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客观性.docx
- 文档编号:7699083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12KB
写作文的客观性.docx
《写作文的客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文的客观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文的客观性
写作文的客观性
有人说,尊重是一坛上等的女儿红,未饮其酒就已先闻其香;有人说,尊重是一株芝兰,清香四溢,感染你我他;也有人说,尊重是一杯清茶,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能忽略它的寡淡,品出它深处的热烈;我说,尊重就是空气,无时无刻都不能逝去它。
但是,不知是从何时起,“尊重”这个词竟一点一点地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和几个伙伴走在路上,说说笑笑,不亦乐乎,青春的朝气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蓬勃,阳光洒在我身上,暖暖的,有点飘飘欲仙。
然而,就在这时,走来了一位环卫工人,她看上去很年轻,头戴一顶凉帽,身穿一套略有泥浆的桔红色制服,手上戴一双因污垢而有些发黑的白手套,拿着一只黑色塑料袋,在草丛中寻找着什么。
我看着她,一脸不屑地大声对伙伴们说道:
“哼,看来还真得好好学习啊!
要我到大街上捡垃圾,我非得羞愧而死。
”“不,要是我的话我直接撞墙了!
”小秋似乎很赞同。
“哈哈哈……”我夸张地笑了起来。
那位环卫工人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很快又垂了下去。
她抬起头盯着我,压得低低的帽檐让她的眼睛很深邃,仿佛永远也看不透。
我也微微昂起头,不甘示弱的盯着她,只见她的嘴唇稍稍动了动,好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我撇了撇嘴,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寻找着垃圾的踪影。
“哼”我冷笑了一声,心里却觉得不是个滋味——我在她的眼神里,明显看到了一种尖刻的讽刺。
我和伙伴们走在路上,眼前不断地浮现着那位环卫工人鄙夷的神情,顿时觉得胸口蒙蒙的,像有只脏兮兮的苍蝇在胸腔里嗡嗡飞转,我突然感到后悔了,我后悔自己竟如此狂妄的将别人的尊严踩在脚下!
方圆老师说:
不要去无知地嘲弄别人,不要去肤浅地歧视别人。
一个人若总是送给他人奚落,终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是啊,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要么是因为无知,要么就是缺乏教养,想想看,究竟是谁失掉了宝贵的尊严?
是我,幼稚的我。
康延说:
尊严是山,尊严是水。
我总叫嚣着要得到尊重,要有尊严,却没有发现只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只有自已不笑别人,别人也不笑自己才叫做有尊严。
我突然好想向那位环卫工人道歉,我要告诉她:
“谢谢,因为你,我明白了什么是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你付出多少,别人就给你多少,就好像空气,吸进去了还要再吐出来。
从那天起,我真正的学会了尊重。
主题的客观性是来源客观,是作者观察生活所得;主题的主观性是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主题:
主题在不同的文艺题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作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作中心思想。
有时也称作主旨。
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
主题的来源:
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写作中的“主题”开始获得了另一种涵义——作品的中心思想。
随后,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主题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两说并存的局面。
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后一说才终于取代前一说;至此,文章主题内涵的转意过程宣告基本完成。
现代,国内流行的写作教科书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题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大意、具体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结论。
(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87年第5期《从主题、意说到“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
主题的产生:
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主题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
主题的特征:
1、客观性:
来源客观,是作者观察生活所得。
2、主观性:
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3、观念性:
是观念形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东西。
4、时代性:
任何作品都属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作文如何做到: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只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是思维条理性的要求,也是文章内容表达更清晰明了的需要。
思路是作者构思行文的线路,层次就是文章内容按排的次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构成文章的基本骨架。
下面,实结实例谈谈不同类型文章按排层次的不同方式。
记叙类文章安排层次方式主要有:
1.时间为序。
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叙写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
如写一天,从早晨、中午写到晚上;写一个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写到老年;写一件事,从发生、发展写到结束。
这样写事情经过有头有尾,文章脉胳清楚,层次井然。
以时间为序作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要学会彩线串珠,用一条红线把所有的材料贯串起来,做到脉胳贯通,头绪清楚。
三要巧设悬念,灵活穿插,或运用先抑后扬、疏密相间、张驰结合等手法,做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免落入记“流水帐”的俗套。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日记式”作文,也属于以时间为序的写法,这种文体给作者选材带来了更大的自由,也便于抒写真情实感。
如,2021年高考江苏考生写的《足迹》:
足迹月圆月缺,365天的征程,留下一串清晰连续的足迹在我身后……A、凤头2021年6月9日星期三晴今天看着学长学姐们忙着估分,填志愿的身影,我突然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明年这个时候就要轮到我了。
作文课上老师说写作要注意凤头、猪肚和豹尾,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圆梦的征程。
如果我没有走好关键的一步,没有一个漂亮的凤头,就会难得猪肚,更难得豹尾。
回想刚进高中时信誓旦旦的自己,现瞅瞅上次考试自己可怜兮兮的分数,看看日历上醒目的日期,我知道圆梦的征程,月圆月缺,我只有365天了,我告诉自己该启程了,于是,认真地整理好课本和笔记,准备出发……要想让梦想起飞,就要从第一步开始努力。
……B、猪肚2021年3月20日星期日雨二模的成绩下来了,看着自己的名字在成绩单上又前进了一截,我心中满是高兴,同时,我也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在学习中那一份开始按捺不住的骚动,似乎大家都在企盼黑板上高考倒计时能转快点。
其实,我也希望能早点上考场,用自己的努力成果去实战高考,可是时间依然按它那亘古不变的步伐前行着……就在我站在浮躁和自满的边缘时,老师告诫我: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于是我打开日记本,又一次给自己注射镇静剂:
“稳住!
