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培训资料第2版二1120DOC.docx
- 文档编号:7739569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2.06MB
信号培训资料第2版二1120DOC.docx
《信号培训资料第2版二1120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号培训资料第2版二1120DOC.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号培训资料第2版二1120DOC
4转辙装置
4.1.1转辙装置安装前应与相关单位共同检查确认下列项目:
1转辙装置的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道岔尖轨方正、无吊板现象,活动轨与基本轨密贴良好。
3固定安装装置的轨枕应方正,间距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固定眼孔位置准确,无堵塞和滑丝。
4道岔转换动程、外锁闭量等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条文说明:
转辙装置与道岔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系统。
转辙装置要保证正常转换、锁闭、表示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道岔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安装平台。
相关技术标准是指《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或《客运专线有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
安装部分属于站前施工,略
减震支架
4.1.2融雪装置施工前应按程序对土建等相关工程施工的接口、作业面验收交接,并检查是否符合下列进场条件:
1预留的电缆槽、过轨管道符合电缆施工要求。
2预留的电气控制柜基础、隔离变压器基础符合限界要求。
基础螺栓相互间的距离、螺栓露出基础的高度符合设备安装要求。
4.1.3电气控制柜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
1路基地段,如图所示。
1)电气控制柜基础应采用热镀锌金属材料。
2)电气控制柜正面(柜门)应背对线路。
电气控制柜最突出边缘距线路中心一般情况下为3100mm,特殊地段不得小于2440mm。
3)基础埋深700~800mm。
基坑内基础底部整体采用高为150mm混凝土进行灌注,中部用原土回填,上部(路基面以下)采用高为150mm的混凝土进行灌注;路基面以上采用高150mm的砖砌混凝土围台,其周边比基坑周边宽50~100mm,顶面低于基础顶面150mm±50mm。
4)在围台混凝土内的电缆应采用橡胶管防护,柜内穿线孔应密封。
5)控制柜与基础连接牢固,箱体平整。
2桥梁地段
1)电气控制柜安装在防护墙外侧。
2)防护墙内侧壁到线路中心距离为1900mm时,箱门应面向线路,如图所示;靠防护墙侧的支架金属基础采用M20通透式防松螺栓和补强板,固定在防护墙上,另一侧基础支架应置于电力电缆槽道内。
3)防护墙内侧壁到线路中心距离为2200mm时,箱门应背向线路。
金属基础采用M20通透式防松螺栓和补强板,固定在防护墙上,基础支脚底板应置于电缆槽道隔墙上。
4)金属基础严禁跨桥梁伸缩缝。
5)电气控制柜最突出边缘距所属线路中心不得小于2440mm,曲线地段按规定加宽。
6)电气控制底部至电缆槽道间电缆防护,应符合本技术指南第5.8.6条的要求,柜内穿线孔应密封良好。
7)电气控制柜与基础连接牢固,箱体平整。
8)如基础采用混凝土整体灌注时,基础下部应预留2~3根直径为100mm主干电缆通道和2~5根直径为65mm的电缆引入通道。
4.1.4隔离变压器应按下列要求安装:
1路基地段
1)隔离变压器基础采用热镀锌金属材料。
2)隔离变压器引入端子应面向所属道岔,设置位置应靠近加热条把手端。
3)隔离变压器最突出边缘距钢轨内缘不应小于1500mm。
4)基础埋设及防护围台应符合本技术指南第5.8.4条的规定。
有砟地段基础顶面应钢轨底面相平。
