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3.docx
- 文档编号:771053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83.94KB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3.docx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3
丰城中学高三年级寒假语文测试卷
命题:
杨凤清审题:
徐平娟2013-1-15
第I卷(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稽留(jī) 趔趄(qiē) 冻馁(něi) 巨擘(pò)呶呶不休(náo)
B.攻讦(jié) 脖颈(jǐng)佣金(yòng) 谂知(rěn)嘉言懿行(yì)
C.褫夺(chǐ)蹩脚(bié) 躯壳(qiào) 讣告(fù)胼手胝足(pián)
D.逋逃(bū) 召唤(zhāo) 干劲(jìn) 消弭(mǐ)以儆效尤(jìng)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迤逦祈祷哎声叹气推陈出新
B.讥诮蓬蒿日薄夕山真知灼见
C.嗤笑伶俐弃甲曳兵哈雷慧星
D.泠然坍缩揠苗助长因地制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②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③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于我们自身的存在。
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A.纵目奥妙依从B.纵目奥秘倚重
C.注目奥妙倚重D.注目奥秘依从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题目为“梅花岭记”,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
B、“到底去不去?
我的小姑奶奶。
”爸爸对着眼睛看着电视、嘴里嗑着瓜子、双手玩着手机的女儿吼道。
C.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总之,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D、这次会议对玉米、小麦、油料、和棉花的收购任务,作了重新安排,大家都很满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生态健康国际论坛”是由国际生态健康联合会每两年组织一次的学术会议,主要探讨全球气候、生态变化导致的新发传染病等人类健康。
B.3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最大的经验和教训是,中日人民之间能否相互理解,才是中日两国最终能够实现世代友好的根本保证。
C.专家表示,此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将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
D.在国内部分乳品制造企业曝出诚信危机之后,豆奶作为替代品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从而引发了投资者对相关行业发展前景的关注。
6.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B.“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时留给孙权的忠告。
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袁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C.孔子赞扬自己的弟子颜渊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巴金的《家》中,觉新是一个能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他的二弟觉民、三弟觉慧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7.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8.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自戒(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
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
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
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
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
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
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4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五选四做)(8分)
(1)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王勃《滕王阁序》)
(2),。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4)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5)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述而》)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
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
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
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们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
在纯净的爱情里吗?
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
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
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
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
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
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
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
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
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
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
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
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
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
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
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
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
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16.本文描述的《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5分)
17.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3分)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3分)
18.文章的结尾说: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充分展示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C.作者说: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5个“碰巧”,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女学生乃至现代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六、(15分)
20.阅读下面这幅名为《无题》的漫画,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
(1)条理清晰地说明画面内容;
(2)揭示画面的寓意;
(3)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孔子的意思是:
规劝朋友的时候,不仅要发自内心,而且一定要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如果朋友还是不听,就不要强求了。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试卷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Ⅱ卷(主观题 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1)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填空题。
(每空一分,限选4题共8分)
(1) ,
(2) ______,
(3) ,
(4) ,
(5)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16.
17.答:
18.答案:
19.答案()()
六、小作文(15分)
270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巨擘(bò);B项,脖颈(gěng)、谂知(shěn);D项,召唤(zhào)、以儆效尤(jǐng))
2.D(A哎——唉B夕-西C慧-彗)
3.C(纵目:
尽着目力愿望;注目:
把视线集中在一点。
奥妙:
深奥微妙;奥秘:
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依从:
顺从;倚重:
依靠,器重;)
4.A(B倒装句,问号放在“奶奶”后;C“总之”一词和冒号有重复;D“和棉花”前的顿号删除)
5.D(A.成分残缺。
谓语动词“探讨”后面缺少宾语,应在“人类健康”后补上“问题”。
B.一面和两面不对应。
“能否”应改为“的”。
C.搭配不当。
“汽车行业”前面应该加“推动”。
)
6.B(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
)
7.C“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
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考生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识别能力。
8.C注意两点:
第一,陈述对象是“审美移情层次”,弄清“这”的指代内容,故排除A.B;第二,“情不虚情,景非滞景”与“情景互生”是一个层次而非两个层次。
9.B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10.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
①强夺,掠取;《三国志》中有“劫夺国柄,始于董卓”;②强迫,威逼;《荆轲刺秦王》中有“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课文解释为“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③佛教用语,梵语“劫波”的简称。
佛经把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表示一段很长的时间。
成语中有“万劫不复”。
此处联系课文再根据语境推断,应该是“强夺”之意。
“以势劫之”意思是用权势强夺(他想要的东西)。
解释为“劫持”缺少依据。
11.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介词;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是表期望的语气词,可译为“应该”;第二个“其”是代词,可译为“它们”。
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善于根据上下语境学会快速推断。
四个虚词牵涉到《孔雀东南飞》《兰亭集序》《苏武传》《逍遥游》四篇必修课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还学会知识迁移。
12.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文中也找不到支持这一点的信息。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题目入手,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13.【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
(1)行:
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无缘无故。
妄:
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14.答案:
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语文 寒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