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 文档编号:7731755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22KB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是推进我国现代热作产业建设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45号),扎实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热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热作产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热作行业面对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热带作物产量和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2010年,热作总产量达1.97亿吨、总产值1950亿元、出口总额88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41.63%、56%和46.67%。
天然橡胶产量达66.50万吨、产值160.66亿元,分别增长28.89%和115.56%;木薯产量达848.97万吨、产值42.90亿元,分别增长86.69%和46.22%;热带水果产量达2582.40万吨、产值141.24亿元,分别增长34.19%和34.95%;剑麻、咖啡、澳洲坚果等其他热带作物产量、产值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热作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热区资源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主要热作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天然橡胶、木薯、香蕉、荔枝、芒果等优势产区和其他特色热带作物产业带初步形成,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主要热带水果品种结构更加优化,熟期搭配更加合理,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热作加工业和服务业稳定发展。
---支撑条件明显增强。
热作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一些关键性技术攻关取得较大进展,病虫害防控和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
良种普及率大幅提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加大,遴选并示范推广了43个主导品种和19项主推技术。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事热作产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0家。
---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热作产品质量监测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8个热区省份已有21个单位开展了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建设。
主要热作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保持稳定,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热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75元,比2005年增加2366元,增长78.73%,年均增长12.32%。
热作产业已成为热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热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热区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经济收益。
(二)“十二五”热作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十二五”热作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将进一步强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将得到进一步落实,热作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更加优化,得到的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热作资源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目前我国已成为天然橡胶、木薯和棕榈油最大的消费国和进口国,且供需缺口逐年加大。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对于热作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大力推进,产后处理和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热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3)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热作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有了较大增强。
2.“十二五”热作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日益凸显。
热作生产设施、采后处理和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仍待进一步夯实。
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待进一步提高。
热作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仍待进一步健全。
部分产品品种比例失调、季节性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2)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
热区资源是世界性稀缺资源,我国可以用于热作栽培的园地面积不足1亿亩,热作土地资源供给十分有限。
特别是随着热区城镇化、工业化及旅游业开发进程的加快,可用种植热作土地资源呈减少趋势。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对热作产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资源和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热作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3)灾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影响,危害热作生产的极端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
热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导致病虫害易发高发,加上外来有害生物特别是检疫性生物的不断入侵,进一步加重了热作病虫害发生。
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的多发重发,已成为影响热作产业发展和热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4)部分产品价格受国际影响加深。
东盟、南美、印度等地区和国家是世界热作产品的主要产地,在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产品种类和生产成本等方面与我国相比具有相对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主要热作产品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加大,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更加明显。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国内热作产业的竞争力,并保护其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我国经济建设长远需要和市场需求,立足热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提高战略性产品国内基本需求安全供给保障能力和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加快热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战略地位突出的资源型产品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高现代热作产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效益;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热作组织化、产业化、社会化服务和制度保障水平;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努力实现产业稳步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确保我国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与促进产业多样性相结合。
发展热作产业首先要重点保障天然橡胶等重要战略性产品国内基本需求的供给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热作资源丰富热作产品,以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和热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2.坚持推进产业发展与加强生态保护相结合。
在推进热作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热区生态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热区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提高热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立足国内发展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
我国热作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热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决定了保障我国重要战略性热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立足国内热区资源、全面提升国内热作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大支持力度,稳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1.主要热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热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热作单产水平稳步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热作总产量达到2.76亿吨,年均增长7%,重要热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热作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热作产品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热作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名特优新稀热作产业带建设不断巩固发展。
