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776078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82KB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docx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 伯牙绝弦》校本实践研修成果
旧哨小学谭发芹
学科:
语文年级:
六年级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课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2.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4.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
“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
(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
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
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板书:
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教师小结: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
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
“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
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
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
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
思考:
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
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
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
(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
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
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
(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
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
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
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
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
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
“子期去年染病身亡。
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
’”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
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
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
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
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
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5.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
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师: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
4.师:
读通顺了吗?
读流利了吗?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
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2.师: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
3.师:
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
4.预设交流
1:
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4次。
)师: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啊!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师: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交流:
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答案:
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
6.师: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
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
还会有哪些景色?
(鸟语花香。
春天百花盛开。
冬天白雪皑皑。
„„)
师:
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
“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
“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
师: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知音。
)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
真正的知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
②师:
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③师:
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
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
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1、失望。
2、寂寞。
3、忧虑。
4、渴望。
„„)
⑥师:
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⑦师:
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
⑧师:
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
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
②师:
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
③师:
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
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
2.师: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伯牙绝弦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