做出否定回答。
论者指出的“失根”表现之一是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日渐解体,以及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也在消逝。
这是对“根”的错误理解。
对广大乡民来说,生存和发展的不屈意志才是真正的“根”,传统民俗只是旧日陈迹,家族或邻里表面的亲密与和睦也只不过是千百年来共同卑屈处境下的相互同情和有限互助。
传统习俗和公共生活形式的消失是为了完成向更高层次的蜕变。
家族邻里间模糊而不稳定之亲密关系的解体,更是有利于形成个人责任感、使信守合约和法律关系等现代社会准则深入乡间。
在个人权利关系分明的基础上形成的邻里亲情将成为更加稳固和牢靠的乡里之“根”。
论者又说:
“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
”他们由此批评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消费文化主宰了农村社会的意识形态,并扬言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
这种说法颓丧而无责任感。
法治和经济建设是我们国家的当前和长期的治国和强国大计。
传统乡间伦理于村民和国家有多大裨益,我们尚无定论。
但它们的解体确是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新道德,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方式进入村民的大好机会,“难”不应成为借口。
农民之所以对金钱、利益和消费的过分执着的部分原因诚然是旧日伦理文化失效的结果。
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其他两个方面。
一是能引导形成村民的权利意识,二是形成发展经济的强大合力。
权利意识,法治观念和经济建设才是最根本的“根”。
“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论者的第三个观点是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过于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无论是乡土文化还是城市文化,都不是“根”,而只是供人汲取的营养。
权利保障和经济基础才是根本,乡村文化不过是一定历史时期里政治、经济社会和娱乐生活习俗的自然积淀。
总的说来,乡村文化习俗的没落是民族国家发展模式巨大转型的暂时现象。
这个过程中一些乡民的无所归依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失落感在所难免。
经济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构建才是我们个人和国家全面发展的真正“根脉”。
在此意义上,我们没有“失根”。
而恰恰守住了根——发展之根。
这是我们促进乡村文化和教育转型,以及完善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引。
【说明】
整篇作文的立意偏颇,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的思想内涵,未对“失根”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理解。
“失根”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乡村文化的不足。
整篇论文没有谈及农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等内容,因此只能归为四类文。
【参考答案2】
农村“失根”的背后
当前,在全国急速推行城镇化,全民族由农牧文明向城市工商文明急剧转型的进程中,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变成了“市民”。
他们有形或无形的“家”都留在乡村,但生计或梦想却在城市。
对于乡村孩子,家乡不再是令人愉悦的乐园,他们企盼城里人的“富有”和“流行”生活。
农民工,留乡务农会被耻笑为“土包子”,进程打工又很难熟稔城里人的心思和仪规。
农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总想“又回到遥远的故乡”,但哀叹不能“又”回去了!
造成农村失根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消失。
在经历十年浩劫的破坏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后,传统的乡村文化已经被边缘化。
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等传统文化已经被麻将、电视、网络等现代文明取代。
这些现代文明在形式上取代了传统文化,但是却没有起到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
民间节日、宗教仪式等是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的。
很多戏曲都包含了孝敬老人,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等优良朴素的价值观。
而现在的电视和网络中却天天播着各种致富经、商品广告,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
现代文明消解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却没有给农村和农民指出一条新路。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价值观的严重混乱。
在弄不清对错的时候,就只剩下唯利是图这一个标准。
麻将等赌博之风盛行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要化解这个问题必须续接我们的传统。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要从组织、财政、人力、宣传等方面下功夫重建传统。
首先要在机制层面解决文化建设的经费问题。
领导干部一定要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老百姓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
同时文化重建一定要依靠民间力量,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大力挖掘和保护农村的传统艺人,要善于发挥对文化重建充满热情和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力量,让他们在文化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我们续接了所有的传统,都不足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戏曲再好听,总比不过电视剧、电影有吸引力。
妄图回到过去,恢复传统就解决农村文化失根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对于现代媒体我们不是要去拒绝它、否定它、打倒它,而是应该去认识、面对、改造它。
我们必须要占领现代媒体这块阵地,要从电视、电影、图书等全方位的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要打造出健康、积极、贴近农民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去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安身之外还可以安心。
文化失根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经济。
当农村人看到城市灯红酒绿,看到城里人大把的赚钱,他们自己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好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吸引力。
文化失根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协调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化进程,这是我们整个二十一世纪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寻根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满怀希望和憧憬,上路……
张小龙辛卯年八月初五下午于北京中关村大街
【说明】
这篇文章将“失根”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并相应的提出了解决失根问题的对策,论点鲜明,行文流畅,结构完整,而且能够很好的切合题目要求联系实际进行观点论证。
【赋分说明】
一、评阅方法:
结合样卷,采用整体关照,分等、分级赋分的方法进行评阅。
总体阅读;2、确定等类;3、根据等类的基准分,分级赋分。
文章只谈“农村教育”为四类文;如果能从农村教育谈到农村文化,为二类或三类文。
一类文主题是“农村文化失根”,不仅指出农村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指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发展乡村文化。
重点在于能够指出“农村文化失根的原因”。
二、评分标准
一等(36—40分):
全面符合答题要求
立意(写作角度、中心论点、主题思想)明确;
思想深刻;
联系实际恰当;
论证严密;
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以38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基本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二等(26—35分):
基本符合答题要求
立意(写作角度、中心论点、主题思想)较为明确;
思想较为深刻;
能够联系实际;
论证基本合理
结构较为完整,条理较为清楚,语言较为通顺。
以30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基本具备以上条件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三等(16—25分):
不完全符合题意,中心(写作角度、中心论点、主题思想)较为模糊。
事例和资料不典型、不具体;
内容肤浅,论证乏力;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以20分为基准,适当浮动,具备以上条件之一者,可获基准分;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适当加分;反之,酌情减分。
四等(16分以下)
看不清具体内容
规定自制定之日起开始实行
申论研究院
2011年10月28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