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状态.docx
- 文档编号:771454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92KB
学生的学习状态.docx
《学生的学习状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的学习状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
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
一、参与状态
学生参与,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即心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
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
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
1.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的、应付的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二是观察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全过程。
(1)主动参与
课堂的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无论教师如何组织,都是为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一: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是因为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在书本上,一看就明白,没有他们想要了解的和想要说的话题。
方法是: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要让学生有话要说,上来就要积极主动参与。
例如,在讲《人的生殖》的时候,课前就布置学生问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结果当我将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开了妈妈说的话,有的说“妈妈说我是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有的说“妈妈说我是从肚脐眼里蹦出来的。
”“我是妈妈生出来的。
”…….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提出“哪一个答案比较准确呢?
”“妈妈的肚子里怎么会有了你?
你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一天天张大的呢?
这些恐怕有些父母说不清楚。
有些父母认为问题太敏感而不愿意回答,这是不正确的。
其实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似,也是通过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
通过这节课,你会知道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回家后可以对你的父母讲,将来也可以给你的孩子讲讲。
然后以“你想知道什么?
”的问题形式指导学生看书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热烈的讨论来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了。
在上课的时候,适时地给出问题情景,引入生活中鲜货的事例,例如太监、子宫肌瘤等进一步引导他们争论从而来掌握知识。
在讲生殖过程的时候也让学生说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好多问题,如“胎儿为什么要生活在羊水中?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怎么呼吸?
”“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吃什么?
”“胎儿要小便怎么办?
”“胎儿的血液和母体的血液是相连的吗?
”“为什么胎儿头朝下?
”“双胞台是共有一个脐带还是各有一个脐带?
”……然后大家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这时我注意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将来了。
当学生得到想要知道的答案时,表现在脸上的是快乐和兴奋。
这时再引人生活中的事例如宫外孕、葡萄胎等,他们听得非常认真。
由于在争论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再提出父母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
你如何看待怀孕、分娩的过程?
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回答了。
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将学习内容做了部分调整。
例如在上“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这课时,我特地将生活事例引入课堂,并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活中的“发现”,如食品包装上是否有注册商标;如鲜鱼、鲜肉、新鲜蔬菜的识别;如四季豆、扁豆煮不熟为什么会中毒;霉变的玉米、花生含致癌,路边的烧考,油炸物也含致癌物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发现”,超出了教材。
而学生因为自己的“发现”而非常激动,愿意表达和交流,同时他们提出了建议如建议农民不要乱扔农药瓶防止污染河流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等等,学习积极性很高。
观察二:
通过观察发现,低学习成就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不敢提出不同的见解,恐怕老师、同学耻笑,如果老师对他们的意见置若罔闻,久而久之,他们上课再也不会发言,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对学习越来越厌烦。
因而不主动参与。
方法是:
多关注他们,引起他们的兴趣话题,让他们参与进来。
通过观察发现,将他们身边的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的时候,发现他们其实很活泼,也能够表达。
这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对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相当有帮助。
如:
在七年级有位同学平时上课从来不发言,总是沉默,让你不注意他的存在。
在一次讲授食品安全,请同学讲讲如何识别猪肉时,发现他的表情和平时不一样,好象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我就请他出来给大家讲讲,他站起来后脸涨得通红,说话急急巴巴,我就耐心的鼓励他,等他平静一点时,他居然将如何识别猪肉讲得头头是道。
我叫同学们给于他热烈的掌声。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爸爸在菜场卖猪肉。
以后我有意识地经常提前布置他了解一些与课堂有关又与他生活有关的问题,我上课的时候就让他讲,慢慢发现他不再害怕发言,对生物课越来越感兴趣,虽然其它科目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但生物成绩却大大提高了。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答,耐心、细致地解答,可以改变低成就和沉默寡言学生的学习状态。
(2)全程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
新课程特别强调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
生物学是一门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这更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交往的课堂沉闷的,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
我们尽量多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等等探究实验。
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获得成功感。
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参与,取得和扩大参与的频度、信度和效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交往状态
古人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
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
“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
”波利亚也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
1.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交往可以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还可以细分为教师与部分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之间的交往还可以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和学生小组和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等。
从理论上分析,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但实际的课堂教学交往类型往往是比较单一的,经常只是单调的教师与全班学生,或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交往。
我们如何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呢?
