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69070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4.17KB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48分)
1.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因赏了两个中牟博学的贤士为中大夫,并授予田宅,引起了中牟地区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导致中牟地区
A.土地关系逐渐改变
B.铁器牛耕逐步推广
C.儒家日益成为显学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2.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
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
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
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
3.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
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
这一变化
A.强化了天子权力
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地位
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4.(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5.古人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
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
这反映出秦朝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6.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
这说明,当时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7.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8.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新中国代表团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
这些做法
A.表明了新中国制止新殖民主义的决心
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C.打破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
D.有利于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9.许有王云: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元史》中载: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与都省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兼具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特征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但到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却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
这表明英国
A.国王政治地位完全丧失
B.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立宪政体不断走向完善
D.分权共和的观念逐渐形成
11.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写道:
“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
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
A.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
B.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
C.实现了公民的直接民主
D.自由人和奴隶是公平平等的
12.建国之初,英国外交部估计,如果情况正常,中英之间潜在的贸易量将会翻番,况且香港的经济繁荣依赖于与中国大陆的转口贸易。
这种估计
A.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导致西方对华态度发生逆转
C.促成了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
D.立足于承认中国的革命成果
1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14.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
“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15.《四民月令》记载了田庄主人“赈赡穷乏”“存间九族”“讲好和礼”的情形,《后汉书》记载了不少大地主“赈宗族,恩加乡间”的事。
豪强地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利用恩惠稳固依附关系
B.通过血缘形成割据势力
C.依靠宗族加强封建统治
D.借助礼乐和谐主仆关系
16.北宋仁宗时,有人指出:
“朝廷以朔方为根本之地,御备戎虏,取材用以馈军师者,惟(河北)沧(州)(山东)棣(州)(山东)滨(州)(山东)齐(州)最厚。
”如滨州仅马家庄镇,每年商税额即达5186贯,年商品交易额达25万贯。
这反映出
A.少数民族袭扰冲击了北方经济
B.商税严苛影响了北方经济发展
C.全国经济重心尚未向南方转移
D.北方经济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
17.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18.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两)
租税(正赋)收入
商税收入
外贸收入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
2408.1
1167.7
400
60:
40
天禧末(1021)
2641.2
2670.0
1204
40:
60
熙宁十年(1077)
2021.3
4248.4
868.8
28:
72
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收入
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19.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
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
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据此可知
A.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
C.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
D.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20.“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
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
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B.殖民扩张的影响
C.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1.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
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
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
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A.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22.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
(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
“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
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
B.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
C.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D.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
23.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B.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D.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2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
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
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分)
材料一:
宋代的土地关系和土地经营方式主要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而且较之前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北宋早期,国家在将其控制的土地出租时,也仿民间体例,“明立要契”以便收成时按契约规定分配。
土地契约的内容主要包括:
田亩的位置、类别;出租数量;租佃者和出租者的名字。
同时在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徙的自由。
朱熹对此论述道: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納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以太湖流城为中心的两淅路以及江南东路和福建路的州县,租佃关系更有进一步发展。
土地的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分离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早期后,那些意识到如能将其富余的农产品卖给城里人或者其他远方市场就可获得巨大利润的人,又霄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持新的农业手段。
他们必须能够拥有大片的地,才能引进新的品种,采用新的技术。
这些受市场引导的地主们,采取各种和平的或肮脏的手段,将小土地所有者赶出他们的土地,掠夺公共用地,然后筑起篱笆等障碍物以表明这是他们的财产。
1750年以后,英国国会立法准许了此类圈地浪潮,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趋势。
通过这一进程,成千上万的独立小土地所有者、小佃农、租户都失去了土地随之也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安全。
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租佃关系的新变化(3分),并简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生产关系出现的重大变化(2分),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英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不同特点(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7分)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
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
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
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
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
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3分)和意义。
(4分)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时间
历史信息
1762年
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89年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发表
1825年
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
1833年
英国议会颁布《工厂法》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0年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1年
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
从上述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项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历史信息关联,史论结合。
)
历史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1------5.AABCA6----10DBDDC11----15ADDCA16----20DBCBD
21-----24ACAB
【详解】
26.
(1)新变化:
采用契约方式;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田主和佃户各自的利益均得到维护;土地的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分离(3分)。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宋代不立田制,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科举制使得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人地矛盾加剧。
(8分)
(2)变化: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被剥夺;出现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2分)。
影响:
给农民带来了失耕的灾难;农业的资本主义化程度提高;乡村社会解体,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民被迫成为自由劳动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4分)
(3)中国:
是土地所有权的自然转移;没有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农民被剥夺土地,还是不脱离土地的农民。
英国:
是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政府依靠立法,强迫农民脱离土地;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农民和土地分离,可能改变身份。
(6分)
27.
(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分)
(2)变化:
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3分)
评价:
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4分)
(3)背景:
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
(3分)
意义:
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6分)
28.论题: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12分)
阐述: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分享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防止独裁统治,促进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同时,议会通过法案,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利益。
【详解】
根据材料“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车运行成功…英国议会改革…颁布《工厂法》…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等信息结合所学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进行立论,并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1、根据“弃其田耘,卖宅圃”现象明显增多,可知中牟地区土地转让、买卖加快,因此导致了土地关系的逐渐改变,故A项正确。
铁器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其推广会推动土地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生产关系改革,B项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博学贤士未必是儒学,C项错误;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加快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
2.A
【解析】
【详解】
根据“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等,可知政府对受田者的限制逐渐增加,这反映了受土地有限和隋唐时期人口增多的影响,政府进一步发展了均田制的内容,A项正确;均田制授田标准由北朝到隋唐的变化,不能说明其遭到破坏,B选错误;“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充分说明其注重维护弱势群体,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自耕农经济的恢复,D项错误。
3.B
【解析】
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B项。
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贵族政治早已形成,排除D项。
点睛:
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
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4.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
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点睛:
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
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
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5.A
【解析】
【详解】
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等处罚措施作为耻辱刑的原因,是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法律中规定这样的刑罚手段是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据此来确定正确答案。
6.D
【解析】
【详解】
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故答案为D项。
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7.B
【解析】
【详解】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渐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正确;近代中国虽然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国际法著作的影响下,中国转变了外交观念,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D
【解析】
【详解】
新中国代表团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有利于为中国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减少了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综上,这些措施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故D正确;材料反映了通过外交活动创建和平的周边环境,与制止新殖民主义无关,排除A;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提出,B错误;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是1971年的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
9.D
【解析】
【详解】
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特征,故D正确;AC项不能全面反映行省的职能,排除;元朝行省并非监察机构,排除B。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与都省为表里”,结合所学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要全面分析解读材料。
10.C
【解析】
【详解】
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材料通过英王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考查英国立宪政体不断完善的进程。
根据材料“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可知,显然体现国王权力被极大削弱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步完善,故选C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A项错误;英国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共和符合美国政治文明的特点,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
11.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在《雅典政制》中写道:
在雅典,……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等信息可知,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体现雅典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A正确;据材料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看到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涉及民主,C错误;材料说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平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而材料中公平没有体现,D错误。
12.D
【解析】
【详解】
香港之所以繁荣是严重依赖于大陆的经济发展的。
大陆与外界的经贸往来多依靠香港做转口贸易,因为大陆的巨大需求带动了香港,所以香港才稳定发展,英国外交部估计主要立足于承认中国的革命成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祁县 第二 学校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