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复习课件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75357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6.89KB
皇帝内经复习课件资料.docx
《皇帝内经复习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帝内经复习课件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皇帝内经复习课件资料
名词
1、法于阴阳:
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
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
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
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
指修身养性之法。
3、天年:
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
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
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7、飧泄:
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痎疟:
疟疾的总称。
9、气门:
指汗孔。
10、从阴引阳:
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
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2、罢极之本:
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
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
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
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
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
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
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
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
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
20、三部之气:
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1、煎厥:
病名。
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2、薄厥:
病名。
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23、偏枯:
即半身不遂,偏瘫。
24、肠澼:
即下利脓血的疾病。
25、大偻:
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
26、玄府:
指汗孔。
27、伤寒:
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
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
28、两感:
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29、巨阳:
即太阳,特指足太阳膀胱经。
30、阴阳交:
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
交,交争。
31、风厥:
病名。
指太阳受风,少阴气逆而导致的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
32、劳风:
病名。
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证的病证。
33、行痹:
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34、痛痹:
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
35、著痹:
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36、痿躄:
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
躄,两腿行动不便。
37、肠覃:
病名。
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物。
38、石瘕:
病名。
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
39、鬼门:
即汗孔。
40、净府:
指膀胱。
41、脾瘅:
病名。
热也,由湿热困脾所致,以口中甜腻为其主要症状。
42、平旦:
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
43、精明之府:
精气神明之府。
44、虚里:
为足阳明胃经除丰隆外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
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大题
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简述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分)形与神俱。
(1分)
方法: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2分)
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
“肾者主水”为肾在五行中主水,故有藏精功能。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肾藏先天之精,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亦藏于肾。
“故五脏盛乃能写”为五脏精气盛满,肾才能泻精。
3、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2分)李时珍说: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2分)此外三种不同的认识: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的阴阳互制论。
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2分)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的阴阳互根论。
认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阴之基;秋冬养阴,以为春夏阳之基。
(2分)三以张志聪为代表的内外阴阳虚盛论。
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
(2分))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升降理论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1)生理上:
清阳了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府。