我要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我要做笑到最后的成功者!
”算算日子,365天的征程已过278天了。
在剩下的时间里,我要继续脚步踏实地,坚持到底!
因为我要给自己寻梦的过程一个充实丰富的猪肚,以获得最诱人的豹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C、豹尾2021年6月9日星期四晴转眼间,两天紧张而充实的高考很快就结束了。
我走得很稳健。
当昨天下午我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充满身心的是激励与轻松,我似乎已经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今天上午去学校估分,结果和自己当初的目标差不多。
看着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回首寻梦时激动的泪水,还有摔倒后再爬起来的倔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成功了,在漂亮的凤头和充实的猪肚之后,我终于拥有了诱人的豹尾,月圆月缺,365天的征程上留下了我清晰的足迹……“风雨过后,我看到了天际那美丽的彩虹。
”
考生“精选”高考生活中的四篇日记,按时间为序组织在一篇文章之中,将自己备战高考的经历概括为凤头、猪肚、豹尾三个阶段,在时间的链条上让评卷老师感受到考生的坚强意志和成功背后辛勤的努力,选材既注意时序的先后,又体现了选择性,以时间为序而能扬其长,避其短。
2.空间为序。
文章以空间转移为序,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地点、场合表现的描述,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或通过对不同地点、方位等发生的事件的描述表现一个主题。
以空间为序作文,整体运思上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按作者行踪的先后顺序来写。
例如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中学课中的名篇《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等。
二是按景物所处的空间方位来写。
这种写法常见于写建筑物及名胜景观。
例如《故宫博物院》、《蒲松龄故居》等。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写作,都要交代清楚方位,都要让读者清楚的感知写作的立足点(观察点)。
近年来的高考中,一些考生写的“镜头组合式”作文,也应属于以空间为序作文。
这种写法,选材空间广大,取材自由,且层次清楚,可操作性强。
3.事件为序。
文章以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为序,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描述,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某种主题。
以事件为序行文,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作者要明确事件本身的含义,并能将这种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是要善于使用悬念、抑扬、渲染等艺术手段,把故事讲得跌宕多姿、有声有色、曲折动人。
“中心明确,主题突出”是作文的重要一项。
写作之前,如果能确定好中心,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打算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叙述才能做到有重点,条理做到有层次,读者才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对于命题作文,审查作文要求以后先确定中心思想,然后组织写作材料;对于半命题作文,在审查作文要求时,要特别注意隐藏较深的语句,从中挖掘作文的中心,然后组织写作材料。
一般来讲,小学生作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最好能确定一个中心思想,切忌“多中心”,否则,文章会给读者泛泛而谈的感觉,成了一盘散沙。
在小学阶段,所谓的“中心”一般包含一下几个内容:
1、表现社会(或集体)的某种风尚或道德,如团结和谐、互帮互爱等;2、表明自己受到了某种教育,明白了某个道理,受到了某个启发等;3、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如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对恶劣行为的痛恨,对某个事物的喜爱等;4、表现某人的品质,如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工作认真等。
对于写人记事的作文,要善于挖掘中心。
例如表现某人热爱集体的品质,可以围绕“热爱集体”组织材料:
他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他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他是如何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要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方面来充实作文内容,进而表现人物品格。
又如写景状物的作文,如果你要表达自己的喜爱赞美之情,就要从生活中列举事例,挖掘素材,从内心中体验自己的情感。
总之,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养成审题后确定中心的习惯。
包括。
作文在你毕业后就不会再有了,那时候就是散文了,写作的书面概念很很复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写作活动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
1、目的性;2、创新性;3、综合性;4、实践性。
写作活动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
1、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2、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3、写作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
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
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
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
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
如果人们的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好作品。
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英语写作等)。
就当下而言,学科意义上的“写作”概念已越来越多地指向应用写作这一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实践活动。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
“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
”这里的“写”主要是指应用写作而非文学创作。
另外,文字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一篇好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成就,进一步讲,是对全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贡献。
写作,也是一种文化艺术,谁能把写作艺术这个概念说清楚。
简单的说,就是用文字来描述自己想要描述的东西。
小说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真正作文才是不重要的,你见谁长大后还在写作文,作文其实就是以后的散文,不过比作文更高层次。
一、准确审题“准确审题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出现的材料作文题目,范老师认为题目中的材料是有规可循的,大致可分寓言型、评述型、事件型、文艺型、数据型、漫画型、多则型等7种材料。
