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记录研讨记录第一至第八单元全.docx
- 文档编号:7717484
- 上传时间:2023-01-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12KB
SJ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记录研讨记录第一至第八单元全.docx
《SJ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记录研讨记录第一至第八单元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J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记录研讨记录第一至第八单元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J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记录研讨记录第一至第八单元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3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3、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5、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抽,能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去掌握。
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九、作业设计:
完成第7页的练习一。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识起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机会接触一些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且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抽。
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重要基础。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3-16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万以内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乙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展开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
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八、教学方法:
(1)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多位数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多位数的实际意义,并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
(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学习,互相促进。
(3)向学生渗透多种学习数学的渠道,如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网络等,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把“数位顺序表”摆在中心位置上,突出“数级”的概念,进行数为顺序表的扩展,并把个级数的读、写方法推广到万级和亿级。
九、作业设计:
完成第13页的练习二。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且初步认识了近似数。
而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把万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等知识和方法扩展到多位数中来。
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展开认数活动。
四年级数学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3-30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先安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再安排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几百乘几十的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在这二者之间还穿插安排了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数。
另外,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还会出现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的情况,如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
所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
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本课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九、作业设计:
完成的练习五、六。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计算教学往往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着这样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了算法,能正确地进行有关计算;另一方面表现为能运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探索并解决数目更大、过程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本单元例1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例1为解决实际问题列出乘法算式128×16,鼓励学生自己计算,主动建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学生已经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
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乘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完全可以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出来。
四年级数学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4-14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式题。
难点:
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八、教学方法:
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功能键
计算器在人们的家庭里已经相当普及,大多数学生都见过计算器。
所以,教材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这句话也在告诉学生,遇到大数目的四则计算,不必列竖式笔算,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这就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习计算器计算的兴趣。
九、作业设计:
完成的练习七。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例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编排的38+27和38×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
这里选择较小数的运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不会因输入错误而影响例题的正常教学。
二是这些题都能方便地算出得数,把口算或笔算结果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比照,可以验证计算器的计算是否正确,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
用计算器计算的关键是输入算式,应及早培养良好的输入习惯。
如,默读算式的习惯。
即看算式,要边看边读,把算式“读”进脑子,短时记住它;按数字键,要边读边按,依次逐个输入计算器。
又如,及时检查的习惯。
输入一个加数(或被减数、乘数、被除数等)以后,应立即查一查,输入的数对不对,有没有输入错误。
四年级数学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4-22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等形式整理条件和问题。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
由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
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其思想,学会其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并感受到画图的策略的必要性。
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八、教学方法:
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里,曾经出现过直条图、线段图以及其他形式的示意图,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在着重教学画图策略的时候,如果能适当联系列表整理的策略,会使画图的效果更好。
像这样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趋于多元化、综合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作业设计:
完成的练习八。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讨论画图,完成画图“如何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先示范画出示意图的一部分,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将示意图补充完整,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由学生合作讨论修正自己所画的草图,共同完善画图。
让学生自己比较总结,教师需强调“画图看清楚条件和问题”“边画图边标数据”,“注意长短”。
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有“范式”可仿,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4-20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中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由于乘法的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而是涉及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学生对乘法分配的感性积累比较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体现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难点:
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八、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注重应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运算律。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九、作业设计:
完成的练习九、十、十一。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悟学习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知识。
四年级数学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5-11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
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
六、教学目标:
1.“做”三角形感受它的边、角和顶点。
2.“围”三角形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3.通过量、剪、折等活动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4.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体验对边互相平行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任何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
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八、教学方法:
1.循序渐进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
2.联系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认识逐探索三角形的分类
3.量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九、作业设计:
完成的练习十二、十三、十四。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画图形——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分图形——把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梯形分成两部分体会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另外,三角形内角和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角的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三角形性质的必备基础。
四年级数学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组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一、主备课人:
XXX
二、时间:
2019-5-27
三、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四、参加人员:
xxx、xxx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分为两个情境活动:
确定位置
(一)(用数对表示位置),确定位置
(二)(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六、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点:
根据“数对”确定现实中的位置。
八、教学方法: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们设计了从寻找学生十分喜爱的卡通动物“喜羊羊”的位置入手,引入本课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九、作业设计:
完成的练习十五。
十、组内讨论的热点: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
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接触,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首先从学生十分熟悉的座位表入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
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
这一从学生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J 苏教版 数学四 年级 下册 集体 备课 记录 研讨 第一 第八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