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九上数学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7731129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46.78KB
师大九上数学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导学案.docx
《师大九上数学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大九上数学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大九上数学11你能证明它们吗导学案
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重点难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3、反证法
知识概览图
新课导引
如下图所示,很多古代建筑以及我们居住的一些房屋的屋顶都是人字形梁架.
【问题探究】上面叙述的人字形梁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
它们有哪些性质?
教材精华
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1所示,在△ABC中,∵AB=AC,∴∠B=∠C.
定理的证明:
取BC的中点D,连接AD.
∵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定理的作用:
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相等.
拓展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不能是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a.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
设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B-∠C=180°-2∠B=180°-2∠C.
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3所示,
①在△ABC中,∵AB=AC,∠1=∠2,∴AD⊥BC.BD=DC;
②在△ABC中,∵AB=AC,AD⊥BC,∴∠1=∠2,BD=DC;
③在△ABC中,∵AB=AC,BD=DC,∴∠1=∠2,AD⊥BC.
(2)推论1的证明.
①在△ABC中,∵AB=AC,∠1=∠2,AD=AD,
∴△ABD≌△ACD(SAS).
∴BD=DC,∠ADB=∠ADC=90°.∴AD⊥BC.
②在△ABC中,∵AD⊥BC,∴∠ADB=∠ADC=90°.
∵AB=AC,∴∠B=∠C.又AD=AD,∴Rt△ADB≌Rt△ADC(AAS).
∴∠1=∠2,BD=CD.
③在△ABC中,∵AB=AC,AD=AD,BD=CD,
∴△ABD≌△ACD(SSS)
∴∠1=∠2,∠ADB=∠ADC=90°,∴AD⊥BC.
(3)推论1的作用:
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
推论2: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4所示,
在△ABC中,∵AB=BC=AC,∴∠A=∠B=∠C=60°.
(2)推论2的证明:
∵AB=AC,∴∠B=∠C.
∵AB=BC,∴∠A=∠C.
∴∠A=∠B=∠C.
又∵∠A+∠B+∠C=180°,即3∠A=180°,
∴∠A=∠B=∠C=60°.
知识点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6所示,在△ABC中,
∵∠B=∠C,∴AB=AC
判定定理的证明:
如图1-6所示.
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
∵∠B=∠C,AD=AD,∴△ABD≌△ACD(AAS),
∴AB=AC.
√判定定理的作用:
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拓展如图1-6所示,在△ABC中,
(1)如果AD⊥BC,∠1=∠2,那么AB=AC;
(2)如果AD⊥BC,BD=DC,那么AB=AC;
(3)如果∠1-∠2,BD=DC,那么AB=AC.
知识点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推论1.
(1)推论1的内容: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AC,∠A=60°(或∠B=60°或∠C=60°),∴AB=AC=BC.
(3)推论1的证明:
在△ABC中,∵AB=AC,∴∠B=∠C.
又∵∠A=60°,∴∠B=∠C=
=60°
∴AB=AC=BC.
(或∵∠B=60°,∴∠A=180°-2∠B=60°.∴AB=AC=BC.或∵∠C=60°,∴∠A=180°-2∠C=60°.∴AB=AC=BC.)
√推论2.
(1)推论2的内容: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C,∴AB=AC=BC.
(3)推论2的证明:
在△ABC中,∵∠A=∠B,∴BC=AC(等角对等边).
又∵∠B=∠C,∴AB=AC(等角对等边).∴AB=AC=BC.
(4)推论1和推论2的作用:
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条边相等;
(2)根据推论1,证明两条边相等,有一个角是60°;
(3)根据推论2,证明三个角都相等.
√推论3.
(1)推论3的内容: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如图1-9所示,在Rt△ABC中,∵∠C=90°,∠A=30°,∴BC=
AB.
(3)推论3的作用:
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或2倍.
知识点5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从假设出发,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拓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1)假设命题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
(3)否定假设,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
规律方法小结
1.转化思想:
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都是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转化为全等得以证明的.
2.类比思想:
采用类比思想,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对照着学习.
3.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注意推理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能忽略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
探究交流
想一想:
还有其他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吗?
