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 文档编号:772200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1.99KB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汇总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性影响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死亡率:
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
2.其他影响因素:
人口基数。
3.时间特征:
近百多年来增长迅速。
4.空间特征:
存在地区差异。
5.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情况比较:
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情况比较
自然增长特点
增长快慢的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经济发达
人口数量比
发达国家
增长缓慢
社会福利保障完善
较稳定,一
教育文化水平高
些国家还会
生育观念淡薄
逐渐减少。
政治上独立
采取控制人口
发展中国家
增长较快
民族经济的发展
的措施,人口增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长将趋于缓慢。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和类型:
①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类型: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2.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3.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已步入现代型。
②我国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源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③世界仍处于传统型像现代型过渡。
注:
人口增长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判断依据:
居住地的变更,时间的持续性(约一年以上),超越一定行政界限。
3.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4.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①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②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5.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
计划经济,
有计划
无
世纪80年代中期
严格的户籍管理
有组织
20世纪80年
改革开放
自发,
从农村向城市
代中期以来
数量大
从内地向沿海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3.政治、文化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注:
人口迁移图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⑴影响因素:
1正相关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2反相关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其它:
社会分配制度。
⑵估计值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估计值不确定。
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形成原因:
集聚效应。
2.主要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
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
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
位置:
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
点状、条状。
特殊形式:
CBD中心商务区。
特点:
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工业区:
运输量大→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形成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经济因素:
①距市中心远近
②交通便捷程度
⑵社会因素
⑶历史因素
⑷行政因素:
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2.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4.付租水平:
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注:
风玫瑰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等级划分标准:
①超级大城市:
人口1000万以上
②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以上
③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④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⑤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下
⑥城镇型居民点:
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2.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3.城市发展的条件:
地形、资源、交通。
二.城市等级体系
1.特点: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
2.原因: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注:
枣强镇图、上海市图、德国图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
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①推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②拉力:
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3.城市化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城市化水平←表―示―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4.城市化发展特点:
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起步早
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
5.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过快的城市化:
环境质量下降。
3.建设生态城市:
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概念:
⑴农业: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⑵区位:
①绝对区位:
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相对区位:
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3.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且两者规模与收益大体相当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⑴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1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悠久的历史,引进良种羊,农场规模大,政策,机械化水平高
②优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⑵珠江三角洲的混合农业:
桑基鱼塘
主导区位因素:
地形、气候
3.种植业
⑴季风水田农业
1地域:
亚洲季风区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主导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市场(饮食习惯)
4生产特点:
劳动密集型农业,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
5典型:
东南亚
⑵商品谷物农业
1地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2主要农作物:
小麦和玉米
3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开阔,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先进,地广人稀
4生产特点: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农业
5典型: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4.畜牧业
美洲(美国、阿根廷):
牧牛业
非洲南部、大洋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牧羊业
欧洲西部:
乳畜业
亚欧中部:
游牧业
⑴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优势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科技先进(发明冷冻船,培育良种牛),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⑵乳畜业
①地域:
西欧
②主导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温带海洋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紧邻消费市场,布局在市郊
原因分析:
盛行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湿多汁牧草
地势平坦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的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2、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鞍钢
宝钢
交通因素
铁路运输便利
水陆交通便捷
主导因素
原料、燃料
市场和交通
地位
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
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
3、科技进步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
主导因素
原因
区位特点
举例
早期
煤炭资源
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
靠近煤炭产地
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
铁矿资源
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
靠近大铁矿
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
二战后
消费市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
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污染程度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储
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复习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