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正如契诃夫指出的:
“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
”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
观察一:
平时我们为了省事,常常是前后两张位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但这样有些小组学生全是好的在一起,又有些小组是差的在一起,所以产生了好多弊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
我在教学中就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
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开发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焕发个体生命活力。
观察二:
学生愿意与谁交流,老师还是同学。
在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的交流情景中我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些平时不大喜欢举手发言的学生,在小组交流时,与同学交流比较融洽,交流也比较多,但等要在班级集体交流时,这些学生却沉默了,而是平时喜欢发言的学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学生的学习有了较多的功利色彩,对问题的探讨都成了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机会。
更好的做法:
在学生自主小组讨论时仔细观察,对这一些平时不大喜欢举手发言但在小组交流时,与同学交流比较融洽,交流也比较多的学生,在集体交流时有意识的点名叫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老师对学生鼓励的作用).实践证明,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来看,既有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又有生生、师生互动多种形式,促进了交往的实质性发展。
为此,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
因而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重要。
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关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
同时给“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既有充分地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又能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逐渐体会到在群体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2.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观察三:
有时候老师在上课时过分严厉,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但有时老师过分随和,学生又随意瞎讲,达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是:
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
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人指责。
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三、思维状态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做,一方面是我们老师怎么设计,使教学教得更好,另一方面是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
1.从我们老师方面看,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丰富知识的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腾博格和路易斯•史渥林的《思维教学》一书明确指出: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
”因此,在课堂讲授前,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使讲课过程变成“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这种活跃的思维状态的产生,需要师生长期默契的配合,尤其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
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2.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应。
(1)及时了解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第一要了解学生思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要了解他们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第三,要了解学生对教师帮助的需要程度。
(2)全面观察
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的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3)提供机会
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有话要说的机会,更应该激发学生有话要说的积极需要。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果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完成了思维的全过程,得到了正确的结论,那么,教师就不必讲授,这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适时点拨
把握洞悉学生思维的量与质,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点拨,相机诱导,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一堂课的全程或一个教学环节来看,学生的思维都会自然出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停滞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善于运用多种点拨方法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材料、进程和方式,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氖围,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思维亢进和起伏状况,让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状态,在豁然开朗的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学习的思维活动,完成思维上的质的突破。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更加注意学生思维的碰撞。
如果没有产生思维冲突,就没有思维上的进步,就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学生的思维冲突、升华情况,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一个评价维度。
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识冲突的课都不是好课。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
学会保持最佳心境,就能自由自在地畅游在社会和生活的海洋中。
心境愉快和思维紧张是辨证的统一体,两者结合将取得高效的学习结果。
如果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而愉快的情绪,再难的问题他也会学得很有乐趣,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状态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的情绪状态会激发学生更加专注,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成。
学生有时候对上课毫无兴趣,上课无法集中精神等等这些上课情绪变化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艺术造成的,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观察,进而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1、宏观察学生的表情
我们可以看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学生投入学习的时候,他们的神情是专注的、积极的甚至是兴奋的,整个人处于一种愉悦状态。
特别是当学生进入探究情景时,他们是极其活跃的。
如:
我在给学生上眼球的结构时,我用了一个不透明的纸袋,里面装了水果、糖和一些其他物品,请了五个学生分别用看、听、摸、闻、尝的方法来判断不透明的纸袋里有什么物品,这时,参与的五个学生神情非常专注,而下面的所有学生的脖子都伸得老长,非常兴奋,他们都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当他们从五个同学口中得到不同的答案时,更加好奇了,最后,老师一样样拿出来给他们亲眼看后,他们马上得出结论,在人从外界感知的信息中,眼睛接受到的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探究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的学习时,他们非常愉悦,也非常专注。
那么是否学生的情绪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就一定是好的呢?
也不一定,因为我们还要看学生为什么而活跃?
一堂课里能使学生活跃的因素很多:
一个课件,一个游戏,一个幽默,甚至一点奖品都可以使学生高兴起来,但是往往这样的“活跃”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常常因喧宾夺主而冲淡学习的主题。
所以,我们在观察学生的“活跃”时,要鉴别学生的快乐是不是来自于学习本身,是不是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2、微观察学生的表情
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
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
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轰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
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3、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竞争幸福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为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成长的喜悦,我们必须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表达、理解、思考等一系列实践体验,从不同角度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们老师也要不吝啬表扬和激励,因为激励与肯定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敢于表现。
由于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能不断产生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将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
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五、生成状态
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
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来自于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
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二看学生是否能生成非预设内容,给人意外的惊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我们的智慧关注和促进生成。
1.在多元解读中关注生成
比如,在理解书本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谈看法和体会,有大多数的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预谋是不谋而合的,但也肯定有学生的答案超出了老师的预设,也许里面就蕴涵了太多的创造性,假如我们光想着我们的标准答案,进行主观判断,就会失去一个生成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机会,促进生成。
2.在旁逸斜出中关注生成
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一些电视上的广告语之类,干扰了我们的教学,有时我们会很恼火对学生加以训斥,其实这些突然冒出的预设之外的广告语,恰恰说明学生刚才在认真听课,才会突然联想到广告,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学生更改广告语,更契合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以促进生成。
3.在错误中关注生成
英国有一心理学家说:
“错误人皆有之,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其实错误的东西是个宝,只是放错了地方。
我们老师棉队学生的错误,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而是应该加以巧妙的点拨,借此来扭转学生的观念,促进生成。
4.在偶发事件中关注生成
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个别学生貌似在做老师布置的事情,其实在做其他事。
如有位老师上课时发现一学生不是在记笔记,而是在画画。
这位老师就利用学生画的画来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从而促进教学中的生成。
在教学时间中,我们还可以从好多方面来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如在责疑中促进生成等。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失时机地促进生成。
当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实践运用或学习小结时表现为当堂掌握了某些知识技能,丰富了情感世界,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感到收获匪浅。
那便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的体现。
所以在看待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以上五方面的状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其中生成状态反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参与状态和交往状态主要反映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集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中的学习目标;思维状态重点反映学生非认知领域目标的发展情况;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中的一部分评价指标主要反映情感和态度目标的落实情况。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分析,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显示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显示学生有没有学会;参与状态主要显示学生是怎样学的。
这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况,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以上所关注的几方面的学习状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相辅相承的,是多种状态的整合。
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用心关注学生的这些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我们的课堂设计,我想一定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我们会做得更好。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学习 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