解析有,作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AD,如图1-2所示.
∵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应用题
1、如图1-10所示,在△ABC中,AB=AC,AD=
AC,AE=
AB.求证BD=CE.
2、如图1-12所示,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3、
如图1-13所示,已知∠CAE是△ABC的一个外角,∠1=∠2,AD∥BC,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综合应用题
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A等于30°,求其余两角.
同学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说:
“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
“其余两角是75°和75°.”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也在课堂上,你的意见如何?
为什么?
探索创新题
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是h1,h2,h3,△ABC的高为h,若点P在边BC上,如图1-17
(1)所示,此时h3=0,可得结论:
h1+h2+h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点P在△ABC内,如图1-17
(2)所示.点P在△ABC外,如图1-17(3)所示,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
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体验中考
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若设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
2、如图1-20所示,在△ABC和△DEF中,AB=DE,BE=CF,∠B=∠1.求证AC=DF(要求:
写出证明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学后反思
附:
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
课堂检测
1、证法1:
∵AB=AC,AD=
AC,AE=
AB(已知),
∴AD=AE.
在△ABD和△ACE中,
∵
∴△ABD≌△ACE(SAS),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法2:
∵AB=AC(已知),
∴∠ABC=∠ACB(等边对等角).
∵AD=
AC,AE=
AB,
∴CD=
AC,BE=
AB,
∴CD=BE(等量代换).
在△DBC和△ECB中,
∵
∴△DBC≌△ECB(SAS),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解题策略】认真观察BD边和CE边所在的三角形,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要证明线段BD=CE,可以证明△ABD≌△ACE.由已知AB=AC,AD=AE,所以只要证明∠BAD=∠CAE即可,这可由“等边对等角”得出∠ADE=∠AED,∠B=∠C来证明.本题还可以运用“三线合一”的性质作辅助线(高AF)来证明.
证法1:
∵AB=AC,AD=AE,
∴∠B=∠C,∠ADE=∠AED(等边对等角),
∴∠ADE-∠B=∠AED-∠C,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AC,∠BAD=∠CAE,AD=AE,
∴△ABD≌△ACE(SAS).
∴BD=CE.
证法2:
过A作AF⊥BC,垂足为F,则AF⊥DE.
∵AB=AC,AD=AE,AF⊥BC,AF⊥DE,
∴BF=CF,DF=EF(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BF-DF=CF-EF,即BD=CE.
规律·方法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从而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解答,这是引辅助线的常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
3、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要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需证明∠B=∠C,这可利用已知条件得出.
证明:
∵AD∥BC,∴∠1=∠B,∠2=∠C.
又∵∠1=∠2,∴∠B=∠C.
∴△ABC是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解题策略】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
(1)根据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
4、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题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由于∠A=30°<90°,所以∠A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故需分类讨论另两个角的度数.解答时要考虑全面,不要遗漏或忽略任何一种情况.
解:
上述两名同学回答的都不全面,应该是:
其余两角的大小是75°和75°或30°和120°.理由如下:
①当∠A是顶角时,设底角为α,则30°+α+α=180°,解得α=75°.
∴其余两角分别是75°和75°.
②当∠A是底角时,设顶角是β,
则30°+30°+β=180°,解得β=120°.
∴其余两角分别是30°和120°.
综上,其余两角为75°和75°或30°和120°.
规律·方法在解答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5、分析对于图
(2)结论仍然成立,对于图(3)结论不成立,此时h1+h2-h3=h.
解:
当点P在△ABC内时,结论仍成立,证明如下:
过点P作NQ∥BC,分别交AB,AC,AM于N,Q,K,
由题意得h1+h2=AK,
易证KM=PF=h3.
∴h1+h2+h3=AK+KM=h.
当点P在△ABC外时,结论不成立,它们的关系应是h1+h2-h3=h.
体验中考
1、分析底边长为10-2x,显然10-2x>0,∴x<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x+x>10-2x,∴x>
.故
<x<5.
2、分析由SAS可知△ABC≌△DEF,则AC=DF.
证明:
∵BE=CF,
∴BE+EC=EC+CF,即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AC=D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九上数学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导学案 师大 数学 11 证明 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