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学》精练及参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75845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80.70KB
01《为学》精练及参考答案.docx
《01《为学》精练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为学》精练及参考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为学》精练及参考答案
《为学》练习
一、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本文原题为。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现在人们常借以说明的道理。
二、解词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
2.
蜀之鄙.有二僧
鄙:
3.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4.
子何恃.而往
恃:
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买舟:
6.
越.明年
越:
7.以.告富者
以:
10.
之:
为之.
8.西蜀之去.南海
去:
吾欲之.南海
9.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
蜀之.鄙有二僧
西蜀之去南海
三、翻译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理解
1.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2.文中以为_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
____,勉励人们。
3.从穷和尚到南海的结果来看,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
的道理。
5.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
请作简要分析。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
8.“鄙”暗示了,“一瓶一钵足矣”中“一”和“足”说明了
体现了。
9.第一部分(①):
以两个句式,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两方面作答,
揭示了“”、“”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②—⑥):
记叙。
主要通过两个和尚的对话,反映他们不同的所为。
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前一句是,后一句是,表现了他
穷和尚的“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他。
第三部分(⑦):
由上述故事引出结论——。
10.
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
12.下列对文中穷和尚说的“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行李简便,就一定能到南海。
B.靠着宗教的影响,一定能到达南海。
C.到达南海是不需要瓶钵之外的东西的。
D.到达南海要靠知难而进的勇气和行动。
13.下列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
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作者用了两个反问句点明了做学问有难有易的道理。
B.“吾一瓶一钵足矣”一句体现了穷和尚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C.两句“子何恃而往”都表现了富者对穷者的嘲笑。
D.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只要立下了目标就会获得成功。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指出“为学”的难易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为”。
B.故事中贫僧的所为证明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
C.课文第3—6段富僧的心理由最初的轻蔑变成了最终的敬佩。
D.课文第7段由“蜀鄙二僧”的故事引出主旨:
为学贵在立志。
17.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
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都充满了对穷僧强烈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18.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B.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句话。
C.作者主要运用语言、肖像描写刻画了穷僧知难而进的人物形象。
D.末段由此及彼,将穷僧成功的经验加以引申,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19.下列对富者说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的情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对穷和尚能够前往南海的愤怒。
B.表示对穷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敬佩。
C.表示对穷和尚决心前往南海的讥讽。
D.表示对穷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感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在求学这个问题上,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C.“为学”的难与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在“为”。
D.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以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1.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运用对比,揭示了难易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B.富者两次所说的“子何恃而往”,都表达了他对贫者的嘲讽。
C.课文结尾处“人之立志”一句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D.课文未写贫者如何去南海并返回的经过,是因为这些与本文中心无关。
22.下列对课文中的“故事”讲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叙述故事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
C.故事在裁剪上详略得当。
D.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表现富者没有志气。
2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意在阐述在学习方面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付诸行动。
B.本文将富僧畏难不前与穷僧知难而进进行了对比。
C.通过故事类比推断出结论,我们立志学习,关键是要付诸行动。
D.本文证明了客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2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反映了为学贵在立志。
B.富者两次所说的“子何恃而往”,语气是不同的。
C.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教育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求学。
D.本文用浅显的故事进行类比说明道理,寓意深刻。
2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难易的问题上,做事和求学都是一样的。
B.穷和尚具有追求理想的勇气、信念和毅力。
C.富和尚面对困难犹豫畏缩,最终不能如愿。
D.本文启示是只要树立志向,就能获得成功
26.课文中蜀鄙二僧都想去南海,富者没有去成而贫者去成了,这是因为()
A.富者去南海的信心不如贫者坚定。
B.富者去南海的条件不如贫者艰苦。
C.富者去南海的愿望不如贫者强烈。
D.富者去南海的行动不如贫者迅速。
为学》练习参考答案
、常识
的道理。
答案:
1.《白鹤堂文稿》(《白鹤堂集》)清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为学一首示子侄》
2.
蜀鄙之僧
穷与
二、解词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
2.
蜀之鄙.有二僧
鄙:
3.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4.
子何恃.而往
恃:
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买舟:
6.
越.明年
越:
7.以.告富者
以:
10.
之:
为之.
8.西蜀之去.南海
去:
吾欲之.南海
9.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
蜀之.鄙有二僧
西蜀之.去南海
答案:
1.做2.边远的地方3.
