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docx
- 文档编号:7765144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20KB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docx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
基床表层试验段总结一、工程概况
由我单位施工的京沪高速铁路*****站场及区间路基工程起讫里程为:
DK326+192.25--DK330+090.46,全长3898.21米。
本段基床表层设计为级配碎石,现试验段设于路基DK329+110~DK329+410里程段,长度为300m。
设计基床表层中心厚度0.4m,路肩位置厚度为0.57m,分两层进行3。
1800m填筑,该段设有一处横向贯通地线,一处过轨。
设计级配碎石共级配碎石设计断面图如下:
1.1图1/2断面示意图基床表层2.674.13
基床中心线Ⅰ
%5.0平地机铲4%横坡
2基床表层第二层.0722..基床表层第一层00%43.基床底层0单位:
m二、质量要求2.1
表质量控制标准、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表
级配碎石
压实标准
检测频次和取样部位
仪器设备
地基系数K30(MPa/m)
≥190
点,距路基边100m在表层顶面每检测41.5m处左右各1点,中间2点。
平板荷载检K30测仪
孔隙率n
<18%
点,距路肩边每层沿纵向每100m检测6线1.5m处左右各2点,路基中部2点。
灌砂法
K(压实系数)
97≥
点,距路肩边检测6每层沿纵向每100m点。
2线1.5m处左右各点,路基中部2
灌砂法
Ev2变形模量
≥120
点,距路基边在表层顶面每100m检测4处左右各点。
1点,中间21.5m
检测仪Ev2
动态变形模量MPa(Evd)
55
≥
点,距路肩边检测6100m每层沿纵向每点,路基中部处左右各1.5m22点。
线
Evd检测仪
2.2
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表表
序号
目项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1
中线高程
±10mm
点5抽样检验100m沿线路纵向每
水准仪测
2
路肩高程
±10mm
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点
水准仪测
3
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
0,+20mm
处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
尺量
4
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处
尺量
5
横坡
±0.5%
个断5100m沿线路纵向每抽样检验面
坡度尺量
6
平整度
不大于10mm
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10点
2.5m直尺量
7
厚度
-20mm
点3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
水准仪测量
三、试验段目的
按照京沪指“试验先行、样板引路”的要求,结合我工区实际情况确定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工艺参数和机械的合理化配置,以规范和指导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大面积施工。
计划确定的工艺、资源配置及主要参数:
1.基床表层施工工艺及人员机械配备配套;
2.拌合料水分损失系数,确定在运输和摊铺过程中水分蒸发与温度的关系;
3.级配碎石的虚铺系数,压实含水量控制指标;
4.级配碎石的最佳碾压方式及碾压遍数;
5.拌合料的级配;
四、试验段准备
1、主要机械设备
主要机械设备表表4.1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1
摊铺机
PR1255
1台
2
装载机
XG-50F
台6
3
推土机
ST-230
1台
4
平地机
XG-190
1台
5
级配碎石拌合设备
MWB500I
MWBG600I、
2台
6
压路机
BWM
2台
7
自卸汽车
东风康明斯
8辆
8
洒水车
东风
辆1
9
小型夯实机
台1
10
合计
23辆
2、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管理人员配置表4.2
-1-
序号
岗位职责
人数
负责人
备注
1
现场负责人
1人
负责试验段全面统筹安排和管理工作
2
质检工程师
1人
负责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
3
现场技术负责人
人1
负责试验段工作的全面技术指导
4
安全员
1人
负责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确保施工过程机械、人员安全生产
5
试验工程师