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
说明清阳升浮之性而表现为向上,向外,升散;浊阴沉降之性表现为向下,向内,收敛。
(2)病理上: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
此阴阳反常,病之逆从也。
说明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则完谷不化;浊阴之气不降而上逆,则胸腹胀满。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分)。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2分)。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分)。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1)壮火:
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少火:
指药物饮食气味平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2)气盛纯阳的壮火之品能消蚀,耗散人的正气,而使气衰,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生气养血,而使气壮,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辩证如何法阴阳。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诊法如何发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
8、据《素问-天节藏象论》简述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模型。
心-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气之本,魄之变--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封藏之本,精之外--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太阴--痛于冬气。
肝--罢极之本,魂之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仓禀之本,营之居--其华唇四白,其充在肌--阴中之至阳--通于长夏之气。
9据《素问-五脏别论》简述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
(1)“奇恒之府”:
奇,异也。
恒,常也。
即异于常府也。
因为功能上似脏,形态上似府,似脏非脏,似府非府,名日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
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能贮藏阴精。
(2)“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功能:
天气之所生也,其气向天,故写而不藏。
10、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证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排出糟粕,不单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脏支配的,魄门的启闭要依赖心神的主载,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
而其排出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
因此,肛门启闭是否正常,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
临床上,通过观察大便情况常可判断疾病虚实寒热,甚至推断预后吉凶。
治疗方面,不仅大便秘结或泄泻,要根据辨证的结论而分别治疗不同的脏腑,而且某些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启闭收到疗效。
11、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
功能特点:
五脏,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能实。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意义:
五脏藏精,多虚证,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六府,传化,多实证,治疗六府病多用写法。
12、据《素问-经脉别论》简述水液在体内的运化及代谢过程。
原文: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1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2分)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2分)
即:
饮入于胃,水精上输脾,散经而归于肺,在肺的宣发作用下,清者敷布周身,在肺的通调水道和肃降的作用下,浊者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而使水精布达周身脏腑经脉,整个过程需要四时,阴阳五脏的整体协调。
13、《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道是发病规律。
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
属阴的五脏之病内伤而为虚证。
本句高度概括了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
五脏藏精气,藏而不泻,静而主内,易于耗伤,故多不足;六腑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动而主外,故多有余。
阴阳胃经之病,多病热证实证。
太阴脾经之病,多病寒证虚证。
后世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不主时的含义。
脾不主时是指脾寄旺于四季之未各十八日,而不独主于一时。
立论依据是脾属土,而土能生养万物。
春夏秋冬四时皆靠土养,故脾土之气旺于四季,从而使胃土之精遍布周身,每时每刻都在灌溉四旁,这种说法突出了脾治中央,养四脏,反应“土为万物之母”的重要性,也成为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
后汉张机发挥为“四季脾旺不受邪”,使其更赋予发病学和治疗学上的意义。
15、《灵枢-本神》简述精,神,魂,魄的产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16、据《灵枢-本神》简述思维的处所及过程。
处所: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过程:
意—志--思--虑--智。
即,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意为心有所忆或一念之生,但尚未形成定见的思维;志是意存之后,恒久不变的,并付助行动的思维;思是为实现意志而反复思考,随时调整和改变的思维;虑是在思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的思维;智是考虑周密而能正确处理事物的思维。
体现了思维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的过程。
17、据《灵枢-本神》简述神与五脏的关系及五脏虚实证候。
五脏藏五神,五神功能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五脏病变可致情志异常,心肝两脏病变最易伤神。
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脾肾之病又可影响诸脏,使得五脏不安。