5)隔离变压器引出线应采用胶管防护,并用Ω型卡具固定在轨道板或道床板上。
2桥梁地段隔离变压器
1)隔离变压器应采用基础热镀锌金属材料。
2)隔离变压器安装在防护墙外侧,引接线端子朝向线路侧。
3)金属基础采用M20通透式防松螺栓和补强板,固定在防护墙上,基础支脚底板应支于电缆槽道隔墙的盖板上,且不悬空。
4)金属基础严禁跨建筑物伸缩缝。
5)隔离变压器底部距电缆槽盖板上表面150mm±50mm。
6)防护墙至轨道板或道床板间悬空地段的隔离变压器引出线,应采用UPVC管防护。
用Ω型卡具将UPVC防护管固定在轨道板或道床板上,Ω型卡具与轨道板或道床板间用化学锚栓固定,化学锚栓增加防松螺帽。
4.1.5电加热元件应按下列要求安装:
1在电加热元件安装和配线前应用500伏兆欧表进行冷态绝缘测试,电加热元件中心电热材料和金属外壳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5MΩ。
条文说明:
绝缘指标的依据是铁道部科学技术司和运输局《关于印发《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设备》等14项铁路客运专线信号产品暂行技术条件的通知》(铁科运[2008]36号中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设备。
2在电加热元件安装前,应对安装部位的钢轨表面进行油污及锈层的打磨处理,并清洗干净。
3电加热元件直把手过渡段用专用卡具固定在轨腰上,距尖轨尖端距离不小于100mm。
4电加热元件应安装在基本轨(翼轨)内侧轨腰,纵向同侧安装的相邻电加热元件间隙不小于100mm。
并要保证每个滑床板的钢轨上都要有加热元件。
5在每个轨枕间至少安装1组卡具对电加热元件进行固定,电加热元件与钢轨表面接触良好。
4.1.6电热板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
1在电加板安装前,应对安装位置周围的异物、油污进行清理。
2加热板固定装置应与钢轨、钢槽或轨道板连接牢固。
3钢轨下部连接螺栓应采用防松螺帽。
4.1.7轨温传感器应按下列要求安装:
1轨温传感器安装在距离控制柜最近道岔基本轨轨底,从岔尖往岔尾方向2~3m的位置。
2轨温传感器安装前,应对安装部位的钢轨表面进行油污及锈层的打磨处理,并清洗干净。
3轨温传感器用带防松螺母的卡具与轨底连接紧密。
4.1.8气象站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气象站每站设置1套,安装在咽喉区电气控制柜附近,周围应空旷、无遮挡,最突出边缘距钢轨内缘,不应小于1500mm。
2气象站基础应采用热镀锌金属材料。
3基础埋设及防护围台应符合规定。
4气象站安装应平整、稳固
5轨道电路
5.1.1ZPW-2000调谐区处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调谐区安装位置
1)调谐匹配单元(ZPW.PT)设于调谐区两端,区间空芯线圈(ZPW.XKD)设于调谐区中间。
2)调谐区两端的调谐匹配单元(ZPW.PT)应与所属区段的频率相符,并符合设计规定。
3)调谐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条文说明:
3)调谐区长度根据轨道结构的不同进行确认。
调谐区内的轨枕板应相同,地形应相同,当调谐区处于桥梁过渡板处、混合板处、混合地形处,特殊钢结构桥梁时,应调整调谐区位置,并报设计确认。
一般情况下路基和隧道地段为29m,无砟桥梁地段为32m,有砟桥梁地段为30m。
2调谐区设备不得安装在无砟轨道两块轨道板的接缝处。
3路基地段设备防护罩边缘至钢轨内缘不应小于1500mm。
基础埋深不应少于500mm,基础顶面应高于地面300mm;设备防护罩顶面应不高于所属线路的钢轨顶面。
基础埋设及防护围台应符合本技术指南第5.8.4条的规定。
调谐区设备安装应按附表A.0.5填写信号设备限界检查表。
4桥梁地段金属支架应采用M16通透式防松螺栓和补强板固定在防护墙外侧。
防护墙靠线路侧边缘至线路中心为2200mm的直线地段,设备防护罩底面应高于电缆槽盖板表面150mm±50mm,设备防护罩顶面不高于防护墙顶面。
防护墙靠线路侧边缘至线路中心为1900mm时,设备防护罩顶面可高于防护墙顶面,设备防护罩不得侵入限界。
无砟桥防护墙至轨道板间悬空的钢轨引接线应绑扎在一起,采用防护罩架或UPVC高强防护管进行防护,管口采用泡沫填充剂封堵。