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热带水果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3.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热作育种、栽培、保鲜、贮运、加工等关键技术有新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显著增强,科技支撑作用稳步提升。
4.标准化生产与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热作生产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增强。
热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完善,质量安全得到确保,产品品质全面改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5.热作产业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热作基础设施、市场流通、信息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扶持热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产业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基本形成。
6.热区农民热作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热作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相关产业得到协调较快发展,产业利益分配更趋合理,热区农民来自热作产业的收入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年增长8%以上。
专栏热作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热作总产量
万吨
19700
27630
7
热作总产值
亿元
1950
2865
8
天然橡胶产量
万吨
66.5
80
3.77
木薯产量
万吨
849
2000
18.69
香蕉产量
万吨
924
1100
3.55
荔枝产量
万吨
175
180
0.56
芒果产量
万吨
87.5
117
6
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个
100
300
24.6
出口总额
亿元
88
141
10
人均纯收入
元
5375
7898
8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天然橡胶
主要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种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平均亩产83公斤以上,国内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
区域布局:
全面推进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橡胶种植优势区建设。
在东南亚、非洲等适宜植胶地区发展种植和加工基地。
发展重点:
加强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胶园更新与低产胶园改造,建设高标准种苗基地,推进良种补贴工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集成与推广应用高效割胶、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植胶者技术培训,提高植胶者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加工布局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推进其他产胶植物(如杜仲等)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境外合作开发规模。
(二)木薯
主要目标:
到2015年,种植总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2000公斤/亩以上,鲜薯年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良种和丰产技术覆盖率达到80%,鲜薯平均淀粉含量达到30%以上。
区域布局:
重点建设琼西—粤西、桂南—桂东—粤中、桂西—滇南、粤东—闽西南4个优势区。
在非洲、东南亚等优势地区发展木薯种植和加工基地。
发展重点:
充分利用非粮农地种植,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加快引进、选育与应用高产、高抗、高淀粉的新品种,大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和套种、轮作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加强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境外生产原料基地建设。
(三)油棕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完成多点试种阶段性工作,提出发展我国油棕产业的可行性建议。
区域布局:
重点在海南、云南、广东省建设7个试种基地。
在非洲、东南亚等优势地区发展油棕种植和加工基地。
发展重点:
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加强油棕种质资源圃建设,进行新品种培育;建立油棕试种协作网,开展多点试种,筛选出适宜品种;研究探索与品种、环境相适应的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研发油棕良种无性快繁技术,为发展油棕产业提供技术储备,为实施油棕产业开发和“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四)热带水果
以香蕉、荔枝、芒果为重点,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1.香蕉
主要目标:
到2015年,种植总面积达到550万亩,总产量1200万吨,平均单产达2200公斤/亩,脱毒组培苗的应用率达到95%以上。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量增加10%以上。
区域布局:
海南—雷州半岛优势区重点发展春夏蕉,粤西—桂南优势区重点发展夏秋香蕉,珠三角—粤东—闽南优势区重点发展冬春香蕉,桂西南—滇南优势区重点生产秋冬香蕉。
发展重点:
继续调整优化熟期结构,努力实现产品周年均衡供应;加大良种良苗与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抗风栽培、无伤采收、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力度;建立信息化服务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产销衔接,推进生产的组织化和产品品牌化。
2.荔枝
主要目标:
到2015年,种植总面积稳定在810万亩,总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品种结构更加合理,出口量和加工率提高20%以上。
区域布局:
重点建设琼中特早熟优势区、粤西—桂西南-滇南早熟优势区、粤中—桂南中熟优势区、粤东中晚熟优势区、闽东南—川南中晚熟优势区。
发展重点: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加快高接换种等高产稳产技术推广;提高果品冷链处理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多元化荔枝深加工产业,缓解产品上市集中问题;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3.芒果
主要目标:
到2015年,种植总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达到150万吨,采后商品处理率70%以上。
区域布局:
重点建设海南—雷州半岛、右江河谷、滇西南—滇南—滇中元江流域、金沙江干热河谷和闽南5个优势区。
发展重点:
发展节水灌溉,培育区域化特色产品品牌,增加加工专用品种面积;促进早、晚熟品种发展,延长市场供应期;完善果品采收标准,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运和加工。
(五)其他热带作物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剑麻、咖啡、椰子、坚果、南药(如槟榔、三七、石斛等)、香辛饮料(如八角、胡椒等)等热带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1000万亩,生产水平稳定提升,效益进一步提高。
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形成剑麻、咖啡、椰子、坚果、南药、香辛饮料等其他热作生产优势区域。
发展重点:
加快新品种选育,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加大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创新营销体系,打造知名品牌。
四、重点任务
围绕影响热作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提高热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全面推进现代热作产业建设。
(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苗木覆盖率
加强热作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强化热作野生种、近缘种、濒危稀有种等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分析评价,切实提高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消化吸收力度,加快培育适合我国自然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作新品种。
推进热作新品种区域性试种工作,增强良种选育和开发能力,确定品种和适宜种植区域。
加强热作良种扩繁能力建设,建设大型良种繁育基地,保障生产需求。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热作产业基础研究,重点推进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领域的联合攻关研究。
推进栽培、产后加工、保鲜、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研发与集成。
继续深化热作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健全省、市(县)、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垦区的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民、企业等多元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发挥热作科研、教学单位、协会、学会等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以推广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三)加强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热作产业化发展