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肺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18、据《灵枢-营卫生气》简述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1)营卫的生成:
营卫化生于胃所受纳的水谷。
水谷入胃后,经脾的运化转输而传于肺,其精微中刚悍者经肺输精于皮毛的作用,布达周身体表,而起卫外之功,此即卫气。
其精微中柔和的经肺朝百脉的作用,灌注五脏六腑,而起濡养作用,此即营气。
(2)营卫的运行规律。
营卫的一般规律是: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昼夜各行五十周次,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A营气的运行与行于脉中和太阴主内为特点,即按十二经的循环贯注次序进行,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其别行线循督任二脉,最后注于肺中而出手太阴经。
B卫气的运行以行于脉外和太阳主外为特点,每昼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也是五十周于身。
(3)营卫的会合规律:
营卫二者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会合于内脏,此即五十而复大会,或曰合阴,此时与夜半子时,地点在肺脏。
19、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营卫二气与三焦的关系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概括了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营出于中焦是从生成和运行方面而言的,营气生成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的水谷精微,其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即起于中焦;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交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于上焦。
20、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
本条内容是指失血的患者不要再发其汗,多汗的患者不要再伤其血。
理论依据是营卫血汗同源异名,汗味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而营卫津血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故称血汗同源。
所以失血的患者必汗出无源,多汗的患者必津液亏损而血少,治疗血虚者就不能再夺其汗,治疗多汗的患者就不能在伤其血。
21、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散步之气伤人的规律。
外感风雨---伤上部病起于阳(外感表证)
三部之气清湿---伤下部所伤异类
内伤:
喜怒不节---伤内脏---病起于阴(内伤里证)
即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首先侵犯伤害人体的部位也不一样。
外邪伤表,内伤之邪伤里,即病起于阳,起于阴的不同。
22、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外感病的发病机制
文中通过“卒然逢疾风暴雨”有得病与不得病之对比,说明“两虚相当”是外感发病的机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从而反应出发病中正气的主导作用和邪气的条件作用。
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虽有虚风邪气,只要人体正气不虚,就不能单独使人发病;“两虚相得,乃容其形”只有当人体正气内虚时,虚风邪气才能产生致病作用,形成外感病,从而阐明了风雨寒热邪气发病的机理。
23、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积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
主要病因:
寒邪;相关因素:
猝然多饮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内伤于忧虑
病机要点:
寒凝、气滞、血瘀、津停。
24、据《灵枢-生气通天论》简述阳失卫外,寒暑湿风邪气侵袭导致的病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25、据《灵枢-生气通天论》简述寒厥、煎厥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
寒厥:
病因为烦劳过度,暑热引发;病机为亢阳伤阴,阴竭阳浮,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势急暴危重,难以遏止;主症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目盲耳闭。
煎厥:
病因为情志过激之大怒;病机为大怒伤肝,气血上逆,郁阻清空,属气血逆乱指实证;主症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瘫痪。
26、据《素问·举痛论》论述九气致病的病因模式及导致气失常的变化。
(九气致病理论)
九气致病包括: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这些是由情志因素所致。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是由外感邪气所致。
劳则气耗,是由劳倦所致。
27、据《素问-调经论》简述阴阳虚实致内外寒热的机理
阳虚则外寒:
寒客肌表,上焦不通,卫阳不达,失其温煦;
阴虚则内热:
劳倦伤脾,脾失运化升清,清阳不升,浊阴部降,水谷滞留胃中,郁而化热;
阳盛则外热:
阴邪束表,上焦不通,腠理闭塞,卫阳郁遏肌腠而发热;
阴盛则内寒:
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滞,胸中寒盛。
28、病机十九条及其理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①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心藏神,主身之血脉,若火热扰心,伤及神明,灼伤阴血,筋脉失养,可见神识昏闷,肢体抽掣。
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火邪内蕴,不得外达,阳盛格阴,火极似水,扰及神明,而现真热假寒之象。
③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火性炎上,易扰气机,向上冲逆,如胃气上逆则可产生呕吐、呃逆、嗳气等证。
④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火热伤人,扰乱神明,多见烦躁不宁,狂言骂詈,殴人毁物,逾垣上屋等症。
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火热壅滞皮肉筋脉,致血瘀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伤在体合筋筋失所养肢体震掉
风木肝肝阳上亢
开窍于目眩晕
清窍被扰
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不温身形则缩绻
寒水伤肾肾阳失其温煦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不温四肢则拘挛
③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气上逆则膹
外邪肺肺主气气机失调
肺气郁滞则郁
