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中模拟仿真卷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770476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28.91KB
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中模拟仿真卷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中模拟仿真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中模拟仿真卷含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模拟仿真卷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有学者评价科举制时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作者强调科举制度(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体现了公平竞争 C.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扩大了选才范围
2.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下列四幅图示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的演变趋势是( )
A. 皇权逐步加强 B. 相权逐步加强 C. 地方势力削弱 D. 文臣实力强大
4.图片是历史的最佳载体之一,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唐朝历史。
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盛唐经济繁荣 B. 盛唐民族关系 C. 盛唐社会风貌 D. 盛唐对外交往
5.在中国古代,一般朝代初期统治者注意吸取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出现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盛世局面,下列盛世局面所处时代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光武中兴 ④开元盛世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6.丞相是中国古代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自丞相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矛盾基本解决。
同时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也存在另一对基本矛盾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解决。
下列关于北宋加强中集权,削弱地方的措施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B.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赋予地方官员军政大权
D.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7.下图所示:
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
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
金议和
A. 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 B.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 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 D. 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
8.《新唐书·兵志》记载: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记载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 )
A. 朝政腐败 B. 经济衰落 C. 藩镇割据 D. 国力强盛
9.“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
下列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元史·地理志一》记载: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材料可以说明元朝( )
A. 对边疆赋役征收水平高 B.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 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D. 疆域历史上最辽阔
11.元朝规定: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这体现行省制度(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 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 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12.根据下表所列史实,可以明确归纳的主题是( )
①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③
广州、泉州等地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④
宋朝的海外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宋代经济的发展 C. 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D. 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13.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曾说:
“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
”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B. 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
C. 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 D. 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
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 北宋与辽对峙 B. 北宋与金对峙 C. 南宋与金对峙 D. 北宋与西夏和议
15.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实现地方自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杜绝官员贪腐 D. 促进社会和谐
16.抗击新冠状病毒期间,日本向湖北捐赠物资的包装箱外,附上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寓意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这句诗来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
A. 玄奘西行天竺 B. 鉴真东渡 C. 张骞出使西域 D. 郑和下西洋
17.七年级二班举办“爱我中华”历史图片展,以下展览板块中有错误的是( )
A. 农业篇: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B. 中医篇:
华佗的《伤寒杂病论》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 外交篇: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D. 艺术篇:
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8.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的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
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
这体现了宋朝的( )
A. 三省六部制 B. 行省制 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闭关锁国的政策
19.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③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 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20.下列图片中,不能表现“盛唐气象”这个主题的是( )
A.
B.
C.
D.
2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2.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
“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
这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进步 C. 商业的繁荣 D. 科技水平高超
23.当唐太宗看到考生排队鱼贯而入考场时,不由高兴道: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诗人赵瑕亦一语破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里是对哪一制度的评价( )
A. 九品中正制 B. 科举制 C. 察举制 D. 宗法制
24.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皇权的不断加强 B. 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丞相权力的扩大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5.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 城
大 运 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削弱诸侯国势力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有利于巩固统一
二、填空题(共1题;共10分)
26.
(1)隋朝的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等________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
(2)唐朝的国势从________由盛转衰,并逐渐形成________的局面。
(3)在地方,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岳飞抗金的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视他为________。
(4)宋朝时,________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南宋时,________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5)蒙古各部的统一是由________完成的;元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盛哉……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
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农田为牧地”。
(1)材料一中用“盛哉”评价太宗。
“盛哉”对应的史实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你认为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忽必烈所采取的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4)自秦至元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答出一点即可)(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責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 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材料二反映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的名称。
(2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铜版拓片,请问这一纸币的名称是什么?
它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当今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
(2分)
29.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
依据该材料,归纳出“隋亡”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出任意一个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
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4分)
(4)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4分)
(5)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2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知,材料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B符合题意;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结束了五代的战乱,而元朝结束了宋代与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①正确;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而隋朝不是,故②错误;
根据所学,两个朝代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的科举制,元朝创立了行省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
B。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时期,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知,相权逐步减弱,皇权逐步加强。
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选项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故答案为:
A。
4.【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可知,唐朝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体现的是唐朝经济的繁荣。
唐朝女性可以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说明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的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盛唐的社会风貌,C项符合题意;
AB项都不全面,排除;
D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
C。
5.【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进入“贞观之治”;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西汉之后是东汉,唐朝在两汉之后,唐玄宗在唐太宗之后。
故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①③②④,D正确;ABC排列顺序不对,排除;
故答案为:
D。
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不符合史实”,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但没有赋予地方官员军政大权。
C符合题意;B排除;
宋朝还在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A排除;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排除;
故答案为:
C。
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北宋给西夏岁币,元昊向北宋称臣。
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并给金岁币,南宋向金称臣,由此可知,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
A项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错误,北宋为辽所灭,不符合题意;
B项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符合题意;
D项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错误,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对峙状态,没有完成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藩镇割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解析】【分析】“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是李白得闻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误传晁衡已溺死后,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晁卿衡:
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诗句反映的是日本派遣使者、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的史实。
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A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体现中外友好交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可以看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表述正确,但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表格反映了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宋代经济的发展是题干表格反映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看,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A项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与汉朝张骞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能够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C项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与鉴真东渡日本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解析】【分析】A.北宋与辽对峙,不符合题意;
B.北宋与金对峙,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所做,汴州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杭州是南宋临安,当时的人们把都城临安当做北宋都城开封,这是南宋时期与金朝的对峙,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北宋与西夏和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15.【答案】B
【解析】【分析】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故答案为:
B。
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中模拟仿真卷含答案解析 学年 部编版 历史 年级 下册 期中 模拟 仿真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