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心理健康.docx
- 文档编号:7727518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19KB
爱情与心理健康.docx
《爱情与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情与心理健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情与心理健康
爱情与心理健康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他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探讨大学生爱情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矛盾冲突,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所构成的影响,并就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热恋与失恋中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咨询。
第一节大学生爱情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爱情内涵的心理学解释
(一)爱情定位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按哲学心理学家弗洛姆(EFromm,1900—1980)在其名著《爱的艺术》一书中将人类的爱分为五种:
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自我之爱和神明之爱,我们这里要讲述的就是所谓的异性之爱。
1、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建立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之上,男女双方产生的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高尚感情。
2、爱情的基本内容
生物因素:
指爱情产生于男女两性之间,异性相吸的生物本能使人产生性欲,从而具有与之相结合的强烈愿望;精神因素:
指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健康的爱情回愉悦身心,使人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社会因素:
指爱情是社会现象,一方面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爱情将涉及养儿育女,传宗接代的社会功能。
3、爱情的形成过程
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
(二)爱情类型
(1)浪漫式爱情:
将爱情理想化,只求外在美,追求肉体与心灵融合的境界。
(2)游戏式爱情:
视爱情如游戏,只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对所爱者不肯负道德责任,轻易更换恋爱对象。
(3)占有式爱情:
对所爱对象,赋予极其强烈的感情,并希望对方回应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所爱,极具占有欲,对方稍有怠慢或忽视,就心存猜疑嫉妒。
(4)伴侣式爱情:
在缓慢的过程中由友情逐渐演变成爱情,温存多于热情,信任多于嫉妒,是一种平淡而深厚的爱情。
(5)奉献式爱情:
信奉“爱情是付出而非索取”,的原则,甘心为其所爱牺牲一切,不求回报。
(6)现实式爱情:
视爱情为彼此现实需求的满足,不是理想的追求。
(三)爱情的成分
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爱情三元论。
动机成分、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并进一步将此三种成分各自在两性之间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
认为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三者具备,并合而为一,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斯腾伯格称之为完美之爱。
(四)爱情的心理结构
1、性心理:
是爱情心理结构的基础。
个性性心理的发展是与性的生理发育和性的社会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大致经历异性疏远期(12~14岁)、异性向往期(15~16岁)、异性接近期(16~18岁)、恋爱期或爱情产产生期(18岁以后)。
2、爱情价值观:
是人的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恋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
3、爱情道德观:
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系统。
二、健康与不健康的爱情
(一)健康的爱情
表现为:
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显示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够充分尊重对方;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是彼此独立个性的结合。
(二)不健康的爱情
表现为:
过高地评价对方,将对方的人格理想化;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带有病态的夸张;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阶段特征:
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异性接近期和恋爱或爱情产生期,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可能存在很大的落差。
2、年级特征:
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恋爱需求的总趋势是越来越迫切。
3、性别特征:
男子比女子更易一见钟情;男子比女子更积极主动;女子的戒备心理比男子强;女子的“面子观”比男子强;女子比男子更看重爱情在生活中位置;女子比男子更看重情爱,男子比女子更看重性爱;男子比女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而女子比男子的爱表现得更为持久。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矛盾冲突
1、恋爱自主与社会干预的矛盾
2、浪漫情感与道德要求的矛盾
3、“给予”与“索取”的矛盾
第二节大学生爱情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特点
(一)关于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更加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重视爱情在人生的位置。
