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docx
- 文档编号:769083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4.40KB
高一历史.docx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高一历史
说明: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4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选择题答案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Ⅱ卷上。
考试结束,只交Ⅱ卷和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A.西周、秦朝、三国B.汉朝、唐朝、明朝
C.秦朝、汉朝、唐朝D.战国、汉朝、宋朝
3.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4.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5.根据公元前123年的《阿西里亚法》,凡是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
该材料主要说明
A.罗马法条文具体清晰,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B.罗马法的正义、公平及法律的权威
C.罗马法的权利主体不断扩大
D.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6.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7.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
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内容不能作为直接依据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五口通商口岸D.与英国协定进出口中国货物的税款
9.《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10.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宣誓,订立章程,宣称“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
这表明岳王会
A.深受传统封建忠君思想影响B.与义和团的目标相似
C.其成立反映了国内政治形势D.与同盟会有本质区别
11.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12.有人认为: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1924年1月,李大钊发表声明称:
“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
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
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
”据此可知
A.共产国际阻挠国共合作B.国共党外合作开展革命
C.中共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D.松散联盟导致合作失败
14.《布尔什维克》是1927年10月创刊(1932年7月停刊)的,由瞿秋白在国统区主编的第一份秘密机关报。
它宣传的内容可能有①抨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②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理论④公布共产国际的重要决议与指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5.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6.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17.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
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
“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B.福利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C.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D.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18.普法战争时,马克思(在1870年9月)把巴黎人民起义说成是愚蠢举动。
但到了1871年4月,当他看见人民的群众运动已经起来的时候,他就以参加者的态度,对这个标志着世界历史革命运动前进一大步的伟大事变表示莫大的关切。
马克思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
A.起义形势超出了马克思的预计B.敌人镇压起义,巴黎人民需要马克思支援
C.马克思没有主见,立场发生动摇D.政府的反动政策使民族矛盾让位于阶级矛盾
19.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20.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2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
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地方命名统一性B.突出民族自治特点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22.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
23.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
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2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25.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亲子之旅一大手牵小手,宝岛走一走;农庄之旅——寻找宝岛风情;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截止到2012年,中国在非洲已援建3000多公里铁路,100多所学校,减免其200多亿人民币债务,谱写了中非友好的新篇章,新中国与非洲友好开端最早可见于
A.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B.万隆会议
C.参加不结盟运动组织D.非洲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7.新中国建国后,“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
美国的政策后来破产了,这种“破产”最早发生在
A.1954年4月B.1971年10月C.1972年2月D.1978年12月
28.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1972年某期的一幅封面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
对此封面画所含历史背景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中美结束对抗符合世界各国愿望B.美国迫于形势变化放弃“冷战”思维
C.美国舆论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注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
29.据《新快报》报道,20世纪?
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你好、茅台酒”的热潮。
在这一热潮中,横滨的中华街涌来了很多中外顾客。
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与日本、台湾关系日益密切
30.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
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3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过:
“中同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
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脾”。
从中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B.反对美苏霸权,实行改革开放
C.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真正的不结盟D.坚持独立自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
32.以下是2010~2011年我国开展的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其中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并于2010年5月6日胜利归国
B.2011年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日本地震海啸灾区实施救援
C.2010年11月11日胡锦涛出席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
D.2010年9月9日至25日参加“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联合反恐军演
33.美国前驻华大使洛德说:
“九一一之前,中国取代苏联,成为一个新的威胁。
……中美关系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糟。
九一一之后……中美开始在一些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合作。
但是……中美关系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九一一事件成为中美关系变化的一个契机②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上升③九一一事件后,中美双方的外交政策更加务实④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4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
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
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B.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5.日本前首相小泉谈到安理会改革问题时指出:
“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为它取得安全理常任理事国席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材料表明日本
A.战后经济得到高速发展B.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确立了新的世界霸权政策D.在国际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6.近代法国作家雨果说过: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建欧洲的友爱关系……”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
A.建立欧洲联盟的计划早已制定B.欧洲各国的差异逐渐消除
C.欧洲的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D.欧洲各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
37.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
这种变化表明
A.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B.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了普遍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国际社会很大的遏制
D.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38.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39.“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该材料表明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40.俄罗斯学者说: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是另一种对抗—一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其采取的方式就越是残酷和无情。
”此核心观点认为美国
A.面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B.遭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
C.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一历史答题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41
42
43
总分
得分
二、非选择题(40分)
41.(14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4分)
材料二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易中天《我们的反思》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个精巧的设计”是什么?
(1分)这种“令人惊叹不已”的设计精巧在何处?
(2分)
材料三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4分)
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2分)“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1分)
42.国共两党的关系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在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和分裂,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
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
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国共合作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结果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意义?
(6分)
(2)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说明“九二共识”的内涵并分析这一共识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5分)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了祖国大陆。
在当前形势
下国共两党发展关系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4分)
43.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态。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材料二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
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三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叉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材料四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回顾
时间
事件
1990年9月4日
朝鲜政务院总理延亨默率领代表团参加在汉城举行的朝鲜北南方第一次总理会谈。
这是朝鲜半岛分裂45年后南北双方举行的最高级别会谈。
2008年2月
韩国李明博政府推行“对朝政策三原则”,放弃了前两任总统的“阳光政策”,导致朝韩关系不断恶化。
2009年8月16日
朝鲜金正日会见了韩国现代集团会长玄贞恩。
随后,朝韩国联合发表了关于组织离散家属团聚、尽快重开金刚山旅游、恢复开城旅游并搞活开城工业园区等5项交流事业的协议。
2010年3月26日
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因发生爆炸而沉没。
韩国要求朝鲜就“天安”号事件道歉,表示将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中断朝韩经贸合作和交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为“担负起责任”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折射出当今世界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2分)
(4)面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在外交上是如何应对的?
(1分)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高一历史答案卷
1.C【解析】考察对宗法制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也就是制定宗法制目的就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政权统治。
故选C。
2.C【解析】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据此可排除B、D两项。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但秦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即出现“有叛人而无叛吏”的情况;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和郡县制并存的政治制度,封国容易导致地方上出现离心力,以致发生王国叛乱的情况,但郡县并未发生叛乱,即“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中后期。
地方节度使势力较大,他们拥兵自重,经常发生叛乱,而地方各州则服从中央统治,即“有叛将而无叛州”。
故选C。
A项表述不正确。
3.C【解析】材料大意是:
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4.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进的结果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因此其实质是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君权与相权、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都在封建官僚手中,都代表地主阶级集团利益,故B不正确。
C、D不能体现演进的实质。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注意不同时期罗马法适用对象的范围,公民法颁布于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专门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境内公民的法律。
公元前3世纪后形成了万民法,“公元前123年”属于万民法时期,它适用于罗马境内全部公民,因此应选C项。
6.A【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内阁行使行政权,故①不正确。
明朝内阁出现于明成祖时期,故②不正确。
③与史实不符。
④符合史实。
故选A。
7.C【解析】西方的“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利平衡与制约”原则,即相互牵制的双方还会被第三方所牵制。
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只是单向的制约,不能相互牵制。
8.B【解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