5隧道内热镀锌金属支架采用M16通透式防松螺栓和补强板固定在电缆槽外壁上,设备防护罩电缆从电缆槽侧壁钻孔穿出并套防护管防护,受地形影响限界不足时,可切除混凝土“踏步”。
5.1.2ZPW—2000机械绝缘节处设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安装:
1进站口或站内股道为无绝缘分割的出站口机械绝缘节处设备安装如图所示。
图进站口及站内无绝缘分割的股道机械绝缘处设备布置
1)调谐匹配单元(PT)和机械绝缘空芯线圈(XKD)背对背安装在同一设备防护罩内。
空芯线圈和调谐匹配单元用的防雷单元,安装在另一防护罩内。
设备防护罩中心至扼流变压器中心距离为650mm。
调谐匹配单元与机械绝缘节空芯线圈应采用10mm2多股铜线连接。
2)在路基地段或防护墙外侧时,调谐匹配单元应远离线路侧安装;在隧道内靠近线路侧的电缆槽外壁时,调谐匹配单元应靠近线路侧安装。
3)扼流变压器中心距机械绝缘节距离为550mm,两扼流变压器中心为1100mm。
条文说明:
机械绝缘处的两扼流变压器箱连接板,原为三块组合方式,由于有中间连接,在流过钢轨的牵引回流电流较大时,容易烧坏连接板,因此将连接板改为一体化方式。
原连接板中心距离为650mm,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及考虑美观等因素,改为1100mm。
4)站内匹配单元中心(BPLN)距扼流变压器中心距离为650mm。
2站内轨道区段机械绝缘节处设备布置。
1)扼流变压器中心距机械绝缘节为距离550mm,两扼流变压器中心为1100mm。
2)站内匹配单元中心(BPLN)距相邻扼流变压器中心分别为650mm。
5.1.3ZPW—2000电气绝缘节设备布置安装如图所示。
5.1.4轨道板或道床板上的连接线、防护管,应采用卡具固定在轨道板或道床板平面上或V型槽内,固定螺栓必须采用化学锚栓,其施工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1用钢筋定位仪探头在钻孔位置上分别做横向和纵向扫描,对于每探测到的一处横向钢筋或纵向钢筋,应至少探测两点以便确定钢筋走向。
2如钻孔位置与实测钢筋位置重合,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钻孔位置。
3化学锚栓的钻孔深度为45mm±5mm,螺栓孔中心距V型槽边缘、轨枕板边缘应不小于50mm。
4安装孔钻好后,应使用配套专用清孔刷、吹气泵清理出孔内的尘土和碎末。
5将化学胶放入孔内,用电钻将螺杆及胶粘部分全部旋入钻孔。
6凝胶过程严禁碰动螺杆,硬化过程螺杆不得受力。
7化学胶完全硬化后再固定连接物。
8凝胶、硬化时间、环境温度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的要求
倒角
5.1.5钢轨钻孔距钢轨焊缝不得小于400mm,钢轨钻孔后应进行倒角。
在钢轨上钻孔应使用专用钻孔机具,连接线安装孔两侧应采用专用45o倒角工具进行倒角,其深度为1~2mm。
钢轨钻孔后应立即安装塞钉,塞钉与钢轨连接处涂油漆封闭。
条文说明:
本条依据铁道部《钢轨探伤管理规则》(铁运〔2006〕200号)第36条中的相关规定。
5.2补偿电容
5.1.2补偿电容引接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连接线采用钢丝编织防护管防护。
2连接线应采用专用卡具和化学锚栓固定。
3在钢轨底部连接线塞钉应从钢轨的外侧向内侧穿入,塞钉与钢轨接触紧密。
4当采用塞钉安装时,塞钉头露出钢轨1~4mm;当采用电容销钉安装时,销钉螺纹部分露出轨腰长度为14mm±1mm。
5.3轨道连接线
5.3.1轨道连接线应采用塞钉或冷挤压胀钉方式进行连接,引接线塞钉孔中心距鱼尾板端部不小于100±10mm,两相邻塞钉孔间距为60~80mm。
并连接牢固。
5.3.2ZPW-2000轨道电路钢轨引接线的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调谐匹配单元、空芯线圈的钢轨引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为95mm2双根带有绝缘外护套的单接头钢包铜引接线。
2扼流变压器应采用双根带有绝缘外护套的单接头钢包铜等阻引接线。
3机械绝缘节处长钢轨引接线,其中一根须绕过机械绝缘节另一端的第一轨枕孔,并贴近轨腰安装。
(这里指两端均为ZPW-2000轨道电路时)
4引接线沿轨枕平行平直敷设,距轨底距离不小于30mm。
