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docx
- 文档编号:7763910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89KB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docx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消费主义
[摘要]在美国,消费主义已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
它是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定表现,把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推向了一个极致。
此时物品已不仅仅用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更多的是一种象?
┱鳌?
―财富的象征、地位的象征。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充分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现象。
笔者将分析该电影中的种种消费主义现象,并指出它的弊端。
[关键词]消费;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现象
在美国,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
社会发展从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到消费文化再到消费主义。
在消费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已经超越了“使用价值消费”,开始看重物品所表达或标志的社会身份,文化修养和生活风格。
人们所追求的不是获得和使用某种物品带来的满足和愉悦,而是想要从物品的消费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意义。
符号消费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层次,丰富了消费内容,在消费中加入了文化的、感性的因素,有着积极的文化意义。
但是在20世纪美国社会进入大众消费社会以后,消费在背离使用价值上到了一个极致,既表现为消费主义的流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随着内战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的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商业产品非常丰富。
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通过极大限度的消费。
因此,广告公司或企业对消费的重视和宣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他们采用心理技巧使消费者产生出种种欲望和需求,这些欲望和需求最后表现为对商品的需求。
20世纪20年代对美国历史而言是一个“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劫后余生的美国人民被战争对人类生命的巨大摧残所震惊,人们对现实的看法,也产生了巨变。
在这个“喧嚣的20年代”,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改变着人民的经济生活、道德生活以及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比1850―1870年间增加了两倍。
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尤为引人注目,美利坚合众国成立100年后的19世纪8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
这一时期美国的铁路发展也十分迅速。
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随即产生。
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
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资本主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处呈现出令人欢欣鼓舞的繁荣景象。
尽管伍德罗•威尔逊奉行的进步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销声匿迹,但是即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也已经开始逐步瓦解了。
进步主义的主张遭到了各种人群的反对。
此外更具影响力的是,人数庞大的中产阶级开始全神贯注于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文明,而这种新的文明并非基于垄断和限制,而是一套新的商业价值――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缩短劳动时间和提高薪酬,充分就业以及福利式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取代了大众对进步主义改革的热情而成为社会的主流。
人们对物质比对道德更感兴趣。
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消费品工业一直持续着一派繁荣的景象。
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美国当时上中产阶级的大多数人,耽于取得更多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美国政府鼓励人们大肆购买物品,装饰豪华的宅第,乘坐最气派的私人小轿车,举办铺张浪费的大型舞会、宴会。
在消费意识形态的诱导下,有钱人举办各种宴会,购买装饰豪华的大理石,驾车外出观光旅行等。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认为,节约可能对社会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
缺少钱是惟一的罪过,要为钱而奋斗。
消费主义是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定表现,它把符号消费对使用价值的背离,推向了一个极致。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符号的过度供应或符号生产的泛滥,使得逆象与真实背离。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决定一切,在消费的价值取向上,消费就是一切,崇尚消费得多(数量和种类上多,特别是比别人消费得多),认为消费是快乐幸福的惟一源泉,它不仅带来舒适、新奇,甚至带来了美丽、权利和地位。
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此时物品已不仅仅用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快乐和享受,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财富的象征,地位的象征,人们拥有商品的多少就标志着他社会地位的高低。
为了获取财富,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够成功,就是道德上的正确者。
统治美国几百年的传统清教伦理道德被踩在脚下。
在这种道德指导下,美国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但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充分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现象。
过度消费,奢侈享乐,追求时尚的倾向对电影中人物的影响是重大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其中比比皆是。
消费主义使美国人变得敌对知识,享乐主义,过着麻木不仁的肤浅的生活。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瑞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她和最好的朋友苏西住在一起。
