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ocx
- 文档编号:7742537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44KB
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ocx
《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
行动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动因分析,并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为职业中学教学注入活力,彰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整体办学水平与特色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一、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动因分析
(一)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的分析
1、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外部环境,体现在:
①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②常武地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2、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存在着差距。
3、要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推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教育部的政策推动。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精神,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江苏省教育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教育部于2005年8月在天津市召开了工学结合座谈会,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提出: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实施“2+1”的教学模式。
2、当今职业教育的呼唤。
的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更多的能够熟练操作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熟练掌握应用服务规范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
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必须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很多的,但一种集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之精华的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有效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3、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
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①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②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③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④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再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传统的。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近代的实业教育也强调工学并进。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应该及时总结、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实施的行动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偏向:
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
如何避免上述两种偏向,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结合我校实施“工学结合、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对这一模式进行粗浅的探究。
(一)与企业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
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
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主动与企业建立了联系。
会计专业是我校主打专业,是江苏省级示范专业,培养目标是岗位技能型会计人员。
经过调研后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已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企业级财务软件建造了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会计工作进一步突破了记账--算账--报账的局限,从而对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调研成果及对培养目标的分析定位,我们决定将原来单个的一门一门专业课进行综合,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又根据会计从业岗位类型,按会计任务分类开设一门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巩固并升华为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开设这一综合课程编制相应的一本本校本教材。
另外,我们与全国较有名气的软件公司—----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签订了协议,由我校筹建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会计结算中心实验室,由金蝶公司提供技术和软件支持和产品升级,免费培训我校会计专业教师,双方合作研制开发一套多媒体教学光盘,以金碟最新版网络(企业级)财务软件(KIS财务软件标准版)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完整的实现购销存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一体化解决方案。
这个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会贯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的内容的企业财务及业务处理电子化解决方案,运用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将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融为一体,实务处理的演示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能力。
在该多媒体教学光盘研制开发成功的基础上,我们还开设了一门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综合性从业资格人员实践课。
该课程在采用正版软件所创造的仿真职业环境中,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会计专业主干课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分别用手工和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该课程已正式列入我校会计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已在课程改革试点班实施教学。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财务管理软件模块)、专用软件技术证书考试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毕业时都同时拿到了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我校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方面所获得的一些成功,主要是由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并且得到了企业提供的前沿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才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一定的前瞻性,有效地加强了职业教育的专业适用性。
这些与企业的参与与合作是分不开的。
(二)与企业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与企业合作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职业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
参与企业的教学能使课堂教育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具有了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发生明显变化。
近一年多来,我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我校电子信息专业部师生承接有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目前已自主设计了本校校园智能安保系统(包括网络监控系统和周界报警系统),同时按ISO9002质量体系要求制订施工方案并已由师生自主完成工程施工;与某公司合作承接了江苏省涟水县涟洲花园全部的弱电工程,设计总价110万元,今年10月份我校电子信息专业部部分师生赴该地进行了工程施工及安装调试和员工培训工作,目前全部工程已顺利完成并高质量地通过了工程验收;与某公司合作,独立制订了常州市蔷薇湿地公园的给排水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另外,我校刚完成的若干套机床电路维修示教系统也是由本校教师自主设计和安装的。
又如,我校与常州市烹饪协会和旅游协会合作,并聘请常州面点大师方兆兴和刘长山师傅为学校客座教授,共同挖掘、整理和研究常州传统名点制作工艺。
重点对常州传统大麻糕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继承、研究和开发,并参加了常州市旅游局组织的于今年5月1日—5日进行的“龙城庙会·常州名点展”和“2006'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点名小吃评选”活动,经市民评选、网上投票和专家评鉴,西林职中的“常州大麻糕”在参评的176道名点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的42道“常州市民最喜爱名点”之一。
为此,《常州日报》分别于今年5月6日、5月27日和10月5日在显著版面进行了报道,《武进日报》也于今年7月24日和10月10日分别以“西林职高成为‘常州大麻糕’的新娘家”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和图片新闻报道,引起轰动。
前不久,我校又将制作的“常州大麻糕”申请注册了“西职牌”商标,进行了市场化开发论证。
11月16日,我校制作的“西职牌”常州大麻糕还参加了江苏省商业联合会、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举办的第五届创新菜暨第二届风味乡土菜大赛,被评为金牌点心。
再则,我们还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我校与竺山湖度假村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首先在餐旅管理这个专业进行联合办班,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
这个班今年招生30名,学生除生活费用之外,其余一切费用均由企业提供。
学校按企业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能体现企业文化和要求的课程,进行订单式培养,实施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同时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解决了部分家境贫困学生的读书问题,也为这部分学生能尽快就业、获得经济收入提供了有效帮助。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学校成立了“西林职中‘金点子’会计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依托我校会计专业的人才资源对外进行咨询、培训、会计结算等业务,同时公司也为我校会计专业师生进行实践和操作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还有,我们也探索了与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已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共同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今年开始我校与新加坡有关企业进行合作,安排三年级学生赴新加坡进行毕生实习,并已着手开拓毕业生境外就业市场。
三、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实施体会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
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我们把培训、技能训练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考核合格率与专任教师教学津贴考核挂钩,以激励技能专业教师钻研技术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
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离不开校企合作。
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学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
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常武地区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共同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协议。
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使中职学生在能在企业这个第二课堂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研修、课题跟踪、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
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还量身为学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多种实习方式。
如参观实习。
组织学生参观生产线体、科技展厅,邀请企事业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解中国家电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感受现代企业管理。
安排学校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传教成材之道,了解创业之艰辛。
二是跟线实习。
组织学生到生产、营销、管理第一线跟线实习,配以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参观访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是上线实习。
第三年的实习学生进入企业、事业等单位(公司)后,完全按照公司员工进行管理,直接对口进入公司生产或管理一线,完全进入就业“实战演练”。
实习结束后,企业(公司)与学校学生实行双向选择,自愿留在企业(公司)工作的学生,经企业(公司)考核合格,可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公司)员工,不愿留在企业(公司)的学生自主择业。
这三种方式为学校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实习实践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机会。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条件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与特点,需充分考虑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一要求,然而要专业教师有足够的技能受训时间,让教师到企业中去,在企业中通过“师带徒”的培训模式,来切实提高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校已明文规定教师必须每两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并将此考核与专任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奖、评优、评先挂钩。
近年来,教师下企业锻炼已成为了教师自我专业技能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许多参加下企业锻炼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通过培训,学校还与企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积极为用人单位输送毕业生。
四、对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思考
1、在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方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和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或激励政策还几乎是零。
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
多数还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方面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还是缺乏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就企业来讲,推行“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
4.观念冲突
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生产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
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
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
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校企间能精诚合作,共创双赢。
我们相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更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苏教职[2005]32号)2005年11月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3月
4、《经营基地:
产教结合的育人创新》马斌《职教通讯》2006年第八期高等教育出版社
5、《校企合作:
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马斌《职教通讯》2006年第八期高等教育出版社
6、《对“订单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杨广斌《职教通讯》2006年第六期高等教育出版社
7、《关于常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常教发[2006]30号)2006年10月
本文论点及所有文字材料军为本人所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工学 结合 合作 课程 教学 模式 行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