5钢轨引接线与钢轨底部的夹角为300~600。
6防护墙至轨道板之间的钢轨引接线应并拢安装,采用非金属管、架防护固定,不得使用金属管防护。
7引接线螺栓的绝缘管、绝缘垫圈、垫圈等部件应齐全紧固。
5.3.3钢轨接续线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塞钉双线并联方式,其中一根采用50mm2的多股镀锌钢绞线,另一根采用钢轨接续线。
2焊接方式,连接线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5.3.4ZPW-2000轨道电路道岔跳线及并联线的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带绝缘防护外套的钢包铜线,其截面积应不小于95mm2。
2安装位置及间隔应符合设计要求。
3车站渡线两区段均为ZPW-2000轨道电路时,绝缘节处的道岔跳线及并联线,应贴近轨腰绕过绝缘节安装。
5.3.5.横向连接线的安装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横向连接线应采用带绝缘防护外套铜线,其截面积不小于70mm2。
最长不得大于105m。
2横向连接线的安装地点、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3两个完全横向连接线间的距离不小于1200m,当大于等于2000m时,两者之间增加一简单横向连接。
(完全横向连接时,线路两侧均需接地,有的工程按一端接地,最后又重新增加)
4简单横向连接与完全横向连接间的距离不小于1000m。
5.3.6轨道连接线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轨引接线应并拢后敷设在轨道板上,并采用化学锚栓、卡具将连接线固定牢固。
2横向连接线、道岔跳线及并联线等应采用化学锚栓和卡具固定在轨道板上。
3极性不同的连接线并拢布设时,应采用绝缘卡具固定,或在金属卡具上应增加绝缘套管。
4钢轨引接线与钢轨底部的夹角为300~600。
5各种轨道连接线塞钉不得打弯,打入深度为露出钢轨1~4mm,塞钉与塞钉孔接触紧密,螺帽紧密。
6引接线在框式轨道板的中空部分、防护墙至轨道板间的悬空部分的钢轨引接线应采用UPVC防护管或防护罩防护。
5.3.7轨道连接线应安装平顺,塞钉头与钢轨的接缝处涂漆封闭。
5.3.8钢轨引接线在设备至轨枕板支承台间,采用混凝土斜面处理。
混凝土斜面与支承台、路基面间应植入连接钢筋。
5.4扼流变压器
5.4.1扼流变压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完全横向连接空扼流设置位置应靠近接触网支柱。
条文说明:
完全横向连接空扼流设置位置靠近接触网支柱,是为减少牵引回流对信号的影响,缩短吸上线的长度。
5.4.2路基地段的扼流变压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2热镀锌金属基础支架基础支架埋深不应少于500mm;
3扼流变压器最突出边缘距所属线路钢轨内沿不小于1500mm。
两台扼流变压器中心距离为1100mm。
4有防水层的路基地段安装后应恢复防水层处理。
5.4.3桥梁地段扼流变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热镀锌金属基础支架,安装在防护墙外侧,引接线端子朝向线路侧。
2基础顶面高于电缆槽顶面150mm±50mm。
3基础支架严禁跨桥梁伸缩缝。
基础支架应支撑在电缆槽立面的盖板上部。
(注意:
不要悬空)
5.4.4隧道内扼流变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安装在电缆槽外侧的踏步上,引接线端子朝向线路外侧。
2扼流变压器的位置应符合铁路建筑接近限界要求。
3扼流变压器底部采用M16×190化学锚栓固定在混凝土地面上,化学锚栓埋设深度125mm,并增加防松螺帽。
5.4.5钢轨引接线塞钉从钢轨外侧打入,塞钉头部应露出钢轨内侧1~4mm。
钢轨引接线应采用化学锚栓及卡具固定在轨道板表面。
8应答器及室外地面电子单元
8.1.2应答器及地面电子单元施工前,应对站前相关工程轨道板、线路等施工状况进行检查,轨道板平整,轨道铺设完毕,里程标、标高正确,具备了应答器安装条件。
8.1.3设备与基础连接螺栓应有防松措施。
8.2应答器
8.2.2应答器实际设置位置与设计位置允许偏差±0.5m。