因为购物成瘾的缘故,虽然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却一分钱没攒下,反而因为疯狂购物而债台高筑。
颇具讽刺的是,作为财经记者的她,一方面教人如何理财,而另一方面自己又难以自拔地挥霍无度,只能选择不断自圆其谎和不闻不问来逃避债务。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典型体现。
女主人公把物质消费当作幸福,总认为商品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
但每当获得所求商品时又产生不满足,从而又渴望得到新的商品,让自己不断处于债务高垒的状态,一次次陷入空虚与危机当中。
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甚于对男性的影响,女性更偏重感情,更容易被广告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她们热衷于出入各种社交场合,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她们的身份和地位的建构相比于男性来说,更多是由她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活动来决定的。
电影的开头便掀开了消费与消费主义的面纱。
瑞贝卡说“小时候,有两种价格:
真实的价格和妈妈的价格。
用真实的价格可以买到穿上三个星期的漂亮东西,用妈妈的价格只能买到褐色的东西,却能用上一辈子。
”妈妈的价格就是传统的节俭的消费,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
而真实价格就是超越使用价值的消费文化。
由于经济繁荣带来的各种新型的消费品,消费越来越打破长期以来的阶层区隔,奢侈品消费普遍化,民族化,社会进入了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
一种追求炫耀、奢侈、时尚的消费思潮应运而生。
在这种消费思潮下,女主人公从小便深受影响。
她在孩童时期便从橱窗看到有很多漂亮东西的梦幻世界,看到使用信用卡疯狂消费的打扮光鲜的时尚的女人们,便梦想自己也有这么一天。
消费主义思潮从小便深深烙在这个小女孩的脑海里。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瑞贝卡长大后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拥有12张信用卡的她全身上下都是名牌。
对于她来说,“在商店的感觉就像是看到一个帅气的男人向她微笑,甚至心跳得更厉害。
男人对你的爱,对你的好,永远比不上商店。
如果男人不适合你,你不能把他退货,换成漂亮的羊毛衫。
而且商店的气味永远那么好。
商店能唤起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存在的欲望。
”当她看到绿围巾的时候,已经债台高筑的她仍然抵挡不住内心的向往和诱惑,想尽办法而不考虑后果地买了下来。
为了躲避债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不断膨胀的物欲,她的生活充满了谎言和无奈。
在这种情景下,消费仍然是她最大的乐趣和愿望,是他惟一的快乐来源。
在花费金钱之后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美国这一时期的消费是炫耀式消费,大百货公司把现成的时尚货物带到很多大城市,为美国女性提供逛商场的机会。
逛的结果难免消费,百货公司促进了消费。
消费风的兴起对美国女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她们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都受到消费之风的影响。
广告在这一时期也对消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消费杂志也出现于这一时期,并且发行量不小。
这些杂志包含各种追踪时尚趋势的文章和美容指南之类的东西,这同样促进了消费。
人们开始通过占有物品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妇女杂志从一个方面给美国妇女灌输了这种理想追求。
消费文化的影响使女性失去了从前的理智与冷静,抛弃了传统的道德与责任,以金钱至上原则,一切凭自己的感觉行事。
在电影中,处处充满着豪华的房子,华丽的衣服,富裕的生活情景,帅气的男士,美丽的女士。
现实的躯体越是接近青春、健康、苗条与美丽的理想躯体意向,它的交换价值就越高。
因此,瑞贝卡的超前消费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她看来,消费带来的已经不再是过去物质的满足,而是对虚荣的满足,变成了为购物而购物。
她所购买的不仅是物本身,而是物所象征的虚幻的东西。
对物的喜爱甚至贪婪成为时尚。
由于缺乏内省,缺乏自我意识,她已经被消费主义物化了。
作为消费者,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仅仅是不断内化她所购买的符号。
除了瑞贝卡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在治疗中的购物狂和他们的心声,“商店就是让人享受的,那种经历也很享受,不只是享受,是美好的体验……扔卡时那种急匆匆的感觉……你买东西时那种快乐,只有你和购物……而你只需要递出信用?
┛ā?
…那真正世界上最好的感觉……你就感到自信,充满活力,还有快乐……还有温暖……”就是这些虚幻的奇妙感受让大众不断超前消费,以追求无限量物质满足的方式来追求人生意义,从而不加抵制地接受媒体广告创造出来的消费意向,无节制地追求享乐,把消费作为人生梦想实现的手段,严肃的、神圣的主题被丢弃。
通俗的、大众的、肤浅的文化产品大受欢迎。
[3]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应用了符号学来分析消费社会。
他认为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
所谓“符号价值”,是指商品和语言符号一样,本身不具备意义,其意义产生在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差异中。
不同的商品背后是文化差异和社会等级结构,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其实是对商品所代表的社会等级差异的消费。
[4]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符号消费的极致也就是消费主义的讽刺和嘲笑。
作者在电影中反映了这种超前消费给当事人带来的灾难。
瑞贝卡每天生活在谎言和逃避当中,而债主也不会轻易放过她。
债主威胁她让她失去一切,扣押她的房子,让她上报纸,把她逼到悬崖边上……而最后,当所有的谎言被拆穿,她的信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爱她的人和她的朋友离她而去。
而此时瑞贝卡才最终明白生命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于是她积极进行补救,拍卖了自己的物品,把自己从“购物狂”癖好中挽救出来,最后用自己的真诚和实际行动赢得了爱人和朋友的原谅。
这部电影生动地描述了现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消费主义现象,指出了它的弊端,给人们以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剑戈.消费主义与《太阳照常升起》[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2]刘芳.消费主义与《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3]张莜意,李勤.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J].学术论坛,2006(09).
[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5.
[作者简介]霍然(1981―),女,河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
美国文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一个 购物 自白 中的 消费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