告诉,对⋯⋯说
4.凭借,倚仗5.
雇船
6.到7.
相当于
“把”、“拿”、“将”8.
距离9
还,反而10.
代词,指天下事
往,到
助词,
的助
1.本文选自
,本文原题为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词,取消句子主谓独立性
,作者是朝
,现在人们常借以说明
三、翻译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答案:
1.我几年来想雇条船沿着江水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什么去!
2.一个人立
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四、理解
1.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答案:
教育他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2.文中以为_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
____,勉励人们。
答案:
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3.从穷和尚到南海的结果来看,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答案:
志向行动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
的道理。
答案:
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
功。
(意思对即可)
5.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次表示探询语气(或表示一般疑问),第二次表示轻蔑语气(或表示不屑一顾)。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答案: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
答案: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8.“鄙”暗示了,“一瓶一钵足矣”中“一”和“足”说明了,
体现了。
答案:
路远条件差信心和决心
9.第一部分(①):
以两个句式,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两方面作答,
揭示了“”、“”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答案:
设问正反难易第二部分(②—⑥):
记叙。
主要通过两个和尚的对话,反映他们不同的所为。
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前一句是,后一句是,表现了他
穷和尚的“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他
答案:
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怀疑嘲讽面对困难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第三部分(⑦):
由上述故事引出结论——
答案:
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10.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
中考课内文言文精练01
A.天下事有难易乎?
答案:
D
答案:
C
答案:
D
13.下列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
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A.开头第一段作者用了两个反问句点明了做学问有难有易的道理。
B.“吾一瓶一钵足矣”一句体现了穷和尚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C.两句“子何恃而往”都表现了富者对穷者的嘲笑。
D.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只要立下了目标就会获得成功
答案:
B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指出“为学”的难易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为”
B.故事中贫僧的所为证明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
C.课文第3—6段富僧的心理由最初的轻蔑变成了最终的敬佩
D.课文第7段由“蜀鄙二僧”的故事引出主旨:
为学贵在立志。
答案:
A
17.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
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都充满了对穷僧强烈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答案:
D(A错在反问句,应是设问句;B错在第一句主要是怀疑、疑惑,而不是嘲讽;C错在证明的是主观的努力实践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18.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B.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句话。
C.作者主要运用语言、肖像描写刻画了穷僧知难而进的人物形象。
D.末段由此及彼,将穷僧成功的经验加以引申,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答案:
C(错在没有肖像描写)
19.下列对富者说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的情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对穷和尚能够前往南海的愤怒。
B.表示对穷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敬佩。
C.表示对穷和尚决心前往南海的讥讽。
D.表示对穷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感慨。
答案:
C(其余选项错在理解错误,用词不当:
A句错在“愤怒”,B句错在“敬佩”,D句错在“感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在求学这个问题上,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C.“为学”的难与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在“为”。
D.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以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
C
21.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课文运用对比,揭示了难易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B.富者两次所说的“子何恃而往”,都表达了他对贫者的嘲讽。
C.课文结尾处“人之立志”一句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D.课文未写贫者如何去南海并返回的经过,是因为这些与本文中心无关。
答案:
B
22.下列对课文中的“故事”讲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叙述故事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
C.故事在裁剪上详略得当。
D.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表现富者没有志气。
答案:
D
2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意在阐述在学习方面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付诸行动。
B.本文将富僧畏难不前与穷僧知难而进进行了对比。
C.通过故事类比推断出结论,我们立志学习,关键是要付诸行动。
D.本文证明了客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答案:
D
2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反映了为学贵在立志。
B.富者两次所说的“子何恃而往”,语气是不同的。
C.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教育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求学。
D.本文用浅显的故事进行类比说明道理,寓意深刻。
答案:
A
2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难易的问题上,做事和求学都是一样的。
B.穷和尚具有追求理想的勇气、信念和毅力。
C.富和尚面对困难犹豫畏缩,最终不能如愿。
D.本文的启示是只要树立志向,就能获得成功答案:
D
26.课文中蜀鄙二僧都想去南海,富者没有去成而贫者去成了,这是因为()
A.富者去南海的信心不如贫者坚定。
B.富者去南海的条件不如贫者艰苦。
C.富者去南海的愿望不如贫者强烈。
D.富者去南海的行动不如贫者迅速。
答案: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学 01 精练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