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75484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23.05KB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言子,名偃,字子游,江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
言偃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
言子能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得益于()
A.政府推荐B.考试选拔C.太学创办D.私学兴起
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A.
B.
C.
D.
3.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A.皇帝专权B.宦官专权C.外戚专权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A.辩证法的思想
B.“兼爱”“非攻”的思想
C.“仁”的思想
D.以“法”治国的思想
5.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
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
A.晋B.秦C.齐D.楚
6.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
7.甲、乙、丙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
8.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秦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说明商鞅变法后
A.秦国国力增强B.分封制基本瓦解C.经济遭到破坏D.六国战斗力增强
9.《史记》记载: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该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郡县制
10.公元前209年夏,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商汤B.刘邦C.项羽D.陈胜吴广
11.下图为2002年6月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局部),其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
此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
A.全面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度量衡
C.流通圆形方孔钱
D.实行车轨统一
12.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
A.舜禅让于禹B.国人暴动C.平王东迁D.三家分晋
13.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
它属于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14.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15.下列说法中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A.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D.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16.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显著进步表现为
①已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
②已使用铁器
③已懂得人工取火
④已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7.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商朝东周B.商朝战国C.战国东周D.战国西晋
18.“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就是
A.汉朝初年汉高祖统治时期局面
B.汉武帝时期的社会最鼎盛局面
C.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局面
D.整个西汉统治时期的社会局面
19.十九大报告指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B.注重道德教育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
20.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兽面纹方鼎
D.青铜爵
21.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其两位领袖是()
A.刘邦、项羽B.陈胜、吴广C.韩信、张良D.苏秦、张仪
22.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
2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4.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青铜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5.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26.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A.治理了黄河水患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
27.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8.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9.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会使用火B.种植水稻C.烧制彩陶D.铸造司母戊鼎
30.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尧B.舜C.鲧D.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是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故B符合题意;ACD文字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映了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看,此话出自《道德经》。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A符合题意;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C不合题意;秦国和楚国是西周分封制而产出的,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所以②处应该是商汤灭夏,B项符合题意;A项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C项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D项发生在公元前841年。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故甲表述错误;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是虚指,而不是指100位思想家,故丙表述错误,排除含甲或丙的ACD,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增强,陆续攻占了其他诸侯国家的城市,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后来舜向上天推荐与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世袭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国家的管理制度,不是选拔首领的制度,A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
商汤与题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不符,A不符合题意。
刘邦、项羽反秦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B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根据题干材料“洞庭郡”的文字记载,说明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所以此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与郡县制无关,排除,故选A。
1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
故B符合题意。
A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B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D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重要的礼器。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成立的稷下学宫,在这里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统治。
A.B.C项关于起义的原因、领导者和地点的说法均正确,故选D。
1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开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术、骨针。
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北京人已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
②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期开始,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C符合题意。
“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A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注重道德教育方面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体现仁者爱人,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
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中间。
因此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秦、齐、楚。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
“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B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C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精品。
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故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5.D
解析: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即使出现“盛世”、“中兴”时期,也不能改变农民受压迫剥削的事实,D项不确切,所以答案选D。
26.C
解析:
C
【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信息“创开天府古神仙”,结合课本所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C项符合题意。
远古时代尧舜禹都治理过黄河,A项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著的《道德经》阐述了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项不合题意;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诸侯势力大于王室势力,故D符合题意。
题干是在说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和王室势力的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鲁国朝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周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关系。
掌握,春秋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8.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朝末代暴君桀,建立商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A项正确,B是河姆渡人群,C是半坡原始居民,不是北京人,D是商朝时期。
故选A。
3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黄河水患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
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
三过家门而不入,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历史 期中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