人2
负责试验段的各类试验和检测工作
6
测量工程师
2人
负责试验段平面位置放样工作
7
领工员
2人
负责现场施工中高程测量控制及记录施工过程中各项参数
合计
10人
现场施工作业人员配置表表4.3
序号
工种
人数(人)
备注
1
普工
10
2
装载机司机
6
3
碎石拌合人员
4
4
摊铺机司机
2
6
推土机司机
2
7
平地机司机
2
8
压路机司机
4
9
自卸汽车司机
10
10
洒水车司机
1
11
合计
41
3、检测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表表4.4
序号
仪器设备
型号
单位
数量
用途
1
K30平板荷载检测仪
台
1
级配碎石检测
2
Ev2检测仪
台
1
级配碎石检测
3
检测仪Evd
台
1
级配碎石检测
4
灌砂筒及电子称
套
1
级配碎石检测
5
全站仪
Topcon7001
台
1
施工放样
6
钢尺
50m
把
2
施工放样
7
水准仪
C32Ⅱ
台
1
高程控制
8
靠尺及塞尺
长2.5m
套
1
平整度检测
4、试验段材料准备
按照实验室初步提供配合比:
0-5mm石屑:
5-16mm碎石:
16-31.5mm3,拌合1800m24=4碎石:
:
的比例进行材料储备。
本试验段设计用量为-2-
3,合计拌合料共4230t2.35g/cm。
材料按照用量的120%料最大干密度为储备。
各种集料进场过程中,进行颗粒级配检验,并进行试配混合料的颗粒级配、颗粒密度、重型击实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试验,并检查针状和片状颗粒含量、质软易碎颗粒含量、黏土团及其他杂质含量,其检测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试验段主要材料统计表表4.5
材料名称基床底层顶面修整不合格合格复检测量放样四电埋设撒方格网线高程控制第一层填筑接茬处理
石屑(0-5mm)高程控制平地机修整
碎石(5-16mm)碾压
碎石(16-31.5mm)
备注
产地
济南长青区双泉乡鲁华石料场
济南长青区双泉乡鲁华石料场合格验收
济南长青区双泉乡鲁华石料场不合格
用量
2030t
2030t养护
1015t
五、施工工艺流程:
1、第一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5.1
配合比试验室拌合料运输四区段六流程摊铺推土机平地机施工碾压不合格验收合格养护第二层施工准备
2、第二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3-
图5.2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试验室高程控制挂钢线配合比摊铺机起步拌合料运输不合合格格摊铺接茬处理
六、施工工艺
1.现场施工准备
⑴.核实施工图纸,复核路基尺寸和高程。
⑵.组织材料储备,严格进场验收,保证施工材料符合要求。
⑶.施工前将基床底层顶面的浮土、松散层及其他杂物、垃圾等清理干净。
⑷.埋设横向贯通地线及过轨管线。
⑸.基床表层填筑前应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标高、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
⑹.填筑前下层表面洒水,保证表面湿润,以增强上下层的结合。
2.拌合料的控制
按照实验室所提供的配合比:
0-5mm石屑、5-16mm碎石、16-31.5mm,各种材料掺配比例为0-5mm石屑:
5-16mm碎石:
16-31.5mm=4:
4:
2,经实验检测,满足规范及各项指标要求。
在拌合过程中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4-
施工。
级配碎石混合料拌和生产过程中,随时观察混合料级配和含水率变化情况,每一工作班抽检三次,第一次在拌和开始时检验。
含水率试验检测记录表表6.1
序号
拌合后含水率%
碾压前含水率%
含水率损失%
平均损失%
备注
1
6.0
5.8
0.2
0.32
对于表层含水率损失过快,在强振第一遍结束后洒水。
2
5.4
5.1
0.3
3
4.5
4.1
0.4
4
5.3
5.0
0.3
5
5.5
5.1
0.4
6
5.6
5.2
0.4
7
5.2
5.0
0.2
8
5.5
5.1
0.4
9
5.6
5.3
0.3
3.基床表层第一层级配碎石施工
(1).测量放样:
级配碎石第一层采用“网格法”施工,基床底层顶面复检合格后,测量人员放样中桩及边桩位置,每25m在路肩及路基中心打钢钎做标记,并撒网格线,网格尺寸为10m×3.5m。
根据预估松铺系数1.13,现场抄平定出第一层摊铺高度并做好标记。
厚度按照压实后中间20cm、路肩30cm控制。
(2).摊铺平整:
填料运至现场后专人指挥卸车,每格卸一车,卸土长度达到20m后推土机开始粗平,平整时顶面稍高于标高线。
推土机精平达到40m后平地机开始精平,精平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平整完后对严重缺料部位人工补料,第二次精平严格按标高线控制。
基床表层第一层摊铺及碾压高程记录表表6.2
序号
里程
位置(路基半宽)
备注
高程左(2m)
高程中(4.13m)
摊铺前
摊铺后
碾压后
摊铺系数
摊铺前