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型,把握材料命意,有助于同学们充分认识材料。
二、清晰地安排文章脉络结构清晰、合理的结构对高考作文尤为重要。
因为阅卷时间有限,评卷老师关注一份试卷作文的时间不会太长。
所以范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安排清楚、清晰、清爽的作文结构,以便评卷老师能迅速地读懂你的文章,从而给你打出较好的作文分数。
作文中出现比较多的结构有,五或六段式、总分总型结构、先分后总型、小标题型等,建议同学们可根据需要,恰当选用。
三、作文要有时代性既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关注时代热点,一篇好的作文应该二者兼备。
范老师认为,一味罗列故事,而不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的作文很难“征服”评卷老师。
同学们可以从历史故事中选材,但最好是借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结合现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金融风暴、奥运、大学生创业、食品卫生安全等近期的社会热点、工作、学习的精神、能力技巧等同学们也可从中选材。
但切记立意要高,不能只纠缠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
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
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
方法有二:
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
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
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
这就说明:
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
“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
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
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
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
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
”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
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
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
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
行善须有道
“人之初,性本善。
”乐于行善是人类高贵本,『生的彰显,但善心是否一定就会结成“善果”,恐怕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
20世纪初,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恶狼,威胁着鹿的生存。
为了鹿的安宁,地方政府决定开展除狼行动,20多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狼,狼终于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
鹿在那里开始了无忧无患的生活,数量猛增到10万余头。
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地方政府当初的除狼行动无疑具有某种“善心”,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此类“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呢?
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点我们必须遵守,否则,违背自然规律办事,一定会带来不良后果。
泰山“松鼠之患”就是这样,好心人士不了解生物界食物链的基本规律,导致松鼠过度繁殖。
对泰山果农来说,松鼠成灾,“放生”演变成了“杀生”。
再拿狼与鹿的关系来说,狼捕食一些鹿,使鹿的总数得到控制,不至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
同时,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
狼群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在所难免。
后来,美国地方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制订了“引狼入室”计划并最终实施,森林于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所以,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防止主观臆断,行善施爱也应如此。
二是不尊重行善对象的主观感受。
汶川地震后,许多地震孤儿的人生从此陷入黑暗或迷茫之中。
一些记者出于好心,想借助媒体帮助他们,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他们心灵的伤疤。
采访、录像,无数次唤起这些孩子心中那段无比恐惧的记忆,让他们在泪水中强化伤痛。
不知“好心”的记者是否考虑过。
那些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能否承受住这沉痛的心灵创伤:
他们盲目的帮助,是否会给孩子的成长历程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如今,有的“明星慈善家”喜欢自我炒作,行善时喜欢与受惠者合影,大肆宣传“作秀”式的捐赠场面,不知这些慈善家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行为给受惠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是行善不注意方式方法。
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善心、爱心的体现,但如果是患有高血压、脑溢血或摔倒时发生骨折的老人,则要观察老人的表情、神态,询问摔倒的原因,再视情况拨打急救电话或给予正确的帮助。
总之,扶起摔倒的老人也要讲究医学常识。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曾对办事不注重方式方法的人有形象的描绘: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日爱之,其实害之。
”这对于行善施爱之人不无警醒!
譬如爱荷之人,把荷从淤泥之中移植到流光溢彩的玻璃缸中,勤于换水,时时而抚之。
殊不知这对荷来说,不过是千般折磨,荷最终可能会香消玉殒。
身处淤泥而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是荷的本性,也是客观规律,我们需要尊重。
所以,我们呼唤善良和爱心的同时,更需崇尚行善有道、施爱有术
作文写作训练要点一、常用作文写作法详解1、第一人称叙事法【提要】第一人称叙事法即作者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特点】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倒叙法【提要】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3、插叙法【提要】插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以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环境衬托【提要】环境衬托法就是通过事物周围的景色进行描写来突出事物。
【特点】描写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事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事物的特点,切忌离开事物大写特写景色。
造成喧宾夺主。
5、先议后叙法(先叙后议法与之相反)【提要】作文中,常常在叙事之前先进行议论,这叫先议后叙法。
【特点】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
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