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
- 文档编号:7750086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99K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自主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总结整理
☆在实验验过程中,学会对比观察,分辨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掌握并能区分出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学会观察分析整理资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掌握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互相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水变成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所必须的.化学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现在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Ø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Ø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认识化学学习的特点,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了解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Ø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Ø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Ø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Ø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Ø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Ø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Ø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故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目的:
Ø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Ø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Ø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Ø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
增强环保意识。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课题2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硫、铁和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变化的文字表达式,能鉴别氧气和空气
2.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并能判断化合反应
3.从得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初步懂得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4.了解氧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复习提问]
什么叫物质的物理性质?
它包括哪此内容?
什么叫物质的化学性质?
举一例说明
课题3制取氧气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三《氧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课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及工业氧气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2.教学思路与设计
(1)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大致了解催化剂概念,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
“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技术.社会”内容:
催化剂的作用。
(2)通过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2—7],学生大致知道从原料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保等方面考虑,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套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
(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通过氧气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为今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的学习铺垫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Ø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
Ø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Ø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初步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制取氧气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引入]氧气具有许多用途,那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
并将氧气收集到集气瓶中呢?
(教师展示一个空的集气瓶)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Ø认识水的组成。
Ø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Ø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Ø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Ø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性目标
Ø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Ø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Ø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制定依据】
课标考纲:
1、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3、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课题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
本课题的主体知识为水的组成,大家都熟悉水,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充分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
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区别、归纳出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是非常熟悉的,都能认识水的一些性质,比如:
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密度为1g/cm3,沸点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为100℃,熔点为0℃,以及水的用途:
农业灌溉、洗碗、洗菜、运输业等等。
当然也知道水是一种纯净物,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如水的组成等,学生是陌生的和不习惯的。
难点预估:
1、通过电解水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助学预案:
从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并结合第二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物质的组成上区别、归纳出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学校
教
学
目
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课题3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Ø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Ø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Ø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Ø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Ø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Ø水净化的方法。
Ø过滤的操作方法。
Ø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Ø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Ø过滤的操作方法。
Ø硬水的软化方法。
一、导课
1、陈述:
洪灾过后,有些灾区自来水还没来得及恢复供应,面对污浊的河水,这些水可否饮用?
为什么?
2、提问:
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
Ø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Ø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Ø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Ø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Ø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Ø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Ø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Ø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
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
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
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
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
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
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
(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
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
(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
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
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创设问题情景]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
还想知道与它们有关的哪些知识?
课题2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
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
1.离子的形成过程。
2.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离子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引言]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离子的知识。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练习纠错的方法,边自学、边讨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2)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教学重点
1.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教学难点
1.化合价的理解。
2.化学式的书写。
3.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4.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
前面我们用物质的名称来表示,这很难确切地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而用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式的知识。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一)引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
满江的人船怎么就成了一堆灰呢?
它的质量为什么减小了呢?
而铁生锈后它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在化学变化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其重点和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本节课完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并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而且化学方程式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教材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般的化学反应
过程和方法目标: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书写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含义。
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后继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进行预测。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以反馈启发教学为主,兼顾问题讨论法和创设情景法。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新知识,本课创设了“剑桥之旅”、“幸运步步高”等多种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以组内合作、分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分析
按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0%是依靠视觉,比起教师单纯教授的呈现方式可以对学生形成视觉的冲击。
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ppt课件、卡片组合拼图及板书相结合的形式,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上述各方面的考虑和分析,我对本节课按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设置了3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引出并解决一个矛盾。
将六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跌宕起伏中逐步前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难和乐趣。
[复习提问]一个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
(以C+O2
CO2为例)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涵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解答化学计算题的技能,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格式。
(三)情感目标
通过规范计算格式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
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
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
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
等等。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教学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