应答器组内相邻应答器间的距离为5+0.50m。
(请注意铁道部原标准为±0.5m)
条文说明:
8.2.2应答器安装位置允许偏差,是依据铁道部科技司《关于印发CTCS-3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2.0)的通知》(科技运〔2010〕21号)的相关规定确定的。
8.2.3应答器安装位置与设备编号必须相符。
8.2.4应答器安装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有砟轨道窄型混凝土枕上,应采用抱箍方式固定在轨枕上。
2在有砟轨道宽型混凝土枕及无砟轨道板上,应采用化学锚栓方式安装。
3在框架式轨道板中空地段,应采用连接支架方式安装。
4应答器安装应牢固、固定螺栓齐全。
5应答器安装支架结构应具有抗震能力。
条文说明:
8.2.4
4目前在铁路上使用的应答器有两个安装孔和四个安装孔两种模式。
其中四孔应答器的表面有六个孔,其中中间两孔为工艺孔,外围4孔为安装孔,安装孔螺栓都应齐全。
(人命关天)
8.2.5应答器尾缆固定在轨道板、宽枕板上时,应采用卡具及采用化学锚栓固定。
应答器尾缆固定在路肩上时,应采用防护管防护并埋入沥青防水层下。
8.2.6应答器周围无金属体空间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答器平行于长边的中心线两侧无金属距离不应小于315mm。
2应答器平行于短边的中心线两侧无金属距离不应小于410mm。
3应答器X轴基准标记点下部的无金属距离一般为210mm,特殊情况下应不得小于140mm。
条文说明:
8.2.6应答器无金属距离是依据铁道部《铁路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应答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123号)中的相关规定确定的。
8.2.7在符合8.2.6条无金属空间要求的情况下,应答器在轨道中间的安装高度、横向偏移和角度允许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高度为X基准标记至钢轨顶面的距离93~150mm.。
2X轴应与钢轨平行。
应答器Y轴方向允许的横向偏移为±15mm。
3正常情况下,应答器上平面应与两钢轨面平行。
前后面应与钢轨面垂直,左右面应与钢轨平行。
安装角度允许误差及范围应符合表8.2.7的要求。
表8.2.7应答器安装角度允许误差范围
序号
旋转方向
允许误差范围
1
以X轴旋转(倾斜)
2°
2
以Y轴旋转(俯仰)
5°
3
以Z轴旋转(偏转)
10°
条文说明:
8.2.7应答器安装调整距离依据是铁道部建设司《铁路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应答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123号)中的规定。
应答器安装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安装方式。
不管是纵向安装还是横向安装,与钢轨纵向平行的方向均为X轴,与钢轨纵向垂直的方向均为Y轴,与钢轨平面垂直的方向均为Z轴。
旋转角偏离如说明图所示。
以X轴为旋转轴的角度偏离为倾角;以y轴为旋转轴的角度偏离为俯仰;以Z轴为旋转轴的角度偏离为侧转角。
(为了便于测量请各位,按应答器边长和允许的角度,可以换算为长度)
说明图应答器安装旋转角定义示意图
8.2.8应答器安装在有护轮轨地段时,护轮轨应断开,断开距离应符合本标准8.2.6条应答器无金属体空间位置的要求。
8.2.9应答器固定卡具、垫圈、防松帽等部件应齐全,表面平整光洁。
8.3室外地面电子单元(LEU)
室外地面电子单元(LEU)设备箱安装可参考融雪装置电气设备箱
10室内设备
10.4.3机柜(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柜(架)设备安装位置、方式、排列顺序、排间距离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2机柜(架)底部应增加连接支撑底座,底座与机柜连接牢固,底座着地不悬空。
3机柜与底座、柜与柜之间、柜与走线槽、走线槽与走线槽间的连接螺栓应连接牢固,走线槽构成闭合回路时应加装绝缘。