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喜燥恶湿脾主运化泛溢肢体则浮肿
湿邪脾水湿不布
停聚脘腹则胀满
⑤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29、简述《素问-热论》关于热病的治疗大法
原文:
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以“各通其藏脉”为原则,包括汗与泄。
即病在三阳的表证,可用发汗法;病在三阴的里证,可用泄法。
30、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阴阳交的病症,病机
病症:
发热,汗出辄复热,脉躁急,狂言,正不胜邪的危候能食—为其恢复
病机汗出不复热脉静—邪去正安正盛(顺证)
邪正交争于骨肉得汗不能食—胃气败,精无俾(死)
汗出辄复热脉躁急—邪胜正衰(死)邪胜(逆证)
狂言—亡神失志(死)
31、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劳风的病位,病因,病机,症状与治则。
病因:
因劳受风,化热壅肺。
病位:
肺。
症状:
强上冥视,恶风振寒,唾出若涕,甚则咳出青黄痰块。
病机:
太阳受风,卫阳郁遏,肺气清肃,痰热壅积。
治疗:
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逆。
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
预后:
1体质: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2能否及时排痰:
痰出邪去则正安,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后不良。
32、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主症与治法。
病因:
风邪外袭。
病机:
太阳感风,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
症状:
汗出,身热,烦闷。
治疗:
1表里刺之
(1)泻太阳,以散风热。
(2)补少阴,以止气逆。
2饮之服汤,配合汤液内服。
33、据《灵枢。
水胀》简述水胀,肤胀,鼓胀的鉴别要点。
相同点:
腹胀,身肿。
鉴别:
水胀:
手按其腹,随手而起。
肤胀:
手按其腹,窘而不起。
肤胀:
肤色不变。
鼓胀:
色苍黄,腹筋起。
34、试述《素问。
东汤液醪醴论》所论水肿的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
病因:
病发于内,非外感所得。
病机:
阳气阻遏不通,不能化气行水,致使水湿内停充斥胸腹,泛溢形体,而形成水肿。
症状:
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
治疗原则:
平治于权衡。
治疗法则:
a去菀陈莝b微动四极c温衣d缪刺其处e开鬼门,洁净府。
35、据《素问。
脉要精微论》简述闻声问疾的原理及应用要点(五脏失守的表现)
原文: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36、据《素问。
脉要精微论》简述望形体诊病的原理及要领。
(五脏失强的表现)
原文: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37、据《素问。
咳论》简述肺咳的病因病机。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38、据《素问。
举痛论》简述寒邪致病的总病机。
1不通则痛:
寒凝经脉,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不容则痛:
血脉不畅,气虚血少,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濡养,不荣则痛。
3脉体牵引做痛:
脉管收缩,小络拘急,脉体相搏,牵掣作痛。
39、据《素问。
痹论》简述五体痹向内脏传变的机理。
(五脏痹的病因病机)
五体痹向内脏传变的机理有二:
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体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气虚损。
二是: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即反复感受痹邪,形成痹邪内转入脏,形成五体痹。
40、《素问。
痹论》简述痹病的治则。
1辨证施治。
2痛外取穴。
即:
五藏有余,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41、《素问。
痿论》简述五脏气热致痿理论。
痿证发病机理,在于五脏气热,特别是肺热叶焦最为关键。
痿证虽病在四肢五体,但产生根源确在五脏。
因为在生理方面,五脏和五体相合,即“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因此五脏有热必致津枯,精亏,血虚,髓减,所合之五体失于濡养,进而发生五痿,肺为“脏之长,心之盖”肺热叶焦,肃降功能失常水精不能四布,五脏失养,四肢不得禀受水谷精气而导致痿?
?
,明确痿的发生与肺密切相关。
42、据《素问。
痿论》详述治疗痿病的基本原则。
1治痿独取阴阳。
因为阳明为水谷之海,是五脏六腑,皮肉,脉,筋,骨赖以营养的源泉,所以说阳明能润养宗筋。
2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通其虚实,和其顺逆”“各”体现了在治痿时,既要重视阳明,又要根据痿证具体相关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或补或通,以调正虚实,调和顺逆。
3因时制宜“各以其时受月”指出了治疗痿证还必须按照脏腑所主旺时来取穴论治。
43、据《灵枢。
水胀》简述肠覃石瘕的鉴别要点.
1病位:
肠覃:
生长于肠外.石瘕:
生长于胞宫.2均为寒邪3证候:
相同点:
腹大,如怀子状.鉴别:
肠覃:
月事以时下.石瘕:
月事不以时下.4治疗:
可导而下.消导攻下,破血逐瘀.
4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简述脉应四时的理论.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冬至后阳长阴消,春温,阳气微上阳气微下所以脉应中规;夏热,阳气盛极,阴气敛藏,所以脉应中矩。
夏至后,阴长阳消,秋凉,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所以脉应中衡;冬寒,阴气盛极,阳气潜藏所以脉应中权。
45、熟悉《素问.平人气象论》论述的虚里诊法.
虚里是中阳明胃经除丰隆外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后世亦将心尖搏动处称为虚里.触之有搏动感,是宗气在脉中鼓动的结果.如果搏动急促,数急而兼断绝,为胸中有病的表现;如搏动结实有力,是内有积聚的征象;如果不能扪到搏动,是宗气已经衰竭,为死亡之象.倘若见到乳下虚里的搏动应于衣外,又是宗气失守而外泄的现象.
4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简述正治反治的含义与应用.
1正治:
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又称逆治.运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
2反治:
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又称从治.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47简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阴阳虚衰所致辞虚寒虚热泪盈眶的治则.
1病热者-寒之而热-寒之而热者取之阴.阴虚而引起的热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皇帝 内经 复习 课件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