摊铺后
碾压后
摊铺系数
1
DK329+200
26.815
27.121
27.085
1.133
26.731
27.106
27.061
1.136
2
DK329+210
26.814
27.115
27.080
1.132
26.735
27.112
27.068
1.132
-5-
3
DK329+220
26.822
27.123
27.088
1.132
26.730
27.103
27.059
1.134
4
DK329+230
26.818
27.117
27.082
1.133
26.732
27.101
27.057
1.135
5
DK329+240
26.805
27.120
27.081
1.141
26.729
27.106
27.062
1.132
6
DK329+250
26.810
27.112
27.079
1.123
26.726
27.108
27.062
1.137
7
DK329+260
26.811
27.114
27.078
1.135
26.725
27.110
27.064
1.136
8
DK329+270
26.813
27.118
27.082
1.134
26.730
27.114
27.068
1.136
9
DK329+280
26.812
27.115
27.079
1.135
26.728
27.111
27.066
1.133
10
平均值
1.13
1.13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得出:
采用推土机及平地机配合摊铺施工时,松铺系数为1.13。
基床表层第一层碾压遍数及检测记录表表6.3
层次3DK329+190DK329+2004地基系数≥///126.4125.6186.4159.2191.2211.2212.8210.4/
190K30(MPa/m)//
/
/
183.2160.8211.2191.2212.0211.2
123.3127.2
检测项目27.29327.293
设计值27.08827.082
静压27.36927.362
弱振1.35727.2951.32727.293
强振27.28227.282
强振27.0627.35527.0627.360
弱振27.2811.33327.2821.347
静压0.6570.516
第一层5DK329+2106DK329+2207DK329+230DK329+24089DK329+250DK329+2601011
平均值层次
地基系数K30(MPa/m)27.29327.294
190
≥27.08127.079
/27.361
/
/27.291
/1.333
125.6
12427.282
187.227.06
158.427.354
210.427.279
189.61.346
207.20.563
211.2
/27.368
/
/27.292
/1.357
156.8
153.627.283
188.827.06
158.427.352
211.227.278
1921.343
208.80.657
206.4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27.29427.29427.294
≥5527.07827.08227.079
/27.359
/
53.427.287
59.11.344
42.2
59.227.283
66.427.06
64.327.351
86.627.280
89.31.329
100.40.329
101.8
/27.356
/
5227.288
52.81.330
58.3
53.327.283
77.927.07
72.827.353
88.227.282
87.41.332
109.80.282
106.6
/27.355
/
/27.289
/1.314
57.5
67.427.283
72.527.07
67.427.352
76.927.283
80.41.318
101.80.282
81.5
孔隙率n(%)27.294
<18%27.080
/27.354
/
/27.287
/1.324
19.1
20.227.283
17.627.07
16.927.351
16.227.280
15.41.333
15.40.329
14.7
/
/
/
/1.33
18
18.4
17.6
17.3
15.8
14.71.33
15.1
15.8
/
/
/
/
/
/
/
/
/
/
15.8
15.1
压实系数K
≥97
/
/
/
/
93.6
92.3
95.3
96.2
97
97.9
97.9
98.7
/基床表层第二层碾压遍数及检测记录表
/
/
/
94.9
94.5
95.3表
95.76.5
97.4
98.7
98.3
97.4
/静
/
/
/
/
/
/
/
/
/
97.4
98.3
变形模量检测项目
120
≥计设值
/
/
/弱振
/
/强振
/
/强振
/
211.2弱振
206.3
239.6静压
236.8
Ev2(MPa))
/压
/
/
/
/
/
/
/
231.7
228.4
271.7
258.7
根据上表数据得出:
按照静压1遍+弱震1遍+强震2遍+弱震1遍+静压1遍的碾压顺序及遍数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4.基床表层第二层级配碎石施工
⑴.测量放样:
施工第二层前,测量人员再次进行施工放样。