4主通道侧的各排机柜(架)纵向侧面应在同一直线上;同排机柜(架)的正面应在同一直线上;机柜(架)应竖直,相邻机柜(架)应紧密靠拢;(即横平竖直和方正)
10.4.4机柜(架)走线槽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柜(架)走线槽应采用钢槽,其槽内及拐角处应增垫橡胶垫。
2走线槽不应形成环状,走线槽闭合时,排间必须进行绝缘处理。
5从线槽底部引出线缆时,开口处应采用橡胶圈或其他保护措施。
10.5室内配线
10.5.1室内设备配线线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第14.9.4条规定:
隧道、综合站房内信号电缆应采用无卤低烟阻燃型电缆。
10.5.2室内设备布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布线全部采用阻燃型,室内布线禁止出现环状,电源线、发送线、接收线应分开敷设。
2室内机柜间布线应采用金属槽道防护。
槽道内布线平直、并拢、整齐,地槽应清洁、盖板严密。
3电缆引出端应有去向铭牌。
10.5.3室内设备配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线缆中间不得有接头和绝缘破损。
2当线缆与端子的连接采用焊接方式时,不得使用带有腐蚀性的焊剂,焊接牢固,焊点应光滑、饱满,无毛刺、假焊、虚焊现象;
3当线缆与端子的连接采用压接方式时,应选用与芯线相配套的压接端子,且压接牢固;
4当线缆与端子的连接采用弹簧接线端子时,小于1mm2的多股铜芯软线应采用冷压接线端帽插入端子,压接牢固。
(有些单位实际没按操作工艺要求做,该用专用插接工具用成普通螺丝刀,把端子插坏,有的还不加冷压端帽。
这不是产品问题,是人为造成的质量问题,现在给人一种把这个产品非枪毙不可的错误认识)
压接线环及焊接端子片均应套有塑料软管保护,套管与线环或端子间松紧适度,套管长度均匀一致。
5配线两端标识齐全。
线把绑扎应线扣整齐、间隔均匀,松紧适度,表面线条和出线部位应顺直、美观。
10.6箱式机房
10.6.1箱式机房施工前,应对安装条件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要求:
1箱式机房基础浇注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
2电缆井及各种管、孔符合设计要求。
3临时道路(包括临时桥)宽度、硬实度,具备大型机械运输条件。
4场地宽度、平整,符合吊装条件。
5箱式机房需要利用轨道运输吊装时,接触网线应在运输吊装后架设。
6综合接地已完成,接地电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指南11.6.2箱式机房现场吊装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制定吊装方案。
2吊装作业队伍应具有吊装经验和相应资质。
3对现场环境进行调查,场地的周围是否有高架线、桥梁及其他建筑物,能否符合设备摆放、运输车辆和吊车车辆停放以及吊车旋转空间要求。
4场地应有足够的平整面积、强度及稳定性,中间无障碍物。
5检查基础水平、平面尺寸、强度以及电缆引入口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配备足够的撬动、止动工具和起重(千斤顶)器械。
检查吊装绳索、接头等工具是否牢固。
7根据箱式机房(含包装、固定件)形式及重量,选择运输车辆和吊车的承载能力及起重臂长。
8基础接地电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9引入箱式机房的电力电缆,应与通信信号电缆引入孔隔开。
指南11.6.3箱式机房应按下列要求吊装:
1配备足够人员,统一指挥。
2吊装应先试吊,确认吊绳用力均匀平衡。
3严格控制起吊和走行速度,防止晃动。
4起重臂旋转范围内,不得有人逗留。
5机房在基础上就位时,基础上不应有任何杂物;箱式机房应按照规定的方向进行放置;就位后,应紧固固定螺栓;机房的水平应符合设计要求。
指南11.6.4箱式机房应按下列要求安装:
1箱体应稳固,附着点与基础间无缝隙。
2两箱体拼接的立面、顶面接缝处应填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号 培训资料 1120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