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漳州五中龙海五中龙海五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7726241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45.93KB
学年福建省漳州五中龙海五中龙海五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漳州五中龙海五中龙海五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漳州五中龙海五中龙海五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漳州五中龙海五中龙海五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漳州五中龙海五中、龙海五中等四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
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
【答案】D
【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大宗可命令与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在本题中此种现象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宗族关系,凝聚宗族力量。
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
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切入,结合宗法制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法制的核心,宗法等级要掌握。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 就有 101 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可知,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朝见,而以前诸侯国只能朝见周天,所以可以看出,天子地位下降,天子地位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我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变法一条件之间的联系。
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各国之间的政治邦交的现实,而没有体现出经济制度的改变。
D.远交近攻是秦国,战国后期为了推行统一的外交政策。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的表现,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发展现状,来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推广,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天子衰落,诸侯崛起,各国之间政治交往日益频繁,政治斗争也更加激烈,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现状特征。
3.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寄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是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军机处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皇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
ACD项不是主要作用。
故选:
B。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军机处”“主要作用”。
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反映了台湾割让给日本,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这来自《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以资本侵略为主。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①有权就有一切指的是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②家长制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的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属于宗法制度的内容;
③官僚政治则指的是官吏的设置,它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④文化上的蒙昧主义则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儒家思想;
故选:
D。
本题属于一道知识点综合考查题目,考查了对皇权制度、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以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重点,在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制度的重点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如:
宗法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说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不认为,中国人认为是清剿鸦片的战争,说明中国人认为是不正义的。
B.中国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C.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是由国家立场来决定的。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双方都没有提到。
故选:
D。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广阔的世界市场,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性质是侵略战争,最大的影响是中国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代背景以及战争的性质。
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7.如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得到全国支持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C.国民革命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答案】B
【解析】图片中民权大旗高扬在神州大地之上,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的情景,清政府一时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故B项正确。
三元里抗英斗争尚未提出民权主张,故A项错误。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故C项错误。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不是以西方的民权、平等为旗帜,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武昌起义。
需要掌握武昌起义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片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片中的文字和内容描述。
本题以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为切入点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对武昌起义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如图为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这一战役是( )
A.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C.发生在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D.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该战争发生在山西、河北等地,主要是破坏铁路等交通运输线,结合所学知识,该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在中国华北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故C项正确。
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指的是太原会战,不符合图示,故A项错误。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指的是台儿庄战役,在山东地区,故B项错误。
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需要掌握百团大战的概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百团大战的概况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百团大战的概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包括赵登禹、张自忠、佟麟阁等为人所熟知的一批国民党将领。
台湾军方日前发行一份“勇士国魂月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这反映了( )
A.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B.两岸对一国两制主张形成共识
C.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客观D.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大陆民政部公布抗日英烈名录包括一批国民党将领。
台湾军方把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说明双方都承认中国抗战包含国共共同抗战,说明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尊重历史事实,故C正确;
仅从材料内容还不能说明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论据不够。
故A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内容,故B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
故D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客观评价国民党正面的战场,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抗战的胜利,不仅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谈判,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中共开辟了敌后战场,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10.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的解放战争中战略反攻涉及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势态,故A正确;大别山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京和武汉之间,与题干相关信息吻合;故A正确。
战略决战出现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故排除B。
CD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
11.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共同纲领》的颁布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答案】B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排除;
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B正确,C错误。
故选:
B。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
(1)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
(2)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3)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4)确认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
1954年宪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
它首先把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具体步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12.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92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
故选:
B。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对“九二共识”的内容的识记。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3.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表明戏剧公演( )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经历同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说明强调的是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个人属于城邦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体现民主的开放性和体现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热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
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所学知识中雅典“公民”概念,再联系材料内容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注意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4.“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可以看出古罗马法具有较强的伸展性,故B符合;
材料中“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不是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意图是表明罗马法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而不是表明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故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区别公民法与万民法、习惯法与成文法,理解自然法的含义。
15.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
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
小威廉。
皮特宣称:
“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国王是虚君,没有统治权,如果英国内阁受到议会的否认,内阁首相同阁员总辞职或者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进行大选,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C项与史实不符,国王是“统而不治”,不参与决策,排除ACB项。
故选:
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要求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要求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认识英国代议制的影响。
16.“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
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B.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D.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是总统,故A项表述错误;
联邦和各州拥有独立的立法权,故B项表述错误;
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故C项表述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
三权分立很好的实行了“宪政“的主旨思想。
实现了依宪治国的目的,也是法治国家的根本面貌。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特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知识积累: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
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
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
③司法权:
归于联邦法院。
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
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17.“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B.美国的《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
故选:
D。
本题考查的是各个法案的相关内容,侧重于考查的是通过法案的内容推导出法案的名称。
本题考查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一事件( )
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答案】C
【解析】”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革命是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为1918年-1920年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奠定了基础。
19.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B.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
C.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
D.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西汉时期,中国的丝织品远销亚欧地区,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
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
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
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
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熟记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特征即可。
20.“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
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宥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秦都咸阳B.唐都长安C.宋代东京D.明代苏州
【答案】C
【解析】题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根据史实,到了宋朝才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排除,D项不是早期阶段,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发展历程。
了解我国古代“市”的发展,理解宋代是市发展的突破阶段,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汉朝: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贸易往来;隋唐时期:
商业更加繁荣,私家店肆、水运、货币、市场及邸店、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现、胡商等;宋代:
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内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子的出现;明清时期:
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
21.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点,我们可以知道,海禁闭关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海居民,维护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中等 四校高二下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