每25m准确放样中线桩及边桩位置。
在级配碎石预摊铺宽度两侧边线外0.3m处,每隔10米打设一带有可调托架立杆,做为标高控制点,立杆托架上架立钢丝,作为级配碎石摊铺的高程及横坡控制的基准线,通过现场技术人员精确抄平,依据预估松铺系数1.18,准确调整每个立杆的托架,挂出基准线(钢丝)。
严格控制钢丝绳的下垂挠度,采用长度为100米直径为2.5mm-6-
的钢丝绳做基准线,使用紧线器张拉。
张紧后的基准线下垂挠度不大于1mm。
⑵.摊铺机起步调试:
摊铺开始前进行摊铺机的就位工作,首先用方木将熨平板调节到设计位置,即熨平板距级配碎石顶面高度等于材料的松铺厚度,调出横坡度、摊铺宽度,然后摊铺机起步摊铺,在起初摊铺的5米范围内手动校正熨平板的初始工作仰角。
设备调整完毕后,打开传感器开关,自动调平控制。
⑶.摊铺:
在摊铺前,先将纵横向接茬松散的料清理干净,切到硬茬,并进洒水。
在摊铺过程中,保证运输车辆,减少摊铺机的中途停顿次数,以免影响摊铺的平整度。
对于表面局部出现离析位置,人工配合及时补撒细料。
在摊铺机行进过程中,两侧设专人看守传感器,随时拉线检查所摊铺过的级配碎石顶面,发现高出或者低于钢丝线时及时调整。
5.碾压
(1).初压:
摊铺长度达到50m做为一个碾压工作面,首先进行一遍静压,静压完毕后用水准仪测量相应点位的高程,检查其与设计标高之间的差值。
若高于设计标高时,采用平地机进行修整,修整后再进行碾压;若低于设计高程时,采用粒径较小的骨料进行摊铺平整,最终达到设计高程,允许偏差控制在10mm范围之内。
(2).碾压:
静压后高程合格后进行一遍弱振。
顶面填筑时在弱震完后,在距路基中心线4.13m的位置沿纵向撒出白灰线标识变坡点,采用平地机依照白灰线的位置刮出4%的横坡。
弱振完成后进行两遍强振,一遍弱振,最后静压一遍收面。
碾压时必须从路肩向路基中心进行,半幅按照4轮碾压,重叠宽度按50cm控制。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7-
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碾压过程中,对出现弹簧、松散、粗集窝料现象,及时换填新填料或撒细骨料方法处理,并进行复压。
对于沉降观测桩附近,采用小型夯实机压实。
6.4表基床表层第二层级配碎石摊铺及碾压高程记录表
位置(路基半宽)备注高程横坡左序(2m)高程中(4.13m)里程号设计摊铺系设计高摊铺摊铺设计高摊铺后碾压后摊铺前摊铺后碾压后0.5%
程前程系数数1DK329+17027.29227.08527.36127.2911.34027.28127.0627.35427.2811.3320.469
1.34127.28227.0727.3512DK329+18027.29327.08027.36327.29127.2821.3220.423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得出:
采用摊铺机摊铺施工时,松铺系数为1.33。
动态变形/69.269.3/58.9102.797.042.543.555.3
79.776.9
≥模量55/100.0
/52.540.958.9
82.587.1
62.889.372.560.2
Evd(MPa))//49.650.665.388.382.9102.370.578.963.693.4
14.715.8///
/19.915.818.016.919.915.8<孔隙率第/16.2/16.2/17.618.017.320.2/
15.415.818%
二n(%)//////////16.214.7层/92.898.792.897.497.496.294.9/
97.9//压实系数≥97/97.492.3/
97.097.495.394.995.797.0//K////97.9
////
//
98.7
变形模量//////
/216.3/229.6247.2259.4≥120Ev2(MPa))
212.4//
232.4238.7252.4
/
/
/
/
/
/
根据上表数据得出:
按照静压1遍+弱震1遍+强震2遍+弱震1-8-
遍+静压1遍的碾压顺序及遍数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6.检验
碾压完成后先按验标要求检验高程、平整度、宽度等指标,不合格部位进行整修处理,检查合格后检测压实指标,自检合格后报驻地监理验收。
7.养护
施工期间当地处于大风、气候干燥季节,在碾压过程中现场配备洒水车,及时洒水补给,保证拌合料的含水率,并加快其板结。
七、施工注意事项
1.混合料离析时采取以下措施:
①调整摊铺机螺旋布料器高度;
②人工补撒细集料,并刮除表面粗骨料;
③碾压时人工再次撒布细料;
④拌和站严控碎石级配以及拌和时的含水量。
2.平整度控制采取以下措施:
①摊铺的过程中连续作业,施工缝处人工进行处理并顺接,切到硬茬,接茬处将大骨料清理干净;
②摊铺时,感应器过钢线顶托处,注意杜绝和钢钎碰撞;
③碾压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碾压,杜绝急走急停急转弯,在施工段内碾压时,按照台阶状并递减碾压的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速铁路 表层 碎石 试验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