积极推广热带水果采后保鲜处理技术,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热作产品深加工,拓展热作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产品功能,促进消费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
完善市场交易、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电子结算网络等设施,加快产地专业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建立专业协会、产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销地办事处和直销窗口相配套的热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积极推行代理制、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产销衔接,提升产业效益。
(四)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热作产业信息化水平
完善热作产业信息统计与监测体系,强化热作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发布工作。
完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木薯等重点产品经济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热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做好热作生产资料及产品市场预警。
整合信息资源,完善热作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广泛应用物联网、3G手机、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热作产业信息覆盖广度和深度。
有效利用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及其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宣传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五)加强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热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热作行业标准、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热作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推进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大力推广热作标准化生产。
加强热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热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引导生产者增强和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高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六)加强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加强热作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增设灾害监测网点,加强对主要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灾害预测、监测信息,提高组织和指导防范灾害的能力。
积极发展灾害防控专业化服务组织,努力提高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水平。
加强防灾、抗灾、减灾技术研究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提高对病虫害和台风、干旱、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防范能力。
(七)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提高热作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进口种子种苗检疫检验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和病虫害入侵,提高热区生态环境安全水平。
高效集约利用热区资源,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和布局,依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立体热作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
开展热作资源循环再利用,促进热作产业综合开发。
完善热作生产投入品监控制度,加强生产性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生产环境污染监测预警系统。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建设,提高热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着力巩固和完善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引导与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对国外新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对主要热作产品进口的预警监测,依法适时启动贸易救济措施,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出口创汇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以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等为重点的境外生产、加工等领域的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热区各级农业部门要对热作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好本地区“十二五”热作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切实加强热作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施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建设水平。
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研究热作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加强对热作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把国家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推动完善热作产业支持保护政策
热作产业发展涉及财政、金融、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热作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与沟通,积极为热作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一是争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围绕推进名特优新稀热作产业带建设,强化热作生产基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建设一批天然橡胶基地和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加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采后处理和冷库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二是加大热作生产财政补贴力度。
逐步提高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标准,研究天然橡胶非生产期补贴政策,推动实施木薯良种补贴和热作生产设备购置补贴。
三是争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增加对热作科研、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和企业“走出去”的支持。
四是推动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
争取将主要热带作物纳入国家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增强热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是推动完善天然橡胶储备调节机制,增强天然橡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热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积极构建新型热作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热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提高规模效益。
积极培育和做大做强热作龙头企业,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热作生产组织化水平。
通过体制机制和生产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热作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逐步把农户分散经营导入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
(四)加强热作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热作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加强热作产业科技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培养,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加强热作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着力加强热作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热作生产一线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以全面提高热作产业生产经营水平为核心,加强热区农村经营型人才、技术服务型人才和知识青年农民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热作产业劳动者队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产业 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