2、大学生们力图协调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3、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重视爱情的同时,并不推崇爱情至上,不主张事业服从于爱情。
4、仍有少部分大学生把爱情摆在生命和事业之上。
(二)关于恋爱生活方式
根据人们对爱情的内在欲求和需要,把爱情及恋爱生活方式分为满足生理需求、满足物质需求和满足精神需求三个层次。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生活方式有以下特征和趋势:
1、大学生对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总体来说是严肃认真的。
2、大学生对恋爱生活方式的追求,总体趋向高层次。
3、大学生的恋爱生活方式,表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健康现象与不良现象共生。
4、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变化趋向。
(三)关于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方面的价值定向,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
1、择偶中首先重视对方的内在条件,如性格、品质和志趣等。
2、择偶时强调对方的才干,如能力、才华和聪明等。
3、重视对方的健康情况。
4、较少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状况。
5、男女生的择偶标准有明显差异。
6、有否恋爱经历对择偶标准影响不大。
7、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倾向。
(四)关于择偶方式
1、自主性强。
2、自由度大。
3、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五)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对于“交往—恋爱—结婚”这种传统的婚恋“三步曲”,大学生明显表现出三者间的分离倾向。
二、大学生的爱情道德心理特点
爱情道德认识指对爱情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对爱情的本质及其社会特性的认识,爱情道德观念及其原则以及运用这些认识去进行道德判断。
爱情道德认识是形成其他品质成分的基础和心理条件,并起调节作用。
1、关于爱情的高尚性和互爱性。
2、关于爱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
3、关于爱情的持久性。
(二)大学生的爱情道德情感
爱情道德情感是主体的道德需要在爱情生活中与相关行为是否一致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主要涉及处理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时的责任义务感等情感反应。
1、大学生对将来婚姻生活责任的态度
2、对第三者涉入家庭的态度
3、对三角或多角恋的态度
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的爱情道德情感可谓矛盾重重,且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双方大有旗鼓相当之势,这不仅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道德观造成障碍,而且这种心理上的困扰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三)大学生的爱情道德意志
爱情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爱情生活中履行道德义务所表现出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挫折,控制其意识和行为,做好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
大学生的爱情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遇到失恋时的坚强、理智和自制精神。
失恋包括主动失恋和被动失恋。
1、主动失恋的情形:
即对自己建立的爱情关系的怀疑、动摇以至否定,或因对对方过分苛求而带来的不满、烦恼以至否定。
主动失恋其主动方心理矛盾不是主要的,而重要的是主动方采取的行为方式。
2、被动失恋情形:
即对方提出终止恋爱关系下的失恋。
失恋者往往产生失落、羞辱、彷徨、怨愤、仇视等心理,甚至导致走极端的自杀行为或报复行为。
(四)大学生爱情道德行为的考察
爱情道德行为指在爱情生活中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符合不符合、适应不适应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衡量个体爱情品德的客观标准。
目前大学生爱情道德行为的问题表现:
1、关于亲昵行为:
连爱学生在校园公共场所公开亲昵行为,已经成为校园文明建设的一大问题。
究其原因,正是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及情感各不相同而致。
2、关于三角恋行为:
表现为一种是多角恋中可能与多方存在恋爱关系的,一般戏称为“主角”;一种是同时与他人恋着一个对象的,被戏称为“配角”。
这种现象也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爱情道德观问题。
3、关于婚前性行为:
目前对此问题的评价与选择,大学生们的意见比较混乱。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大学生们对婚前性行为缺乏一个明确的态度,这可能事实上促成了少数学生贸然发生越轨行为。
三、当代大学生恋爱趋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恋爱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上。
反之,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而且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因此,很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
(二)恋爱“过程体验”与空虚感
(三)恋爱轻率现象与无聊感
四、大学生失恋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亲密关系与自我承认
大学生看重亲密关系的原因:
其一,社会期望方面的原因;其二,情感需求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的恋爱关系不仅成为他们自我承认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他们走向成人生活的重要步骤。
(二)大学生失恋后的挫折感
挫折感的表现:
其一,失败感,是失恋所带来的很直接的感受;其二,自卑感,极大地动摇个人对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的评价。
(三)大学生失恋后的消极情绪性行为反应
1、消沉反应:
在失恋挫折的巨大心理压力下,在失败及自卑感的心理阴影下,当事人可能陷入痛苦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可能导致绝望的自杀行为,也可能变得麻木,并把这种麻木状态作为减少失恋伤害的一种“保护”措施持续下去。
2、破坏性行为:
原本顺利的恋爱过程突然有了变故,容易印发当事人破坏性的举动。
因恋爱而起的破坏行为常常带有报复性,很容易使人丧失理智。
3、自责行为:
陷入悔恨的痛苦深渊,往往与当事人的个性特点有关。
4、自弃行为:
当无力摆脱失恋的痛苦,又不敢面对现实的时候,一些同学会选择自暴自弃。
往往出现在一段至真至纯的恋情之后。
第三节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
一、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
(一)提高主动给予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首先表现为给予的能力,爱是一种奉献而非索取,爱是给予而不仅仅是获得。
下列因素影响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主动给予爱的能力。
1、爱的需要的满足:
主动给予爱的能力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爱的需要的满足。
一个得到爱的满足的人会成为一个积极的爱的给予者,他不必把精力全部花在满足个人需求上,有条件为他人的幸福和进步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2、对爱的价值的肯定:
如果一个人明确地意识到爱的可贵,必然将寻求爱的机会。
3、合乎情理的恋人理想:
对恋人抱有合乎情理的要求和理想,是促成一个人具有主动给予爱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4、自爱:
一个关心自我幸福和竟部的人,会将这一愿望付诸行动,于是,自爱的程度不断提高,给予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影响接受爱情能力的因素
导致拒绝接受真挚爱情的原因:
1、害怕感情受到伤害:
由于以往的某些经历,一个人可能臆造出别人根本没有的动机。
曲解别人爱的表露,认为对方不过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没有真正把他防在心上。
2、压抑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一个人可能因过去渴望爱情而没有实现,或因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感情受到过伤害,便压抑自己爱的愿望。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够接受别人自发奉献的爱,就像他自发地给予爱一样。
在他看来,如果被人所爱,哪个人的爱便是发自内心的,不受任何束缚的。
二、处理好热恋中的心理问题
(一)恋爱中的几个关系
1、爱情与学业:
学生应该以学为主,以事业为重。
对大学生来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成为激发学习热情、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
2、爱情与人生:
爱情是神圣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既不要视恋爱如儿戏,也不要因“爱情”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3、爱情与婚姻:
美满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前奏的,但爱情的结果不一定是结婚。
这一事实使得爱情与婚姻的关系问题经常困扰大学生。
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态是:
既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又有承担爱情责任的准备;至于连爱双方最终能否步入婚姻的殿堂,本身并不是恋爱是否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标准在于是否促成了双方的成长,尤其是爱与被爱的能力的提升。
(二)恋爱与自我表露
坦诚的态度可以使双方了解、各自的需要与追求,真挚的爱情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
爱情需要自我表露,但同时,也需要互相尊重。
(三)关于恋爱道德
1、增强恋爱的责任感:
必须在恋爱过程中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并从中体会到爱情的珍贵。
2、把握好恋爱行为的分寸:
在恋爱过程中,随着感情交流和心理相容程度的提高,有一些亲昵行为是自然的。
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体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恋爱挫折及其调适
(一)失恋
如何清除失恋苦果的苦涩:
1、正视现实:
爱情是双向的、相互的,以双方的爱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
作为一个有理智的大学生,应勇敢地正视这个严酷的现实,爱情不是同情、怜悯、更不是强求。
2、换位思考:
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的结果,将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恋爱关系的原因,有助于接受失恋的现实。
3、合理化:
针对失恋,应该通过自己跟自己辩论的方式,有意识地在头脑中强化理性的信念。
4、情感宣泄:
不要过分埋藏和压抑失恋的痛苦。
如果感到积郁很深,实在难以排解,甚至自觉已有某些神经症状,有必要寻求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
5、情境转移:
换换环境,暂时离开触动恋爱会议的景、物、人,把自己主动置身于欢乐、开阔的情境中。
6、升华:
尽快把精力引向学习冀自身事业中,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向上的动力。
(二)单恋
大学生单恋的原因:
其一,对爱情的羞怯感;其二,对爱情的虚幻感。
1、冷静对待自己的炽热爱情
2、克服爱情错觉心理
3、消除爱情固着心理
4、扩大人际关系
5、敢于表达自己
(三)三角恋
表现:
一是双方已经确立恋爱关系后出现第三者,一是几乎同期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佳丽恋爱关系。
1、分清楚爱情的选择性与、爱情排他性之间的界限
2、重新对自己与对象的恋爱关系进行评价
3、勇于作出退避决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情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